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于颅内动脉破裂出血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颅内动脉出血治疗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45例(干预护理)和对照组45例(常规护理),给予不同的护理方法,对比其效果;结果对照组的出血率为28.89%(13/45),观察组的出血率为6.67%(3/45),两组在出血率上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颅内动脉破裂出血的患者试试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不仅能够提高其预后的效果,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患关系,提升其生活质量,临床应用价值较大,具有推广意义。

  • 标签: 护理干预 颅内动脉瘤 破裂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栓塞介入治疗动脉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动脉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78例进行分析,按照治疗方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观察组采用血管栓塞介入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外科手术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受益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管栓塞介入治疗动脉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能够提高患者的治愈率,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安全有效。

  • 标签: 血管栓塞介入治疗 脑动脉瘤破裂 蛛网膜下腔出血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颅内动脉破裂出血急性期弹簧圈栓塞治疗的临床疗效,总结介入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对31例颅内动脉破裂出血急性期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动脉致密栓塞24例,动脉大部栓塞7例。术中出血1例,术后半年内再出血1例,死亡2例。结论颅内动脉早期介入栓塞治疗具有微创、安全、恢复快、近期疗效好的优点。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弹簧圈 血管内栓塞 介入
  • 简介: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破裂合并颅脑损伤的临床特征,以此鉴别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方法对我院近三年来收治的5例颅内动脉破裂合并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总结其临床特征。结果4例患者入院后急诊经CTA检查证实为颅内动脉破裂出血,其中前交通动脉2例,大脑中动脉1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l例;1例患者为动脉再次破裂后行CTA检查示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急诊开颅血肿清除及动脉夹闭术2例,动脉夹闭术1例,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术1例,药物保守治疗1例。恢复良好3例,重残1例,死亡l例。结论对伴有颅脑外伤史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应注意考虑颅内动脉破裂的可能,以便采取积极合理的治疗方案。

  • 标签: 颅内动脉瘤破裂 颅脑损伤 蛛网膜下腔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脉介入治疗的治疗措施和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于我院进行诊治的80例动脉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全组均使用手术方式摘除动脉共102个,其中包括实施显微镜下夹闭动脉76个,巨大动脉腔明胶海绵填塞术14个,动脉孤立术12个,统计并报告患者术后并发症及生存质量。结果术后脑积水9例,脑血管痉挛4例,术后血肿2例,血栓1例,术后血栓栓塞1例,术后并发症的发病率为16.67%。结论术后脑积水、脑血管痉挛、术后血肿、血栓和术后血栓栓塞是动脉介入手术的常见并发症,针对不同类型的并发症,进行相应的处理并做好防范是提高患者存活率的关键。

  • 标签: 脑动脉瘤 介入 并发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应用循证护理对动脉破裂后脑血管痉挛患者的作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该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分组研究,研究组均应用循证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对照组均应用常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将两组研究对象的住院时间、相关疾病知识掌握情况、焦虑抑郁情绪以及护理满意度等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入组时焦虑评分以及抑郁评分均不具有显著性(P>0.05);3个月后研究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该类患者应用循证护理措施,可以显著减少患者的住院治疗时间,强化治疗效果,对于促进患者尽快康复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循证护理 动脉瘤 脑血管痉挛 护理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相关并发症的原因及其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3年6月到2013年5月行介入栓塞颅内破裂动脉879例,分为A组(2003年6月至2008年5月)以及B组(2008年6月至2013年5月),总结介入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相关并发症的种类,对两组资料进行对比,并分析相关并发症产生的原因,提出防治策略。结果对两组患者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显示(1)在介入治疗距患者发病时间,颈>4.0mm或者颈/体>2/3,使用支架辅助技术治疗的动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动脉的部位、大小、形状和使用球囊辅助技术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发生动脉破裂、脑积水,血管痉挛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发生血栓形成、弹簧圈外逸、过度栓塞、支架移位、术后非动脉出血、穿刺部位血肿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对血管内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相关并发症的重视,以及介入材料的改进以及术者栓塞技术的提高,能有助于降低部分并发症的发生;对并发症正确的处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质量。

