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右正中神经电刺激对脑损伤后微意识状态儿童昏迷及体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选取39例微意识状态儿童,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电刺激组(20例)和对照组(19例)。2组患儿均接受常规促醒治疗,电刺激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右侧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刺激频率40 Hz、强度10~15 mA,每日2次,每次4 h,共4周。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昏迷恢复量表修改版(CRS-R)评分对2组患儿的昏迷情况进行评定,记录2组患儿上肢体诱发电位N20潜伏期、N20/P25波幅。结果治疗前,2组患儿CRS-R评分、N20潜伏期及N20/P25波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电刺激组治疗后CRS-R评分[13.00(10.00,14.75)分]及N20/P25波幅有所改善(P<0.05)。对照组治疗后N20/P25波幅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电刺激组CRS-R评分、N20/P25波幅较为优异(P<0.05)。结论右正中神经电刺激可提高脑损伤后微意识状态儿童的CRS-R评分、提高N20/P25波幅,有助于意识恢复。

  • 标签: 微意识状态 正中神经电刺激 昏迷恢复量表 体感诱发电位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突发性耳聋患者接受认知干预联合社区延续护理对其院外康复产生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共计纳入广东医学院附属厚街医院60例患者,均患有突发性耳聋,入组时间为2017年7月至2020年10月,按照单双号分组的原则将患者分别纳入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54.49±2.72)岁;试验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54.65±2.84)岁。对照组采取认知干预措施,试验组采取认知干预与社区延续护理联合应用。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情绪、抑郁情绪及出院后的护理效果、生活质量评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护理后,试验组患者的焦虑情绪及抑郁情绪评分均低于对照组[(25.65±1.41)分比(38.06±1.44)分、(24.55±1.82)分比(37.49±1.7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试验组的护理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6.67%(29/30)比66.67%(20/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17,P=0.003);试验组患者的心理功能、生理功能、社会适应力以及物质生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采取认知干预与社区延续护理联合应用的方式,能够对突发性耳聋患者院外康复效果产生积极影响,同时对促进患者满意度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

  • 标签: 认知干预 社区延续性护理 突发性耳聋 院外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对4个耳聋家系进行遗传耳聋基因变异的筛查,为家系遗传咨询与产前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应用二代测序技术对家系先证者进行耳聋基因检测,并对可疑基因变异采用Sanger双向测序对先证者及家系成员进行验证,确定可疑致病变异后,对3个家系高危胎儿进行产前诊断。结果家系1先证者检测到TMC1基因c.100C>T(p.R34X)和c.642+4A>C复合杂合变异,家系2先证者检测到TMC1基因c.582G>A(p.W194X)和c.589G>A(p.G197R)复合杂合变异,家系3先证者检测到TMC1基因c.1396_1398delAAC和c.1571T>C(p.F524S)复合杂合变异,家系4先证者检测到TMC1基因c.2050G>C(p.D684H)纯合变异,4个家系先证者父母均为携带者,其中c.642+4A>C、c.1571T>C(p.F524S)变异位点既往未见报道;产前诊断结果显示3个家系胎儿均不是患者,出生后随访至2019年9月,听力未见异常。结论TMC1基因变异是4个耳聋家系的可能致病原因,分子生物学的发现增加了对TMC1基因功能的认识并丰富了人类基因变异数据库,为家系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了依据。

  • 标签: 耳聋 二代测序 TMC1基因 产前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综合护理干预针对突发性耳聋伴耳鸣患者的影响效果,主要观察患者的不良情绪变化;方法:本次研究一共选取50例突发性耳聋伴耳鸣患者,资料显示所有患者的问诊时间均在2020年,将其分为两个小组,分别以研究组与对照组进行命名,对照组患者接受临床常规护理,给予研究组患者综合护理干预,以两组患者护理后的SAS与SDS评分为观察指标,同时还需要评定两组患者在护理后的听力损伤情况,借助P值、0.05的大小关系来判断数据是否存在着统计学意义;结果:根据数据来看,研究组患者在护理后的SAS与SDS评分都是要低于对照组的,研究组中患者的听力损伤各程度人数都是要少于对照组的,其中两组数据的P值均要小于0.05;结论:对于突发性耳聋伴耳鸣患者来说,将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其临床治疗中可大大降低消极情绪为患者带来的痛苦,同时还能够保护患者的听力不受进一步的损伤,此种模式的临床应用价值还是比较大的,值得推广。

