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自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企业开始了海外直接投资,出现了跨国经营。参与其中中资企业为此所做准备并不充分,至少在早期阶段,几乎没有明确企业伦理建设目标。在消费者、当地人士学界不断批评下,中资企业做出了伦理改进,但进度缓慢。这缘于国内制度建设不足,减少了企业人士社会学习机会,抬高了跨国经营试错成本。中国政府应当放松管制,开放社会空间,鼓励非政府组织生长,从而为跨国经营中国企业伦理跃升提供动力。

  • 标签: 中资企业 跨国经营 企业伦理 非政府组织
  • 简介:性善是一种存在,而不是一种伦理学规定。这里所谓"存在"乃慧眼窥破"天机"之事实,这种事实成为人之为人形上根基。性善作为一种存在,须在具体境域中方能发用,故儒家重视家庭人伦关系,倡导差等之爱。这是要在具体境域中让这种存在切实震动起来,以便培育壮大,然最终亦必然走向兼爱。明了人作为一种形上存在,则标举性善乃是必然,荀子斩断了人与天关系,只实在论地看人,其标举性恶亦是必然。尽管荀子讲性恶,但并非为恶张目,而是希望通过"化性起伪"而引人向善。但这需要借助外在力量,故荀子隆礼重法。故性恶只能成就政治人与社会人,绝不能成就宗教人,而要成就宗教人必自性善始。作为存在论性善论,可通宗教,亦必通宗教。

  • 标签: 性善 存在 境域 宗教
  • 简介:<正>我们所主张是共产主义理想。从中国共产党成立那天起,就是要领导中国人民为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我们要向全社会宣传共产主义理想,使广大群众具有共产主义理想。但是共产主义理想不是立即可以实现。不能把理想当做现实,要是理想就是现实,那理想也就失去其存在意义了!反之,现实也不等于理想,要是现实就是理想,人们奋斗就没有目标了,人类也无法前进了。二者是不能等同。这是不是否认理想与现实具有同一性,理想能够转化为现实呢?当然不是。理想

  • 标签: 共产主义理想 理想与现实 共产主义理想教育 端正党风 存在意义 广大群众
  • 简介:每个社会道德建设都需要在维护创新两个基本层面展开,社会公德维护是其建设中心任务。目前中国社会维护公德面临突出问题是遵守践行社会公德往往会使人陷入道德悖论现象“怪圈”而难以自拔,进而导致“道德冷漠症”屡见不鲜。维护社会公德的当代课题就是要走出这种“怪圈”,这就需要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原理指导下,正确认识产生“怪圈”社会历史原因,构建维护社会公德社会公平机制。

  • 标签: 历史唯物主义视野 社会公德维护 道德悖论现象 社会公平机制
  • 简介:正义一直看作是一个规范伦理学概念。玛莎·努斯鲍姆是美国当代伦理学家杰出代表。在对当代政治经济生活中功利主义正义观批判基础上,努斯鲍姆引入了"诗性正义""能力正义"两个概念。文章分析了努斯鲍姆"诗性正义""能力正义"提出背景及其思想历程,指出努斯鲍姆目的在于超越功利主义对正义狭隘理解,重拾亚里士多德正义中的人目的维度,诗性正义走向能力正义。

  • 标签: 功利主义 诗性正义 能力正义
  • 简介:一问题引出:关于"法权论"与"道德形而上学"关系争论近年来,康德《法权论》引起了一些学者关注兴趣,围绕着一系列问题展开了讨论:康德为何把法权论作为道德形而上学第一部分,《法权论》《道德形而上学》究竟是何种关系;康德如何在绝对命令基础上建立法权(正当)形而上学,法权(正当)普遍原则与绝对命令关系如何,它对应着绝对命令哪个公式等。

  • 标签: 道德形而上学 立法权 哲学关系 康德 绝对命令 普遍原则
  • 简介:在马克思看来,作为一种存在,人在历史现实中面临着双重误解:在哲学史中,存在被加以普遍化、神性化、意识化抽象而与人存在相去甚远;在现实社会中,人存在又被宗教、资本理论异化而与人自身背道而驰。故此,在马克思看来,真正存在论是关心人自身具体存在学问。而回到具体存在途径,也许就是回到实践存在、个体存在关系存在,从而最终达致自由存在。在科学信仰缺失、资本逻辑大行其道今天,马克思存在论思想,对实现人解放、自由发展,实现人与他人、社会、自然和谐共在,无疑具有重要理论现实意义。

