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体质量指数(BMI)患者其内脏脂肪(VAT)含量的差异。方法应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T)测量符合纳排标准的1094例于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或住院患者的VAT含量、皮下脂肪(SAT)含量和腰围(WC)。根据上述患者的BMI水平将所有患者分为四组:体重过低组(BMI<18.5 kg/m2,n=56),体重正常组(18.5 kg/m2≤BMI<24 kg/m2,n=444),超重组(24 kg/m2≤BMI<28 kg/m2,n=253)和肥胖组(BMI≥28.0 kg/m2,n=81)。采用秩和检验方法探讨四组患者VAT、SAT和WC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方法了解BMI分别和VAT、SAT、WC等指标间的相关关系。结果1094例患者中数据齐全的共834例,其中患有心血管系统疾病有71例,呼吸系统疾病114例,消化系统疾病349例,泌尿系统疾病210例,生殖系统疾病19例,内分泌系统疾病29例。不同疾病种类患者在各BMI水平的VAT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间的VAT、SAT和WC均存在显著的差异(P<0.01)。组间比较结果显示:SAT含量在肥胖组>超重组>体重正常组>体重过轻组(P<0.01)。VAT含量及WC两个指标的组间比较则显示,超重及肥胖组>体重正常组>体重过轻组(P<0.01),在肥胖与超重两个组别间的比较则未发现差异的显著性(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在正常体重组和超重组,BMI与VAT呈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402、0.195,P<0.05);在体重过轻组和肥胖组未发现两者的相关性(P>0.05)。BMI与SAT在正常体重组呈正相关关系(r=0.296,P<0.05),而在其余三组则未发现(P>0.05)。BMI与WC的正相关关系体现在正常体重组和超重组(r分别为0.199、0.144,P<0.05),而在体重过轻组和肥胖组未发现两者的相关关系(P>0.05)。结论BMI作为肥胖程度判断的临床常用指标,与影像学肥胖的判断指标存在有限的相关关系。一定范围内的BMI水平有助于推测内脏脂肪含量,当体重过轻或肥胖达到某种程度时,BMI水平可能难以用于推测内脏脂肪的严重程度及其分布特征。

  • 标签: 体质量指数 计算机断层扫描 内脏脂肪
  • 简介:摘要对家禽屠宰的内脏分拣阶段设计了一种柔性并联机械臂,该机械臂由薄膜压力传感器触觉系统,三角并联机械臂等部分组成,末端执行器采集的压力值由人机交互界面实时显示,同时通过串口传输至单片机进行分析。单片机产生PWM信号控制并联机械臂步进电机运动。通过比较检测压力值与设定值,实现末端执行器柔性分拣家禽内脏

  • 标签:
  • 简介:现实生活中白头发的人比比皆是,先天性少白头几乎无药可治,有少白头的人常有家族遗传史,往往一出生就有白头发,或头发比别人白得早,此外,无其他异常表现。对于这种情况,要么认命,要么等待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但是更多的人是后天的白发,或者不是通头皆白,而是部分变白,这就给我们提供一个思路,

  • 标签: 白发 内脏 家族遗传史 白头发 少白头 先天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本文报导了39例内脏感觉发作性癫痫,系我院1984年至1999年度中所检查的病人,临床上有典型的腹痛发作,并经脑电图证实及经癫痫药物治疗有效。现报告如下:

  • 标签: 癫痫 发作性 内脏感觉 脑电图 患者 观察
  • 简介:本文从内脏绞痛产生的原因、针灸镇痛的机理、经络的作用等方面入手,重点从经络学、神经解剖学角度提出针灸背俞穴疏通经络止痛、调节脏腑气血,直达病所缓解内脏绞痛的机理。

  • 标签: 背俞穴 内脏绞痛 镇痛机理
  • 简介:摘要内脏利什曼病(VL)又被称为黑热病,是人体被利什曼原虫感染所致的播散性原虫病。VL患者的临床表现包括长期发热,肝、脾大,全血细胞减少及进行性贫血与消瘦等。我国治疗VL的临床药物以5价锑剂为主。目前临床治疗VL可供选择的药物种类少。笔者拟就VL患者药物治疗方案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阐述,旨在为该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利什曼病,内脏 临床方案 5价锑剂 两性霉素B 巴龙霉素 米替福新 喷他脒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随机森林模型分析内脏脂肪等级的相关指标。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选取2021年3—9月在黑龙江省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进行体检的医院职工(包括在职职工和退休职工)共617例的各项实验室指标以及体成分分析各项指标,按照2∶1的比例将样本分为训练集(411例)和测试集(206例),模型共纳入预测变量110个,使用训练集数据进行随机森林模型构建,测试集数据进行模型验证,选择最优节点数和决策树数目,对构建模型的预测性能进行评价,同时选取重要性在前10位的相对重要因子进行下一步的研究。按内脏脂肪等级,对617名研究对象再次进行分组:内脏脂肪等级正常组和内脏脂肪等级偏高组,进一步分析前10位相对重要因子在组间的差异。结果随机森林模型的最优节点数为39、决策树数目为300。模型在测试集上的准确率为83.3%、精确率为73.9%、灵敏度为89.4%、特异度为78.7%,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81(95%CI:0.832~0.931)。模型中前10位相对重要因子依次为:体重指数、性别、年龄、尿酸、红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C肽、癌胚抗原、糖化血红蛋白、谷氨酰转肽酶。内脏脂肪等级偏高组的体重指数、年龄、尿酸、红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C肽、癌胚抗原、糖化血红蛋白、谷氨酰转肽酶水平均高于内脏脂肪等级正常组(均P<0.05);内脏脂肪等级偏高的发生率男性大于女性(P<0.05)。结论本研究构建的内脏脂肪等级的随机森林预测模型表现良好,内脏脂肪与机体肝功能、胰岛功能、免疫功能的改变均有关系。