  • 标签: 综合性护理 耳聋 耳鸣 突发 不良情绪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的目的是通过找出突发性耳聋发生的原因,和不明的神经耳聋的症状,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并在护理过程,分析突发性耳聋的原因和针对性健康指导对患者诊疗和康复具有积极的作用。结论为突发性耳聋的发病因素是很复杂的,应该尽量避免可能导致此病的各种危险因素,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应做好药物副作用、高压氧治疗、心理方面、饮食方面及其出院前等方面相关的护理指导。

  • 标签:  突发性耳聋 发病原因分析 护理指导。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分析心脏神经消融术在治疗神经反射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有效和安全。方法入选2017年12月至2020年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行心脏神经消融术治疗的39例神经反射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患者。术前22例诊断为间歇高度房室传导阻滞,7例诊断为窦性停搏,6例诊断为窦性心动过缓,3例患者同时有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和窦性停搏,1例患者同时有窦性停搏和窦性心动过缓。术前通过直立倾斜试验及心率减速力(deceleration capacity,DC)证实患者存在迷走神经张力异常升高。经左心房心内膜途径完成左上神经节丛、左下神经节丛、右下神经节丛和右前神经节丛的消融。术后常规临床随访,每6个月复查1次12导联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结果经过(30.6±23.5)个月的随访,8例患者有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复发,术后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提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停搏和窦性心动过缓的患者例数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例对39例,P<0.000 1)。术后12个月最低心率由(39.9±9.0)次/min升至(48.2±12.6)次/min(P=0.008),平均心率由(66.3±10.3)次/min升至(74.6±12.1)次/min(P=0.001);术后24个月最低心率由(40.4±9.0)次/min升至(50.8±10.0)次/min(P=0.001),平均心率由(64.3±8.6)次/min升至(70.8±12.0)次/min(P=0.047)。除2例患者存在局部穿刺点血肿,无其他手术并发症。结论心脏神经消融术可以安全有效地抑制自主神经失衡导致的间歇窦性停搏、窦性心动过缓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 标签: 自主神经系统 心脏神经消融术 缓慢性心律失常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窦性停搏 窦性心动过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多元化护理对突发性耳聋患者SAS评分和治疗依从的影响。方法:时段:2017年04月至2020年01月,收集本院接治的突发性耳聋患者患者开展研究,共收入70例,采取分别抽样法分组,即采纳常规护理的对照组(n=35)和多元化护理的观察组(n=35),对比治疗依从、SAS评分、SDS评分、生活质量。结果:分析治疗依从,和对照组(80.00%)相比,观察组(97.14%)更高,P<0.05。护理前,两组数据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43.25±0.85)、(42.85±0.69)评分较对照组更低,P<0.05。和对照组生活质量各项指标相比,观察组评分更高,P<0.05。结论:实施多元化护理,对突发性耳聋患者具有降低SAS评分、SDS评分、提高治疗依从的效果。

  • 标签: 多元化护理 突发性耳聋 治疗依从性 SAS评分 SDS评分
  • 简介:摘要:医院的感染管理与控制工作质量是确保患者整体身体健康状况的关键所在,同时这一工作贯穿整体医疗和护理工作的流程中,因此为确保医疗工作和护理工作的高度安全,医院需要加强对感染管理与控制工作的重视程度。其中,控护士的工作覆盖医院各个科室,因此对医院感染管理与控制工作会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主要以控护士的工作内容等为落脚点,对医院整体在感染管理模式与控制工作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做出简要分析,以此为依据,探讨如何优化各个科室的控护士的院工作。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原发性肝癌(PLC)化疗患者癌因疲乏(CRF)与疾病不确定的相关,为临床预防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7年2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78例PLC化疗患者,分别应用癌因疲乏量表(CFS)与中文版疾病不确定量表(MUIS-A)评估患者的评估CRF、疾病不确定,根据CFS评分结果将患者分为轻度CRF、中度CRF、重度CRF组,分析CRF与MUIS-A的相关。结果 78例PLC化疗患者中轻度CRF有10例(12.82%)、中度CRF有24例(30.77%)、重度CRF有44例(56.41%);轻度CRF患者的MUIS-A评分低于中度及重度CRF患者,中度CRF患者的MUIS-A评分低于重度CRF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疾病不确定较高是PLC化疗患者产生中度及重度CRF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 PLC化疗患者多存在中重度的CRF,而高度疾病不确定会加重CRF,可采取针对措施降低患者的疾病不确定,从而减轻CRF程度。