  • 标签: 马克思 存在论 抽象存在 异化存在 具体存在
  • 简介:基督教伦理强调关爱,尤其是关心贫穷人及社会上有特别需要弱势社群。因此基督教群体在历史上曾积极推动政府制定一些社会福利及经济政策,以确保社会上弱小社群基本需要得到保障。这些思想行动,与强调私利及政府不干预政策自由经济主义看似矛盾,以致不少人忽略了其伦理思想曾在自由经济主义发展过程中发挥过一定作用。但另一方面,自由经济主义发展至今,只顾个人利益而罔顾他人及社会得失,个人贪婪导致殃及全球金融危机,亦受到基督教人士广泛批评。基督教伦理思想对自由及公平定义、对私有制看法,以及基督教学者教会领袖对自由经济主义下产生金融危机批判,对解决自由经济主义发展中出现问题具有启迪意义。

  • 标签: 基督教伦理 自由经济主义 金融危机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传播学研究深入开展,媒介伦理学研究也取得了相当成就。学者们重点研究了传媒伦理基本理论、实践中问题与冲突、以及提高传媒伦理建设水平措施等问题,也有少数学者就媒介伦理功能、媒介伦理与和谐社会建构、媒介伦理研究历史作了尝试性探讨。但也应该看到较之医学伦理等其他分支伦理学研究,媒介伦理学研究依然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诸多研究空白。

  • 标签: 媒介伦理 道德 研究
  • 简介:传统价值观是典型建立在人类中心主义世界观立场上的人种主义价值观。它错误地理解了价值关系本质并割裂了客观世界事实关系与价值关系统一,是极其片面、错误与不合理价值观。物道主义价值观是建立在物道主义世界观立场上物道存在主义价值观。它是正确地反映万物彼此之间事实关系价值关系及其二者统一关系价值观,是全面、正确与合理价值观,是对传统人种主义价值颠覆超越。

  • 标签: 价值观 物道主义 物道存在主义 物道-物种主义 人种主义 颠覆和超越
  • 简介: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吸取多种思想资源,中国传统生态思想正是独特而重要思想资源。由于时代条件、科技水平和社会环境等差异,中国传统生态思想现代转化是必然要求。中国传统生态思想现代转化具有多重意义价值,既能克服传统生态思想局限,彰显其独特价值,也能赋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民族特色,增强我国文化自信和文化影响力。实现中国传统生态思想现代转化,必须立足于现代、着眼于未来,实行传统文化全面的现代转化,建立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融合新型关系,适应现代生态经济要求,更好地理解并驾驭理性科技。

  • 标签: 传统文化 天人合一 生态文明 现代转化
  • 简介:随着哲学研究价值论转向,近代英国哲学家休谟所提出"是""应该"关系问题,受到了现代西方伦理学当代中国价值论研究者们广泛关注普遍重视。人们将此称为所谓"休谟问题"或"休谟法则",并作为一个重要理论课题而不断研究深入探讨。这里所谓"休谟问题",虽然直接表现为"科学判断"能否推导出"道德判断"及其正当理由与合法根据问题,但其实质却是价值伦理学研究中"价值"与"事实"之间合理逻辑关系及其实现正确方式与合理路径问题。

  • 标签: 价值论转向 逻辑路径 休谟法则 休谟问题 西方伦理学 哲学研究
  • 简介:对法治与德治关系讨论,应避免立场先行分析可能带来各种问题。法治秩序观与德治秩序观是两种理想型秩序观,分析各自社会基础、正义观及实现路径,有助于深化认识秩序形成中法律与道德关系问题。德治在共同体中能发挥好作用,追求实质正义,倡导自律及重视实践者德性。法治能更好回应陌生人社会需求,主张通过形式获得正义,以国家法为主要载体。在现代社会,德治不可能在规范意义上取代法治。

  • 标签: 法治 德治 社会基础 正义观 实现路径
  • 简介:和谐社会建设离不开每个人努力,在这个提倡个人权利、崇尚个性自由时代里,每个人都应当具有基本道德底线,都应当在考虑自我合理权益满足同时考虑社会及公众影响。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有注重个人道德修养、主张节制欲望传统,而近年来,以李银河为代表宣传性自由观点在社会上日益泛滥、混淆视听,今对其鼓吹所谓"性权利"加以剖析,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性道德。

