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疾病患者采用放射CT血管造影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2020.9-2021.9月在我院收治的50例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全部患者均接受CT血管造影检查,将检查数据分别进行1mm和3mm重建,将冠状动脉造影作为金标准,分析诊断结果。结果:放射CT血管造影1mm重建的小斑块钙化及钙化斑块的检出率明显高于3mm重建(P<0.05)。1mm重建诊断的敏感度为93.88%(46/49),特异度为100.00%(1/1),准确度为95.92%(47/49)。结论:放射CT血管造影对冠状动脉疾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其中采取1mm层厚诊断效果更为理想,能够为临床制定有效的治疗措施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放射CT血管造影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应用价值。方法 于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期间我院接治的59名颅内动脉瘤患者,均行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为比对参照,比对256层螺旋CT的诊断价值。结果 根据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显示,256层螺旋CT的灵敏度94.4%、特异度100.0%与血管造影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256层螺旋CT瘤体大(10.1±1.4)、小径(4.0±0.8)以及瘤颈宽度(3.2±0.8)与血管造影(9.8±1.5、4.3±0.8、3.1±1.0)所测量的相比无显出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颅内动脉瘤的可提升准确率,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256层螺旋CT 血管成像技术 颅内动脉瘤
  • 简介:摘要:目的:放射专业护理在高压注射器CT血管造影检查中的临床干预效果。方法:实验选取存有化疗史前来我院接受高压注射器CT血管造影检查的住院病人进行调研,本次调研时间在2022年1月至6月。按照护理方案进行分组,在2022年1月至3月对病人实施常规护理,并命名为常规组。在2022年的4月1日至6月30日对病人实施放射专业护理,并命名为研究组。总结与探究2种护理方案实施。结果:常规组对比剂外渗发生率明显高于研究组,经对照,差异明显,(P

  • 标签: 放射专业护理 高压注射器 CT 血管造影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放射专业护理在高压注射器CT血管造影检查中的临床干预效果。方法:实验选取存有化疗史前来我院接受高压注射器CT血管造影检查的住院病人进行调研,本次调研时间在2022年1月至6月。按照护理方案进行分组,在2022年1月至3月对病人实施常规护理,并命名为常规组。在2022年的4月1日至6月30日对病人实施放射专业护理,并命名为研究组。总结与探究2种护理方案实施。结果:常规组对比剂外渗发生率明显高于研究组,经对照,差异明显,(P

  • 标签: 放射专业护理 高压注射器 CT 血管造影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CT血管造影术(CTA)在咯血患者介入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21年10月—2022年9月本院接治的咯血患者资料抽取50份进行分析,所选患者均接受CT血管造影术诊断治疗,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为标准,对应用效果进行观察。结果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出咯血责任血管共78支,CT血管造影术诊断咯血责任血管共75支,数据对比未见统计差异(P>0.05)。在CT血管造影图像中,责任血管铭心啊出现扭曲及增粗表现,相对正常血管超出2毫米;肺部实质出现异常染色,肺动静脉出现分流,对比剂有外溢表现。结论 CT血管造影术在咯血患者介入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能够较为准确的提示咯血责任血管的存在情况,且CT血管造影相对于数字减影等手段来说,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对患者创伤更小,有应用价值。

  • 标签: CT血管造影术 咯血 介入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核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检查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微血管浸润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2021年5月我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8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展开研究,以是否存在微血管浸润为依据,将其中40例无微血管浸润患者作为对照组,将另40例有微血管浸润患者作为研究组,对其术前CT、MRI边缘模糊征象进行对比。结果 经CT及MRI检查,研究组边缘模糊、瘤内动脉和低密度/信号环征象(TTPVI)、门脉分支癌栓(PVTT)均高于对照组,P<0.05,弥散系数(ADC)值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 原发性肝癌患者微血管浸润患者的CT及MRI影像学检查中,边缘模糊、TTPVI、PVTT及ADC值均有良好诊断价值。

