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7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失效的原因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间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骨科采用PFNA固定治疗的56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男348例,女220例;年龄为44~93岁,平均74.6岁。根据骨折稳定性将患者分为两组:稳定组424例,骨折AO分型为31-A1型、31-A2.1型;不稳定组144例,骨折AO分型为31-A2.2型、31-A2.3型、31-A3型。比较两组患者的骨折复位质量、内固定失效率及患髋功能等。并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PFNA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失效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共有19例患者发生内固定失效。失效原因:螺旋刀片退出13例,股骨颈短缩17例,髋内翻畸形14例,螺旋刀片切出14例。稳定组患者的失效率为1.2%(5/424),显著低于不稳定组患者[9.7%(14/144)],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98 (95,100)分]显著高于不稳定组患者[84 (82,8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骨折复位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骨质疏松(OR=7.283,95%CI:1.626~32.623,P=0.009)和不稳定型骨折(OR=11.607,95%CI:4.039~33.355,P<0.001)是PFNA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失效的危险因素。结论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使用PFNA固定失效率较高,固定后形成杠杆样结构,需由内固定物承受主要应力,杠杆支点位于髓腔内内固定成角部位,负重侧力臂长,失效率高。骨质疏松和不稳定型骨折患者术后需较长的免负重时间。

  • 标签: 髋骨折 骨折固定术,髓内 骨钉 分型 治疗失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Gamma 3钉结合空心加压螺钉固定治疗外侧壁危险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武汉市第四医院骨科收治的60例外侧壁危险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A组27例,男15例,女12例;年龄为(57.5±16.2)岁;骨折AO分型:31-A2.2型14例,31-A2.3型13例;采用Gamma 3钉结合空心加压螺钉固定。B组33例,男18例,女15例;年龄为(59.3±15.1)岁;骨折AO分型:31-A2.2型17例,31-A2.3型16例;采用单独Gamma 3钉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60例患者术后获12~36个月(平均22.6个月)随访。A组与B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外侧壁再移位的发生率[7.4%(2/27)]显著低于B组患者[24.2%(8/33)],术后负重时间[(5.4±1.0)周]及骨折愈合时间[(18.3±3.9)周]显著短于B组患者[(7.4±1.3)、(21.7±5.6)周],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89.3±7.1)分]显著高于B组患者[(79.5±8.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两组无一例患者发生股骨头切割、内固定物断裂、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脂肪栓塞、髋内翻畸形及断钉等并发症。结论与单独Gamma 3钉固定比较,Gamma 3钉结合空心加压螺钉固定治疗外侧壁危险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可以避免髓外固定及单纯髓内固定带来的外侧壁移位、内固定失效等,且不会增加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患者可以获得更好的功能恢复。

  • 标签: 髋骨折 骨折固定术,髓内 骨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经胫前开孔隧道推复位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6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创伤急救中心应用经胫前开孔骨隧道顶起复位微创治疗的9例胫骨平台患者资料。男6例,女3例;年龄26~63岁,平均38岁;左侧5例,右侧4例。按照Schatzker分型:Ⅱ型7例,Ⅲ型2例;按照胫骨平台骨折综合分型均为Ⅰ型。所有患者在全身麻醉或椎管内麻醉下进行手术,根据骨折线波及的长度,在胫骨结节内下方远端骨折线以远1~2 cm胫骨前内侧面使用环钻建立骨隧道,经骨隧道棒复位塌陷骨折,之后选择自身双皮质自体髂骨或人工骨棒进行植骨支撑。使用膝关节外侧小切口置入接骨板,术中使用关节镜测量骨折移位程度,记录每位患者的手术时间、胫前切口长度、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9例患者手术时间为40~60 min,平均48.3 min;术中出血量为35~60 mL,平均46.1 mL;透视次数为12~21次,平均为17.4次;复位切口长度为1.6~3.0 cm,平均2.3 cm;固定完成后关节镜检查骨折移位程度为0~2.0 mm,平均0.8 mm;术后15 d膝关节最大活动度125°~140°,平均128.9°。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有1例患者术后出现小腿腓静脉血栓,无术后感染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经胫前开孔骨隧道微创推复位法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短期效果肯定,但还需要进一步扩大病例,从而获得更加可靠的研究结论。

