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静脉形成的预防与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2月骨科收治的80例下肢关节置换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加强入院宣教,术前风险评估并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术后密切观察患肢静脉流情况、指导协助患者早期功能锻炼、予以相关药物预防等一系列护理工作,从而预防静脉形成。结果80例患者术后发生5例静脉,3例髂静脉,2例腘静脉,预防静脉形成有效率达93.75%;DVT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钙4000U皮下注射治疗后,彩超证实血栓消失。无患者并发肺栓塞,死亡0例。结论静脉是下肢人工关节置换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必须重视对人工关节置换患者的预防与护理工作。出入院宣教,术前评估、预防药物、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相关抗凝药物的应用、优质的护理服务等各项措施的有机结合有效地预防了静脉的形成,减少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降低了病死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 标签: 关节置换 深静脉血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妇产科疾病术后预防下肢静脉形成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对我科55例妇科手术,234例剖宫产术患者实施术前评估宣教,术中积极保护下肢,术后重视被动、主动下肢活动,促进血液循环等综合护理措施。结果通过对289例妇产科术后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无一例下肢静脉形成。结论积极、正确、及时的护理干预,可减少甚至防止妇产科疾病术后下肢静脉形成。应提高妇产科全体医护人员的认识,尤其是护理人员的积极预防意识,加强责任心,将正确良好的预防护理措施切实落实到每一位患者的护理过程中。

  • 标签: 妇产科 手术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的护理对策。方法对2014-2017年收治的63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完善的心理指导、健康教育、术前检查,术后恰当功能锻炼、密切病情观察、药物预防来发现和护理患者。结果术后63例患者中有5例发生静脉(DVT),发生率为7.94%,低于国内外文献描述的发病水平。结论通过综合护理,可降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形成的发生率。

  • 标签: 全髋关节置换 下肢深静脉血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科手术后患者静脉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接收在我院骨科手术后的静脉病人一共有8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对照组对病人采取常规护理,试验组对病人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病人的护理效果。结果试验组病人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骨科手术以后静脉的病人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可以使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有效促进患者康复,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骨科手术 深静脉血栓 临床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下肢静脉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 2015年 12月 -2016年 12月在本院进行骨科手术的患者 80例,采用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 n=40)和观察组( n=40)。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预防下肢静脉形成的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 2组下肢静脉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前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经护理后仅有一例发生下肢静脉,发生率为 2.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 22.5%( 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总体满意度为 9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82.5%( P<0.05)。结论: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下肢静脉有显著的预防作用,能有效降低下肢静脉的发生率,且能提升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护理干预 骨科 术后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对神经外科患者术后发生下肢静脉的高危因素进行探究,并制定相关的预防护理措施。方法收治患者400例,通过对其病情术后严密,以及采取各种方法进行预防及护理,予以饮食康复指导,观察护理效果。结果400例术后患者仅有4例发生静脉。结论神经外科存在有多种导致下肢静脉形成高危因素,通过及时的护理干预,可提高下肢静脉的防治效果。

  • 标签: 神经外科患者 下肢深静脉 血栓形成 观察与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对创伤骨科患者下肢静脉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兵器工业卫生研究所创伤骨科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患者455例,对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分析超声检查结果,并对下肢静脉患者进行1-6个月随访,观察患者血管再通情况。结果:455例创伤骨科患者检查出下肢静脉80例,10例为手术前1-7d检出,70例患者于手术后1-14d内检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中特异性、敏感性、阴性预测率以及阳性预测率分别为77.56%、80.98%、86.42%、75.79%,准确性达78.94%。80例患者随访1-6个月,43例超声复查血栓完全消失,血管完全再通,血管完全再通率为53.75%;34例部分附壁血栓,部分再通率为42.50%;3例血栓无明显变化,占3.7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创伤骨科患者下肢静脉的应用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够早期诊断出无症状下的下肢静脉,为临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超声 创伤骨科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老年晚期肺癌合并静脉患者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老年晚期肺癌合并静脉患者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研究,2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进行研究,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和出现并发症的数量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经过护理干预后生存率为6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的生存率45.0%,观察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得到改善,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两组数据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老年晚期肺癌合并静脉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实施护理干预,有利于临床护理工作的开展,提高生存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值得推广。

  • 标签: 老年晚期肺癌 深静脉血栓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下肢静脉形成的预防性护理措施。方法将88例伤前没有静脉形成的新发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常规临床治疗组48例(传统护理组)及常规治疗加早期强化康复治疗组40例强化护理组),强化护理组对下肢静脉采取预防性治疗与护理措施。进行临床评估与随访,比较2组静脉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8周,共计8例(9.0%)患者发生静脉,其中强化护理组仅1例(2.5%)发生静脉,传统护理组7例14.5%)(7/4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结论早期有针对性的治疗与护理可以有效降低脊髓损伤患者静脉的发生。

  • 标签: 脊髓损伤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ICU患者下肢静脉形成的危险性因素与护理措施。方法选取ICU患者156例。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和表现,探讨引发患者下肢静脉形成危险性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统计分析,84例ICU患者中发生下静脉的有37例,占23.7%;引发ICU患者下肢静脉的危险因素主要有机械通气时间、卧床时间、采血次数、手术史、脑卒中、患者年龄,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引发ICU患者下肢静脉的危险因素有很多种,予以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下肢静脉的发生。

