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戍像在头颈部动脉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一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DSA证实为头颈部动脉的患者23例,所有病例均行n4排螺旋CTA检查,对其图像资料进行分析。并DSA检查结果作比较,以评价64排螺旋CTA在头颈部动脉诊断中的准确性结果:23倒患者共11个动脉。其中颈内动脉3个.基底动脉2个.前交通动脉1个,后交通动脉2个,大脑前动脉1个,大脑中动脉1个,大脑后动脉1个。以手术或DSA检查结果作为标准64排CTA准确诊断11个动脉,2个为假阳性,64排螺旋CTA能够非常清晰地显示头颈部动脉的具体形态、位置、流体大小、颈、载动脉动脉与周围组织结构的解剖关系,其诊断头颈部动眯的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结论:64排螺旋CTA在头颈部动脉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它作为一项无创、快速、准确的检查手段,可作为术前常规及首选的检查方法.

  • 标签: 计算机体层成像 血管成像 动脉瘤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 简介:颅内动脉在脑血管疾病中属于较常见的一种类型,是神经外科的棘手病症,主要因颅内动脉血管异常、动脉血管壁发生病变损伤而引起,在生理结构上表现为动脉血管壁的弥散性或局限性扩张。颅内动脉破裂危险,一旦破裂出血患者病情危重,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因此,临床提倡早期进行动脉治疗,而临床施治的原则是预防动脉再次破裂出血,以降低不良结局的发生率。现阶段临床治疗颅内动脉主要采用开颅手术,但单纯实施动脉夹闭术的手术风险较高,且患者预后差、生活质量下降。现对本院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间行腰池引流术联合颅内动脉夹闭术患者的手术情况和疗效进行报道,希望为临床提供参考资料。

  • 标签: 腰池引流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夹闭术 临床应用
  • 简介: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aneurysmrepair,EVAR)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手术死亡率低和适应证广等优点[1,2]。但EVAR治疗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据EUROSTAR的大宗病例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达6%~27%,约有10%~30%的腹主动脉EVAR术后需要再次施行某种治疗。内漏是EVAR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在随访期间大约有25%患者发生内漏[3]。White等[4]于1997年最早

  • 标签: 内漏 ENDOVASCULAR 传统开放手术 腹主动脉瘤 术后并发症 ANEURYSM
  • 简介:患者女,42岁。因“外伤后6年,头晕伴右侧肢体麻木、乏力1个月”于2014年5月21日入住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患者6年前因车祸致使颈部外伤,出现颈部不适,于当地医院经颈部x线检查提示颈椎后凸畸形,未给予特殊处置,颈部不适症状逐渐缓解。近1个月患者出现头晕,右侧肢体麻木、乏力伴右侧颈部不适。2014年4月25日于当地医院查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提示右侧颈部椎动脉动静脉瘘并右侧椎动脉样扩张(图1)。

  • 标签: 动静脉瘘 椎动脉 栓塞 治疗性 动脉瘤样扩张 血管内治疗
  • 简介:目的研究模拟野战条件下,在新型野战伤病综合手术救治方舱内应用覆膜支架治疗颈动脉创伤性假性动脉犬的可行性.方法构建颈动脉创伤性假性动脉犬模型(n=4),在新型野战伤病综合手术救治方舱内应用覆膜支架对其进行血管重建,术后30min、1周复查动脉造影,观察颈动脉通畅情况、神经系统功能状况.结果实验犬均存活,术后30min动脉造影结果显示创伤性假性动脉消失,载动脉通畅;术后1周血管造影结果显示创伤性假性动脉无再通,供血动脉无闭塞,无神经系统功能缺失.结论在野战条件下,使用新型野战伤病综合手术救治方舱,应用覆膜支架治疗创伤性假性动脉安全、有效.

