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8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近视性屈光参差儿童配戴角膜形(OK)镜后,双眼角膜高阶像差增加量和眼轴长度增加量的差异以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连续收集2018年至2019年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首次验配OK镜的31例近视性屈光参差儿童,其中男性15例(30只眼),女性16例(32只眼);年龄(10.7±1.4)岁。戴镜前(基线)和戴镜后6、12个月时,分别对受试儿童双眼进行Sirius三维角膜地形图和光学生物指标检查,记录角膜高阶像差、角膜相对屈光力(角膜周边屈光力和角膜中央屈光力的差值)和眼轴长度。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双眼各参数的差异,采用Pearson和Spearman相关分析探究角膜高阶像差增加量、角膜相对屈光力与眼轴长度增加量的相关性。结果戴镜后12个月时失访6例,25例儿童(50只眼)纳入研究。总角膜和角膜前表面直径3.0和6.0 mm范围内,近视度数较高眼的总角膜高阶像差、彗差和球差的增加量均大于对侧眼(均P<0.05)。近视度数较高眼角膜上方距中央2.0和2.5 mm处、下方距中央2.5 mm处的角膜相对屈光力大于对侧眼(t=-2.06,-2.07,-2.42;P=0.05,0.049,0.023),但双眼角膜水平方向(角膜鼻侧和颞侧)的角膜相对屈光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近视度数较高眼的眼轴长度增加量为0.14(0.08,0.20)mm,显著小于对侧眼的0.18(0.14,0.35)mm(Z=-3.21,P=0.001),双眼眼轴长度参差量从基线的0.40(0.34,0.54)mm减小为0.33(0.24,0.54)mm(Z=-3.21,P=0.001)。角膜前表面直径3.0 mm范围内的总角膜高阶像差、彗差和球差的增加量,以及角膜前表面直径6.0 mm范围内彗差的增加量,均与眼轴长度增加量呈负相关(r=-0.493,-0.606,-0.500,-0.307;P<0.05);而角膜相对屈光力与眼轴长度增加量无显著相关(r=-0.092,-0.104,-0.230,-0.061;P>0.05)。结论配戴OK镜后12个月,近视性屈光参差儿童双眼眼轴长度参差量减小,与近视度数较高眼的角膜高阶像差(尤其是彗差)的增加量大于对侧眼有关。

  • 标签: 近视 屈光参差 角膜波前像差 轴长度,眼 接触镜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锥形束CT分析改良头颈肩热体膜和乳腺托架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调强放疗中的摆位精度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15年8月至2018年12月68例接受调强放疗(IMRT)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资料。根据体位固定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改良头颈肩热体膜组(体膜组,42例)和乳腺托架组(托架组,26例)。在患者的第1、6、11、16、21次治疗摆位后行锥形束CT(CBCT)扫描,获得两组患者在左右(RL)、腹背(AP)、头脚(SI)方向的摆位误差,同时记录放疗摆位的时间。比较两组的摆位误差、分布比例、摆位时间,计算出各自的MPTV外放值,并分析多种因素对体膜组患者摆位误差的影响。结果42例体膜组扫描210次,26例托架组扫描130次。体膜组和托架组在RL、AP、SI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为(2.12±2.01)和(2.38±1.92) mm、(3.29±2.46)和(3.88±2.76) mm、(3.47±2.29)和(4.11±3.15) mm,其中两组在AP和SI方向的摆位误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5、-2.16,P<0.05); SI方向体膜组摆位误差≤ 3 mm的次数占总扫描次数的比例较高,优于托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7, P<0.05);当AP和SI方向体膜组摆位误差>5 mm的次数占总扫描次数的比例较低,优于托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1、9.29, P<0.05)。体膜组的摆位时间较短,优于托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6,P<0.05)。RL、AP、SI方向体膜组计算的MPTV值均小于托架组。改良头颈肩热体膜体位固定方式对高龄(≥60岁)、体质量指数(BMI)≥ 24 kg/m2和对放疗过程相对不熟悉(治疗时间≤ 2周)的患者会造成AP和(或)SI方向的摆位误差偏大。其中,SI方向<60岁的患者摆位误差较小,优于高龄患者(≥ 60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3,P<0.05); AP和SI方向BMI<24 kg/m2的患者摆位误差较小,优于BMI≥ 24 kg/m2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1、-2.04,P<0.05); AP方向治疗时间>2周的患者摆位误差较小,优于对放疗过程相对不熟悉的患者(治疗时间≤ 2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3,P<0.05)。结论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IMRT放疗时应用改良头颈肩热体膜可以降低腹背和头脚方向的摆位误差,同时缩短摆位时间。对于≥ 60岁、BMI≥ 24 kg/m2和对放疗过程相对不熟悉(治疗时间≤ 2周)的患者,要关注腹背和头脚方向的摆位,以保证放疗的效果。

