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抗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单抗治疗重症/难治血管白塞病的疗效安全。方法回顾分析16例应用抗TNFα单抗治疗的重症/难治血管白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抗TNFα单抗的疗效,比较联合用药前后糖皮质激素剂量、红细胞沉降率(ESR)和超敏C反应蛋白(CRP)水平,记录不良反应。结果16例血管白塞病患者男性14例,女性2例,年龄(35.8±13.7)岁,病程(10.5±5.8)年。白塞病起病至出现血管病变(7.5±5.3)年,16例患者中动脉系统受累12例,表现为动脉瘤(9例)、动脉扩张(6例)、动脉狭窄(2例)和动脉闭塞(2例);静脉血栓7例,受累部位包括下肢静脉(6例)、下腔静脉(2例)和颅内静脉窦(2例);动静脉系统均有受累者2例。应用抗TNFα单抗前,16例患者经泼尼松或等效剂量糖皮质激素40(7.5~90)mg/d联合环磷酰胺、甲氨蝶呤、沙利度胺、硫唑嘌呤等免疫抑制剂中位治疗4(0~156)个月后疗效不佳。联合应用英夫利西单抗3~5 mg/kg或阿达木单抗40mg/次,平均疗程(17.1±6.5)个月后,15例患者达到完全缓解,1例患者达到部分缓解。3例患者行外科手术治疗,均未发生术后并发症。治疗后,泼尼松剂量[5(0~12.5)mg/d比40(7.5~90)mg/d,P<0.01]、ESR[(7.3±4.6)mm/1h比(33.5±26.7)mm/1h,P<0.01]、超敏CRP[1.9(0.2~11.4)mg/L比24.3(0.4~113.9)mg/L,P<0.01]较治疗前显著下降。2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1例应用阿达木单抗联合传统治疗12个月后出现肺部感染,停用阿达木单抗并给予抗感染治疗后好转;1例首次应用英夫利西单抗过程中,出现过敏反应,之后换用阿达木单抗后无过敏反应发生。结论对重症/难治血管白塞病,应用抗TNFα单抗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联合治疗,有效且耐受好,有利于减少糖皮质激素用量及术后并发症。

  • 标签: 贝赫切特综合征 血管受累 抗肿瘤坏死因子单抗 疗效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输尿管软镜碎石取石术(RIRS)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PCNL)治疗鹿角形肾结石有效安全。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9年11月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鹿角形肾结石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经输尿管软镜组(n=40)经皮肾镜组(n=40),分别给予RIRSPCNL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清石成功率、出血情况、手术时间等。结果经输尿管软镜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血红蛋白下降量、住院总费用、术后住院时间少于经皮肾镜组,手术时间长于经皮肾镜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 mm=84.306、5.105、2.617、39.219、7.488,t>25 mm=24.630、5.602、2.586、36.172、6.895;均P<0.05)。对于直径≤25 mm鹿角形肾结石,两种手术方式的清石成功率分别为91.30%和90.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2,P>0.05),>25 mm鹿角形肾结石,经皮肾镜组清石成功率(94.4%)明显高于经输尿管软镜组(64.71%)(χ2=4.833,P<0.05)。经输尿管软镜组并发症发生率(20.00%)低于经皮肾镜组(4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98,P<0.05)。结论RIRS和PCNL两种术式各具优缺点,对于直径≤25 mm的鹿角形肾结石患者,首选经RIRS治疗,术中出血少,住院费用少,有着较高的安全;而对于直径>25 mm的鹿角形肾结石患者,宜采取PCNL,可明显提高一次结石清除率。

  • 标签: 经输尿管软镜 经皮肾镜碎石术 鹿角形肾结石 清石成功率 并发症 直径 术中出血量 输尿管 手术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益气养阴活血复方治疗非瓣膜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有效安全。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11月宁远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非瓣膜房颤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48~74(65.00±3.71)岁;对照组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43~75(65.33±2.79)岁。对照组予以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益气养阴活血复方治疗,疗程为1个月。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凝血功能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χ2检验、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8.33%(59/60),对照组为93.33%(56/6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休(D-D)]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为(3.87±1.43)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48±1.7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后,治疗组的TT(14.38±1.37)s、PT(12.45±0.91)s、APTT(32.50±3.44)s、D-D(1.82±0.68)mg/L,对照组分别为(13.70±1.23)s、(11.27±1.06)s、(30.25±3.51)s、(2.11±0.77)mg/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4/60),对照组为10.00%(6/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养阴活血复方联合西药治疗非瓣膜房颤效果确切,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和机体凝血功能,有助于抑制血栓形成,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心房颤动 非瓣膜性 益气养阴活血复方 凝血功能
  • 简介:摘要子痫前期是造成母胎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一系列的细胞、动物实验及少量临床研究发现,普伐他汀可通过调节血管生成、上调血红素氧合酶的表达以及刺激一氧化氮的生成来防治子痫前期,且未观察到妊娠中晚期应用的不良影响。本文综述普伐他汀防治子痫前期的机制、效果及其安全的最新研究进展。