  • 标签: ICU 下肢静脉血栓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不同入路留置溶栓导管治疗下肢静脉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56例急性静脉形成患者,置入溶栓导管至病变部位进行溶栓治疗,并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10例行小隐静脉切开入路,31例行胫后静脉切开入路,15例行小腿静脉穿刺入路。溶栓治疗后,通过静脉造影计算的血栓溶解率显示I级溶解14例(25%),Ⅱ级溶解27例(48%),Ⅲ级溶解15例(27%)。下肢肿胀、疼痛症状明显缓解52例(93%),患肢大腿周径降低(3.5±1.2)cm,小腿周径降低(2.1±0.5)cm。术后平均随访(15±3)个月,22例(39%)患者下肢肿胀完全消退,24例(43%)遗留有活动后轻度下肢肿胀,8例(14%)遗留下肢严重肿胀,伴有色素沉着,2例(5%)于出院后2~4个月出现DVT复发,1例行溶栓治疗,6例支架置入患者支架均通畅。结论导管溶栓是治疗急性下肢静脉形成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静脉血栓形成 血栓溶解疗法 支架 血管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静脉(LEDVT)的发生率、高危因素及早期诊断方法。方法前瞻性比较141例妇科盆腔手术患者LEDVT的发生率、发病特点、高危因素、诊断方法及凝血功能变化,分别于术前1周、术后48h及术后5—7d检测患者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D一二聚体、抗凝血酶.Ⅲ、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物、纤溶酶原活化物抑制剂水平,并行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结果(1)术后发生LEDVT22例(血栓组),发生率为15.6%,发生时间为术后2~7d,平均(4.1±1.2)d;术后未发生LEDVT119例(非血栓组)。(2)发生LEDVT的高危因素是术后开始床上活动时间晚、术后常规应用止血药、合并心血管疾病、淋巴清扣术、年龄、全身麻醉、恶性肿瘤等,但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及术后应用止『衄药是LEDVT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3)血栓组术后D-二聚体平均为(0.9±0.6)mg/L,非血栓组为(0.5±0.4)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一二聚体用于预测LEDVT的阳性预测值为31.0%,阴性预测值为98.6%;手术后较手术前抗凝血酶一Ⅲ有所升高。

  • 标签: 静脉血栓形成 妇外科手术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妇科肿瘤患者术后使用抗血栓压力梯度袜配合早期活动对预防下肢静脉的影响。方法对2014年11月-2015年12月80例妇科肿瘤患者术前随机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术前开始使用膝长型抗血栓压力梯度袜,术后配合早期床上活动,直到下床活动。术后3~7天行彩色多普勒超声,以了解静脉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静脉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应用抗血栓压力梯度袜,配合术后早期床上活动可有效预防妇科肿瘤患者术后下肢静脉形成。

  • 标签: 抗血栓压力梯度袜 妇科肿瘤 下肢静脉血栓
  • 简介: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与多层螺旋CT(MSCT)在诊断肺血栓栓塞-静脉(PTEDVT)症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30例疑似PTE-DVT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PTE患者行MSCT以及容积重建(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轴位图像等三维重建;对DVT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检查;观察患者血管内栓子的形态、大小及位置,分析两种方法检查出的肺动脉栓塞状况和静脉栓塞征象。结果:30例患者诊断出阳性患者15例,其中DVT占66.7%(10/15),PTE占86.7%(13/15),诊断为PTE-DVT的患者8例,占53.3%(8/15)。MSCT检查发现肺动脉发生血栓栓塞情况的患者有10例,共诊断出发生血栓栓塞的肺动脉有50支;CDFI检查发现静脉发生栓塞情况以及静脉壁波动消失的患者有12例,共诊断出发生血栓栓塞的静脉有16支。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与MSCT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互相结合、借鉴,方能更加快捷、简便、安全和准确地在临床中诊断出PTE-DVT,为临床治疗PTEDVT提供重要依据。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多层螺旋CT 肺血栓栓塞症 深静脉血栓 肺动脉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中心静脉置管致静脉形成的危险因素,并以此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方法选取在本院进行中心静脉置管患者25例为研究对象,将出现静脉的患者列为观察组,没有出现静脉的患者列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分析静脉形成的危险因素,并制定有效的防范对策。结果观察组有患者8例,对照组有患者17例。中心静脉置管致静脉形成的发生率为32.0%。影响中心静脉置管致静脉形成的危险因素有年龄、置管位置、肿瘤类型和活动程度等。结论中心静脉置管致静脉形成的危险因素有年龄、置管的具体位置、肿瘤类型和患者的活动程度等。院方应根据这些因素制定有效的防范对策,以改善临床中心静脉置管致静脉形成的发生率。

  • 标签: 中心静脉置管 深静脉血栓 危险因素 防范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综合分析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置管溶栓治疗下肢静脉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在2014年5月-2017年6月)收治的20例下肢静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应用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置管溶栓治疗方法)和对照组(应用腔静脉滤器植入后行常规溶栓治疗方法),每组均为10例。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下肢静脉患者的患侧下肢周径差值。结果两组患者患侧下肢周径差值减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置管溶栓治疗下肢静脉临床效果显著。

  • 标签: 腔静脉滤器植入 置管溶栓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 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