  • 标签: 膝关节 外科手术,微创性 骨板 胫骨平台骨折 骨隧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有限切开持骨钳复位结合加长型InterTan髓内钉固定治疗SeinsheimerⅤ型股骨转子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22例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的资料,男14例,女8例;年龄(62.95±12.44)岁(范围36~81岁);骨折均为SeinsheimerⅤ型。所有股骨转子下骨折均采用有限切开持骨钳复位及加长型InterTan髓内钉固定,其中7例伴有较大蝶形骨块者附加单根钛缆环扎辅助固定。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采用Baumgartner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采用Harris评分标准评价髋关节功能,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价髋部疼痛程度。结果2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5.33)个月(范围12~30个月)。术后根据Baumgartner标准评价复位质量,其中解剖复位20例,复位可2例;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4.36±1.36)个月(范围3~8个月)。末次随访时,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89.05±7.75)分(范围71~100分),其中优11例,良8例,可3例,优良率为86.4%(19/22);VAS评分(0.64±0.85)分(范围0~3分)。2例患者术后双下肢不等长,均小于10 mm;随访期间无一例发生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骨不连、头颈钉切割股骨头和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结论采用有限切开持骨钳复位结合加长型InterTan髓内钉固定治疗Seinsheimer Ⅴ型股骨转子下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利于复位、骨折端稳定性好等特点,术后疗效满意,并发症少。

  • 标签: 髋骨折 骨折固定术,髓内 外科手术,微创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利赛膦酸钠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经我院确诊的符合标准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并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利赛膦酸钠组(PFNA)内固定治疗后规律随访1年的患者。依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服用利塞膦酸钠,将患者分成利赛膦酸钠组(PFNA治疗联合应用利塞膦酸钠)和对照组(单纯PFNA治疗),利塞膦酸钠组39例,对照组44例。两组患者分别比较术前及术后1年骨密度值。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RUSH评分评估骨折愈合情况,记录手术相关并发症、药物不良反应及其他部位骨折等情况。结果术后12个月复查时,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利塞膦酸钠组和对照组术后1年健侧髋部平均骨密度T值分别为(-2.83±0.46和-3.16±0.42,t=-3.397,P=0.001);两组随访期间均无再发骨折;83例患者中利塞膦酸钠组患者39例,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对照组患者44例,其中1例患者出现较明显的消化道症状,表现为上腹部疼痛不适,伴恶心、食欲缺乏,停药后症状自行好转。结论骨质疏松性粗隆间骨折术后早期服用利塞膦酸钠不影响骨折愈合,并可提高健侧髋部骨密度。

  • 标签: 骨质疏松 膦酸类 股骨骨折 骨折愈合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早期活动标准化管理方案,并探讨其应用效果。方法基于文献构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早期活动标准化管理方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20年9月—2021年8月在郑州人民医院骨科住院行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治疗的162例老年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1例。对照组实施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基于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术后早期活动标准化管理方案。比较两组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下肢功能恢复情况、日常生活能力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术后首次下地时间及独立行走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1周的下肢功能评分及术后2周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肺部感染发生率、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早期活动标准化管理方案可以有效缩短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住院时间,有助于术后早期下地活动,快速恢复关节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 标签: 老年人 股骨颈骨折 康复护理 早期活动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中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股骨近端解剖参数的性别和年龄差异,以期为内固定器械的研发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7年3月期间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骨科收治的375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按不同年龄段将患者分为4组:中年(45~59岁)组22例,男16例,女6例;老年前期(60~74岁)组87例,男37例,女50例;老年(75~89岁)组238例,男76例,女162例;长寿老年(≥90岁)组28例,男6例,女22例。通过影像学资料测量患者的股骨颈前倾角、股骨颈干角、股骨头直径、股骨颈长度、股骨颈偏移量及股骨颈宽度。比较同一组内不同性别之间及同一性别不同组别之间患者股骨近端解剖参数的差异。结果男性与女性中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体重指数和骨折AO分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中老年男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股骨颈前倾角(8.33°±5.00°)显著小于女性患者(11.28°±6.15°),股骨头直径、股骨颈长度、股骨颈偏移量、股骨颈宽度[(49.10±2.48)、(99.70±5.22)、(7.18±2.20)、(39.10±4.92)mm]显著大于女性患者[(43.46±2.79)、(90.00±4.75)、(6.29±2.07)、(33.49±4.87)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年组、老年前期组、老年组、长寿老年组男性患者股骨头直径、股骨颈长度、股骨颈宽度显著大于女性患者,老年前期组、老年组、长寿老年组男性患者股骨颈前倾角显著小于女性患者,老年组男性患者股骨颈偏移量显著大于女性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性别不同组之间患者的股骨颈前倾角、股骨颈干角、股骨头直径、股骨颈长度、股骨颈偏移量及股骨颈宽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中老年男性相比,中老年女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股骨颈前倾角偏大,股骨颈偏移量、宽度、长度及股骨头直径偏小。中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股骨近端的解剖参数无明显年龄差异。