  • 标签: 子痫前期 普伐他汀 治疗结果 有效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确定性手术治疗慢性放射肠损伤的安全。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分析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胃肠外科2016年6月至2020年5月期间收治的105例慢性放射肠损伤病例;男性30例(28.6%),女性75例(71.4%);中位年龄58(P25,P75:52,64)岁。纳入标准:临床诊断为慢性放射肠损伤且接受确定性手术治疗(即切除放射损伤肠管+一期消化道重建)、资料完整的病例,排除肿瘤复发或拒绝手术的患者。根据术前评估结果和临床表现,选择最佳切除部位。观察指标:(1)术前评估情况(包括营养风险筛查评分、术前梗阻或瘘的情况);(2)临床表现和治疗策略;(3)确定性手术情况;(4)术后并发症情况,Clavien-Dindo分级为Ⅲ~Ⅴ级定义为中-重度并发症。结果(1)术前评估情况:88例(83.8%)患者在放疗结束超过1年出现慢性放射肠损伤症状。98例(93.3%)患者术前营养风险筛查评分≥3分,74例(70.5%)患者接受术前肠外营养支持,中位营养支持时间为10.5(7.0,16.0)d。16例(15.2%)患者术前因严重梗阻接受小肠减压管置入。(2)临床表现和治疗策略:全部患者中,有87例(82.9%)临床表现为肠梗阻,均接受放射损伤肠管确定性切除+一期消化道重建;18例(17.1%)患者临床表现为肠瘘,均接受放射损伤肠段、肠瘘确定性切除+一期消化道重建,其中3例回肠直肠残端瘘患者同时接受带蒂大网膜盆腔封闭术;4例回肠膀胱瘘患者中,2例患者因术前已行肾造口减压而接受膀胱瘘切除和膀胱修补术,另2例患者在瘘口近远端离断小肠并关闭肠袢,不行瘘口切除及肠瘘和膀胱瘘修补术。(3)确定性手术情况:中位确定性手术时间和中位术中失血量分别为230(180,300)min和50(20,50)ml。105例患者中,92例(87.6%)患者吻合部位为回肠-结肠吻合,其中回肠-结肠肝曲和回肠-结肠脾曲吻合分别为88例(83.8%)和4例(3.8%);13例(12.4%)患者为回肠-回肠吻合。92例(87.6%)患者吻合部位严格位于放射野的对侧象限,13例(12.4%)患者吻合部位远离放射野。105例患者中,9例(8.6%)吻合口>1个,5例(4.8%)剩余小肠长度<180 cm,7例(6.7%)行小肠逆行排列术,4例(3.8%)因腹壁缺损接受同期腹壁重建手术,87例(82.9%)腹盆腔严重粘连(3~4级粘连)。术中3例(2.9%)出现并发症,均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术后中位住院时间为13.0(12.0,24.5)d,所有患者出院时均已恢复经口进食。(4)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共14例(13.3%)患者共发生18例次中-重度并发症。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为5.7%(6/105),其中回肠-结肠吻合和回肠-回肠吻合的吻合口漏发生率分别为2.2%(2/92)和4/13(χ2=17.29,P<0.001);临床表现为肠瘘和肠梗阻的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分别为3/18和3.4%(3/87)(χ2=4.84,P=0.02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0 d病死率为1.0%(1/105),为术后吻合口漏引起腹腔感染、感染性休克,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结论确定性手术治疗慢性放射肠损伤是安全可行的。