  • 标签: 微创介入方舱 动脉瘤 假性 颈动脉损伤 覆膜支架
  • 简介:颅内动脉(intracranialaneurysm,IA)系颅内动脉局部因物理、化学及生物损伤引起病理改变而产生的囊状样突起,其形成、生长和破裂是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既有先天因素又有后天获得性因素,动脉中膜缺损、Willis环解剖变异和家族性遗传可能是其先天病因,而血流动力学和血管壁组织结构的改变可能是其后天发病的诱因。IA的形成、生长与破裂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血管塑形(vaseularremodeling)的过程。大量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提示,血流应力是诱导IA形成、生长与破裂的首要因素¨J。血流应力可改变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引起邻近组织的急性反应及慢性适应性变化,后者常导致细胞间张力改变以适应外源性应力^[2]。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smoothmusclecells,VSMC)在IA的发病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血流应力通过VSMC的收缩或舒张引起动脉内径的改变,并通过动脉壁上细胞及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ECM)的变化引起动脉的慢性改变心J。然而,VSMC在力学信号通过动脉壁感应并转变为生物学信号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尚不清楚。笔者将VSMC的血管构筑、表型、分泌物、凋亡等病理生理改变对IA的发生、发展的作用综述如下。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发病机制 血管平滑肌细胞 综述
  • 简介:摘要主动脉假性动脉是是指因创伤等因素引起的动脉壁全层破裂出血,被周围组织包裹形成血肿,临床上表现为局部疼痛、波动性包块及局部压迫症状的一种疾病。本例患者因鱼刺卡伤咽喉部,后出现持续高热随即出现消化道大出血,急诊行“主动脉假性动脉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术后康复出院,6月后再次出现消化道大出血,进过积极抢救后现已再次康复出院。

  • 标签: 假性动脉瘤 消化道出血 护理
  • 简介:肿瘤转移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生物学特征之一,也是恶性肿瘤患者预后不良的主要因素之一。对转移形成的研究有多种理论,如:转移肿瘤干细胞理论,“种子和土壤”学说。近年研究发现,肿瘤微环境(tumormicroenvironment)对于肿瘤形成、增殖、侵袭及转移具有重要意义,转移的形成与其周围的微环境存在密切关系,本文就肿瘤微环境与转移的关系做一综述。

  • 标签: 脑转移瘤 微环境 进展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球囊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Library、CBMdisc、VIP、CNKI、万方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截至2013年7月,纳入中、英文比较球囊与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的是临床研究。由两名评价者独立评价纳入研究质量、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后,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个研究,752例患者。结果显示两种方法动脉的完全栓塞率(OR=1.05,95%CI:0.72~1.51;P〉0.05)、次全栓塞率(OR=1.33,95%CI:0.86~2.06;P〉0.05)及部分栓塞率(OR=0.69,95%CI:0.31-1.52;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并发症发生率(OR=0.61,95%CI:0.27~1.41;P〉0.05)、术后3个月的预后良好率[OR=0.95,95%CI:0.54-1.67;P〉0.0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球囊与支架辅助弹簧圈两种技术栓塞颅内宽颈动脉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并无明显差异,但这一结论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和长期随访研究进一步证实。

  • 标签: 颅内宽颈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支架 球囊 弹簧圈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与平板DSA对颅内动脉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4年1月37例手术确诊颅内动脉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经3D-CTA、平板DSA检查得到的影像学资料,对比两种检测方法检查时所具有的特异性、敏感性、准确性。结果3D-CTA诊断动脉42个,DSA诊断出44个,3D-CTA特异性、敏感性及准确性均明显高于DSA,且清晰度更高。结论对>2mm颅内动脉应用3D-CTA检测颅内动脉具有较高价值,但是动脉≤2mm时,3D-CTA存在局限性。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血管造影术 平板DSA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源CT(Dual-sourceCT,DSCT)单能谱成像技术去除颅内金属伪影用于颅内动脉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颅内动脉术后复查的患者使用DSCT双能量扫描,采用双能量扫描程序,用单能谱成像技术利用不同的能谱直接进行不同密度的金属减影。结论DSCT双能量扫描单能谱成像技术能够有效去除金属伪影,清晰显示颅内动脉术后的细微结构。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单能谱成像 伪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颅内动脉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血管痉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颅内动脉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血管痉挛的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各36例。对照组给与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与盐酸川芎嗪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通过治疗,对照组有效26例(72.2%),死亡10例(27.8%),治疗组有效32例(88.9%),死亡4例(11.1%)。治疗组在有效率、死亡率及并发症等方面都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盐酸川芎嗪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颅内动脉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血管痉挛效果良好,安全性能高,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痉挛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支架及双微管辅助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的效果和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支架及双微导管辅助栓塞治疗135例颅内动脉患者(宽颈动脉87例,梭形动脉11例,微小动脉47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35例共置入支架160枚,均采用SolitairAB支架。采用单纯支架置入技术8例,此8例微小动脉术后见腔内造影剂滞留。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118例,双导管技术9例,两种治疗方法均取得满意疗效。随访6个月未发生再出血及缺血并发症。结论支架及双微导管辅助栓塞技术是治疗颅内动脉安全有效的方法,可提高动脉栓塞的致密程度。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支架 双导管 并发症
  • 简介: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啶用于颅内动脉患者全麻气管拔管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颅内动脉患者20例,ASAⅠ~Ⅱ级,随机等分为两组:D组(右美托咪啶组)和N组(空白对照组)。两组手术结束前30min停用麻醉药物,并给予负荷量(舒芬太尼5pg+格拉司琼3mg)。两组给予负荷剂量后,D组立即泵注右美托咪啶0.5gg/kg,10min内注射完毕,而N组立即泵注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10min内注射完毕。观察麻醉前、用药后、拔管即刻、拔管后3、5、10min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呼吸(RR)、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以及术后躁动率的发生和苏醒时间的比较。结果两组各时点SpO2及两组苏醒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与注药前以及D组各时点比较,N组在拔管即刻、拔管3min、拔管5minHR、MAP、RR显著升高(P〈0.05)。D组各时间点三者无明显变化(P〉0.05)。D组躁动率低于N组(P〈0.05)。结论颅内动脉患者手术结束前30min给予右美托咪啶0.5gg/kg泵注能明显减轻麻醉恢复期气管拔管所致的应激反应。

