学科分类
/ 3
4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骨科术后患者利用优质护理干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探究护理干预对疾病形成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1月到2015年11月之间患有骨科疾病接受手术的104例患者作为实际研究对象并依据奇偶法将其分为数量均等两个小组,分为是实验组以及对照组。给与实验组52例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给与对照组52例患者则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方式,然后对比不同小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相较于对照组来讲实验组应用优质护理干预的预防效果更佳。结论对骨科术后患者结合优质护理干预方法能够最大化提升患者治疗疗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几率,确保病人生活质量,临床治疗方面应用价值更高。

  • 标签: 优质护理干预 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 影响
  • 简介:摘要对增生性瘢痕形成过程中ERK信号通路活化过程进行探讨,对目前ERK信号通路活化引起增生性瘢痕的可能机制加以阐述,为进一步研究ERK信号通路活化在增生性瘢痕形成中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ERK信号通路 增生性瘢痕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比较两种护理方法对于预防骨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46例我科腰椎及下肢骨折术后需长期卧床的患者,随机分2组,对照组23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23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下肢充气压力泵,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状况与疗效。结果充气压力泵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疼痛及肿胀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应用充气压力泵可以有效改善骨科术后长期卧床患者下肢的血液循环,防止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 标签: 下肢静脉血栓 常规护理 充气压力泵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扁桃体摘除术后扁桃体窝血肿的发生原因并探讨有效的处理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的方法,统计2011年2月至2014年7月期间在我院行扁桃体摘除术的90例患者在术后形成扁桃体窝血肿的发生率,随后分析发生扁桃体窝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过程,进而总结此类患者的致病因素并探讨出有效的治疗方法。结果90例行扁桃体摘除术的患者在术后有19例发生扁桃体窝血肿,因此发生率为21.11%;总结其致病因素主要是手术过程中止血不彻底、手术结束后患者因咽部强烈活动或剧烈咳嗽而导致手术缝合部位撕裂、创面感染等;针对发生扁桃体窝血肿的患者应立即进行按压止血操作,与此同时给予止血药并维持患者体内的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结论扁桃体窝出血形成血肿在扁桃体摘除术后的发生率较高,影响病情,因此在扁桃体摘除术中应止血彻底、操作得当,以降低扁桃体窝血肿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扁桃体摘除术 扁桃体窝血肿 致病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分析缺氧诱导肿瘤细胞BCL-2表达促进LPPCN样细胞核凝集的形成影响。方法选择B16黑色素瘤细胞为研究对象,利用CoCL2缺氧模型来模拟缺氧微环境,采用RT-PCR和Western进行BCL-2蛋白和RNA的表达影响,利用免疫荧光技术观察BCL-2表达定位情况。结果正常氧条件下,BCL-2表达随着时间推移而下降,缺氧条件下,BCL-2表达随着时间延长而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缺氧12h后,BCL-2定位于细胞质,缺氧36h时,正常氧条件下的BCL-2定位无明显变化,缺氧条件下的BCL-2可见细胞核表达。结论缺氧条件可促进肿瘤细胞形成LPPCN样细胞核凝集。

  • 标签: 缺氧 诱导 肿瘤细胞 BCL-2 LPPCN样细胞核凝集
  • 简介:摘要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一种发病率逐年升高的常见病,其远期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各国对本病的探索及研究,使临床医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笔者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就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因及诊断进展进行简单综述。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导管直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尿激酶的量效。方法收集2013年4月~2015年2月我院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随机分为50例研究组和50例对照组,两组基础治疗均相同,研究组尿激酶每日用量40~80U,对照组尿激酶每日用量小于40U。对比(1)研究组和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疗效。(2)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大腿周径及出血发生率。结果(1)研究组和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2%、80%,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2)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大腿周径及治疗后出血发生率结果比较无差异(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大腿周径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本次研究认为经导管直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尿激酶量控制在每日40~80U,出血风险小,疗效肯定。

  • 标签: 经导管直接溶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 尿激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UF-1000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检测尿有形成分的影响因素,寻找导致其结果误判的原因及解决对策。方法分别采用UF-1000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和尿沉渣镜检对600例临床尿液标本进行检测,对尿中RBC、WBC、CAST、上皮细胞等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引起UF-1000尿沉渣分析仪结果误判的原因,建立复核标准。结果UF-1000尿液分析仪检测结果的假阳性率为红细胞25.8%,白细胞17.0%,上皮细胞12.1%,小圆上皮20.3%,管型38.5%,病理管型34.6%,结晶4.2%。一定量的结晶、细菌和酵母样菌易被仪器误报告为红细胞,小圆上皮细胞、大量细菌和非晶形结晶是引起白细胞误判的主要原因,黏液丝是引起管型误判的最主要原因。结论多种因素可以影响尿沉渣分析仪对尿液有形成分的检测结果,因此应用UF-1000尿沉渣分析仪检测尿液有形成分只能作为一种初步筛查方法,当尿液病理成分检测结果提示增多,同时上述干扰成分亦呈阳性或增多时,尿沉渣镜检十分重要。