  • 标签: 髋骨折 股骨 临床解剖学 性别 成像,三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髓外固定股骨近端接骨板(PFP)及锁定加压接骨板(LCP)辅助双植骨头钉孔道内松质骨、异体骨混合打压植骨及骨不连断端结构植骨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髓内固定术后骨不连的手术技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下肢病区收治且完整随访的21例股骨转子下骨折髓内固定术后骨不连患者资料。男15例,女6例;平均年龄为52.3岁(27~65岁)。骨不连类型:萎缩型18例,缺血型3例。患者骨不连手术与骨折初次手术的时间间隔平均为10.3个月(9~13个月),骨折手术均采用髓内固定(PFNA):闭合复位10例,切开复位11例(其中钢丝捆扎8例)。骨不连均采用髓外固定(PFP+LCP)辅助双植骨(头钉孔道内松质骨、异体骨混合打压植骨+骨不连断端结构植骨)治疗。术后12个月采用Harris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结果21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1.4个月(10~12个月)随访。所有患者术后骨不连均获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5.2个月(4~6个月)。1例患者术后出现皮下血肿,再次行清创术。术后12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平均为85.7分(84~92分)。结论PFP接骨板能够有效纠正内翻畸形并坚强固定,LCP接骨板+皮质骨结构植骨能够提供内侧力学支撑,松质骨+异体骨混合打压植骨能够有效增加头钉孔道内骨量,增加近端螺钉的把持力。该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骨折愈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且能获得较好的髋关节功能。

  • 标签: 髋关节 骨折,不愈合 骨折固定术,髓内 髓外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0年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特征的变化趋势。方法收集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确诊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住院患者的一般资料、疾病相关信息及影像学资料,按照入院时间分为两组,即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前5年组)和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后5年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致伤原因、骨折Evans分型、合并疾病、住院天数及是否手术治疗。结果共纳入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 125例,男2 664例,女3461例;男、女比例为0.77∶1。高发年龄段男性为70~79岁,女性为80~89岁。前5年组2 314例,男、女比为0.91∶1;后5年组3 811例,男、女比例为0.70∶1。两组性别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265,P<0.05)。前5年组高发年龄段为70~80岁(31.9%,739/2 314),后5年组高发年龄段为80~90岁(34.5%,1 313/3 811)。两组70~79岁年龄段性别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024,P<0.05)。6 125例患者有明确致伤原因,其中83.9%(5 140/6 125)为跌倒和室内活动损伤致骨折,前5年组跌倒和室内活动损伤致骨折的比例75.4%(1 745/2 314)较后5年组89.1%(3 395/3 811)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363,P<0.05)。共调取3 56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X线或CT检查,其中高发骨折类型为EvansⅡ、Ⅲ型。前5年组Ⅱ型骨折占比最高(38.1%,239/628),后5年组Ⅲ型骨折占比最高(39.5%,1 159/2 932);两组骨折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3.569,P<0.05)。6 125例骨折中,4 846例合并其他内科疾病,占79.1%。前、后5年组合并内科疾病种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16,P<0.05)。手术治疗患者共5 184例,前5年组为1 925例,后5年组为3 259例;患者住院时间中位数分别为14 d和12 d;四分位数间距均为8 d。两组手术患者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9.909,P<0.001)。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特征的变化趋势为女性多于男性,跌倒和室内活动损伤为最常见致伤原因,好发骨折类型为Evans Ⅱ、Ⅲ型,有老龄化趋势,合并内科疾病明显增多,但住院总天数有下降趋势。

