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5 个结果
  • 简介:福州市民赵德兴(化名)有家族患癌史,父亲及姐姐均查出患有肝癌,这成了他一个心病。前不久,赵先生听网上广告说做一次PET-CT检查,连萌芽状态癌症都能查出,他立即赶到医院,指定要做PET-CT全身防癌体检,但却被医生劝住了。原来,PET-CT一般不推荐给健康人作为体检项目。

  • 标签: 防癌 PET-CT 体检项目 CT检查 健康人
  • 简介:髋部骨折高发、频发一直是不争事实,其发生除了严重创伤之外,与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有着直接关系。据统计髋部骨折约占全身骨折20%以上,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发生髋部骨折的人群将由1990年130万上升到2025年260万,到2050年将达到450万。

  • 标签: 股骨颈骨折 骨折固定术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髓外固定
  • 简介:男性乳腺癌是发生在男性中一种少见且特殊恶性肿瘤,在全部乳腺癌中占比小于1%。由于生理因素等差异,男性乳腺癌发病率远低于女性乳癌。由于男性对自身患乳腺癌风险意识不高,导致男性乳腺癌患者不能及时诊断而常延误病情。现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男性乳腺癌病因、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作一概述,进一步加强临床医生及患者对男性乳腺癌了解和重视。

  • 标签: 乳腺肿瘤 男性 诊断 肿瘤治疗方案 预后 综述
  • 简介:目的:探讨18F-FDGPET/CT在伴发肿瘤皮肌炎患者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行PET/CT检查45例皮肌炎患者临床资料,结合病理学和/或随访结果,探讨18F-FDGPET/CT在伴发肿瘤皮肌炎患者中临床应用价值。结果:45例皮肌炎患者中恶性肿瘤发生率为33.33%(15/45),平均年龄为58.33岁,男∶女为2.1∶1。18F-FDGPET/CT发现恶性肿瘤灵敏度、误诊率、特异度、漏诊率、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是100%、13.33%、86.67%、0、91.11%、78.95%、100%。肌肉/皮肤18F-FDG弥漫性代谢异常增高组恶性肿瘤发生率36.84%(7/19),肌肉/皮肤18F-FDG局部异常代谢增高组恶性肿瘤发生率28.57%(2/7),肌肉/皮肤18F-FDG代谢无异常组恶性肿瘤发生率31.58%(6/19)。三组之间恶性肿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肌炎伴间质性肺病组恶性肿瘤发生率为15%(3/20),无间质性肺病组恶性肿瘤发生率48%(12/25)。两组之间恶性肿瘤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肌炎是否伴有肌肉/皮肤代谢异常和恶性肿瘤发生率无关,对年龄较大且无间质性肺病男性皮肌炎患者,18F-FDGPET/CT对于肿瘤筛查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标签: 皮肌炎 肿瘤筛查 18F-FDG 间质性肺病
  • 简介:目的:研究外用中药制剂对小鼠乳腺增生治疗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苯甲酸雌激素腹腔注射构建乳腺增生小鼠模型,分组为对照组、模型组与治疗组。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隔天1次,共30天;模型组与治疗组腹腔注射苯甲酸雌激素,隔天1次,共30天。造模完成后,治疗组小鼠乳房部涂抹外用中药制剂,每天1次共30天。测定各组小鼠体重变化,乳晕及乳头直径变化,血清雌激素(E2)、孕酮(P)指标,并取小鼠第二对乳房组织做病理切片观察。结果:治疗组与模型组小鼠比较,体重、乳晕及乳头直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小鼠病理切片HE染色显示乳腺增生组织结构明显改善,雌、孕激素水平较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与模型组对比则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外用中药制剂对小鼠乳腺增生具有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小鼠血清雌激素与孕酮水平来实现

