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二十碳五烯酸(EPA)预防动脉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Library、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收集EPA治疗aSAH后CVS的临床对照试验,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提取数据,采用RevMan5.0分析数据。结果共纳入3个研究,307例病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EPA降低总症状性脑血管痉挛(SCVS)发生率[相对危险度(RR)=0.46,95%可信区间(CI)为0.29—0.72,P=0.0006]、持续性SCVS发生率(RR=0.13,95%CI为0.04—0.46,P=0.002)、血管痉挛性脑梗死发生率(RR=0.27,95%CI为0.14~0.51,P〈0.0001),但并不改善30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RR=1.15,95%CI为0.98~1.33,P=0.08)、180dmRS评分(RR=1.03,95%CI为0.91~1.16,P=0.65)。结论EPA可预防aSAH后CVS,但其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二十碳五烯酸 META分析
  • 简介:患者23岁,因“停经33+2周,突发上腹痛三小时余,晕厥一次”于2014年1月16日入院。本文总结了此患者妊娠33周合并脾静脉破裂出血抢救成功案例。

  • 标签: 妊娠 脾静脉瘤 早期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动脉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n)部位与迟发性脑缺血(DCI)发生部位的一致性。方法2007年11月至2012年6月收治43例aSAH患者,按入院CT所示出血部位分为左势、右势及对称出血,再将复查CT所示DCI部位分为左侧、右侧及双侧,比较两者的一致程度。结果SAH位置分类示左势出血16例,右势出血15例,对称出血12例。DCI部位分类示,左侧15例,右侧12例,双侧16例。两者一致的病例共21例,占48.8%;经一致性检验结果示Kappa值为(0.235±0.112),小于0.4,两者吻合度较差。结论DCI发生部位与SAH位置无显著相关性,提示动脉痉挛可能并非DCI的唯一致病因素。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动脉瘤 迟发性脑缺血 一致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在颈部神经鞘和颈动脉的鉴别诊断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的意义。方法我们调查分析了临床病例中颈部神经鞘5例和颈动脉6例,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图。结果神经鞘均为单发的实质性低回声囊肿物,囊肿呈类圆形,有包膜,边界清晰,内部有线状血流信号,动脉血流频谱属于高阻型;颈动脉病例在颈总动脉分叉处出现单或双发性肿块,体内血流丰富,颈外动脉体挤压向前内移位、颈内动脉向后外移位,动脉血流频谱属于低阻型。结论颈动脉与神经鞘均有明确的影像学特征,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部神经鞘和颈动脉的鉴别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应用实用价值。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颈部神经鞘瘤 颈动脉体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狭窄与微出血(CerebralMicrobleeds,CMBs)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纳入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符合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的患者40人,行头部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将其分为狭窄组与非狭窄组;同时行磁敏感成像序列扫描,观察是否有CMBs。结果颅内动脉正常组、狭窄组发生CMBs人数分别为6人(15%)、20人(50%);颅内动脉正常组、狭窄组未发生CMBs的人数分别为9人(22.5%)、5人(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颅内动脉狭窄组合并CMBs检出率较颅内动脉正常组明显升高。

  • 标签: 颅内动脉狭窄 脑微出血 磁敏感成像
  • 简介:颅外段供血动脉夹层虽在临床上少见,但却是年轻患者缺血性卒中的常见原因。动脉夹层(dissection)指各种原因致使血液通过破损动脉内膜进入血管壁,导致血管壁分层的病变。根据分离层面可将夹层分为两类:一类在内膜和中膜之间发生剥离,进而造成管腔狭窄;另一类在中膜和外膜之间剥离,可形成夹层动脉供血动脉主要包括颈动脉和椎动脉,两者的颅外段均可在没有明显锐性或钝性头颈部损伤的情况下发生夹层,从而造成缺血性卒中等严重后果。我们对颅外段供血动脉夹层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转归等综述如下。

  • 标签: 脑动脉 颅外段 动脉瘤 夹层 综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分水岭梗死与不同部位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分水岭梗死患者,对其进行头颅磁共振弥散成像和血管分布模板的影像检查。分析不同类型分水岭梗死中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病变情况。结果皮质上型、皮质前型分水岭中颈内动脉病变率较高,皮质下型分水岭、分水岭合并穿支梗死中大脑中动脉病变率较高。结论不同类型分水岭梗死与不同部位动脉狭窄或闭塞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根据分水岭梗死的类型判别动脉狭窄或闭塞的部位。