  • 标签: 股骨骨折 病例管理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患者中年女性,有高血压等冠心病危险因素,临床表现为典型劳力性胸痛症状且逐渐加重,行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左主干起源异常及开口狭窄可能,同时可见右冠状动脉至左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因导管无法与左主干血管腔同轴,无法明确左主干开口狭窄情况,结合病史特点及侧支循环等情况认为该患者存在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的可能性极大,故术中行血管内超声检查明确左主干开口存在严重狭窄,最终行外科手术治疗。患者左主干开口起源异常并重度狭窄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高危类型,容易漏诊且猝死率极高,需尽早发现、尽早治疗。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左主干 去顶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折联络服务(FLS)模式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该院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89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骨折联络服务(FLS)模式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髋关节功能、自我效能以及治疗效果情况。结果实施骨折联络服务(FLS)模式干预后,观察组髋关节Harri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自我效能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骨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骨钙素高于对照组,骨碱性磷酸酶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LS模式可显著提升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髋关节功能,有效提高患者自我效能,改善骨质疏松,促进骨折愈合,为患者获取优质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骨折联络服务 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 髋关节功能 自我效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股骨近端防旋转髓内钉(PFNA)固定术联合唑来膦酸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7年1月至2020年2月平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5例。对照组接受PFNA固定术,研究组接受PFNA固定术联合唑来膦酸治疗。观察两组手术前后健侧髋部与腰椎骨密度、术后Harris评分、骨折愈合时间、下地时间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研究组术后Harris评分为(89.15±5.13)分,高于对照组的(60.08±5.23)分,P<0.05。研究组骨折愈合时间、下地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患者健侧髋部以及腰椎骨密度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8%(8/45),不良反应症状较轻,给予对症治疗后得到缓解。结论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PFNA固定术联合唑来膦酸治疗能缩短骨折愈合时间,提高髋关节功能、降低患者疼痛感,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 标签: 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 股骨近端防旋转髓内钉固定术 唑来膦酸 Harris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老年股骨颈骨折与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失血量的比较,为临床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血液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7月至2020年4月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因低能量损伤导致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共纳入69例。按照骨折类型分为股骨颈骨折组和股骨转子间骨折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骨折解剖部位以及术前合并症等基本信息,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和总失血量。结果股骨颈骨折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8±8)岁(男性10例,女性35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5±10)岁(男性12例,女性12例)。两组患者术前隐性失血量[股骨颈骨折组:(238.33±97.82)ml ;股骨转子间骨折组:(344.80±130.01)ml,P<0.05]、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股骨颈骨折组:(314.46±130.30)ml;股骨转子间骨折组:(459.73±173.34)ml,P<0.05]、显性失血量[股骨颈骨折组:(77.78±27.29)ml;股骨转子间骨折组:(160.42±51.03)ml,P<0.05]和总失血量[股骨颈骨折组:(392.24±133.62)ml;股骨转子间骨折组:(620.15±171.11)ml,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股骨转子间骨折组均高于股骨颈骨折患者组。股骨转子间骨折组(半髋关节置换和PFNA内固定术)较股骨颈骨折组(全髋关节置换和半髋关节置换术)均有较多的显性失血量、术后隐性失血量、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和总失血量(均P<0.05)。但两组内不同手术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较股骨颈骨折患者有更多的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和总失血量,在临床诊治中,尤其需要更加重视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围手术期血液管理。

  • 标签: 老年人 股骨颈骨折 股骨转子间骨折 失血 隐性失血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FTS)疼痛管理模式在股骨转子间骨折无痛病房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于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行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02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疼痛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FTS疼痛管理。比较两组术后1 h、6 h、24 h和48 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变化,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镇痛药物使用频次,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6个月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两组术后1 h 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VAS评分术后6 h(5.10±0.54)分、12 h(3.84±0.46)分、24 h(3.02±0.47)分,均低于对照组的(5.97±0.43)分、(4.79±0.53)分和(3.65±0.34)分(t=9.001、9.667、7.756,均P<0.05)。观察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1.04±0.35)d,快于对照组的(1.53±0.27)d;镇痛药物使用频次(1.67±0.42)次,少于对照组的(2.97±0.56)次(t=7.916、13.263,均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3.92%)低于对照组(17.65%)(χ2=4.993,P<0.05)。观察组优良率(94.12%)高于对照组(78.43%)(χ2=5.299,P<0.05)。结论FTS疼痛管理在股骨转子间骨折无痛病房中应用效果明显,可明显减轻疼痛,促进术后康复,及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