  • 标签: 乳腺增生 中药制剂 小鼠
  •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癌小鼠模型中SIRT3蛋白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免疫组化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SIRT3蛋白在小鼠乳腺肿瘤组织及乳腺癌细胞中表达情况,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IRT3mRNA在小鼠乳腺肿瘤组织中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SIRT3在乳腺肿瘤组织中阳性表达率[(17.17±2.08)%]明显低于正常组织[(33.33±2.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WesternBlot结果显示,SIRT3在乳腺癌细胞中相对表达量(0.220±0.173)明显低于正常细胞(0.850±0.0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SIRT3mRNA在乳腺肿瘤组织中表达水平(0.520±0.069)明显低于正常组织(0.886±0.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结论乳腺肿瘤组织和乳腺癌细胞中SIRT3表达下调,SIRT3可能在乳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 标签: SIRT3 乳腺癌 免疫组化 蛋白质印迹法
  • 简介:目的探讨炎性乳腺癌(IBC)患者分子分型特点及对预后影响.方法收集28例女性IBC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免疫组化指标ER、PR、HER2、Ki-67阳性表达率,比较不同分子分型患者预后.结果28例IBC患者中,LuminalA型、LuminalB型、HER2过表达型及三阴性所占比例分别为21.4%、17.9%、32.1%、28.6%,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5.0%、66.7%、44.4%、2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BC预后较差,尤其是三阴性和HER2过表达型,分子靶向药物应用有更广阔前景.

  • 标签: 炎性乳腺癌 分子分型 免疫组化指标
  • 简介:目的研究膜铁转运蛋白1(ferroportin1,FPN1)和二价金属离子转运体1(divalentmetaltransporter1,DMT1)在人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癌组织中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药物疗效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行肝癌切除术后复发转移并接受化疗或索拉非尼治疗HCC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HCC癌组织中FPN1及DMT1表达,分析其与H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药物疗效关系。结果27例HCC患者无完全缓解者,其中接受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方案化疗16例,获部分缓解2例,疾病稳定2例,疾病控制率(DCR)为25.0%;接受索拉非尼治疗11例,部分缓解1例,疾病稳定2例,疾病控制率为27.3%。全组患者中位PFS为5.4个月,中位OS为10.0个月。FPN1和DMT1在HCC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96%和81.48%,FPN1及DMT1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相关(P〈0.05),与其他临床病理特征无关(P〉0.05)。FPN1阳性患者DCR为41.2%,中位PFS为6.7个月,中位OS为15.7个月,优于阴性患者10.0%、1.8个月和8个月(P〈0.05);DMT1阳性患者DCR为18.2%,中位PFS为3.2个月,中位OS为9.3个月,低于阴性患者60.0%、18.6个月和35.9个月(P〈0.05)。结论FPN1和DMT1在HCC中表达可能受癌细胞分化程度影响,与晚期HCC患者药物治疗后远期生存有关。

  • 标签: 肝肿瘤 膜铁转运蛋白1 二价金属离子转运蛋白1 化疗 靶向药物治疗 索拉非尼
  • 简介:纵隔畸胎瘤是纵隔肿瘤中常见肿瘤之一,其发生率约占原发性纵隔肿瘤21.5%。由于存在良恶性之分,术前诊断及外科治疗手段选择非常重要。作者就纵隔恶性畸胎瘤诊断及外科治疗等方面的临床经验进行了阐述。

  • 标签: 纵隔肿瘤 诊断 诊断 鉴别 外科手术 恶性畸胎瘤 专家论坛
  • 简介:2016年10月,第二届亚太地区华语安宁疗护高峰论坛——北京峰会在中国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举行。会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护理部主任陆宇晗做了《癌症患者之安宁疗护》精彩演讲,现将内容与大家分享。期望从事安宁疗护工作同道从中得到启迪,也期望肿瘤病友们了解安宁疗护概念,加强对肿瘤护理工作理解。