  • 标签: UF-1000 尿沉渣分析仪 尿沉渣镜检 结果误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心胸外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因素,从而制定出合适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4年9月本院收治的心胸外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72例和同期手术下未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76例患者进行研究,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结果手术时间、吸烟、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因素能够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对心胸外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因素进行分析,以期制定出合适护理干预措施,从而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 标签: 心胸外科 下肢深静脉血栓 形成因素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髋部骨折术后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对预防形成深静脉血栓的作用及效果。方法将于我院医治的90例髋部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45例、对照组45例。2组患者均采取日常基础护理,观察组加用预见性护理干预。对比2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5.56%,明显高于对照组73.3%,对比存在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行髋部骨折手术后的病人施加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控制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缓解患者的临床不良情况,对提高患者康复速度具有促进意义,值得采纳与推行。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髋部骨折术 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早期活动对预防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择取我院脑外科2014年3月~2015年12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10例设置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并采取早期活动干预方法,分析护理效果。结果所有患者经过临床护理干预后,无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例。结论对脑出血患者术后加强早期活动干预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从而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 脑出血 早期活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扩大与左心房血栓形成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慢性心房颤动患者130例,其中慢性心房颤动伴左心房扩大患者60例,慢性心房颤动左心房无扩大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经食管超声检测患者左心房大小,并观察是否形成血栓。根据食管超声检查结果分为血栓形成组30例和无血栓组100例,并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导致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通过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心房扩大组患者的心房内形成血栓的概率18例(30.0%)高于左心房无扩大组心房内形成血栓的概率12例(17.1%),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心房颤动患者的左心房扩大,很有可能导致其心肌收缩力下降,提高左心房内血栓形成的几率,是诊断左心房内血栓形成的重要预测因子。

  • 标签: 房颤 心房扩大 心房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创伤外科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创伤外科2014年l1-2016年6月住院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比两组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住院时间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其中,对照组30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而观察组30例患者采用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明显低于观察组,住院天数减少,且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明显降低创伤外科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满意度。

  • 标签: 下肢 深静脉血栓形成 护理干预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随机选择2014年8月~2015年8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70例参与研究,分析防治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护理方法。结果术后2例发生深静脉血栓,及时溶栓处理后恢复。结论做好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术后的护理工作,能够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值得推广。

  • 标签: 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 护理 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探讨尿激酶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治疗的临床疗效,同时对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合理分析。方法随机选取2012.2~2015.3这一时间段来我院就诊的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患者,一共20例,分为两组,观察组一共有10例、对照组一共有10例,对照组为血栓形成时间为2天以上,使用尿激酶治疗。观察组为血栓形成时间为2天以内,使用尿激酶治疗。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相关情况。结果治疗结束后,分析上述20例患者的恢复情况,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分析上述20例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2天以内效果比较好,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患者用药治疗结束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值得提倡临床医生针对该病采用此项药物进行有效治疗。

  • 标签: 尿激酶 血液透析 动静脉内瘘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对早期护理干预对老年消化道肿瘤放化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予以探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老年消化道肿瘤放化疗患者,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为老年消化道肿瘤放化疗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具有良好的护理效果,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 标签: 早期护理干预 消化道肿瘤 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入路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桡动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4月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和/或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PTCA)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PCI)的病人1750例术后并发桡动脉血栓的原因并总结其护理经验。结果本组资料显示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穿刺成功1709例(98.00%),穿刺失败41例(0.23%),穿刺失败者改用肱动脉或股动脉入路手术成功;在住院期间并发桡动脉血栓的患者有17例,占0.01%,其血栓形成的原因与术后桡动脉痉挛、术后穿刺局部出血导致压迫时间的延长以及术前、术中肝素的用量和手术前后患者的血脂、血糖、血压的控制有密切的关系。结论经桡动脉入路行冠状动脉诊疗术安全有效,桡动脉血栓形成极少。通过术前认真评估、术后及时观察恰当的护理,17例患者均好转出院。

  • 标签: 桡动脉 冠状动脉 血栓形成 原因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后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防止下肢深静脉形成血栓(DVT)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5年8月在本院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共8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患者各为44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在术后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预见性护理,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血流速度、住院时间、血栓发生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血栓发生率为4.5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45%,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实施预见性护理可有效降低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血栓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增加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 标签: 全髋关节置换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见性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预防护理干预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3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作为a组,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3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作为b组,a组行常规护理;b组则给予预防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情况;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疼痛评分、心理状况;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结果b组患者护理满意情况显著比a组高,P<0.05;b组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疼痛评分、心理状况显著比a组好,P<0.05;b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显著比a组低,P<0.05。结论预防护理干预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大,可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减轻患者疼痛,改善其心理状况,缩短住院时间,提升满意度,值得推广。

  • 标签: 预防护理干预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