  • 标签: 乳腺肿瘤/调强放射疗法 体位固定 摆位误差 热塑体膜 锥形束CT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热头肩模单用或联合使用头颈肩真空垫在脑转移瘤大分割立体定向放疗(HFSRT)中的固定效果。方法纳入2017—2019年间54例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并行HFSRT患者,热头肩模固定24例(单模组),热头肩模+真空垫固定30例(联合组)。治疗前后分别行在线图像配准,记录疗前分次间误差及疗后分次内误差,治疗过程中应用光学表面监测分次内误差,成组t检验分析两组各方向误差差异。结果全组患者分次间7.0%~15.4%的水平误差≥3mm,7.0%~12.6%旋转误差≥2°;单模组比联合组前后方向水平误差小[(1.035±1.180)mm∶(1.512±0.955)mm, P=0.009],矢状位旋转误差也小(0.665°±0.582°∶0.921°±0.682°,P=0.021)。全组患者分次内误差为0%~0.7%的水平误差>1mm,无旋转误差≥1°;联合组比单模组左右和前后方向水平误差小[(0.047±0.212)mm∶(0.246±0.474)mm, P=0.004)和(0.023±0.152)mm∶(0.140±0.350)mm,P=0.020],矢状位旋转误差也小(0.091°±0.090°∶0.181°±0.210°,P=0.001)。光学表面监测数据印证了上述结果。结论热头肩模±头颈肩真空垫固定可达到脑转移瘤HFSRT的精度要求,但需配合在线图像配准及六维床体位校正,联合组的分次内固定效果更好。光学表面监测分次内运动有一定价值。

  • 标签: 热塑头肩模 真空垫 光学表面监测 摆位误差 脑转移,肺肿瘤/大分割立体定向放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影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因素,比较不同亚低温时间及病情严重程度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嘉兴市妇幼保健院2016年1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HIE患儿82例为病例组,同期健康新生儿123例为对照组,分析影响新生儿HIE发生的因素。以入院治疗时间(< 6 h和6~12 h)及病情严重程度将接受治疗的HIE患儿65例分为四组,分别为Ⅰ组(入院 < 6 h,轻度)20例、Ⅱ组(入院 < 6 h,中重度)15例、Ⅲ组(入院6~12 h,轻度)17例和Ⅳ组(入院6~12 h,中重度)13例。以振幅整合脑电图(aGGE)评分为评价标准,比较不同亚低温治疗时间及病情严重程度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因素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孕检、分娩方式、羊水污染、胎膜(胎盘或脐带)异常、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均P < 0.05)。65例HIE患儿行亚低温治疗72 h,治疗前,Ⅰ组、Ⅱ组、Ⅲ组、Ⅳ组aGGE评分分别为(6.02±1.74)分、(2.43±1.82)分、(5.23±1.95)分、(2.72±1.76)分,治疗后分别为(8.13±2.03)分、(6.47±1.87)分、(7.86±1.92)分、(3.52±1.95)分,治疗前后Ⅰ组、Ⅱ组、Ⅲ组的aGGE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7、3.55、3.15,均P < 0.05),Ⅳ组治疗前后aGG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前中重度患儿aGGE评分低于轻度患儿;治疗后,Ⅱ组与Ⅲ组aGG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应重点监测并进行HIE相关知识的教育,提高孕妇孕检率,根据孕妇特征选择适当的生产方式;对羊水污染、胎膜(胎盘或脐带)异常、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的胎儿进行及时监测和干预。亚低温治疗对不同程度的HIE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针对中重度患儿,应尽量缩短就诊治疗时间在6 h时间内,以确保疗效。

