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常用抗结核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链霉素等,用药须遵循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的原则。因抗结核药物用药时间长,易引起各种不良反应,探究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做到早发现早预防,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结核 抗结核药物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药物不良反应的症状及原因,提高药物安全使用率,促进合理用药。方法搜集2011年-2013年我院上报西药、中成药不良反应共计88例,对药物安全使用及利弊进行评价。结果包括严重不良反应3例,均抢救成功,一般不良反应85例。19例均存在不合理用药现象,69例与患者自身有关。结论临床不合理用药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机率,因此现阶段仍要从联合用药、安全用药抓起,确保临床医疗质量和患者用药安全。

  • 标签: 药物不良反应 分析评价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前乙肝是我国引起肝纤维化、肝硬化的主要原因,在肝纤维化早期治疗,可使肝纤维化得到显著改善。通过药物的选择,可使肝纤维化得到逆转。

  • 标签: 慢性乙肝 纤维化 治疗
  • 简介:摘要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refluxdisease,GERD)是一种胃和(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相应症状和(或)并发症的疾病,其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目前临床上以药物治疗为主,常用药物有抑酸剂、促胃肠动力药、抗酸剂及粘膜保护剂等,以抑酸剂及促胃肠动力药为主。

  • 标签: 胃食管反流病 药物治疗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老龄化时代的来临,使肺心病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其致死率极高,对人类的健康构成极大的威胁。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是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本文主要针对目前肺心病的药物治疗的进展进行分析和研究。

  • 标签: 肺心病 心力衰竭 心脏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肿瘤药物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情况。方法对当前国内外抗肿瘤药物研究和应用进行了分析。结果与结论抗肿瘤植物药及其衍生物、其他抗肿瘤药与辅助治疗药已成为人类对抗恶性肿瘤的首选药物,一系列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制成功,为人类最终战胜肿瘤开辟了新的途径,标志着人类对肿瘤治疗的研究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 标签: 抗肿瘤药物 研究现状 发展趋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致肝脏损害的护理对策。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结核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ALT(谷丙转氨酶)和TBIL(胆红素)水平及治疗疗程完成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ALT和TBI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ALT和TBIL水平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完成治疗疗程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80.95%,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抗结核治疗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可以明显减少抗结核药物对患者肝脏的损害,提高患者治疗疗程的完成率。

  • 标签: 抗结核药物 肝脏损害 护理对策
  • 简介:肺动脉高压是一种以肺血管重构为特征,以肺血管阻力病理性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肺动脉高压患者病情常呈进行性发展,最终导致右心衰竭和死亡。肺动脉高压现有的药物治疗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症状,提高了生存率,但不能阻止病情的恶化,肺动脉高压患者的长期预后仍不尽人意。近年来,基于对肺动脉高压病理生理机制的深入认识,肺动脉高压的靶向治疗药物也不断涌现,为肺动脉高压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现将肺动脉高压靶向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高血压 肺性 血管重构 内皮 靶向治疗
  • 简介:摘要抗菌药物是目前治疗妇产科疾病的主要药物,他具有保护人类健康和抗感染的重要作用。但是,医药技术的发展和抗菌药物的不断研发,新型抗菌药物已经普遍的应用到临床治疗中,同时抗菌药物滥用现象也较为严重,也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疾病治疗带来了严重影响。鉴于此,本文分析了我国妇科临床抗菌药物的应用现状,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抗菌药物应用原则,以提高妇产科临床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 标签: 妇产科 抗菌药物 临床治疗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他汀类药物是防治高胆固醇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非常重要的药物,正动脉粥样硬化与脂质代谢异常密切相关,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他汀类药物问世20年来,经历了大量的循证检验,不但确立作为调脂治疗的首选用药,而且也充分显示在冠心病防治方面的巨大意义,现已成为冠心病治疗不可或缺的药物

  • 标签: 他汀类药物合理应用
  • 简介:摘要靶向药物作为当代分子生物学与细胞生物学深入发展的高科技产物,已在临床抗肿瘤治疗中崭露头角。而关于抗肿瘤靶向药物的新药开发和新靶点也一直是最近的研究热点。

