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瓣膜置换后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护理。方法配合患者的术后治疗及患者的病情进展进行护理。结论肝素是瓣膜置换后最常用的抗凝药。低分子肝素术后抗凝的应用及其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使患者护理更加复杂,病情更加多变。做好瓣膜置换后的护理对确保术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瓣膜置换 血小板减少 术后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采用全髋或半髋关节置换治疗效果对比情况。方法选取老年股骨颈骨折80例,均为我院骨科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采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分组,就全髋关节置换(A组,n=40)与半髋关节置换(B组,n=40)手术情况、术后效果等展开对比。结果A组轻度疼痛率、总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P<0.05);组间手术操作用时、中具体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无差异(P>0.05);A组并发症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效果理想,并发症少,可明显减轻疼痛,为获得理想的远期预后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 标签: 全髋关节置换术 半髋关节置换术 老年股骨颈骨折 疗效对比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旨在分析和总结踝关节置换的治疗及护理方法,以便形成文本材料,为以后的治疗提供可行的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5年3月收治患者,随机选取45例,通过对接受踝关节置换患者的的治疗及其护理方法的记录,进行分析和总结经验。结果患者通过手术及护理大部分都已痊愈。并发症局部疼痛、伤口感染和愈合不良最为常见。结论对于接受踝关节置换的患者来说,经过精密的治疗和守护精心的护理,绝大部分患者是完全可以治愈的。

  • 标签: 踝关节 置换术 并发症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护理关键,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周密的术前准备,严密的术后观察,详细的饮食指导,早期的功能锻炼指导,全面的出院指导等系统的护理措施。结果92例患者的优良率为100%,膝关节功能恢复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是一项技术难度较大、风险较大的手术,对病人术前心理正确评估,术后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做好出院的康复指导,是全膝关节置换病人功能恢复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

  • 标签: 膝关节 关节置换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人工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护理措施。结果25例患者均痊愈出院,随访2年,恢复良好,生活能自理。结论给予髋关节置换患者针对性的围期护理干预可有效的促进患者关节功能恢复,且可减少并发症发生。

  • 标签: 髋关节置换术 围手术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康复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取2014年7月~2015年4月本院人工全髋关节置换74例,依照护理差异将其分两组。对照组为常规护理,共37例;余37例接受康复护理,入组研究组。观察对比两组效果。结果研究组髋关节功能评分较高,并发症率低,满意度高,有显著差异(P<0.05),具统计学意义。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康复护理应用效果佳,并发症少,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宜推广。

  • 标签: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康复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的临床护理体会。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36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做为观察对象,随机将36例患者分成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8例,对观察组18例患者进行整体的护理干预,根据患者及手术后恢复的不同时期进行不同的护理,对照组18例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调查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差异,同时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Harri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全髋关节置换患者进行整体的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及临床治疗有效率,有在临床推广的价值。

  • 标签: 全髋关节 置换术 临床护理体会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为心理护理提供科学依据,解除焦虑恐惧心理,促进疾病康复。方法对36例老年股骨头置换患者进行心理状态调查。结果老年股骨头置换患者大多担心手术不成功导致活动不能独立,怕手术费用高,家庭经济负担重,自尊心较强。结论老年人由于全身各组织器官功能减退,导致机体调节机能减弱,适应能力下降,心理负担重。因此,针对老年股骨头置换患者的心理状况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

  • 标签: 老年人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护理
  • 作者: 段毅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5-12-22
  • 出处:《健康世界》 2015年第30期
  • 机构:为我院2013年3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将所有的患者随机分为甲、乙、丙三组,各30例。甲组中,男性患者有18例,女性患者有12例,患者年龄为68-87岁,平均年龄(78.1±9.4)岁;乙组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分别为17例、13例,患者年龄69-88岁,平均年龄(78.8±9.6)岁;丙组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分别为16例、14例,患者年龄为70-89岁,平均年龄(79.2±9.8)岁。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可进行对比(P>0.05)。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THA)与人工股骨头置换(HA)治疗老年移位型(即GardenⅢ型-GardenⅣ型)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自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回顾性分析91例70岁以上老年移位股骨型颈骨折的患者,年龄72~98(76.65±7.35)岁,GardenⅢ型67例,GardenⅣ型24例,其中采用THA治疗组为48例,HA治疗组43例。分别对手术时间、中出血、术后离床时间、住院时间、术后髋关节功能进行比较,分析临床疗效。结果本组91例患者中,其中3~5年内通过门诊随访51例,家访及电话进行随访37例,平均随访(4.11±0.73)年,3例失访,术后髋关节功能采用改良Aubigné-Postel评分系统进行评价。THA组与HA组相比较,在住院时间、术后切口引流量两者无统计学差异,手术时间、住院费用及中出血量HA组优于THA组,术后髋关节功能,THA组优于HA组。结论THA和HA在治疗70岁以上老年移位股骨颈骨折治疗方面各有利弊,对于那些相对年龄较轻(〈75岁)或者术后对髋关节功能要求高的老年患者,宜采用THA治疗,对于85岁以上生活质量较差,甚至预期寿命3年内者,宜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置换 老年人 股骨颈骨折 疗效比较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保温护理护理对行髋关节置换患者中低体温的影响。方法从我院2013年2月至2015年10月间收治的行髋关节置换患者中选取92例,采取自愿原则将其平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6例。研究组在中实施保温护理,对照组仅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并且将两组的保温效果、术后恢复情况作比较,评价保温护理的价值。结果两组术前体温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对照组的体温变化幅度较大,且要低于研究组,其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清醒时间以及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其对比存在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髋关节置换中强化保温护理干预,能够使患者的体温基本维持在恒定水平,有效降低了手术风险,利于患者术后尽快恢复。

