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9 个结果
  • 简介:原创民族歌剧《回家》讲述了台湾老兵罗旺篼"离家、想家、安家、寻家、回家"的感人故事,以历史年轮和海峡两岸作为时空轨迹和剧情结构,回溯一条长达38年的漫漫归家之路。剧中展现的乡音、乡情、乡愁、乡思,让很多观众深受感染,剧院现场经常出现"演员含着泪在台上演,观众流着泪在台下看"的景象。该剧在创作手法和音乐元素上追求丰富和多样化,不仅有江西地方音乐元素,还有亚洲音乐及时下国际流行的雅尼音乐,可谓

  • 标签: 民族歌剧 《回家》 音乐元素 复调 雅尼 海峡两岸
  • 简介:近年来,韩国电影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韩国电影的成果与其本民族民族文化心理有着重要关系.韩国文化带有浓重的儒家文化色彩,而其强烈的宗教多元文化也给韩国电影提供了素材;“神气”的民族性格,以及韩国特殊的政治历史背景所造就的后现代化的国民心理机制,都在一定程度上对韩国电影产生了影响.并呈现给全世界电影观众融汇了韩国民族文化的一场电影盛宴.

  • 标签: 民族文化 “神气” 后现代 韩国电影 本土化
  • 简介:舞蹈是一种表演艺术,通过有节奏的、经过提炼的和有组织的人体动作和造型,来表达一定思想感情的艺术。舞蹈总是与人类最热烈的情感联系在一起,情动于中而形与外。通过舞蹈训练可以增加关节的灵活和身体柔软度,提升气质和魅力;消耗热量,维持体重,收获一个健康的身体;随着音乐起舞,让人心情愉悦,陶冶情操;扩大社交生活圈,认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丰富业余生活。中国从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满足老年人对舞蹈的追求和迫切需要,已经成为舞蹈文艺工作者们的一项工作重点。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这充分表明了党和国家让新时代老人享受更加美好生活的决心。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物质养老”渐居其次,“精神养老”日益显现。笔者认为老年人学习舞蹈是精神养老众多项目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党和国家已经高度重视老年事业,各地区都开办老年大学、老年公益培训班、老年俱乐部,开设各种类艺术学科,而所有学科里面民族舞蹈是比较受欢迎的学科之一。如何开展老年民族舞蹈教学,是舞蹈老师们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 标签: 舞蹈教学 民族舞蹈 老年人 实践 经济社会发展 艺术学科
  • 简介:就一般意义而言,“民族题材电视剧”(以下简称“民族剧”)是指以我国少数民族的历史或现实生活为题材的电视剧,如藏族题材的《尘埃落定》、白族题材的《金凤花开》、蒙古族题材的《成吉思汗》,等等,这是不以主创人员的民族属性为认定标准的。当2008年我国电视剧以年产量502部、14498集而位居世界第一时,广大观众对电视剧题材丰富性的需求也在与日俱增。

  • 标签: 电视剧创作 民族题材 《尘埃落定》 《成吉思汗》 电视剧题材 少数民族
  • 简介:台湾电影的复杂性有待阐发。本文以2008年出品或公映的21部台湾影片为考察对象,从身心冲突、性别取向与族群认同等文化批评的视角出发,以个体、社会与民族国家观念为主要的辨析场域,并结合台湾电影的历史脉络,深入阐发2008年台湾电影的“成长论述”及其身份认同。总的来看,2008年的台湾电影,在父权式微的图景下,通过身份的找寻,集中展现了台湾电影“成长论述”中的“恐惧”、“放逐”与“忧伤”心态,并进一步强化了台湾电影及民众心理与社会意识的复杂性。

  • 标签: 台湾电影 复杂性 身体 性向族群 成长论述 身份认同
  • 简介:清人蒲松龄《聊斋志异》卷二里的《聂小倩》被香港影坛频频改编。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即出现了李翰祥版(1960)、程小东系列(1987、1990、1991)和2011年上映的叶伟信版。比较阅读这三部/系列在不同时间节点上出现的鬼怪故事,通过解读影片叙事的历史策略,其中流露出的历史建构方式,对历史主体/大陆的不同的态度,以及与大陆历史的对接方法,或可阐释出一则纠结于大陆及其历史的关于香港自身建构的影像寓言。

  • 标签: 《倩女幽魂》 身份建构 历史建构 历史主体 历史对接
  • 简介:根据《综艺》杂志1993年的利润表,投资回报率显示,1993年最赢利的电影不是斯蒂芬·斯皮尔伯格的豪华的恐龙巨片《侏罗纪公园》(回报率为13.79:1),而是李安执导的温和的跨文化社会喜剧《喜宴》(回报率为23.6:1)。这部影片在财务上的成功(全球毛利为3000万美元)还伴有广泛的影界好评,包括一项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和来自西斯凯和艾伯特(SiskelandEbert)的极具商业重要性的“两个大拇指向上”(“twothumbsup”’)。

  • 标签: 《喜宴》 独立电影 文化身份 边缘化 投资回报率 《侏罗纪公园》
  • 简介:在西洋管弦乐队里,担任低音声部及旋律、复调重任的大提琴是必不可少的。本文主要讨论大提琴在民族管弦乐队中起到的作用以及大提琴如何担任好民族管弦乐队中的角色。

