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特发性震颤和帕金森病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震颤相关疾病,均以震颤为主要临床表现。药物治疗是二者的一线治疗方法,但只有部分患者获益;常见的外科治疗方法包括脑深部电刺激术、射频消融术等,但这些方法有创。MR引导下聚焦超声技术以其无创性、无电离辐射、实时温度监测和实时动态定位等优势逐渐成为二者的外科治疗选择之一。本文通过对MR引导下聚焦超声技术发展史及原理、有效性、安全性、MR引导的优势4个方面进行综述,以助于评价MR引导下聚焦超声治疗特发性震颤和帕金森病的临床应用。

  • 标签: 磁共振引导下聚焦超声 特发性震颤 帕金森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震颤性麻痹又称震颤麻痹(paralysisagitans),西医称为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由Parkinson于1817年首先描述,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人神经系统变性疾病∞,60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为1000/10万并随年龄增长而增高。临床上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异常为主要特征。目前以药物治疗为主,且副反应较多,长期用药疗效减退1。该病属祖国医学“颤证"范畴,国内有周仲英⑨、王永炎④、朱红梅@等很多中医专家都对该病进行了中医的研究与治疗并得到了显著的疗效。

  • 标签: 维吾尔医药 与中医药 结合 震颤性麻痹
  • 简介:采用“益肾养肝、熄风和络”的方法,用由熟地、首乌、桑寄生、仙灵脾、天麻、僵蚕、丹参、白芍、木瓜组成的育阴定风珠,治疗震颤麻痹30例,结果显示:本方能改善震颤麻痹患者由于黑质破坏、多巴胺丧失、乙酰胆碱的作用相对增强而产生的震颤麻痹特征性运动障碍。实验室研究证明本方有调节血浆5-羟色胺、血浆血栓素、血浆前列环素的失衡状态,趋于恢复正常。

  • 标签: 震颤麻痹 治疗 血浆血栓素 临床 实验研究 熟地
  • 简介:目的探讨氯氮平治疗原发性震颤的口服剂量、血药浓度和临床疗效的关系.并确定其有效血药浓度范围。方法符合Bain原发性震颤诊断标准的22例患者均单用氯氮平治疗.于维持量治疗四周后检查其氯氮平血药浓度及临床疗效。结果氯氮平口服剂量范围在8133~37.5mg/d,血药浓度变异很大(20-157ng/L)。口服剂量与血药浓度存在指数曲线关系(R2=0.799.P〈0.01),其方程式为Y=16.4458e^0.0505X。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显著相关(R^2=0.579,P〈0.01),呈二次模型曲线关系,方程式为Y=31.2902—0.8994X+0.0212X^2。血药浓度与副反应量表关系不大。结论氯氮平治疗原发性震颤有显著疗效,其有效血药浓度范围为30.9-97.8ng/L,长期使用应做血药浓度监测。

  • 标签: 原发性震颤 氯氮平 血药浓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平肝熄风止颤针刺法治疗特发性震颤疗效观察。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2年10月我院收治的20例特发性震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10例)和观察组(n=10例)。对照组为口服酒石酸美托洛尔片治疗,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采用平肝熄风止颤针刺法。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情况、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0.00%高于对照组70.00%(P<0.05)。观察组出现眩晕、心率减慢、反应迟钝、血压降低的总发生率10.00%低于对照组30.00%(P<0.05)。结论:采用平肝熄风止颤针刺法治疗特发性震颤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且并发症发生较少,利于稳固患者生命安全,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平肝熄风止颤针刺法 口服酒石酸美托洛尔片 特发性震颤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对震颤性麻痹病携带结核菌综合治疗进行分析。方法对震颤性麻痹病用盐酸苯海索,都可喜等和抗痨药进行综合治疗。结果56例患者,43例治愈,10例进步,3例无效。结论震颤性麻痹病患者综合治疗,治愈效果显著,疗程短,近期能够根治。

  • 标签: 震颤性麻痹 结核菌 抗痨治疗 抗震颤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CIN)是指出生后早期出现的、无明显诱因的双眼非自主性、有节律的往返运动。CIN发病率为0.015%~0.14%。CIN患者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以及代偿头位等临床特征。CIN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明,但存在家族遗传倾向,可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常染色体隐性以及X连锁遗传。目前报道的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相关的致病基因位点有4个,与X连锁遗传模式相关的致病基因位点有3个,而只有位于X染色体上的酵母功能域包含蛋白7(FRMD7)基因被确定与CIN发病相关。笔者现就CIN的遗传特征、临床表型以及相关的致病基因位点、致病基因的发现进行综述,并阐述FRMD7基因突变引起的眼球震颤的发病机制。

