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方法选择我院中2015年6月至2018年4月间收入的重型颅脑损伤接受手术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后,纳入40例患者进行研究。在保证患者一般资料基本相同的前提下,将所有患者进行等量均分,每组中均包含2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而实验组患者则应用预见性护理方案,对比两组患者的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5.00%),而对照组患者的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30.00%)。组间差异较为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预见性护理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手术后患者的护理中,能够对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进行预防,对于患者的康复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广。

  • 标签: 重型颅脑损伤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护理 护理方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性护理对脑血栓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于2015年06月2018年6月,采用随机双盲法的方法,将我院收治的70例脑血栓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行常规化护理,实验组在常规化护理的同时进行综合护理。结果实验组护理总有效率高达91.42%,对照组护理总有效率高达68.57%,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于脑血栓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而言,综合性护理的效果十分突出。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脑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 综合性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诊断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79例临床疑诊为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静脉造影检查结果,分析彩超检查的诊断效能,采取多因素Logisitc回归分析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组79例临床疑诊为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经静脉造影检出累及静脉76例,彩超检出累及静脉71条,经秩和检验,差异不显著(P>0.05);彩超检查诊断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敏感度为97.18%、特异度为100.0%、准确度为97.37%;经多因素Logisitc回归分析可知,年龄、高脂血症、手术时间长于5h、术后卧床时间长于5d均作为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有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的妇科盆腔手术后患者采取彩超检查,对于提高诊断水平、指导治疗均具有积极作用。

  • 标签: 妇科盆腔手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彩超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在预防下肢骨折静脉血栓的护理中采用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接受下肢创伤性骨折术的病患70例,并将其随机分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给予对照组常规下肢骨折护理,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观察组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病患的下肢静脉血脉形成率。结果两组病患在经过不同的护理之后,观察组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静脉血中,可以减少病患静脉血栓的形成,有着较好的护理效果,值得在大力的推行。

  • 标签: 下肢骨折 护理干预 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接受骨科手术患者115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58例,接受护理干预,对照组57例,接受常规护理。结果实验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概率为1.72%,对照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概率为12.28%,实验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接受骨科手术的患者采取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预防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提高患者质量,患者满意度普遍较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护理干预 骨科手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119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参与本次研究,利用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观察组(59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预防下肢静脉血栓,观察组采用个性化护理措施加药物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对比两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护理满意度评分更高,两组上述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需高度重视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工作,通过个性化预防措施有效避免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升护理满意度。

  • 标签: 髋部骨折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预防性护理对于胃肠道肿瘤病患DVT的影响。方法2017.2-2018.2时间段,随机在病患中盲选80例胃肠道肿瘤病患实施护理,将其分成普通组(40例)和预防护理组(40例),其中普通组病患采取普通护理,预防护理组病患采取普通护理同时结合预防性护理,分析2组DVT出现情况及SF-36临床评估情况。结果预防护理组DVT出现情况及SF-36临床评估情况均比普通组要好,p<0.05。结论对胃肠道肿瘤病患采取预防性护理,可降低DVT的出现风险,改善病患的生活质量,效果较好。

  • 标签: 胃肠道肿瘤 预防性护理 DVT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初治患者治疗后静脉通畅率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06例下肢生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后静脉通畅率的实际情况对全部患者进行分组。静脉通畅率在50%以下的劣效组(51例),在50%以上的(包括50%)为优效组(55例)。结果优效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浆纤维蛋白原低于劣效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计数、血浆纤维蛋白原、DVT分期、治疗方法、发病部位是下肢DVT治疗后静脉恢复通畅与否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白细胞计数高、血浆纤维蛋白原数值高、DVT分期晚、仅采取单纯药物治疗、受累血管位于膝上时DVT治疗效果差,不利于静脉通畅率的改善。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 初治患者 静脉通畅率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对多普勒超声评价骨科大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方法共选取532例患者,范围是2010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行骨科大手术的患者,对骨科手术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情况从骨科大手术后1周、2周进行,检查手段是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法。结果在532例患者中,形成下肢静脉血栓的患者共208例,有39.10%的发生率。其中血栓发生在单侧的发生率为82.69%,共172例。双侧肢体发生血栓的发生率为17.31%,共36例。形成下肢静脉血栓的患者中,在术后1周后检出的有166例,发生率为79.80%,术后2周的占18.75%。结论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多发生在骨科大手术1周后,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情况准确度和敏感度高且无创,临床价值明显。