  • 标签: 放射性肠损伤,慢性 确定性手术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婴儿专用0.35 T脑MRI系统扫描的安全、有效。方法该研究为双中心、单组目标值法临床试验,前瞻收集2020年6月至7月间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和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66例0~12个月婴儿,月龄(6.3±3.4)个月,均在婴儿专用0.35 T脑MRI系统行颅脑平扫,使用双通道收发一体头线圈。扫描方向包括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扫描序列包括自旋回波T1WI、快速自旋回波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扩散加权成像和三维梯度回波序列。每例受试者至少接受2个扫描方向及2个扫描序列。采用李克特5分制量表评估MRI图像质量,目标值为评分≥3分。颅脑MRI扫描前或扫描后监测婴儿体温、心率和呼吸情况,扫描过程中监测MRI系统的噪声,记录不良反应。结果5例婴儿在自然睡眠状态下完成扫描,61例经水合氯醛镇静后完成扫描。41例颅脑MRI图像质量评分为5分,21例为4分,4例为3分。3分主要是由于运动伪影所致。所有婴儿颅脑MRI扫描后生命体征平稳,心率(126.8±12.9)次/min,呼吸(38.2±6.8)次/min。47例婴儿颅脑MRI前后体温无升高,15例升高<0.3 ℃,4例升高0.3~0.5 ℃。扫描中记录的噪声为(57.5±1.8)dB(A)。1例婴儿MRI当日出现轻度腹泻,未经治疗,第2天症状消失,余无不良反应。结论婴儿专用0.35 T脑MRI系统安全高,图像质量优良,可以有效应用于临床。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婴儿
  • 简介:摘要预防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传播最有效的手段是疫苗。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暴发流行以来,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研发如火如荼地开展,目前已有多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上市使用,还有大量疫苗处于临床研究阶段,但各种疫苗的有效安全数据还未明确。目前,在使用的疫苗主要包括灭活疫苗、RNA疫苗、蛋白亚单位疫苗和病毒载体疫苗,疫苗种类不同,使用人群不同,其有效安全也有所差异。基于此,现就目前疫苗研发及使用情况做一综述,并将各种疫苗研发、使用中的优劣情况进行比较,总结病毒变异型、接种人群及昼夜节律等影响因素对疫苗有效安全的影响。

  • 标签: 冠状病毒 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疫苗 病毒变异株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导线起搏器在临床应用中的可行安全。方法该研究为前瞻、观察研究,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月,于北京安贞医院置入Micra无导线起搏器的患者。收集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血小板及血红蛋白的实验室指标,抗凝和/或抗血小板药物使用情况,并行双侧股静脉及髂静脉超声检查。Micra无导线起搏器置入术中记录手术时间、X线透视时间、释放次数和起搏器程控参数(阈值、感知、阻抗)。术后1、3个月行门诊随访,比较置入术中、出院前及随访期间的起搏器程控参数,感知R波振幅≥5 mV,阻抗400~1 500 Ω,阈值置入术中比较增幅≤1.5 V为起搏器程控参数理想且稳定;记录置入器械相关并发症及严重不良事件,并发症包括股静脉穿刺部位血肿、出血、假性动脉瘤及动静脉瘘,严重不良事件包括置入器械移位、心脏穿孔、心包积液和感染;比较术前及术后1个月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射血分数。结果共纳入5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78.4±8.4)岁,2例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1例贫血,1例血小板减少,所有患者术前双侧股静脉及髂静脉彩色超声检查未见明显狭窄、闭塞病变,无血管畸形。5例患者均成功置入Micra无导线起搏器,手术时间(39.6±1.7)min,X线透视时间(9.2±1.3)min,释放次数(1.40±0.55)次。起搏器程控参数为,置入术中阈值(0.40±0.10)V/0.24 ms,感知(10.80±3.72)mv,阻抗(822.00±162.23)Ω;出院前阈值(0.45±0.07)V/0.24 ms,感知(13.04±2.41)mV,阻抗(748.0±91.5)Ω;术后1个月阈值(0.40±0.06)V/0.24 ms,感知(14.26±4.11)mV,阻抗(700.0±91.7)Ω;术后3个月阈值(0.39±0.05)V/0.24 ms,感知(14.40±3.97)mV,阻抗(682.0±96.0)Ω,阈值置入术中比较增幅≤1.5 V,所有参数均在理想范围且稳定。术前及术后1个月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分别为(44.00±5.24)mm和(44.00±5.34)mm(P=1.000),射血分数分别为(62.00±3.39)%和(62.20±3.56)%(P=0.86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无并发症和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无导线起搏器置入操作简便,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成功率高,感染风险小,置入安全,但其远期安全和有效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心律失常 心动过缓 无导线起搏器 起搏器置入术
  • 简介:摘要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灌肠复位治疗的436例原发性肠套叠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彩超引导水压灌肠组180例,X线下空气灌肠组256例。结果显示水压灌肠组的复位成功率为95%,高于空气灌肠组的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水压灌肠组肠套叠时间>48 h的复位率为92%,高于空气灌肠组的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肠穿孔发生。水压灌肠对原发性肠套叠患儿的复位率高、安全强,并且可以避免X线辐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叶瓣在喉癌喉部分切除术后喉瘘修复中的可行安全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4月至2019年11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收治的6例喉癌术后发生严重喉瘘,经保守治疗10~45 d无效后行甲状腺叶瓣修复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为男性,年龄51~68岁。术中甲状腺峡部切断缝扎后,自下而上游离甲状腺叶,将带蒂甲状腺叶瓣向上内侧翻转覆盖关闭喉瘘口。结果甲状腺叶瓣5例以甲状腺上极为蒂,1例以甲状腺下极为蒂,6例患者手术均成功完成。术后1周行喉镜检查证实喉腔瘘口均愈合良好,患者术后的住院时间为8~18 d,术后7~16 d恢复经口进食,术后30~60 d均拔除气管套管。随访5~48个月,所有患者呼吸通畅,吞咽及发音功能较好,均未出现甲状腺功能及甲状旁腺功能受损等并发症,无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甲状腺叶瓣就近转蒂修复喉瘘具有手术操作简便、安全可行、疗效满意等优势。