  • 标签: 脑分水岭梗死 颈内动脉 大脑中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描述颅内静脉血管(CVA)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对一例CVA行CT血管造影(CTA)检查。结果CTA可以显示CVA典型形态学改变。结论CVA具有特异影像学特征,CTA可以满足诊断需要。

  • 标签: 脑静脉性血管瘤 CT血管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三维TOFMRA作血管扫描,指导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方法利用西门子1.5T磁共振三维TOFMRA特殊扫描技术,经过三维后处理,以清楚地显示动脉,并加以分析应用。结果动脉与静止组织之间形成较好的对比,从而清楚的显示正常和异常的血管;结论MRA检查技术具有无创、简便、费用低、一般无需对比剂即可清楚显示血管等优点,可以作为常规检查应用于临床。

  • 标签: 三维TOF MRA技术 应用 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雄激素受体(androgenreceptor,AR)在不同级别胶质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12例正常组织和73例不同级别胶质组织标本.其中WHOⅠ级8例,Ⅱ级15例,Ⅲ级23例,Ⅳ27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AR蛋白及ARmRNA表达情况,并分析正常组织和不同级别胶质间AR表达差异。结果各级别胶质组织中的AR蛋白阳性率和mRNA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组织(均P〈0.05)。胶质WHO分级与AR阳性细胞率呈显著正相关(m=0.584,P〈0.001),胶质WHO分级与ARmRNA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s=0.885,P〈0.001)。结论AR在胶质组织中表达增加.其表达水平与病理级别密切相关,提示AR可能在胶质的生物学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脑胶质瘤 雄激素受体 荧光定量PCR检测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 mRNA水平 receptor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脓肿与胶质母细胞的影像特征,提高脓肿及胶质母细胞的诊断正确性。方法搜集手术病理证实的脓肿16例,胶质母细胞21例,对其平扫及其增强影像进行回顾分析、比较脓肿及胶质母细胞的影像特征。结果脓肿组CT表现环壁溥,边缘较光滑,环状强化周围可见子灶显示,水肿相对较轻。胶质母细胞组CT表现花环状增强,水肿明显,环壁厚,边缘多不光滑,可见壁结节。结论不典型脓肿与胶质母细胞的CT影像相似,易误诊,仔细分析影像,有助于两者的鉴别诊断。

  • 标签: 脑脓肿 胶质母细胞瘤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全放疗治疗转移的近期疗效。方法66例行全放疗或高压氧联合全放疗的转移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比较,治疗结束后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症状体征、KPS评分,治疗结束一个月复查头颅CT或MR评价近期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HBO组有28例缓解,与单放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HBO组的生活质量卡氏评分明显优于单放组;同时治疗后1月行影像学检查评价,HBO全放疗组近期有效率86.6%;单放组近期有效率61.1%,两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高压氧配合全放疗能提高全放疗疗效,减轻神经症状体征,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脑转移瘤 高压氧 放射疗法
  • 简介: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低分子右旋糖苷治疗小儿动脉炎的的疗效.方法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河南商丘人民医院儿科动脉炎的30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病毒和营养神经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6~20mg,同时加用低分子右旋糖苷10ml/kg,静脉滴注,1次/d,部分颅内压增高患儿,给予20%的甘露醇,2~5ml·kg-1·次-1,1次/12h,或短期加用地塞米松进行治疗,持续用药2~4周,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和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14例有效,总有效率93.3%,对照组10例有效,总有效率66.7%,两组复发率分别为6.7%和2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160,P<0.05).结论丹参注射液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小儿动脉炎疗效满意,有效扩张动脉的同时可对红细胞聚集和血栓的形成达到一定的预防作用,患者大多预后良好,复发率低.