  • 标签: 颅内破裂动脉瘤 血管内栓塞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多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诊断动脉的临床价值。方法搜集2013年7月—2014年7月我院接收的动脉42例患者,按照就诊日期单双号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对对照组20例进行头颅CT检查,对研究组22例进行多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比较对照组、研究组的检查结果。结果研究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对动脉的临床诊断价值较大,应予以重视。

  • 标签: 脑动脉瘤 多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超选择性动脉栓塞对外伤性肝破裂假性动脉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经MSCT扫描确诊为外伤性肝破裂假性动脉的患者行介入栓塞治疗,栓塞材料采用COOK弹簧圈。术后第3天、第1个月及第3个月复查MSCT及肝功能。结果20例MSCT检查发现肝破裂假性动脉,DSA检查表现为肝内动脉样扩张并见对比剂外溢征象。20例栓塞治疗后出血均立即停止,样扩张的血管消失。随访3个月,无复发出血,未见严重并发症。肝功能介入治疗前与术后第3天对比无明显改变,且经保肝治疗后肝功能于术后第1个月均恢复正常。结论超选择插管介入治疗外伤性肝破裂假性动脉安全、迅速、有效,并能最大限度保护肝脏功能。

  • 标签: 动脉瘤 假性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栓塞 治疗性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外科手术与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性SAH患者的预后。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2年7月本院神内外科收治的继发于颅内动脉破裂的SAH患者临床资料56例,其中女性34例,男性22例。评价预后标准包括格拉斯哥预后扩展评分(GOSE)以及12个月内再出血情况。结果行手术治疗患者占57.1%,介入治疗患者占42.9%。介入治疗组患者GOSE评分≥4.00分的比率、平均秩均明显高于手术治疗组(91.7%VS78.1%;39.38VS26.62);然而其再出血发生率明显降低(4.67%VS18.13%)。结论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性SAH效果较好,患者无残疾生存率、致残或死亡风险明显降低。

  • 标签: 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手术 介入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对颅内破裂动脉患者,对其完成手术夹闭以及血管内介入治疗(EVT)后的效果表现。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0月—2013年10月颅内破裂动脉患者70例,通过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成A1组(手术夹闭组35例)以及A2组(EVT组35例)。术前对患者进行Hunt-Hess分级,对患者完成颅脑CT诊断后利用Fisher进行分级,完成手术后的1个月-6个月,对患者进行改良Rankin评分。结果在准备进行手术之前,A1组与A2组Hunt-Hess分级情况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如果患者患有的动脉既可以采用手术夹闭的方法给予治疗,又可以采用EVT方法给予治疗,处于相同阶段手术前Hunt-Hess分级以及CTFisher分级的患者,无论采用何种术式,完成手术后获得的短期治疗效果不会表现出显著性差异。而针对年龄较大或者手术前Hunt-Hess分级较差的患者,应该对其采用EVT方法给予治疗。