  • 标签:
  • 简介:摘要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孕产妇和新生儿的管理是围产医学的热点问题,尽管目前国内外已发布了多版指南和共识,但由于缺乏对此病原体的认识及足够的循证医学证据,COVID-19对母婴健康发展是否存在不利影响尚不明确。本文结合本课题组的前期研究,总结了目前国内外临床研究的最新证据,对COVID-19孕产妇的母婴垂直传播风险、母乳喂养和母婴互动的安全进行总结,提出临床实践建议,以期为临床管理和决策提供参考。

  • 标签: 冠状病毒感染 COVID-19 母婴传播 婴儿,新生
  • 简介:摘要当前,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进展的有效已得到初步认可,是近视治疗的常见临床手段之一。角膜塑形镜主要应用于儿童和青少年人群,其安全须长期关注。文章回顾了有关角膜塑形镜安全研究的文献,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为微生物角膜炎,其他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角膜基质浸润、角膜上皮损伤、结膜炎、角膜色素环,此外,泪膜、内皮细胞、角膜厚度、角膜生物力学性质的改变可能带来潜在的安全影响。其病因、机制、发生率及长期影响多无一致结论,需进一步研究证实。目前,鉴于近视的低龄化发生及向高度近视发展的形势,角膜塑形镜作为临床控制近视的有效措施,仍需注重和观察其应用的安全和评估其长期效果。

  • 标签: 角膜塑形镜 安全性 近视 儿童 青少年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评价分析西药临床合理用药(clinical rational use of drugs,CRUD)的安全及有效管理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3月期间本院门诊部和住院部开的206张西药处方,实施用药管理前103张西药处方为对照组,实施用药管理后103张西药处方为观察组,并比较药品管理前后两组的不当事件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风险事件及治疗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总用药不当发生率为2.91%,明显低于对照组20.39%(P<0.001)。观察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4%,显著地低于对照组11.65%(P<0.05)。观察组治疗满意度97.09%高于对照组79.61%(P<0.001),观察组临床用药风险事件为0.97%,明显低于对照组8.74%(P<0.05)。结论实施西药临床合理用药及有效管理能够显著地提高西药临床应用的安全、有效,可以有效降低用药不当事件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风险事件,大大提高了治疗满意度。

  • 标签: 西药 临床合理用药 安全性 有效管理
  • 简介:摘要Gilberto Leung和Gerard Porte提醒说,医生需要更加确定能否以及如何安全地向患者道歉。