  • 标签: 保温护理 髋关节置换术 术中低体温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精心护理管理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期中的应用体会。方法选择70例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进行围手术期的精心护理并给予康复训练指导,观察临床疗效,并总结护理体会。结果70例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进行系统规范的围期护理管理后术后恢复快,顺利出院,随访6个月疗效满意。结论对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的患者在围手术期给予规范的护理管理和正确的康复训练指导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有效地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能加快康复进程,并减少患者痛苦,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和普及。

  • 标签: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围术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同期行心房颤动双极射频消融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几丁质酶-3样蛋白-1(YKL-40)水平表达的变化。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手术成功转复的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58例(房颤组),心脏瓣膜病58例(瓣膜组),于患者入院后第2天、术后30天、术后180天清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3mL,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IL-6和YKL-40水平。结果房颤组患者术前血清IL-6,YKL-40(3.05±2.76mg/L,3.71±0.62ug/L)明显高于瓣膜组患者(1.49±1.07mg/L,2.80±0.54ug/L)(P=0.000,P=0.000)。房颤组患者血清YKL-40在术后30天(3.05±0.57ug/L),术后180天(2.96±0.61ug/L)较术前(3.71±0.62ug/L)明显下降(P=0.000,P=0.000)。房颤组患者血清YKL-40在术后180天(2.96±0.61ug/L)较术后30天(3.05±0.57ug/L)无明显变化(P=0.421)。瓣膜组及房颤组患者血清IL-6在术后30天(3.65±2.63ug/L,4.51±2.83mg/L)较术前(1.49±1.07ug/L,3.05±2.76mg/L)上升(P=0.000,P=0.000),在术后180天(1.43±1.32ug/L,1.78±1.21mg/L)较术后30天又明显下降(P=0.000,P=0.000)。房颤组患者术后180天血清IL-6较术前明显下降(P=0.000)。结论血清YKL-40及IL-6与房颤关系密切,房颤射频消融成功转复后患者血清IL-6和YKL-40水平下降。

  • 标签: 房颤 射频消融 白细胞介素-6 几丁质酶-3样蛋白-1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呼气末正压(PEEP)肺保护通气策略对体外循环(CPB)心脏瓣膜置换患者肺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择期行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三组(n=20)常规通气组C组(潮气量10~12ml/kg,PEEP0cmH2O)、肺保护通气PⅠ组(潮气量6~8ml/kg,PEEP5cmH2O)和肺保护通气PⅡ组(潮气量6~8ml/kg,PEEP10cmH2O)。全麻气管插管后按分组调节麻醉机呼吸参数。观察时点为气管插管后5min(T1)、体外循环停机后5min(T2)和手术结束即刻(T3)。于三个时点采集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计算氧合指数(OI);记录麻醉呼吸机上潮气量(VT)、气道峰压(Ppeak)及吸气平台压(Pplat),计算动态肺顺应性(Cydn);记录三个时点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及麻醉时间。结果三组患者组间比较,T1时间点,OI和Cdy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3时间点,OI和Cdy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PⅠ组的OI和Cdyn大于C组(P<0.05),PⅡ组的OI和Cdyn大于PⅠ组和C组(P<0.05)。三组患者组内比较,OI和Cdyn在T1时间点均明显高于T2、T3时间点(P<0.05)。任一时间点,三组患者的HR和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PB心脏瓣膜置换麻醉期间,采用10cmH2OPEEP的肺保护通气策略比5cmH2O可以更好的提高氧合指数和改善动态肺顺应性,且不影响血流动力学稳定。

  • 标签: PEEP 体外循环 氧合指数 动态肺顺应性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人二尖瓣机械瓣置换后出现人工心脏瓣膜-患者不匹配(PPM)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间,共302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137例,女性165例,年龄23~65岁(46.95±11.31岁),手术方法均为体外循环下行二尖瓣置换,术后随访1年,按照随访的有效瓣口面积指数(EOAI)≤1.2cm2/m2定义为PPM,分为PPM组及非PPM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围手术期及术后各项指标。结果术后1年出现PPM现象共61例,发生率为20.20%,其中使用25mm双叶瓣32例(52.46%)、27mm双叶瓣25例(40.98%)。PPM组在ICU停留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住院时间、体表面积、EOAI、平均跨瓣压差及肺动脉压力与非PPM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非PPM组术前、术后肺动脉压有统计学差异(P<0.001),PPM组术前、术后肺动脉压无统计学差异(P=0.07)。结论二尖瓣置换后出现PPM对患者术后血流动力学有一定影响,尽量使用较大型号的双叶机械瓣以降低PPM现象的发生率。

  • 标签: 瓣膜-患者不匹配 二尖瓣置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