  • 标签: 婴儿,新生 缺氧缺血,脑 影响因素分析 新生儿窒息 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 低温,人工 时间因素 脑电描记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在复合手术室内采用多枚动脉瘤夹形夹闭大脑中动脉(MCA)复杂动脉瘤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2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3例MCA复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于复合手术室内行单侧翼点入路开颅手术,术中采用多枚动脉瘤夹形夹闭动脉瘤。13例患者中,7例为破裂动脉瘤患者,术前Hunt-Hess分级Ⅰ级者4例,Ⅲ级者1例,Ⅳ级者2例;6例为未破裂动脉瘤患者。13例患者共19个动脉瘤,其中5例为双侧MCA单发动脉瘤,1例为单侧双发MCA动脉瘤,其余7例患者为单发MCA动脉瘤。采用Raymond分级标准评估动脉瘤即刻栓塞情况,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标准评估临床预后。结果13例患者19个动脉瘤均成功夹闭,共采用动脉瘤夹60枚,每个动脉瘤采用1~6(3.3±1.6)枚。动脉瘤夹闭后,术中造影复查显示4个动脉瘤夹闭不全(Raymond分级Ⅱ级),2例载瘤动脉狭窄,经调整动脉瘤夹后,所有动脉瘤均完全不显影(Raymond分级均为Ⅰ级),载瘤动脉瘤无狭窄。仅1例患者因动脉瘤瘤壁上发出的分支闭塞,术后发生基底核区梗死,有轻偏瘫。出院时mRS 0分10例,2分2例,5分1例。13例患者术后随访6~36个月(中位数为18个月),mRS 0分10例,1分2例,4分1例。复查造影6例,动脉瘤均无复发。结论复合手术室内采用多枚动脉瘤夹形夹闭MCA复杂动脉瘤疗效好,并发症少。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大脑中动脉 显微外科手术 多瘤夹塑形 复合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与非醒后脑卒中在"时间"内接受再灌注治疗患者对比,评估醒后脑卒中患者在多模式CT"组织"指导下进行再灌注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23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非醒后脑卒中患者在"时间"指导下选择再灌注治疗方案。醒后脑卒中患者入院后均急诊行多模式CT检查,采用Mistar软件重建CT灌注成像(CTP)图像,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组织"后选择再灌注治疗方案。比较醒后脑卒中和非醒后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预后和安全性指标的差异。结果235例患者中醒后脑卒中45例,非醒后脑卒中190例。与非醒后脑卒中组比较,醒后脑卒中组患者有高血压史者、采用静脉溶栓治疗者所占比例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静脉溶栓治疗的153例患者中,醒后脑卒中23例,非醒后脑卒中130例。醒后脑卒中患者的入院至静脉溶栓时间(DNT)长于非醒后脑卒中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醒后脑卒中和醒后脑卒中患者的其他临床资料、预后、安全性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直接取栓或桥接取栓治疗的82例患者中,醒后脑卒中22例,非醒后脑卒中60例。非醒后脑卒中和醒后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预后、安全性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非醒后脑卒中在"时间"内接受再灌注治疗相比,醒后脑卒中患者在多模式CT"组织"指导下进行再灌注治疗同样是有效且安全的。

