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治疗脾动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科收治的48例脾动脉患者的资料,腔内治疗方法:弹簧圈动脉(14例)或载动脉栓塞术(19例),覆膜支架隔绝术(2例),支架辅助弹簧圈体内填塞(5例)和多层裸支架隔绝术(8例)。术后1、3、6、12个月采用CT血管造影检查随访,记录并评价围手术期和随访期的临床结果指标。结果本组病例体均治疗成功,支架植入患者的脾动脉均通畅。围手术期无手术相关死亡,8例患者弹簧圈栓塞后出现栓塞后综合征,均于3~5天后缓解。随访时间23.9(3~59)个月,采用弹簧圈栓塞体或载动脉33例:4例患者发现有部分脾脏梗死,但无明显临床症状,2例患者因体内再灌注接受再次手术;采用覆膜支架植入或裸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7例:动脉隔绝或栓塞良好,无内漏,支架通畅;采用多层裸支架隔绝术8例:术后12个月6例(75%)患者腔达到完全血栓化,分支动脉通畅。其余病例未出现严重并发症。随访期患者均未观察到动脉增大、破裂或复发。结论血管腔内治疗脾动脉安全,疗效显著。

  • 标签: 动脉瘤 脾动脉 栓塞 治疗性 腔内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动脉(ADA)的早期诊断和转院前的治疗。方法对确诊的16例主动脉夹层动脉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16例主动脉夹层动脉患者的临床表现各异,以胸痛居多,部分病例临床表现不典型,通过及时行心脏彩超及胸部增强CT或主动脉MRA检查,16例患者均在第一时间得到了正确诊断,给积极治疗后转到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结论主动脉夹层动脉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临床诊治过程中只要提高对此病的警惕,早期进行心脏彩超及胸部增强CT或主动脉MRA检查,有助于作出早期诊断,同时给予必要的治疗,才能安全的转到上级医院治疗。

  • 标签: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早期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主动脉破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或介入治疗证实为主动脉破裂患者的超声心动图声像图表现。结果20例主动脉破裂患者中,右冠窦破入右室流出道9例、右冠窦破入右室3例、右冠窦破入右房1例、无冠窦破入右房7例。其中合并室间隔缺损11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6例,二尖瓣关闭不全5例,三尖瓣关闭不全4例,动脉导管未闭1例。超声心动图均清楚显示20例主动脉破裂患者破口的部位、形态、大小、数目及破入部位。结论超声心动图诊断主动脉破裂的特异性强,且简便、准确,可作为诊断主动脉破裂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 标签: 超声心动图 主动脉窦瘤 破裂 诊断
  • 简介:随着栓塞技术的提高与新材料应用,颅内动脉的栓塞治疗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大宗病例研究证明了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的术后致死率和致残率明显低于手术夹闭,但是其远期复发率明显高于外科手术夹闭。颅内动脉栓塞治疗后的复发指完全栓塞术后体或者颈部分再通以及近全栓塞(部分栓塞)患者术后出现残颈或者残腔扩大。影响颅内动脉血管内治疗后复发的因素可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栓塞治疗技术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初次治疗时弹簧圈的致密填塞程度;二是动脉的自身特点,这其中的多个因素也通过影响致密填塞程度而对复发产生影响。另外,一些血流动力学参数也对复发产生重要影响。

  • 标签: 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 复发率 影响因素 外科手术夹闭 血流动力学参数 栓塞术后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术后随访探究颅内动脉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45例颅内动脉患者为研究对象,血管内介入术后随访3个月至1年,观察远期治疗效果及复发情况。结果45例患者栓塞成功率为97.78%,术中并发症发生率8.89%;随后随访3个月至1年,患者正常生活80%,死亡率4.44%。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效果明显,复发率低,预后与栓塞程度相关。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多排螺旋CT在颅内动脉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12月在本院诊治的65例疑似颅内动脉患者,均采用多排螺旋CT进行检查诊断,观察并分析相关情况。结果经诊断,发现患者中有无动脉2例,大脑前动脉8例,大脑中动脉9例,大脑后动脉10例,前交通动脉16例,胼缘动脉11例,椎基底动脉8例;经临床检查确认确诊60(92.31%)例、误诊4(6.15%)例,漏诊1(1.54%)例;患者疼痛评分(0.12±0.04)分,躯体化评分(1.03±0.11)分,焦虑评分(1.14±0.27)分,抑郁评分(0.13±0.18)分。结论多排螺旋CT在颅内动脉中的诊断效果理想,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多排螺旋CT 颅内动脉瘤 诊断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浅谈升主动脉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45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制定合适的护理方法。结果经过我院对患者的细心护理,43例患者完全恢复健康,2例患者进行转院治疗。结论正确的护理方法对患者早日康复起关键作用。