  • 标签: 肿瘤治疗 靶向药物 靶点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为我国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对妇女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如果患者雌激素受体(ER)或(和)孕激素受体(PR)阳性,推荐使用内分泌治疗。在所有的抗激素治疗药物中,他莫昔芬、阿那曲唑、来曲唑和依西美坦是最常用的。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LHRH)拮抗剂用于治疗绝经前晚期转移性乳腺癌(MBC),常用的有戈舍瑞林、亮丙瑞林,也可以起到药物去势作用。对经前患者,他莫昔芬可作为一线治疗方案。绝经后患者,AI类药物应该是首选。内分泌治疗的缓解期长于化疗的缓解期。内脏转移者,不适合内分泌治疗。

  • 标签: 乳腺癌 内分泌治疗 药物 选择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无痛人流术及药物流产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2012年6月-2012年12月在我院进行无痛人流术和药物流产术终止妊娠各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药物流产术组完全流产8例(88.89%),不完全流产1例(11.11%),平均腹痛持续时间为(57.9±7.2)min,平均出血量(49.81±10.2)ml。无痛人流术组完全流产9例(100%),平均腹痛持续时间(4.9±1.7)min,平均出血量(10.8±4.6)ml。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两种治疗方法相比较无痛人流术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药物流产,不良反应少,可有效的提高人流术的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标签: 无痛人流术 药物流产术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晚期引产后退奶药物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8例中晚期引产妇女按照平行分组法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44例),治疗组口服维生素B6联合炒麦芽治疗,对照组口服乙烯雌酚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乳房涨痛时间、无乳汁分泌天数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退奶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维生素B6联合炒麦芽在中晚期引产后退奶药物中具有较高的应用效果,使用方便,无副作用,临床价值高,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中晚期引产 退奶药物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药对抗结核药物毒副反应的临床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106例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将10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n=53)及观察组(n=53)。对照组接受常规西医疗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辨证施用中药。对比两组肝功能损害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18.87%,对照组35.85%;观察组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更低(P<0.05)。对照组肝损害发生率26.42%,观察组13.21%;观察组肝损害的发生概率更低(P<0.05)。结论中药可减低抗结核药物的副反应,降低肝损害的发生概率,应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中药 肺结核 毒副作用
  • 简介: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病的发病和死亡不断提高,给人们的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医疗设施的不断完善,国家对医疗事业的投入不断加大,各种社区卫生院的不断建设,使得慢性病在农村也得到重视。但是由于农村独有的生活方式和就医习惯也为慢性病的治疗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本文从自己的数年工作经验出发,结合相关医药常识,对农村地区慢性病药物治疗的现状进行分析。希望能为农村慢性病的治疗和防止提供有益的参考。

  • 标签: 慢性病 药物治疗 农村地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瘢痕子宫早期妊娠药物流产的处理方法,分析其可行性及注意事项。方法选择2010年5月-2013年5月收治入院的60例瘢痕子宫早期妊娠患者作为观察组,随机选择同期非瘢痕子宫意外妊娠进行药流妇女92例作为对照组,两组药物流产方法相同,比较两组流产效果、阴道出血及胎囊排出时间等。结果观察组完全流产率是100%,宫口松,无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对照组6例不全流产,对照组完全流产率是90.0%。两组完全流产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腹痛、流产后出血时间、月经复潮时间、住院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瘢痕子宫早期妊娠患者进行药流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实施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药流前需进行B超检查,排除子宫瘢痕处妊娠,加强观察,采用有效的避孕方法,预防非意愿妊娠。

  • 标签: 瘢痕子宫 早期妊娠 药物 流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药物性血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40例药物性血尿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用药史、实验室检查、临床特征、治疗方法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0例患儿中,64例应用过解热镇痛药物,52例应用过抗感染类药物,28例应用过中草药类药物,6例应用过脱水利尿剂。本组患儿在给药后8min至12h,均出现洗肉水样、浓茶样全程血尿,并伴有轻度腹痛、腰痛不适等症状。68例患儿的尿蛋白呈++或+,尿红细胞呈+++或++++,10例患儿检出少量白细胞,48例未见管型。本组患儿经及时的治疗后,在2~3d内肉眼血尿症状消失,镜下血尿在用药3~4d后消失,随访半年显示均未发生持续性肾功能损害。结论临床上应加强小儿药物性血尿的预防、治疗,早发现、早停药、早治疗,以免对患儿的肾功能造成严重损害。

  • 标签: 肾损害 药物性血尿 小儿 抗生素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