  • 标签: 手术夹闭 血管内介入治疗 颅内破裂动脉瘤 疗效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人颅内破裂动脉的临床特点和早期血管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采取血管内治疗方法的老年人颅内破裂动脉的临床资料。共32个动脉,其中24个动脉以弹簧圈单纯栓塞,5个宽颈动脉采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个小脑后下远端动脉采取Onyx闭塞动脉及载动脉,2个动脉未栓塞。结果栓塞动脉30个,其中完全栓塞18个(60%),次全栓塞8个(26.7%),不全栓塞4个(13.3%)。术后3个月GOS评分:5分(恢复良好)20例,4分(轻度残疾)4例,3分(重度残疾)1例,1分(死亡)2例。结论早期血管内栓塞是老年人颅内破裂动脉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老年人 栓塞
  • 简介:目的:探讨128排CT的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的诊治价值,特别对急诊开颅手术夹闭动脉指导意义,评价3D—CTA检查手段的优势和不足。方法: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_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分别使用3D-CTA和3D-DSA进行影像学诊断,结果以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术中所见为参照,对比两者所提供的颅内动脉的多方面资料。本组对于疑似颅内动脉患者13例,均采用3D-CTA检查,根据造影结果决定直接手术或进一步行3D—DSA检查。术后均复查3D—CTA。结果:共发现14个动脉。3D—CTA对颅内动脉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是923%、100%。结论:术前3D—CTA在估计动脉大小及形态方面与术中所见结果相似。3D—CTA清晰显示了动脉的自身形态和周边的关系。3D—CTA是诊治颅内动脉的一种快捷、安全、操作简便的方法,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了详细的资料,具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CT血管造影 手术夹闭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0年7月~2012年7月共收治的50例动脉患者,对其行动脉介入治疗,并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结果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后GCS13~15分35例,GCS9~12分10例,GCS3~8分5例;住院时间8~12d;术中2例出血,未出现死亡病例。结论对动脉患者进行动脉介入治疗,并给予恰当的护理措施,能有效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 标签: 护理 动脉瘤 介入治疗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多层面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技术诊断动脉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2.11-2014.11期间在我院接受诊治的100例动脉患者,均采用多层螺旋C血管造影进行筛查,并且对阴性患者实施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CT血管造影检查确诊为动脉者92例,漏诊8例患者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得以确诊,符合率为92.0%。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具有安全性高、快速、无创等优点,诊断的准确率较高,对临床筛查、指导治疗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多层面螺旋 CT 三维血管造影 诊断 脑动脉瘤
  • 简介:摘要目的进一步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并颅内血肿疑为动脉破裂的手术探查治疗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于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4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并颅内血肿疑为动脉破裂患者,将其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患者在入院时,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昏迷、呕吐等,入院后,采用颅脑CT对其进行检查,并进行治疗,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检查,患者中有后交通动脉15例,前交通动脉11例,大脑中动脉14例,动脉直径在2—7mm,平均直径(4.26±0.73)mm,经治疗后,有35例患者完全情清醒总有效率为87.5%,有5例患者经抢救无效死亡,包括肺部感染死亡1例,颅内感染死亡1例,高颅压疝死亡1例,同侧颈内动脉死多器官衰竭死亡1例,植物生存1例。结论针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并颅内血肿疑为动脉破裂患者的治疗,需要立即对患者的患部进行检查,为患者的治疗赢得时机,并根据患者的诊断结果制定治疗方案,术中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指标,提高其治疗效果。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血肿 动脉瘤破裂
  • 简介:胸腹主动脉(thoracoabdominalaorticaneurysm,TAAA)是一种累及降主动脉及腹主动脉动脉样变,因其死亡率高及手术难度大而成为血管外科治疗难点之一,其与降主动脉和腹主动脉主要区别为TAAA累及内脏动脉,手术治疗需要胸腹联合切口,介入手术也不能简单使用直型覆膜支架治疗,因而,治疗的手术方式及技巧与降主动脉和腹主动脉截然不同。TAAA自然病程死亡率高,传统的治疗方式为开放手术。而杂交手术,开窗支架、分支型支架及多层裸支架等介入治疗方法的应用使更微创的方式治疗TAAA成为可能。

  • 标签: 腹主动脉瘤 胸腹联合切口 介入治疗方法 裸支架 开窗 覆膜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颅内显微手术关键点,研究颅内动脉出血后的最佳手术时间、术后愈合效果以及术中配合情况,为今后的颅内动脉手术提供可靠性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来我院就诊的40例动脉患者术前、术中以及术后临床体征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0例患者经治疗后,均成功夹闭动脉,在随访期间(2-12个月),恢复良好35例,轻残4例,重残1例,无死亡病例。其中有1例在术后15天,动脉再次发生破裂,手术重新夹闭后,12个月恢复良好。结论适宜的手术时机在动脉显微手术的成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早期手术除可有效的避免动脉再次出血外,还可以减轻由于脑脊液和凝血块而造成的血管痉挛,若手术时期过晚,则会增加手术难度,失去治疗机会。

  • 标签: 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要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