  • 标签: 安宁疗护 癌症患者 肿瘤医院 北京大学 护理部主任 高峰论坛
  • 简介:软骨肉瘤是发生在软骨细胞继骨肉瘤之后第二高发骨恶性肿瘤,好发于中青年。因发生部位及组织学分型不同,软骨肉瘤恶性程度差异较大。恶性程度较高软骨肉瘤极易复发。对于长骨低级中心型软骨肉瘤可行病灶内刮除并给予辅助治疗,而发生于骨盆及脊柱软骨肉瘤,多选择广泛性切除,以降低复发率,提高患者生存率。目前软骨肉瘤治疗研究仍在不断完善,作者对软骨肉瘤临床诊疗现状进行了综述,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软骨肉瘤 流行病学 临床病理学 治疗应用 外科手术
  • 简介:胃癌是常见恶性肿瘤,晚期胃癌发病率高,药物治疗有效率低,预后差。目前,在肿瘤治疗全面进入精准医疗时代大形势下,化学治疗虽然进入瓶颈期,但仍是晚期胃癌综合治疗基础。近年来,随着胃癌分子分型及发病机制研究不断深入,晚期胃癌治疗也逐渐进入靶向治疗、精准医疗与免疫治疗时代。对于晚期胃癌患者,在精准诊断基础上合理选择上述四大治疗策略进行分层或联合治疗,有可能实现个体化治疗,获得最大生存受益。

  • 标签: 胃肿瘤 化学治疗 靶向治疗 精准治疗 免疫治疗
  • 简介:目的:构建3*Flag-hSesn1真核表达载体并检测在骨肉瘤细胞内表达及定位。方法:以GSThSesn1为模板,利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hSesn1基因cDNA全长,并将其克隆至3*Flag标签真核表达载体中。将构建重组载体进行双酶切和测序鉴定,并转染到MG-63骨肉瘤细胞中,提取总蛋白进行Westernblot检测。进一步利用共聚焦激光显微镜观察3*Flag-hSesn1在MG-63细胞中定位,使用免疫沉淀方法纯化人源Sesn1蛋白。结果:hSesn1基因cDNA全长成功构建到3*Flag标签真核表达载体中,Westernblot检测到了含有Flag标签的人源Sesn1融合蛋白表达,且在MG-63骨肉瘤细胞中主要定位于细胞质和核周,并成功纯化人源Sesn1蛋白。结论:成功构建了3*Flag-hSesn1真核表达质粒,同时鉴定了其融合蛋白表达,并纯化人源Sesn1蛋白。3*Flag-hSesn1蛋白主要定位在细胞质,部分定位于细胞核周。

  • 标签: hSesn1 WESTERN BLOT 免疫沉淀
  • 简介:联合肝脏分隔和门静脉结扎二步肝切除术(associatingliverpartitionandportalveinligationforstagedhepatectomy,ALPPS)即两期手术根治肝脏肿瘤,一期手术对患侧肝门静脉分支结扎及左右肝脏实质离断,使预留肝脏体积在短期内快速增生.以保证二期手术切除病肝后足以代偿肝脏功能。虽然研究表明ALPPS能够提高部分肝癌患者总体生存。为残余肝体积不足肝脏肿瘤患者提供一种手术方式,但AILPPS自诞生后就争议不断,并迅速成为研究热点。本文结合笔者自身临床经验和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对ALPPS手术应用现状及临床价值进行述评。

  • 标签: ALPPS 门静脉 适应证 微创 预后
  • 简介:目的神经浸润与胃癌预后之间关系仍未达成一致,通过Meta分析,系统回顾分析神经浸润与胃癌预后关系。方法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PubMed、Embase数据库中进行截止2016年相关文献检索.合并HR及95%CI用于评估神经浸润对胃癌预后价值。结果14篇相关文献共17162例行胃癌根治术患者.神经浸润阳性率为23.1%。神经浸润与胃癌不良预后显著相关(HR=1.33,95%CI:1.08,1.57,P〈0.05)。亚组分析显示神经浸润与胃癌预后不受地区、神经浸润阳性率、论文质量得分影响。结论胃癌术后神经浸润阳性患者预后差,神经浸润是影响胃癌预后独立危险因素,也是术后辅助治疗参考指标。