  • 标签: 右美托咪啶 气管拔管 颅内动脉瘤
  • 简介:目的探讨3D弹簧圈体重建、颈塑型介入治疗前交通动脉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2012年9月收治的3l例(31个)前交通动脉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双源CT血管造影(DSCTA)和全DSA检查确诊,其中破裂动脉21例,未破裂动脉10例。Hunt—Hess分级Ⅰ级17例、Ⅱ级12例、Ⅲ级2例。患者均采用3D弹簧圈体重建、颈重塑形技术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放置3D弹簧圈,术毕即刻进行DSA及CT检查。DSA检查显示弹簧圈均位于动脉内,载动脉通畅,其中完全栓塞26例,占83.87%(26/31);大部分栓塞5例,占16.13%(5/31)。CT检查显示无脑梗死及脑出血现象。31例患者出院时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评价疗效:恢复良好26例,占83.87%(26/31);轻度残疾4例,占12.9%(4/31);重度残疾1例,占3.22%(1/31)。31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6~12(8.95±4.08)个月。术后3、6、12个月行DSA或CTA复查提示,前交通动脉轻度狭窄5例,前交通动脉通畅26例,无动脉复发。结论3D弹簧圈体重建、颈重塑技术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并发症少、疗效好,术后不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药物,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动脉瘤 前交通动脉 3D弹簧圈 介入治疗
  • 简介:患者,女,49岁,头晕2年,加重伴走路不稳1年于2011年4月25日入院。查体:神志清,精神欠佳,双侧瞳孔等大同圆,对光反射灵敏,左右视均有水平眼球震颤,颅神经无阳性体征,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共济运动正常,Romberg征阳性,

  • 标签: 脊索瘤 桥脑
  • 简介:目的探讨妊娠期静脉畸形破裂出血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妊娠期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显微手术治疗6例,脑室外引流术3例,保守治疗3例。结果治疗后随访3—18个月,按Et常生活能力量表评估预后,恢复工作4例,生活自理2例,部分自理4例,生活不能自理2例。结论多学科合作并正确选择诊治方案可改善妊娠期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患者的预后。

  • 标签: 脑动静脉畸形 妊娠 脑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的术前、术后诊断与外科治疗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9月至2013年4月我院及外院共收治的24例颈动脉,通过术前彩超或CT辅助检查诊断及术后病理确诊,对比发病原因及本证发病机理。结果明确本证的病理及生理,熟悉颈部的解剖及周围疾病的鉴别,能做到正确诊断,正确治疗。结论术前正确的临床诊断对围手术期的管理及术中、后并发症,后遗症预防起到积极的作用。

  • 标签: 颈动脉体瘤 病理诊断 围手术期
  • 简介:摘要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ranscranialdopplersonography,TCD)现已成为神经内科常用的辅助检查手段之一,对脑血管病的诊断治疗有相当大的帮助作用。TCD在检测脑血管病方面有独特的优势。脑血管病变首先是由脑血管开始,进一步影响到血流动力学,最后才是组织的病理改变。DSA、MRA检查血管病变,CT、MRI检查组织改变,而TCD检查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三者相互补充,不能代替。动脉硬化患者TCD可表现为不同的频谱形态学改变。动脉硬化是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而TCD是检测动脉硬化必要也是首选的方法,它可对动脉硬化病理程度可做出较为客观评价。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