  • 标签: 醒后脑卒中 CT灌注成像 再灌注治疗 组织窗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改良髂股两入路与髂腹股沟入路复位内固定治疗复合髋臼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60例复合髋臼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7例,女43例;年龄15~78岁[(44.1±16.0)岁]。骨折Letournel分型:双柱骨折101例,前柱前壁伴后半横形骨折35例,“T”形骨折24例。80例采用改良髂股切口结合有限Pfannenstiel切口复位内固定(改良髂股两入路组),80例采用标准髂腹股沟入路复位内固定(髂腹股沟入路组)。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 d和术后6个月采用Matta评分标准评定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erle d′Aubigne & Postel评分标准评价患髋关节功能;比较两组神经血管损伤、医源性膀胱损伤、异位骨化、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78个月[(43.3±17.9)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改良髂股两入路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50.0(123.8,180.0)min、600.0(500.0,787.5)ml,髂腹股沟入路组分别为190.0(150.0,240.0)min、700.0(562.5,887.5)ml(P均<0.01)。术后1 d和术后6个月两组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患髋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与髂腹股沟入路相比,改良髂股两入路复位内固定治疗复合髋臼骨折在骨折复位效果、术后患髋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率相近的情况下,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等。

  • 标签: 髋臼 骨折固定术,内 手术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绝对时相窄曝光降低心律不齐者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成像辐射剂量的可行性。方法纳入心律不齐冠状动脉CT成像检查者200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A、B两组,每组100例,两组均行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冠状动脉CT扫描。A组采用绝对时相窄曝光(250~450 ms),B组采用相对时相宽曝光(30%~75%),其他扫描参数相同,两组对比剂注射方案相同,扫描完成后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并记录辐射剂量,比较两组间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结果两组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分别为(16.71±8.35)mGy、(231.04±114.86)mGy·cm、(3.23±1.60)mSv,均明显低于B组的(29.35±17.90)mGy、(398.27±238.40)mGy·cm、(5.57±3.33)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0、-6.32、-6.32, P<0.05)。A组中未出现重复扫描、出现1次、2次、3次重复扫描的例数分别为81、17、2和0,而B组分别为22、62、10和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76,P<0.05)。结论对于心律不齐者,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模式,同时采用绝对时相ms扫描及重建,并且缩窄曝光时间,能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降低辐射剂量。

  • 标签: 冠状动脉 心律不齐 辐射剂量 图像质量 绝对时相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预测内急性脑梗死(ACI)应用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HT)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纳入本院2016年6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临床研究,所有患者均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根据静脉溶栓治疗后24~72 h是否发生HT分为转化组(n=28)与非转化组(n=52),根据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CI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两组临床资料比较,转化组与非转化组性别、年龄、合并症(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既往脑梗死病史、起病至溶栓治疗时间、溶栓前舒张压、溶栓前收缩压、溶栓后24 h舒张压及溶栓前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既往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史、心房颤动、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前血糖及溶栓后24 h收缩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心房颤动(OR=2.995,95%CI:2.142-5.315)、溶栓前NIHSS评分(OR=3.459,95%CI:1.988-6.547)、溶栓前血糖(OR=10.135,95%CI:6.457-13.631)及溶栓后24 h收缩压(OR=2.319,95%CI:1.346-3.247)为预测rt-PA静脉溶栓后HT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针对时间内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ACI患者,若未有效控制心房颤动、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前血糖及溶栓后24 h收缩压可致发生HT的风险增高,可作为预测HT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时间窗 阿替普酶 静脉溶栓 出血转化 相关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时间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烟台市烟台山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行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的9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手术时间分为超早期组(发病<3 h内手术)、早期组(发病3~24 h内手术)、急性期组(发病24~72 h内手术),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3组患者的血肿清除情况、术后14 d肌力和意识改善情况、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再出血情况。结果超早期组中低、中等、高血肿清除率患者分别为11例(84.6%)、2例(15.4%)、0例。早期组中低、中等、高血肿清除率患者分别为20例(33.9%)、32例(54.2%)、7例(11.9%)。急性期组中低、中等、高血肿清除率患者分别为8例(30.8%)、14例(53.8%)、4例(15.4%)。早期组及急性期组患者的血肿清除情况较超早期组患者好。术后14 d,早期组及急性期组患者中肌力改善者所占比例高于超早期组,早期组患者中意识改善者所占比例高于超早期组及急性期组,早期组患者的NIHSS评分较超早期组及急性期组患者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再出血患者共4例,其中超早期组1例,早期组3例。结论脑出血患者在发病3~24 h行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时血肿清除情况较为理想,术后恢复相对较好。