  • 标签: 内脏脂肪等级 体重指数 随机森林预测模型 机器学习模型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的不断改进,具有定位准确,无医源性损伤,安全迅速及可重复进行等优越性,在内脏动脉血管的广泛应用。

  • 标签: 内脏动脉 核磁共振 临床应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覆膜支架、可解脱弹簧圈联合Onyx胶栓塞治疗内脏动脉瘤(visceral artery aneurysms,VAAs)的近远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8年6月46例内脏动脉主干VAAs行腔内治疗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18例VAAs行腔内隔绝术;28例VAAs行可解脱弹簧圈联合Onyx胶栓塞治疗。结果18例腔内隔绝术造影示瘤腔均完全隔绝,技术成功率100%(18/18);28例行联合栓塞后26例瘤腔致密填塞,2例瘤颈显影。术后CTA平均随访(36.5±2.3)个月,覆膜支架隔绝VAAs后,瘤腔完全隔绝率100%(18/18),载瘤动脉通畅率94.4%(17/18);可解脱弹簧圈联合Onyx胶栓塞VAAs,瘤腔填塞获完全隔绝率85.7%(24/28),载瘤动脉通畅率92.9%(26/28),两组间比较,瘤腔完全隔绝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15,P=0.048),载瘤动脉通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4, P=0.786)。结论VAAs覆膜支架修复或可解脱弹簧圈联合Onyx胶栓塞治疗都是安全、有效的。

  • 标签: 动脉瘤 血管内手术 支架 可解脱弹簧圈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内脏恶性肿瘤患者皮肤病变和肿瘤发生、发展、转归的时间关系。方法对资料完整的318例已确诊,并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内脏恶性肿瘤患者的皮肤病变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皮肤病变在肿瘤前、和肿瘤同时发生者分别为118例(37.1%)和109例(34.3%),在手术、放疗、化疗后发生者91例(28.6%)。同时观察到有12例恶性肿瘤患者皮肤病变随肿瘤发生而出现肿瘤的消除而消退。结论恶性肿瘤患者皮肤病变和肿瘤之间有着一种合理的时间关系。即皮肤病变与肿瘤同时,或前后不久出现,或和肿瘤平行发展。

  • 标签: 恶性肿瘤 皮肤病变 时间关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本研究测量了东北林蛙的心脏、消化器官、呼吸器官、生殖器官的干重、湿重、长度等指标。结果如下:成年东北林蛙体重一般在 12-13g左右,个别偏小的在 8-9g,偏大的可达 17g;体长一般在 5-6cm,最长为 6.25cm。心脏与肺的重量相似,胃与小肠的重量相似,肝脏的重量最大,精巢的重量最小。心脏、肝脏、肺、食道、胃、小肠、直肠、精巢、肾一般的重量分别占体重的 0.58% 、 2.42%、 0.637%、 0.82%、 0.923%、 0.319%、 0.17%、 0.49%。

  • 标签: 东北林蛙 内脏器官 双毁髓法
  • 简介:内脏血管疾病是血管外科诊治范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包括:血管闭塞性或狭窄性疾病、血管栓塞与血栓形成、血管扩张性疾病、血管畸形(先天性、后天获得性)、血管创伤、炎性疾病等。内脏血管疾病在临床上并非少见,由于内脏器官的多元性、腹腔解剖的复杂性以及血管疾病的特殊性、凶险性,从而导致内脏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通常较为隐秘、难于早期诊断。在临床实践中,这类疾病时常被混杂在腹部急症之内,通常由非血管专业

  • 标签: 内脏血管 血管扩张性 血管创伤 后天获得性 血管栓塞 血栓形成
  • 简介:蛋白激酶C(proteinkinaseC,PKC)1997年被Nishizuka首次发现,其存在于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在内的许多组织中,是一种可被水解而激活的酶.PKC在神经元兴奋性的调节、信号转导、神经递质的释放、突触可塑性等过程中发挥生理作用.近年来,PKC在感觉传入,特别是痛觉传导中的作用倍受关注.躯体内脏相关及其作用机制是中、西医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新近的研究表明,躯体、内脏痛觉可以在脊髓和脊髓上中枢发生会聚和整合.本文根据目前国内外的文献资料,对PKC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在躯体、内脏痛觉传入会聚及整合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 标签: 蛋白激酶C 躯体内脏 痛觉调制 生物学特征
  • 简介:在制作教学用解剖标本过程中发现联合内脏异位伴双腔心脏畸形标本一例。本例为一男性童尸.年龄大约5岁,躯干长36cm(因头部及四肢已去除,所以只能提供躯干长度)。

  • 标签: 内脏异位 心脏畸形 双腔 解剖标本 躯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