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18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中国的传统教育很大程度上适应了以自然经济、宗法制为基础的封建社会的需要,培养了大批的人才。然而,却又造成了中国传统教育重背诵记忆轻思辨理解,重文事经文而轻自然科学的缺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的传统教育的缺陷逐步显露。到了明末,中国传统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教育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动因”。本文拟从中西文化交流的角度来谈一谈“西学东渐”对中国传统教育早期转型的影响。

  • 标签: 重文 经文 文化 背诵 理解 程度
  • 简介: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起步时,形成了五种不同路径的教育活动。其中,固有教育构成教育变革的基本背景;作为异质教育,教会教育被强行契入中国;为应对列强军事、经济侵略,出现企业教育;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冲击下,政府开始大规模地模仿西方的学校教育并开始向国外派遣留学生。五种形态的教育活动各有特点,并有着不同的演变轨迹。

  • 标签: 中国教育 早期现代化 起步 多轨路径
  • 简介:儿童早期的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对他们进入青春期乃至成年期的社会适应表现或某些问题行为的发展具有预期作用。目前,对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实证研究,探讨了自我延迟满足的范式和自我延迟满足的心理发生机制;对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理论研究,探讨了自我延迟满足与执行功能的关系和自我延迟满足与心理理论的关系;对儿童早期的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特点研究,探讨了3~5岁幼儿延迟时间发展的特点和延迟满足策略的应用。

  • 标签: 儿童早期自我延迟满足能力 实证研究 理论研究 发展特点
  • 简介:英国近代早期社会大变革,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充当了提升社会地位、获取各种特权的阶梯角色。英国社会的乡绅利用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背景下近代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需要大量文职官员的有利时机培养子弟接受高等教育。这不仅提升了乡绅阶层的知识水平,改变了其自身的社会形象,还改变了当时学校的社会阶层构成,推动了教育世俗化普及化的进程,影响到整个国家在近代早期的变迁进程。英国近代早期乡绅子弟重视大学教育的原因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观念变化:从喜好狩猎战斗变为崇尚高贵优雅;二是经济状况由贫困附庸转向富裕雄厚;三是权力中心从出身特权转向知识特权。

  • 标签: 英国 近代早期 乡绅 大学教育
  • 简介:比较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早在20世纪20年代,我国学者就开始从事比较教育的研究,并出版丛书和发表文章。有些学校甚至还设置了比较教育课程,进行教学活动,国立中山大学也是较早开展对比较教育的研究和进行课程设置。本文拟从历史的角度对早期比较教育在国立中山大学的教学和研究状况进行介绍,并指出其意义。

  • 标签: 比较教育学 教育研究 中山大学 课程设置 教育史
  • 简介:美国全国教育协会是美国存在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全国性教育组织。与目前全国教育协会施行的“会员代表大会制”不同,20世纪20年代以前,全国教育协会按照以理事会为核心的“会员大会—理事会—部门”三层组织管理结构运行。通过分析全国教育协会章程及会议记录,发现这一组织结构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1857年成立至1886年获得哥伦比亚特区法人地位,为维持稳定,全国教育协会齐力推动建立制度化组织结构的时期;1907年获得国会特许状,全国教育协会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教育组织,以教育行政管理者为代表的教育管理者们拓展理事会职权,并最终成为协会组织管理结构核心理事会集权时期;1907年至1920年全国教育协会改行代表大会制度,伴随协会内部矛盾冲突加剧,协会组织结构经历了民主化改革的预备时期。在全国教育协会内部不同利益群体的争斗及社会对教育需求的推动下,协会为求自身生存与发展激发出生命力——对协会组织结构的自觉调整。

  • 标签: 美国全国教育协会 制度化组织结构 科层化组织结构 民主化变革
  • 作者: 玛尔布汗·吐尔逊江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学原理
  • 创建时间:2016-05-15
  • 出处:《教育研究》 2016年第5期
  • 机构:〔摘要〕地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初中阶段,地理是基础学科,更为学生了解人文知识和自然知识提供了重要渠道。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影响初中地理教学效果,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地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得到改革和深化,多种新型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 作者: 孙立平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学原理
  • 创建时间:2013-01-11
  • 出处:《教育研究》 2013年第1期
  • 机构:〔摘要〕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进行交际的工具。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文化水平、社会身份往往可以从他们说话用词、语调口气中看出,往往这些都是注重早期语言教学的结果。
  • 简介:学校德育活动实效性低下的问题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当前学校德育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德育活动是教师的意愿与设计;德育活动的内容来自成人视阈,是空洞的、抽离的;德育活动的形式是制度化的;德育活动的发展与享乐的追求没有统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在德育活动中注入游戏精神,即一种自成目的的精神,一种积极开放的精神,一种自由想象和大胆创造的精神.一种平等的精神,一种过程就是结果的非功利精神,一种不断自我生成、自我更新的精神,一种不断创生的精神。而其中,最核心的精神是自由的精神。就实践而言,德育活动应成为学生自主与自愿的活动;德育活动的内容应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德育活动的形式应具有生成性与开放性;德育活动的发展与享乐的追求应统一。归根结底,改进德育活动在于以自由之精神培养自由之个体。

  • 标签: 学校德育活动 道德教育 游戏精神
  • 简介: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学生在这一认识过程中起主体作用,这种观点已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重间接知识学习轻直接经验获得、重教师讲授轻学生探索的现象还较为普遍,学生主体作用不能得以充分发挥,一些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探索精神萎缩,极大地妨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如何改变这一弊端,笔者认为:用活动教学思想指导小学数学教学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

  • 标签: 数学 培养目标 教学方法 小学 教育理念
  • 简介:〔摘要〕构建初步的数概念是以幼儿对物体的探究所获得的感性认识为基础的,作为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创设情境,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实践应用等主体活动去亲近数学、体验数学、“再创造”数学和应用数学,真正成为数学活动的主人。

  • 标签: 〔〕幼儿教学数学活动
  • 简介: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的难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指导的有效性。教师对学生实践学习的指导意味着激发动机、培养兴趣;引导方法、建立规范;跟踪过程、把握价值;帮助进程、倾听体悟。教师指导的有效性反映在指导的适时性、适度性和适当性等方面。教师有效指导应设计指导方案,突出实践学习方式的程序性方法与策略性方法的指导。

  • 标签: 综合实践活动 教师 指导策略 教学策略 有效指导 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