  • 标签: 复方丹参注射液 低分子右旋糖苷 脑动脉炎
  • 简介:目的探讨经导管封堵主动脉破裂的临床效果.方法8例患者,年龄17~44岁.其中5例为主动脉右冠状动脉破裂入右心室,破口直径2.5~13mm;2例为主动脉右冠状动脉破裂入右心房,破口直径4~8mm;1例为主动脉无冠状动脉破裂入右心室,破口直径6mm.7例为先天性,1例为获得性(医源性).通过建立股动脉-主动脉破口-右心室(或右心房)-右心房-股静脉的轨道,透视下经股静脉置入合适的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所选择的封堵器直径较破口大(2~5mm).结果5例患者封堵成功,无并发症发生.随访2~4年,5例患者症状和体征均消失,超声证实封堵器形态位置良好,无残余分流、栓塞、细菌性心内膜炎、主动脉瓣反流等发生.1例封堵后1周封堵器脱落,脱入右下肺动脉,转外科手术取出封堵器同时行主动脉修补.1例因破口大置入封堵器后影响右冠状动脉开口,放弃介入治疗转外科手术治疗.1例置入封堵器后因主动脉瓣反流,放弃封堵治疗继续观察.结论术前选择合适的患者,经导管主动脉破口封堵术为一种微创、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其中、远期疗效良好,临床应用前景较好.

  • 标签: 动脉瘤 VALSALVA窦 封堵
  • 简介:2例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合并破裂患者,都有难治性高血压、持久的疼痛、主动脉破裂、组织器官灌注不足等临床表现,随时有出血不止或心包填塞的危险。认为有效控制疾病、使患者达到腔内隔绝术手术指征,是医疗和护理的难点;护理重点是做好术前管理和术后并发症的观察。术前管理包括:限制饮食和卧床制动,连续性疼痛评估,严密血压、心率、心律、心电图监测以及急性期病情观察;术后加强胸腔流和伤口换药护理,严密监测心率、心律及心电图,预防围术期并发症。2例行腔内隔绝术获得成功,未发生术后并发症,住院13、15d出院。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破裂 腔内隔绝术 闭式引流术 护理 高血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转移术后脑水肿危象的预防及救治方法。方法选取我院84例行转移术患者,并在术前给予抗水肿治疗,分析患者的手术效果。结果84例患者手术实施均成功,成功率100%。术后脑水肿危象发生率为17.9%;经综合抗水肿治疗和二次去骨瓣减压手术,均逐渐好转。结论行转移术后患者早期易出现脑水肿危象,需做到早期预防和救治,以此预防术后脑水肿,确保患者更好康复。

  • 标签: 脑转移瘤术 脑水肿危象 预防及救治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放射治疗转移联合口服替莫唑胺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转移单纯全放疗患者18例和口服替莫唑胺同步全放疗患者21例的疗效及不良反应。2组放疗的方法相同,采用6MV-X线全对穿照射,每次200cGy,DT4周总量4000cGy,对单发转移局部适形放射治疗推量,每次200cGy,局部病灶总量DT5600~6000cGy。同步放化组放疗第1天口服替莫唑胺75mg/(m2?d),连续服用至放射治疗结束。结果同步放化组总缓解率95.2%远远高于单纯放疗组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步放化组治疗效果较好。结论口服替莫唑胺同步放疗是一种治疗转移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及转移局部控制率,患者耐受性好,不良反应轻。

  • 标签: 放疗 脑转移瘤 替莫唑胺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艾滋病合并腹股沟区炎性血管破裂出血的病因、诊治方法、预后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11、11-2013、12我院感染病外科收治的10例艾滋病合并腹股沟区炎性血管出血患者的诊疗情况。结果10例艾滋病(AIDS)合并腹股沟区炎性血管破裂出血患者有9例是反复静脉搏吸毒导致的;局部加压包扎止血无效死亡2例,手术探查止血无效死亡1例,手术探查止血治愈4例,微创介入治疗治愈3例。讨论反复静脉吸毒是AIDS患者合并腹股沟区炎性血管破裂出血的主要原因;局部加压加压包扎止血是获得手术治疗的前提;腹股沟区炎性血管破裂出血,静脉破裂出血用缝合修补或结扎止血治疗有效;动脉破裂出血采用微创介入治疗即用覆膜金属支架封闭术治疗有效。

  • 标签: 静脉吸毒 艾滋病 腹股沟区 炎性血管瘤 破裂出血 加压包扎止血 缝扎止血 介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