  • 标签: 多普勒超声 骨科大手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抗凝药物对妇科肿瘤术后静脉血栓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进行手术的妇科肿瘤患者120例,将其按照治疗模式的区别将所有患者分为A组、B组合对照组,每组分别40例。A组患者使用利伐沙班治疗,B组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对照组患者不使用抗凝药物治疗,对比所有患者的血流时间、血清学指标、凝血酶原时间、双下肢周径以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A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35%,B组为5%,对照组为15%,可见B组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低于其他两组,P<0.05;从血清学检查结果看,B组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要低于其他两组,P<0.05;术后3d、1周的凝血酶原时间A组、B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B组患者的血流时间和双下肢周径均优于A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妇科肿瘤患者使用抗凝药物治疗能够降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低分子肝素和利伐沙班均有效果,但低分子肝素的效果更好,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利伐沙班 低分子肝素 妇科肿瘤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护理干预预防重症产妇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到2018年2月接受治疗的60例患者随机分组,主要分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服务,n=30),观察组(针对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给予综合护理干预,n=30),比较两组患者肢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的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为13.3%、26.6%,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可知,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满意度分别为96.6%、63.3%,两组数据对比可知,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综合护理在预防重症产妇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中具有积极的作用,不仅可以降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护理干预 产妇剖宫产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脊柱外科患者术后静脉血栓形成原因进行探讨,并对护理干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38例行手术治疗的脊柱外科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19例,采取常规手术护理措施,观察组19例,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对两组患者满意度、静脉血栓情况和并发症等进行观察记录和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满意度明显低于观察组,两组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静脉血栓发生率和并发症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能够对脊柱外科患者术后并发症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值得临床借鉴。

  • 标签: 护理干预 静脉血栓 脊柱外科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空气波治疗仪结合中药熏洗预防妇科良性肿瘤术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将我科925例良性肿瘤术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给予空气波治疗仪结合中药熏洗治疗,对照组仅给予空气波治疗仪,疗程为5-7天,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0.43%,对照组的发生率为1.73%,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空气波治疗仪结合中药熏洗预防妇科良性肿瘤术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较仅给与空气波治疗仪预防妇科良性肿瘤术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显著。

  • 标签: 深静脉血栓形成 妇科良性肿瘤术后 中药熏洗 空气波治疗仪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对子宫根治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40例子宫根治手术病例患者,将其分成对照组(70例)和观察组(70例),对照组使用传统的诊断方式和康复指导,观察组实施的临床护理路径方式,比较两组患者的纤维蛋白(FIB)、D-二聚体(DD)值、血小板(PLT)等动态检测。结果观察组在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有效抑制子宫根治术后DD和PLT值增加,能够降低FIB含量,从而有效降低子宫根治术后下肢DVT的发生率。

  • 标签: 临床路径 子宫根治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总结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对下肢静脉血栓预防的方法及经验。方法将本院2015年1月—2016年10月90例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采取普通常规护理,实验组除了基本护理之外,还同时给予系统性的护理干预。干预30d后,对比两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发展情况、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疼痛程度及患者住院天数。结果实验组患者血栓发展情况、关节疼痛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的住院天数也明显比对照组有所缩短(P<0.05)。结论有效的,系统的护理干预能有效的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并且能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以及住院天数。

  • 标签: 全髋关节置换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静脉血栓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7年4月-2018年6月90例下肢骨折术患者,数字表法分组,常规护理对策组用遵医护理,预防性护理对策组用预防性护理对策。比较两组满意程度;骨折平均愈合的时间、下肢肿胀消退时间;护理前后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分数、下肢血液黏稠度;并发静脉血栓的比例。结果预防性护理对策组满意程度、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分数、下肢血液黏稠度、骨折平均愈合的时间、下肢肿胀消退时间、并发静脉血栓的比例方面相比常规护理对策组更有优势,P<0.05。结论下肢骨折术者实施预防性护理对策效果确切。

  • 标签: 护理干预 预防 下肢骨折术 并发深静脉血栓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综合性护理干预在预防心肌梗死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选择在本院接受治疗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时间范围2017年1月到2018年3月期间),从中随机性抽选出病例数80例,将这80例心肌梗死患者按照其自愿性,将其均分为2组对照组、观察组,每组病例数各为40例。对照组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服务,观察组患者应用综合性护理干预,比较2组心肌梗死患者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性较大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2.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75.00%,数据差异性明显P<0.05。结论综合性护理干预在应用于预防心肌梗死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效果显著,有助于降低并发症,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 标签: 综合性护理干预 预防 心肌梗死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后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主观性耳鸣行耳周三穴刺与浅刺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这一阶段我院收治的80例主观性耳鸣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均为40例。对照组进行耳周三穴浅刺治疗,研究组进行耳周三穴刺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研究组THI评分和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主观性耳鸣行耳周三穴刺治疗有利于减轻患者的耳鸣症状,缓解疼痛程度,实现更佳的治疗效果。

  • 标签: 主观性耳鸣 耳周三穴 深刺 浅刺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价值。方法以我院股骨颈骨折术后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研究组(接受术后早期康复)和对照组(接受术常规术后康复)。对比(1)两组术后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2)两组术后1天、3天及7天下肢肿胀情况。(3)两组术后1天、3天及7天下肢疼痛程度。结果(1)两组术后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比较有差异(P<0.05)。(2)两组术后1天、3天及7天下肢肿胀情况比较有差异(P<0.05)(3)两组术后1天、3天及7天下肢疼痛程度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通过早期康复可以减少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对该项下肢疼痛、肿胀有重要的作用。

  • 标签: 早期康复 老年 股骨颈骨折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ICU患者采用综合护理方法对下肢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进行医治的ICU患者共6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33例、实验组3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实验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护理满意率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显著,具有临床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护理满意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显著,具有临床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ICU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方法能够有效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DVT),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综合护理 ICU患者 下肢深静脉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