  • 标签: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疼痛管理模式 常规疼痛管理 股骨转子间骨折 疼痛 下床活动时间 镇痛药物使用频次 术后并发症 髋关节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去术式治疗冠状动脉主动脉异常起源(AAOCA)壁内走行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9年4月15例AAOCA患者的资料总结,其中2例因无明显症状及SCD高危因素而未行手术治疗,最终13例行去手术治疗的AAOCA患者纳入本研究并分析术后近中期结果。结果全组患者(16.3±8.2)岁(7~35岁),术前评估均为壁内走行解剖异常,其中左冠状动脉起源于右冠状动脉窦的患者8例(61.5%),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状动脉窦5例(38.5%)。所有患者术前均有临床症状,其中首发症状为胸痛7例(53.8%),晕厥5例(38.5%),胸闷1例(7.7%)。主动脉阻断时间、中位体外循环时间及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分别为(51.0±16.4)min (37~99 min)、82(74.0,97.5)min和6(4,15) h。围手术期及随访过程中无死亡病例。中位随访时间为22(10.0,39.5)个月,心功能Ⅲ~Ⅳ级的患者从术前5例减少为1例。结论去术式是治疗AAOCA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可纠正AAOCA患者冠状动脉壁内走行的解剖异常,从而改善冠状动脉供血和心功能,有利于消除临床症状及降低潜在的心源性猝死风险。

  • 标签: 冠状动脉主动脉异常起源 去顶 手术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直视下剪除联合微电凝破坏泌汗腺治疗腋臭的有效性。方法对2017年1月至12月期间,杭州市余杭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5例50侧腋臭患者,均采用直视下剪除联合微电凝破坏泌汗腺的方法治疗,其中男性13例,女性12例,年龄14~38岁,平均23岁。术前根据Young-Jin Park制定的判断腋臭的标准,3级21例,2级4例。肿胀麻醉后,直视下剪除皮下的泌大汗腺、脂肪及毛囊,保留真皮下血管网,基底用高频电刀微电凝模式,逐个破坏不易剪除的泌大汗腺组织及毛囊。术后参照Young-Jin Park制定的判断腋臭的标准进行评估。结果25例患者术后2例单侧皮瓣缝合创口部分坏死,1例单侧术后血肿,分别给予积极换药、二次清创缝合及血肿清除处理。随访6个月至1年,24例患者症状均达治愈标准,其中1级21例,0级3例,治疗效果稳定。1例术前3级患者术后评估为2级,未达治愈标准,于术后半年给予二次手术,效果满意。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对手术效果表示满意。结论直视下剪除联合微电凝破坏泌汗腺治疗腋臭的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暴露顶泌汗腺组织,有效地清除泌汗腺及毛囊,降低腋臭的复发率,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腋臭治疗技术。

  • 标签: 微创 顶泌汗腺 腋臭
  • 简介:文章以杨河煤矿为例对三软煤层采用低位放煤开采技术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对此煤矿中采用低位放煤开采技术的方案和工艺进行介绍,并分析开采过程中的关键技术以及应用此技术的效益。

  • 标签: 三软煤层 低位放顶煤开采技术 应用
  • 简介:摘要采油厂在原油管道的新建或改、扩建施工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河流、湖泊、山体、公路、铁路等难以通过的地上、地下障碍物,需要进行工艺管道穿越施工,这其中管穿越施工是常采用的一种特殊施工方法。该工艺不拆除或少拆除地面障碍物,不中断地面交通;在穿越河流时既不影响正常通航,也不需要修建围堰或进行水下作业,有效解决了管道埋设施工中对建筑物的破坏和道路交通的堵塞等难题,在稳定土层和环境保护方面凸显其优势,具有显著的效益。文章介绍了管穿越施工前期准备以及管施工方法,针对管施工的质量保证和安全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 标签: 原油管道施工 顶管穿越技术 质量控制措施
  • 简介:摘要采油厂在原油管道的新建或改、扩建施工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河流、湖泊、山体、公路、铁路等难以通过的地上、地下障碍物,需要进行工艺管道穿越施工,这其中管穿越施工是常采用的一种特殊施工方法。该工艺不拆除或少拆除地面障碍物,不中断地面交通;在穿越河流时既不影响正常通航,也不需要修建围堰或进行水下作业,有效解决了管道埋设施工中对建筑物的破坏和道路交通的堵塞等难题,在稳定土层和环境保护方面凸显其优势,具有显著的效益。文章介绍了管穿越施工前期准备以及管施工方法,针对管施工的质量保证和安全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 标签: 原油管道施工 顶管穿越技术 质量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