  • 标签: 升主动脉瘤 患者 围手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穿刺方法对动静脉内瘘假性动脉的影响。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49例的动静脉内瘘穿刺方法不同对假性动静脉形成的影响。结果43例使用正常,4例闭塞,2例缺失。5例有假性动脉形成与反穿及定点穿刺有明显相关,其中反穿组假性动脉发生率最高。结论绳梯穿刺法可有效降低自体动静脉内瘘动脉发生,临床优先选择绳梯穿刺法。

  • 标签: 血液透析 自体动静脉内瘘 穿刺技术 假性动脉瘤 离心穿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颅内动脉介入栓塞术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03例颅内动脉行电解可脱式微弹簧圈(GDC)介入栓塞术的患者,应用循证护理程序。结果本组栓塞后即刻血管造影显示动脉腔完全栓塞74例,次全栓塞27例,颈残留2例。结论颅内动脉介入栓塞术患者实施循证护理能使手术顺利进行,有效地控制并发症发生,运用循证护理程序指导临床护理工作可提高护理质量。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介入栓塞术 循证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我科自2013年6月至2014年1月共27例降主动脉夹层动脉患者行腔内隔绝术的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方法对27例降主动脉夹层动脉腔内隔绝术的患者进行术前及术后的全面细心的护理。结果27例患者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积极全面的护理对行腔内隔绝术的主动脉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及存活率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 简介:颅内巨大动脉(直径〉2.5cm)因其体较大、颈宽,并常合并钙化、血栓等治疗复杂,开颅夹闭及血管重建术为传统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死亡率及致残率居高不下,据报道未破裂巨大动脉显微外科治疗死亡率达20%~45%。特别是颅内虹吸段巨大动脉,无论对手术治疗还是栓塞治疗都是一个挑战,手术治疗需要去除骨性障碍,同时对颈内动脉进行重新塑形,难度较大,风险高;采用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又因该部位动脉几乎都是绝对的宽颈,体大,需要使用数目较多的弹簧圈及支架辅助,费用很高,患者及家属难以承受,如何安全有效的治疗颅内虹吸段巨大动脉,又能为患者减少费用,成为神经外科医务工作者不断追求的目标。我科应用可脱球囊闭塞颈内动脉治疗此部位巨大动脉31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围绕治疗的全过程,我们从护理角度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总结如下。

  • 标签: 颅内巨大动脉瘤 介入治疗 护理
  • 简介:目的观察20例喉罩在颅内动脉介入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0例行颅内动脉介入手术患者依据麻醉给药途径分为喉罩组(置入普通型喉罩)和插管组(喉镜引导下经口明视插入内径7.5mm气管导管),各20例.记录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插管(罩)即刻、插管(罩)后3min、拔管(罩)即刻、拔管(罩)后3min的MAP、HR,同时记录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用量以及苏醒时间.结果插管组(除麻醉诱导前)各时间点的HR、MAP均较喉罩组明显升高(P<0.05).插管组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多于喉罩组.插管组术后苏醒时间明显长于喉罩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喉罩用于全麻下颅内动脉介入手术通气效果好、安全可靠,且较气管插管有血流动力学平稳、用药少、苏醒快等优点.