  • 标签: 脑出血 微创穿刺引流术 时间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早期小骨脑出血清除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氧化应激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87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观察组(43例)与对照组(44例)。观察组患者入院6 h内给予小骨血肿清除术,对照组患者入院24~72 h内给予小骨血肿清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氧化应激指标及预后。对不同组手术前后氧化应激指标采用t检验,预后指标采用秩和检验。结果两组手术前的脂质过氧化物(LPO)、髓过氧化物酶(M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37.24±4.16、87.08±10.24、74.25±8.13、7.58±1.31;对照组:37.06±3.53、87.12±8.71、74.19±6.05、7.61±1.24,t=0.831、0.317、0.485、0.392,P>0.05);观察组手术7 d后的LPO、MPO、MDA水平低于对照组,SOD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25.71±6.93、68.46±6.49、108.34±8.47、3.98±0.25;对照组:32.47±5.27、76.28±7.15、89.26±7.33、5.07±0.37,t=8.315、8.924、15.428、5.156,P<0.05)。观察组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恢复良好25例,中度残疾12例,严重残疾5例,植物状态1例,死亡0例;对照组:恢复良好10例,中度残疾20例,严重残疾12例,植物状态2例,死亡0例,Z=14.301,P<0.05)。结论超早期小骨脑出血清除术能够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的氧化应激及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小骨窗脑出血清除术 高血压脑出血 氧化应激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时间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的CT灌注成像所定义的基线核心梗死的可逆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6年5月至2018年12月在丽水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所有入组的患者均完成溶栓前颅脑多模式CT和溶栓后24~48 h多模式MRI复查。基于CT灌注图像利用MIStar软件定量评估基线核心梗死体积[相对脑血流量(rCBF)<30%的低灌注区],同时基于复查的弥散加权成像图像评定最终的核心梗死体积。本研究中将基线核心梗死体积-最终核心梗死体积≥5 ml定义为基线核心梗死具有可逆性。比较分析核心梗死可逆组和不可逆组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并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核心梗死可逆性的影响因素。结果共97例AIS患者入组本研究,其中实现血管再通64例(66%),基线核心梗死可逆51例(53%)。实现血管再通的患者从发病到溶栓治疗时间(ONT)<3.0 h、3.0~4.5 h、4.6~6.0 h和>6.0 h组表现核心梗死可逆性的比例分别为76%(26/34)、71%(17/24)、2/5和0(0/1),而在责任血管未再通组也有6例患者出现了核心梗死的可逆性改变,其中ONT<3.0 h组4例(4/12),3.0~4.5 h组2例(2/12)。经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发生可逆性梗死的体积大小与基线核心梗死体积大小呈高度正相关(r=0.805,P<0.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史、ONT和血管再通是核心梗死出现可逆性改变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基于CT灌注成像(rCBF<30%)所定义的核心梗死不适用于发病时间6.0 h之内的患者,如能在该时间内实现闭塞血管的再通,大部分患者可发生核心梗死的可逆性改变,其影响因素除血管再通状况还包括高血压病史和ONT。

  • 标签: 卒中 核心梗死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血栓溶解疗法 时间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去骨瓣减压行数字化形钛网缺损颅骨修补术后继发硬膜外积液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神经外科2015年5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67例行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后行颅骨修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7例,女20例,年龄(33.4±10.3)岁。依据颅骨修补术后是否继发硬膜外积液分为硬膜外积液(+)组(有积液)和硬膜外积液(-)组(无积液)。统计术后硬膜外积液的发生情况,并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继发硬膜外积液的危险因素。结果6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颅骨修补手术,其中20例(29.9%)患者术后经头颅CT检查证实硬膜外积液;其中15例接受保守治疗,4例经皮下钛网外放置引流管,1例去除钛网清除积液,随访复查积液均减少或消失;单因素分析初步筛选出4个(颅骨缺损面积、硬脑膜缺损、硬脑膜钙化、硬膜外积气)与颅骨修补术后继发硬膜外积液有关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颅骨缺损面积(OR=7.498,95%CI=1.192~47.180,P=0.032)、硬脑膜钙化(OR=13.543,95%CI=1.140~160.875,P=0.039)、硬膜外积气(OR=9.137,95%CI=2.462~33.908,P=0.001)均为最终影响颅骨修补术后继发硬膜外积液的危险因素。结论颅骨修补术后硬膜外积液的发生率较高,影响术后硬膜外积液发生的危险因素有颅骨缺损面积、硬脑膜钙化、硬膜外积气等。