  • 标签: 眼球震颤 基因 FRMD7 GPR143 遗传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合并垂直头位的先天性眼球震颤手术短期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1年6月-2014年6月间收治的先天性眼球震颤合并垂直头位患者24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眼球震颤手术进行治疗,观察该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随访6个月患者的垂直头位小于15°患者17例,垂直头位角度在15-30°之间7例,术后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为(0.27±0.12),与术前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采用手术治疗先天性眼球震颤合并垂直头位患者时,选择科学合理的手术方式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视力情况。

  • 标签: 先天性眼球震颤 头位异常 短期效果
  • 简介:摘要震颤谵妄是发生在长期饮酒成瘾者突然因为各种原因减少酒量或断酒而引发的一种历时短暂的急性发作性精神病障碍。

  • 标签: 酒精戒断谵妄 精神分裂症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一例80岁男性患者,确诊为“帕金森病”20余年,以肢体活动障碍进行性加重10+年,伴意识障碍1+月收住院,观察到患者反复出现全身震颤伴心房纤颤,经过护理查房讨论,给予控制感染,升压治疗、持续氧气吸入,中药内服外治活血行气,患者生命体征平稳,震颤症状明显改善。讨论了缺血缺氧与“帕金森”震颤的关系,对临床控制症状,延缓病情加重提供护理措施。

  • 标签: 震颤 帕金森  缺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海上300 m饱和潜水对潜水员手指震颤强度变化的影响。方法在进舱加压前、加压舱内和300 m饱和稳压各阶段,对4名潜水员手指震颤强度进行监测。结果潜水员在进舱加压至300 m稳压阶段手指震颤强度均较加压前增高,其中加压至250 m、270 m、290 m时手指震颤强度较加压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加压至195 m、220 m、250 m、300 m以及300 m饱和停留24 h后,手指震颤强度均较加压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饱和潜水加压阶段通过手指震颤强度的监测,可以客观且量化地评价高压神经综合征(HPNS)的发生和发展。将手指震颤强度监测与传统评价方式一起使用可为提高饱和潜水加压速率、保障潜水员安全提供依据。

  • 标签: 饱和潜水 高压神经综合征 手指震颤强度 潜水员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颅磁共振引导超声聚焦(简称磁波刀)治疗震颤为主型帕金森病(TDPD)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年4—9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外科收治的10例TDPD患者。所有患者采用磁波刀行主要症状侧的丘脑腹中间核(Vim)毁损术。观察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采用混合效应线性模型比较术前、术后1个月与术后3个月临床震颤评定量表(CRST)评分,以评价对震颤症状的治疗效果。结果10例患者中,7例采用磁波刀行左侧Vim毁损术、3例行右侧Vim毁损术。10例患者给予超声波能量次数为(10.4±2.6)次;初始治疗能量范围为849~2 823 J,最终能量范围6 737~20 096 J,最高治疗温度为(56.7±1.7)℃。患者进入治疗室至出治疗室耗时的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为140.0(13.0,182.5)min,从首次到末次给予超声能量的耗时为(62.3±25.4)min。患者术后头颅MRI显示,在治疗侧Vim区域可见直径约5 mm的消融斑。所有患者均在术后3个月的时间窗内完成随访。术后3个月与术前基线比较,CRST总分、CRST A部分评分、B部分评分、C部分评分、治疗侧上肢及治疗侧下肢震颤评分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与术后1个月比较,以上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出现头皮、唇部或舌尖麻木5例、肌力下降2例、平衡障碍2例;至末次随访,3例麻木缓解,2例改善,2例肌力恢复,2例平衡功能恢复,但1例疾病进展(出现步态障碍)。结论初步观察发现,应用磁波刀治疗TDPD患者的震颤症状,其短期疗效和安全性均较好。

  • 标签: 帕金森病 震颤 治疗结果 磁共振引导超声聚焦 丘脑腹中间核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眼外肌手术治疗婴儿型眼球震颤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8月至2018年10月婴儿型眼球震颤综合征36例,根据代偿头位特点行眼外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观察1年。结果术前第一眼位状态下双眼视力(BCVA,logMAR)为0.707±0.0805,术后1年提高0.307±0.0873。手术前后各时间点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0.025,P=0.000)。其中34例伴有代偿头位者,以水平方向面朝右或朝左者30例,术前头位扭转角为24.020°±2.5735°,术后1年改善为7.510°±0.5013°,手术前后各时间点头位扭转角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8.574,P=0.000)。以垂直方向下颌内收或上抬者4例,术前头位扭转角度为18.000°±1.3191°,术后1年改善为6.050°±0.4796°。手术前后各时间点头位扭转角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7.911,P=0.000)。术后1年,34例(94.44%)视物清晰度改善,主观满意度增加。结论根据婴儿型眼球震颤综合征的临床特征针对性实施眼外肌手术,可提高视力、改善头位,增加满意度。

  • 标签: 综合征,眼球震颤,婴儿型 手术,眼外肌 头位,代偿 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