  • 标签: 喉罩 麻醉 介入 颅内动脉瘤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微小动脉手术中的多种夹闭方式及方法,探讨各种技巧的适应症和注意要点,以提高颅内微小动脉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显微手术夹闭28例动脉病人中共32个微小动脉的临床资料。手术入路前循环动脉及基底动脉动脉采用翼点入路显微手术(除外A2段采用纵裂入路、小脑后下动脉采用枕下入路),手术要充分开放侧裂池及充分显露载动脉动脉夹闭技术1颈单纯直接夹闭、2体电凝塑形后夹闭、3复合方式夹闭、4其它类(体切开取栓后夹闭、载动脉直接夹闭等)。结果颅内微小动脉夹闭术中技巧的不同形状、不同部位、不同质地及与周边结构的关系全面考虑夹的夹闭方式,其中40%采用"颈单纯直接夹闭方式47%采用"体电凝塑形后夹闭方式"夹闭。13%采用"复合方式夹闭"动脉。结论术者要根据术中动脉的不同形状、不同部位、不同质地及与周边结构的关系全面考虑夹的夹闭方式,结合操作者的能力及经验采取个体化处理方式来具体实施。我们体会是熟练的显微分离及夹闭操作技术是基础,良好的手术工具、保持显微镜下术野干净清晰及相关协助人员的密切配合也尤为重要。另外对载动脉颈的充分显露,载血管及重要穿支血管的保护,是夹闭手术成功的关键。

  • 标签: 微小动脉瘤 术中夹闭技术 显微外科手术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1-0041-02
  • 简介:患者男,62岁,半月前因胆总管结石于当地医院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术后出现胆漏转入我院。开腹探查术中见胆漏、胰漏、腹膜后脓性坏死物,清除坏死物后行空肠造瘘、T管引流、胃肠减压、置腹腔引流管,术后病情平稳,术后第10天突然出现T管及腹腔引流管大量鲜血,发生失血性休克。

  • 标签: 动脉瘤 假性 栓塞 治疗性 副反应 异物
  • 简介:目的总结脑干前非动脉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MSAH)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对我科2011年12月至2012年11月共收治的43例PMSAH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诊断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首次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阴性的43例PMSAH患者,2周左右复查DSA或320排CT血管造影,结果仍为阴性。所有病例均治愈出院,住院期间未发生再出血。43例出院后均随访6~12个月无再出血发生。结论PMSAH是一种预后佳,临床症状较轻、并发症少、主要位于脑干前方而病因不明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 标签: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临床特点 诊断 预后
  • 简介:马凡综合征(Marfansyndrome,MFS)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系统的结缔组织,最常见于心血管系统、骨骼系统和眼球[1-3]。该病最早于1896年由法国儿科医师AntoineMarfan报道,并以其名字命名[4]。100多年来,人们对该病的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是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始终没有明显变化。本文就近年来MFS合并腹主动脉(abdominalaortic

  • 标签: 马凡综合征 腹主动脉瘤 骨骼系统 器官系统 心血管系统 诊疗现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持续腰大池引流在动脉夹闭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行动脉夹闭术治疗的颅内动脉患者6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术后给予持续腰大池引流,对照组术后给予腰椎穿刺引流脑脊液,并比较两组的引流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为13.3%、头痛VAS评分为(2.01±0.48)分,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的发生率为6.67%,上述指标和评分均明显小于对照组,且P<0.05,预后优良率为90.0%,明显大于对照组,且P<0.05。结论持续腰大池引流在动脉夹闭术后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对降低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预后均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持续腰大池引流 动脉瘤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应用排螺旋CT对颅内动脉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3年11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68例疑为颅内动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PHILIPS多排螺旋CT诊断,并对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接受PHILIPS多排螺旋CT诊断后,64例患者被确诊为颅内动脉,确诊率为94.12%。CT扫描发现颅内血管均保持良好状态,同时,扫描可见完整形态的颅内动脉、其周围血管及动脉的空间解剖关系。颅内动脉最小、最大直径分别为2.6mm、24.1mm,平均体积为13.67mm。68例患者中,前交通动脉、双侧后交通动脉、右侧后交通动脉各为20例、大脑中动脉动脉8例。结论应用多排螺旋CT对颅内动脉进行诊断,具有确率高、无创伤、方便快捷等诸多优点。

  • 标签: 多排螺旋CT 颅内动脉瘤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分析1例不典型川崎病并巨大冠状动脉伴血栓形成的护理和观察。患儿应卧床休息、避免剧烈哭闹、保持大便通畅;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钙、华法林、尿激酶联合用药溶栓时,应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血栓大小、凝血功能的动态变化,严密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预防心肌梗塞、动脉破裂、心源性猝死等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不典型川崎病 冠状动脉瘤 血栓 溶栓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