  • 标签: 去骨瓣减压 颅骨修补 硬膜外积液 钛网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CT定位辅助下微创穿刺引流术与小骨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ICH)的效果。方法抽取2017年8月至2019年10月济源市中医院收治的HICH患者16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85例)和B组(80例)。A组患者接受微创穿刺引流术,B组患者接受小骨开颅血肿清除术,观察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血肿清除率、住院时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FDS)、改良Bathel指数(MBI)、再出血率、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1.65±0.63)h、(8.45±1.85)d、(44.34±4.71)ml]少于B组[(2.87±0.54)min、(13.06±2.07)d、(242.16±56.89)ml],血肿清除率[(89.37±4.95)%]大于B组[(72.68±6.13)%],P<0.05。治疗前,两组NFDS评分和MBI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FD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MBI评分较治疗前增大(P<0.05),且A组NFDS评分低于B组,MBI评分高于B组(P<0.05)。两组再出血率和病死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A组总并发症发生率(3.35%,3/85)低于B组(12.50%,10/80),P<0.05。结论CT定位辅助下微创穿刺引流术对HICH的治疗效果优于小骨开颅血肿清除术,能有效清除血肿,促进神经功能及生活能力恢复,改善预后情况。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微创穿刺引流术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维(3D)打印个性化托盘在唇腭裂新生儿术前鼻牙槽形治疗(PNAM)取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20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收治的唇腭裂患儿临床资料,根据托盘的制备方法分为传统托盘组和3D打印个性化托盘组。通过3D打印个性化托盘取印模,与调改传统托盘所取印模进行对比,包括:(1)印模缺陷(直径>1 mm的气泡及托盘暴露)数目;(2)印模质量,分为优(1分)、良(2分)、合格(3分)、不合格(4分);(3)印模完整性和清晰度,由3名高年资正畸医生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价。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以M(Q1,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共纳入22例患儿,其中传统托盘组7例,男3例,女4例,出生后3~28 d;3D打印个性化托盘组15例,男10例,女5例,出生后4~26 d。所有患儿在进行唇裂修复术前结束治疗,其中传统托盘组平均治疗时间131 d, 3D打印个性化托盘组为137 d。(1)印模缺陷数目:传统托盘组印模存在较多的气泡及托盘暴露,缺陷数目为6(5,7)个,3D打印个性化托盘组印模缺陷数目[2(1,2)个]明显减少(P<0.05)。(2)印模质量:传统托盘组印模质量以合格为主,评分为3(2,3)分,3D打印个性化托盘组印模质量以良为主,评分为2(2,2)分(P<0.01)。(3)印模完整性:3D打印托盘组印模完整性整体评价VAS评分明显好于传统托盘组(P<0.05);分项评价表明除前庭沟外,3D打印托盘组其他部位完整性均明显好于传统托盘组(P<0.05或P<0.01)。印模清晰度:3D打印托盘组印模清晰度整体评价VAS评分明显高于传统托盘组(P<0.01);分项评价项目中除上唇系带外,其他各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3D打印个性化托盘所取印模质量更好、完整性和清晰度更高。