  • 标签: [] 原发性肝癌 化疗 癌因性疲乏 疾病不确定感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青年患者发生癫痫后经历病耻的真实体验,为临床护理人员对其进行针对护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于2019年9月—2020年4月选取上海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科的青年癫痫患者1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描述性质研究设计,通过半结构式访谈提纲对患者进行深度访谈。采用主题分析法分析资料。结果提炼出3个主题,即病耻体验(羞耻、被歧视、绝望)、病耻危害(社交恐惧、自杀倾向、婚姻关系较差、工作消极)及病耻感应对。结论青年癫痫患者存在较强烈的病耻且病耻对他们造成了较大的危害,但他们却无法应对病耻,因此需要临床护理人员充分关注青年癫痫患者的病耻,及时为其提供护理干预。

  • 标签: 癫痫 青年 病耻感 真实体验 质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智谋训练干预对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疾病获益的影响。方法 便利选取湖南省某三级甲等医院血液净化中心82例维持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常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行智谋干预训练,分别测评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疾病获益的得分情况。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疾病获益维度总分及各维度均分显著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智谋训练 终末期肾病 维持性血液透析 疾病获益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耳聋耳鸣治疗中实施中医疗法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1年7月耳聋耳鸣患者83例,护理模式分组,A组(中医疗法护理)41例,B组(常规护理)42例,比较生活质量、依从。结果:生活质量比较,A组[(81.58±4.66)分]优于B组[(69.72±5.18)分](P<0.05);依从比较,A组[97.56%(40/41)]优于B组[83.33%(35/42)](P<0.05)。结论:采用中医疗法护理进行耳聋耳鸣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依从,应用效果显著。

  • 标签: 中医疗法护理 耳聋耳鸣 中医按摩 针灸 依从性 生活质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临床上以突发性耳聋为突出表现的成人化脓脑膜炎较为少见,患者往往起病隐匿且病情较重,易被误诊。本例患者病程中无发热,表现为头痛、呕吐和突发性耳聋,经脑脊液和头颅磁共振成像检查确诊为化脓脑膜炎,经抗感染治疗后好转,但患者右耳听力最终未能恢复。临床医师应警惕非典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在缺乏病原学依据时,应及早进行经验抗感染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脑膜炎 化脓性 突发性耳聋 成人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的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240例,依据临床症状的不同进行分组,患者均实施神经电生理检查,包括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肌电图等检查项目。比较各组神经电生理检查异常情况。结果240例患者中,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肌电图异常者分别为86例(35.8%)、103例(42.9%)、15例(6.3%),各项神经电生理检查正常者与异常者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异常率最高(27.6%),B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异常率最高(73.0%),C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异常率最高(91.5%),D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异常率最高(23.5%),与各组其他神经电生理检查项目异常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异常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主要的电生理表现,运用神经电生理检查反映患者的神经异常情况,一定程度上可为疾病的明确诊断提供临床依据。

  • 标签: 糖尿病性 周围神经病患者 神经电生理检查 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周围神经麻痹急性期电针治疗。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20年3月到我院治疗的60例周围神经麻痹急性期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采取口服药物加肌注治疗,一组为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电针治疗。对患者治疗后的有效率和住院时间以及面神经功能TFCS评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周围神经麻痹急性期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6.66%)高于对照组(76.66%),p﹤0.05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周围神经麻痹急性期患者住院时间(9.3±1.1)比对照组(12.2±1.2),P<0.05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周围神经麻痹急性期患者神经功能TFCS评分(87.3±8.5)高于照组(73.4±7.4),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以电针对周围神经麻痹急性患者进行治疗有利于患者的治疗效果提升,加快周围神经麻痹急性期患者出院,从而提高患者面神经功能,电针在临床对周围神经麻痹急性患者的治疗中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急性期 电针
  • 作者: 汲凤平 张艳平 马源 窦启锋 张会清 文建国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7-24
  • 出处:《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1年第13期
  • 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尿动力中心 450052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小儿尿动力和盆底国际联合实验室 450052,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河南 新乡 453100,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尿动力中心 450052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小儿尿动力和盆底国际联合实验室 450052 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河南 新乡 453100
  • 简介:摘要儿童神经膀胱(PNB)多为腰骶部脊髓和神经发育不良所致,至今仍无理想的治愈方法。PNB常发生纤维化,如何预防和治疗PNB的纤维化也是世界难题。PNB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发生膀胱纤维化,表现为膀胱壁增厚、膀胱顺应减小和膀胱出口梗阻等。研究提示膀胱纤维化不仅与膀胱平滑肌细胞有关,膀胱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也参与其中,但纤维化的机制仍不清楚。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膀胱高压及与之相关的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等信号通路的变化与之有关,动物模型中已有针对各种因子的抗纤维化治疗方法,但临床仍缺乏验证。对残余尿增多的PNB患者尽早进行清洁间歇导尿是否可预防纤维化有待进一步探讨。现就PNB纤维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 标签: 神经源性膀胱 纤维化 信号通路 治疗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