  • 标签:
  • 简介:摘要非布司他是新型选择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2009年获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痛风以及高尿酸血症。2018年发表的"非布司他和别嘌醇治疗痛风和心血管疾病的心血管安全"研究结果显示,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痛风患者使用非布司他会增加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风险。但后续的相关临床研究并未发现非布司他会增加心血管事件相关死亡的风险。非布司他心血管安全并非完全一致的研究结果提示,持续降尿酸治疗可能使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痛风患者获益,但在应用非布司他的过程中,需要警惕发生心血管事件及死亡的风险,需重视患者的联合用药情况及肾功能状况,并应注意防范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停药综合征。

  • 标签: 痛风 心脏毒性 药物相关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非布司他
  • 简介:摘要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持续感染是导致子宫颈癌的主要致病因素,全球每年约63万例新发癌症由HPV感染所致,其中子宫颈癌占比最高,达83%。中国子宫颈癌的疾病负担严重,研究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子宫颈癌新发病例近11万,死亡病例近5万,分别约占全球发病和死亡总数的20%和16%。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立场文件中明确指出,HPV疫苗的接种可有效预防HPV相关疾病的发生。纵观全球的临床研究及真实世界数据,HPV疫苗显示出良好的保护效力及安全。截至2019年10月,全球已有98个国家和地区将HPV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计划。然而,伴随接种范围的增加及适应证的扩大,HPV疫苗的安全成为了全球高度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自2006年HPV疫苗上市以来,各国多家权威机构均对HPV疫苗上市后的安全进行长期监测,积累了大量的安全数据,数据显示HPV疫苗安全良好并支持HPV疫苗的使用。本文将针对全球及中国大陆的HPV疫苗相关的安全数据进行梳理,为中国HPV疫苗的接种提供参考。

  • 标签: 人乳头瘤病毒 子宫颈癌 疫苗接种 疫苗安全性
  • 简介:摘要当社会发展进入到网络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各个行业都出现了变化。在网络时代,信息传递方式变得更加便捷。而当前网络时代已经逐步发展到5G时代,网络时代本身就对信息安全有较高的要求,而随着5G时代的来临,信息通讯人员就更需要提高对网络信息技术安全的重视。本文在对5G网络环境下下的信息技术安全进行研究时,对当前5G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并深入探讨了5G网络环境的信息技术安全的提升措施。

  • 标签: 5G网络环境 信息技术 网络安全
  • 简介:摘要阿托品是一种在临床上应用甚广的经典药物,在眼科方面,阿托品可用于验光前的散瞳以及治疗弱视、虹膜睫状体炎、恶性青光眼等。近年来,阿托品用于近视眼防控这一“老药新用”的现象成为热点,其有效已得到初步认可,但在广泛推广应用于临床前,阿托品的安全同样应受到关注。本文回顾了有关阿托品用于近视眼防控的不良反应情况,因瞳孔扩大引起的畏光最为常见,其次是视物模糊、过敏及炎症反应、局部刺激症状,其他报道的不良反应还有停药反弹、干眼、眼压升高、全身反应、光损伤及毒性作用等。其中,一些不良反应仅为理论推测,还有一些长期效应未明确,待进一步研究探索。目前,阿托品防控近视眼作为临床研究探索应用是有益的,但应重视其安全疗效的评估。(中华眼科杂志,2021,57:299-304)

  • 标签: 阿托品 近视 药物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磷酸氯喹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安全,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20年2月至3月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并使用磷酸氯喹进行治疗的COVID-19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事件(AE)实施主动监测,对AE磷酸氯喹的因果关系进行评价。结果共有33例患者纳入研究,男性16例,女性17例,年龄(43±13)岁;COVID-19临床分型为轻型者26例(78.8%),普通型者7例(21.2%);7例患者(21.2%)有基础疾病,6例为高血压病,1例为甲状腺功能减退。磷酸氯喹疗程为(8±3)d。33例患者在治疗期间有24例(72.7%)发生很可能或可能与磷酸氯喹有关的AE共28例次。AE的临床表现包括肝功能异常(8/33,24.2%)、胃肠道反应(8/33,24.2%)、神经精神系统反应(8/33,24.2%)、心血管系统反应(5/33,15.2%)、眼和视力异常(2/33,6.1%)及皮肤损伤(1/33,3.0%)。AE的严重程度均为1级或2级,所有患者在停药或经对症处理后症状好转,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结论磷酸氯喹治疗COVID-19的不良反应较轻,但仍需要加强监测。

  • 标签: 氯喹 冠状病毒感染 药物相关副作用和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