  • 标签: 民族管弦乐 大提琴
  • 简介:在一个文化成为衡量国家软实力最重要标准的时代,传承和传播文化成为展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显著目标。电影作为一种集光、影、声、色于一体的大众传播媒介,可以很好地成为民族文化的传播渠道;而电影艺术也需要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的滋养。文化与电影的结合是这个时代的势在必行。学者陈阳在《全球化时代电影民族文化符号的审美转换》一文中指出,民族文化如何更具表现力地进入到影像作品中,并成为作品的想象力源头,在民间日常文化生活中产生出更加强烈的互文效果,进而成为大众对文化产品的解读和消费能力,从而在当代社会中形成民族文化生长、发展、循环的链条,这也许正是我们今天重谈电影民族化并且把重点放在文化符号的民族性上的意义。

  • 标签: 传统民族文化 电影化 叙事策略 大众传播媒介 民族文化符号 国家综合实力
  • 简介:民族歌舞与民族地域性场景,是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中最具特色的叙事元素。除了对剧中人物情绪的衬托、剧情的推动、叙事节奏的把控、主题的表达等传统功能外,二者对少数民族日常生活的直观表现,对少数民族人物气质、风格及精神的鲜活塑造,以及对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文化的形象化展示,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并构建了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独特的叙事艺术特质。

  • 标签: 少数民族题材 民族歌舞 民族场景 叙事艺术
  • 简介:合上电影文学剧本《迟到的桂冠》(编剧海青,载《电影新作》1985年第6期),在我们面前倒下了这样一个人:青年时代他就立下志向,要以青春与热血来解开数学史上迄今还没有人能够解开的数学之谜,从而摘取寇克曼女神头上的桂冠。寒来暑往,苦心孤诣,二十个春秋后,他竟意外地得知,他在十年前已作出解答的寇克曼系列,已为两名意大利

  • 标签: 民族脊梁 电影新作 数学史 命运遭际 李铜钟 人性价值
  • 简介:《鬼乡》(2016,韩国)以残酷战争中的无辜受难者作为艺术呈现的对象,关注极端生存情境中的命运遭际,虽难以摆脱个体苦难背后深邃的历史语境表述,但电影并非简单地对历史史诗的摹写与还原,而是试图以历史材料为基础进行想象化重塑,谋求与当下接受对象达成心理共振。从女性身体、殖民身份、文化身世三个维度出发,解析影片《鬼乡》如何通过创伤记忆的回顾、疗救与反思的方法与策略,最终实现了民族主体话语重构的目的。

  • 标签: 创伤记忆 民族主体 女性身体 殖民身份 文化身世
  • 简介:[编者前言]欧元上市未久,关于欧盟立宪的议题也被摆上台面.争论起始于上世纪末,代表人物是哲学家哈贝马斯和法律学家迪特·格林.之后,论辩层面又由思想界进入政坛,甚至德国外长菲舍尔和法国内政部长舍韦芒特被德法两家报纸请到了一起,进行了当面"对峙".再后来,又有比、西、英、法、德各国的总理、首相和总统级的人物介入.

  • 标签: 民族电影 电影理论 斯堪的纳维亚 传统 人物 论辩
  • 简介:在都市电影中,影像的本土化选择是彰显民族个性、拉近观众和影片的距离、植根于本体文化的有效途径。传统的物理空间建构和文化空间的重塑是体现地域差异的主要载体,也是地域身份认同的契合点。在民族化空间的营造中,传统的空间审美在影片拍摄和剪辑中促进传统语境的形成,赋比兴的借鉴催化角色情感和推进情节的发展,强视觉的民俗仪式化能达到"满煽情"的效果。不同都市呈现不同地域文化,同一个都市也同时承载着多元的传统语义,电影的多元的视听美构建出立体的传统文化影像,使传统元素得以感性化、肉生化地传播。

  • 标签: 传统元素 都市电影 文化建构
  • 简介: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是以表现少数民族历史和现实生活、生产方式,并展现其民族文化、心理、精神、性格及其独特地理、地貌和民俗为主要题材内容的电视剧,具有重要的政治、文化和艺术价值。而纵观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的发展,却长期缺位于中国电视剧的诞生与起步阶段,直到文革后,中国社会各项事业大力复苏之际,此类题材电视剧才得以重视并逐步发展。而此时,已经距离中国第一部电视剧的诞生晚了整整20年。

  • 标签: 少数民族题材 电视剧创作 中国电视剧 少数民族历史 发展研究 电视剧作品
  • 简介:人文纪录片《我从汉朝来》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后,赢得好评如潮。该片以汉代重要图像史料“汉画像石”为主题线索,讲述了山东武梁祠汉画像、河南南阳汉画像馆、江苏徐州及四川等地出土的汉画像石上的故事。汉画像石兴起于我国两汉时期,是由无名工匠以石为底、以刀代笔雕刻而出的艺术品。

  • 标签: 人文纪录片 传播价值 文化认同 影像叙事 汉朝 汉画像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