  • 标签: 胃癌 META分析 神经浸润 预后
  • 简介:目前补充性肠外营养(supplementalparenteralnutrition,SPN)作为单纯肠内营养支持无法满足患者营养需求时补充疗法,越来越受到关注。虽然SPN临床疗效被肯定,且被国内外指南或共识推荐,但SPN对临床结局影响以及应用时机仍存在争议。为了减少过度喂养或喂养不足导致并发症,SPN使用时机、剂量和方式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这样才能更好地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使患者获得营养支持治疗最大效益。

  • 标签: 肠内营养 补充性肠外营养 共识 争议
  • 简介:原发性肝癌位居全球最常见恶性肿瘤第五位,在癌症相关死亡原因中排名第三位。原发性肝癌治疗方法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肝脏功能,肿瘤大小,是否存在转移灶和血管侵犯。目前,原发性肝癌根治方法包括肝切除术和肝移植手术,但是很多患者确诊时已进入晚期,失去了治愈机会。全身系统性治疗对于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变得尤为重要,其中包括:分子靶向治疗、全身系统性化疗和免疫治疗。本文就近年来晚期原发性肝癌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分子靶向治疗 全身系统化疗 免疫治疗
  • 简介:目的通过分析胃癌术后吻合口漏发生情况,探讨胃癌术后吻合口漏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福建省肿瘤医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2070例胃癌患者临床资料。比较腹腔镜与开腹行胃癌手术后吻合口漏发生情况,并分析影响吻合口漏发生危险和保护因素。结果腹腔镜下胃癌手术810例(全胃切除术560例,远端胃切除术250例),开腹胃癌手术1260例(全胃切除术840例,远端胃切除420例)。术后吻合口漏总体发生率2.80%(58/2070),腹腔镜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为1.35%(11/810),开腹术后发生率为3.73%(47/12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院联合脏器切除(B=3.549>0,OR=34.773>1,P=0.000)、糖尿病(B=1.338>0,OR=3.812>1,P=0.000)、术前低蛋白血症(B=0.654>0,OR=1.922>1,P=0.049)、术前辅助化疗(B=0.694>0,OR=1.530>1,P=0.043)均为独立危险因素,而腹腔镜(B=-1.459<0,OR=0.233<1,P=0.000)为保护性因素。结论对于胃癌手术,腹腔镜手术吻合口漏发生率低于开腹手术,联合脏器切除、糖尿病、术前低蛋白血症、术前辅助化疗是胃癌术后吻合口漏高危因素,而腹腔镜手术为胃癌术后吻合口漏保护性因素,合理应用腹腔镜及恰当处理有助于降低胃癌术后吻合口漏发生和进展。

  • 标签: 腹腔镜胃切除术 胃癌 吻合口漏
  • 简介: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SS),是发生于子宫恶性肿瘤。根据肿瘤恶性程度和生物学行为,可分为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LGESS)和高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HGESS)。早期可行病理活检诊断,辅以影像学检查和免疫组化。目前临床上缺乏对ESS规范化治疗方案,多采用手术联合术后辅助治疗综合治疗方法。内分泌治疗是重要治疗方法之一,尤其对高表达雌、孕激素受体LGESS。靶向治疗作为治疗方法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ESS新进展进行综述,希望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 标签: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 诊断 治疗 进展
  • 简介:目的观察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和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治疗Ⅰ~Ⅱ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疗效及对患者肺功能和生活质量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Ⅰ~Ⅱ期NSCLC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33)和观察组(n=47),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观察组患者接受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率、术前及术后1个月肺功能指标和SF-36量表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引流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肺功能指标FEV1、PEF和MVV高于对照组,SF-36量表中生理功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及精神健康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Ⅰ~Ⅱ期NSCLC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且可改善患者肺功能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电视胸腔镜 肺叶切除术 非小细胞肺癌 肺功能 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