  • 标签: 唇腭裂 新生儿 术前鼻牙槽塑形 托盘 印模技术 三维打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利用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与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 FLAIR)不匹配指导超过4.5 h时间的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卒中中心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发病时间分为时间组与超时间组,记录并比较两组人口统计学和基线临床资料。主要转归指标为发病后90 d时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估的临床转归,0~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2分定义为转归不良;次要转归指标为有症状颅内出血。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24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男性146例(58.8%),年龄(61.4±8.47)岁,中位发病至溶栓时间为142 min,中位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为7分。36例(14.8%)患者超出4.5 h时间,69例(28.3%)患者转归不良。时间组转归良好率(71.2%对75.0%;χ2=0.224,P=0.636)、任何颅内出血(9.6%对13.9%;χ2=0.233,P=0.629)和有症状颅内出血发生率(5.3%对5.6%;χ2=0.000,P=1.000)与超时间组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变量分析表明,转归不良组心房颤动和心源性栓塞患者的构成比以及NIHSS评分显著高于转归良好组(P均<0.05),而超时间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构成比与转归不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基线NIHSS评分是患者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1.681,95%置信区间1.457~1.940;P<0.001)。结论与在发病后4.5 h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相比,利用DWI-FLAIR不匹配指导的超过4.5 h时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能获得相似的临床转归,而且不会增高颅内出血发生率。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血栓溶解疗法 磁共振成像 颅内出血 治疗结果 时间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破理论融入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对护理服务质量、护理不安全事件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12月烟台市烟台山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50例患者为对照组,对其进行手术室常规护理,另选取2018年3~9月在该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50例患者为研究组,对其实施"破理论"护理干预。比较两时期手术室护理人员护理质量,护理过程中不安全事件发生率,医务人员及患者对其满意度。结果"破理论"引入护理安全管理后,基础护理、抗生素使用、感染控制管理、护理安全管理及安全意识等护理服务质量均有显著提高,研究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相关医务人员对手术室护理人员专业技术、仪表行为、语言沟通、术中配合及护理流程等护理工作满意度均有显著提高,研究组患者对手术室护理工作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将"破理论"融入手术室护理中,能够有效提高其护理服务质量,降低护理过程中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率。

  • 标签: 破窗理论 安全管理 护理服务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尤瑞克林联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对超出溶栓时间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8年8月本院超出溶栓时间急性脑梗死患者86例,按治疗方案不同分组,各43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予以尤瑞克林联合rt-PA静脉溶栓。统计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前、治疗后1 d、7 d、21 d NIHSS评分及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生活质量(GQOLI-74)量表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 d、7 d、21 d,观察组NIHSS评分分别为(10.56±2.98)分、(6.30±2.58)分、(4.95±1.76)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6.28%与对照组11.6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状态评分分别为(68.69±6.87)分、(70.36±7.63)分、(70.26±7.81)分、(71.13±7.58)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超出溶栓时间急性脑梗死患者联合采用尤瑞克林、rt-PA静脉溶栓治疗,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改善生活质量,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静脉溶栓 尤瑞克林
  • 简介:摘要目的在大鼠模型中探讨肢体远端缺血预处理(limb 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LRP)对缺血性脑卒中影像半暗带的影响,并探讨LRP的保护作用是否与高迁移率族蛋白1 (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 protein,HMGB1)有关。材料与方法72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缺血模型组、LRP组和假手术组,采集不同时间点(1、3、6、24 h)的MRI[包括T2-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和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序列数据,并进行TTC染色和行为学评分。Western Blot检测HMGB1的表达情况,荧光定量PCR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检测HMGB1的基因转录水平。结果LRP减少脑梗死面积(68.04±13.24与29.02±23.62,P<0.001),改善脑缺血大鼠的行为学缺陷(2.60±0.65与1.52±0.65,P<0.001),延缓梗死病灶的出现(P<0.001),并能够延长影像半暗带的存在时间(P<0.001)。Western Blot结果及荧光定量PCR显示LRP能够下调HMGBI的表达和转录(P<0.05)。结论LRP能够延长缺血性脑卒中半暗带的存在,延长治疗时间,其神经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HMGB1有关。

  • 标签: 肢体远端缺血预处理 影像半暗带 高迁移率族蛋白1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