  • 标签: 和谐社会建设 社会需要 性权利 李银河 性道德 个人权利
  • 简介:物种是否具有道德地位以及具有什么样道德地位与物种是否具有本质以及具有什么样本质有关。“物种个体论”是不成立,由此,物种不具有如生物个体那样道德地位。“物种多元论”否认物种具有“自然类”本质,因此,物种也就不具有“类”意义上道德地位。“关系本质主义”不是真正本质主义,由此也不能给物种道德地位的确立以确实支持。只有“内在生物本质主义”之“理想‘DNA条形码’”,才能作为物种“真实本质”,由此也才能使得物种具有内在、天赋价值,并据此拥有道德地位。维护物种道德地位,就是维护这样本质。鉴于物种其他概念而伦理地对待物种,不是基于物种自身拥有相应道德地位,而是基于物种之成员及其环境所拥有的相应道德地位

  • 标签: 物种 本质 道德 物种歧视 权利
  • 简介:佛教慈悲本质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与相互尊重,就是一种为他人利益与幸福做贡献利他精神,也是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佛教伦理道德标准。慈悲实践也是生命创造价值、维护生命尊严、实现人生命同宇宙生命——"终极之存在"融合。创造价值之过程就是以"慈悲"精神为指导"利他"实践。这是池田基于天台《法华经》智顗大师利他宗教哲学思想,践履于社会原点。这一思想对于伦理道德风尚提倡,转化为社会向善、向上、向高尚正能量,有借鉴价值意义。

  • 标签: 慈悲与利他 慈悲的正能量 池田宗教哲学思想研究
  • 简介:<正>翻开中国几千年来思想发展史,人们就会发现,伦理道德思想占着特殊重要位置。在具有这种特色民族文化熏陶下,青年时代毛泽东对伦理学很感兴趣,不仅对中国古代各家伦理思想都有接触,而且对西方伦理思想也非常关注。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他老师杨昌济于1917年下半年到1918年上半年讲授修身课,以“伦理学

  • 标签: 青年毛泽东 道德哲学 道德律 伦理学说 文化渊源 康德
  • 简介:关于亚洲价值争论不是纯学术之争。亚洲价值观不是所有亚洲人和亚洲国家一致认同价值观,而是起源于亚洲并且可能对亚洲未来发展有益价值观。亚洲人需要就是亚洲价值观存在价值。但是我们必须明确,以国家为本亚洲价值观是否已经完成了由传统身份制国家观向现代契约论国家观转变;亚洲价值观中,与威权主义肯定国家观相反相成,无政府主义否定价值强大作用力,是否被我们认识;在儒家传统伦理所维护"三纲"秩序被打破以后,我们能否建立不同于"丛林法则""园林法则"伦理新秩序。认清和解决这些问题,亚洲价值观才能成为亚洲发展未来价值目标,反之则可能成为亚洲发展障碍。

  • 标签: 亚洲价值观 国家观 伦理秩序 园林法则
  • 简介:"努斯"(Nous)是西方哲学中重要范畴,它作为一个哲学概念首先由阿那克萨哥拉提出,随后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将努斯理解为为人类所特有的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在这一转化中努斯构成了人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基础,也即人"知""行"统一基础。在这个层面上,人通过"知""行"进一步导向人类价值追求对象——德性幸福,从而构成了亚里士多德整个伦理学体系。

  • 标签: 努斯 理论 实践 德性 幸福
  • 简介:孔子“义”内舍“仁”与“礼”两大因素,在外延上展开为“义德”、“义政”、“义利”三个方面。幸福观一般原则意义上看,孔子义利观规定着幸福观德性基调和现实品格,表现为重公利轻私利、重精神轻物欲整体倾向,同时也客观地确认了功利正当性。这种规定确认是孔子在对现实生活辩证分析中完成。孔子义利观探讨不仅是道德与利益关系问题,而且关乎理想人格成就,“成人”意义上义利观在内在深层意义上确立了孔子德性幸福基本原则。

  • 标签: 孔子 义利之辨 德性幸福 幸福原则 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