  • 标签: 微血管浸润 原发性肝癌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核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美国血管外科学会(SVS)/胸外科医师学会(STS)B型急性主动脉夹层(AAD)腔内治疗前后的CT血管造影(CTA)特点,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21年3月徐州市立医院介入与血管外科接受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的83例SVS/STS B型AAD患者的临床资料,对AAD患者进行解剖学分型,观察内膜片随病程延长的形态学变化,记录术前和术后3个月真假腔直径变化及分支动脉的受累情况。两位医师判断内膜片形态变化的一致性检验采用Kappa分析,手术前后真假腔直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SVS/STS解剖分型总体较为分散,主要分型有B3,10型10例(12.0%),B3,11型8例(9.6%),B3,8型6例(7.2%)。共发现夹层破口316个,人均破口(3.81±1.55)个。随病程延长,多数患者内膜片形态表现出变厚、变直、变锐利的征象。两位医师判断内膜片是否变厚、变直、变锐利的Kappa系数分别为0.646(95%CI:0.444~0.848,P<0.001)、0.440(95%CI:0.232~0.648,P<0.001)和0.444(95%CI:0.226~0.662,P<0.001)。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主动脉峡部[真腔:(21.53±4.74)mm 比(31.13±2.82)mm,t=-19.863,P<0.001;假腔:(18.89±9.74)mm 比(0.18±1.14)mm,t=11.975,P<0.001]、降主动脉中段[真腔:(14.79±4.24)mm 比(23.66±4.24)mm,t=-12.773,P<0.001;假腔:(16.67±7.58)mm 比(0.18±1.16)mm,t=13.516,P<0.001]和降主动脉远段[真腔:(12.43±2.76)mm 比(16.53±4.94)mm,t=-6.226,P<0.001;假腔:(16.50±4.84)mm 比(9.94±9.79)mm,t=3.211,P=0.003]真腔直径变大,假腔直径变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腹腔干段和腹主动脉分叉段真假腔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83例患者共有225条分支动脉受夹层累及,其中真腔供血135条(60.0%),真假腔供血66条(29.3%),假腔供血24条(10.7%);开口狭窄14条(6.2%),远端缺血6条(2.7%)。术后3个月,94.2%(212/225)的分支动脉受累情况与术前相似。结论SVS/STS B型AAD解剖分型总体较为分散,大部分患者存在多个内膜破口。随病程延长,内膜片形态发生显著性改变。术后主动脉峡部、降主动脉重塑良好,而腹主动脉未见明显重塑,其分支动脉受累情况也多与术前相似。

  • 标签: 急性主动脉夹层,B型 腔内治疗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分型
  • 简介:【摘要】随着现代医学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人们膳食结构的改变,主动脉夹层临床检出率与发病率显著提高。而多层螺旋CT检查凭借其扫描范围大、时间短、后处理能力强且无创伤等优势,被广泛应用在全身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中。基于此,文章将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阐述其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进展,希望有所帮助。

  • 标签: 多层螺旋CT 血管造影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CT及MRI影像学检查在原发性肝癌微血管浸润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癌患者52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了CT及MRI平扫检查以及动态增强检查,分析弥散系数(ADC)、门脉分支癌栓(PVTT)、瘤内动脉和低密度/信号环征象(TTPVI)以及边缘模糊等影像征象与原发性肝癌微血管浸润间的相关性。结果:(1)TTPVI、PVTT以及边缘模糊征象均与原发性肝癌微血管浸润间具有相关性,(P<0.05)。(2)微血管浸润患者ADC值明显低于非微血管浸润患者,(P<0.05)。ROC曲线中TTPVI征象以及边缘模糊征象对微血管浸润的判断效能明显高于PVTT征象,(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的CT影像以及MRI影像中的边缘模糊、PVTT、TTPVI以及ADC值在判定是否有微血管浸润方面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微血管浸润 CT MRI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急性胸痛患者临床诊断中应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胸部三联检查的效果,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2年3月就诊于本院的急性胸痛患者23例作为观察对象,均实施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胸部三联检查,观察胸主动脉、冠状动脉、肺动脉成像结果,分析其图像质量。结果:冠状动脉狭窄>50%患者9例,急性肺动脉栓塞11例,胸主动脉夹层3例;CT图像质量评分(3.6±0.4)分;CT扫描范围(26.6±1.8)cm;CT扫描时间(7.6±1.2)s;主动脉增强后CT值≥200HU有22例,平均值(366±77)HU;肺动脉增强后CT值≥200HU有20例,平均值(311±62)HU。结论:多层螺旋CT检查速度快,能够获得高质量的肺动脉以及主动脉图像,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判断准确,为临床诊治急性胸痛患者提供了有效参考。

  • 标签: 急性胸痛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 胸部三联检查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针对性护理对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 抽取2020年1月至12月间在我院进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的患者66例作为本文的观察对象,并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各有33例的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前者接受常规护理,后者接受针对性护理,对比分析不同的护理效果。结果 检查相关指标,观察组均较优,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

  • 标签: 针对性护理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检查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疾病诊断当中,实施多时相CT血管成像"一站"扫描后的应用积极性。方法:探究诊断干预办法,分析其应用积极性,本院就诊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予以研究样本选取,收录样本时间范围设置在2021.03~2022.04研究时间段内,均在患者急性发作期实施CTA(CT血管成像)+CTP(CT灌注成像),与健侧对比,分析侧支循环良好病人、侧支循环不良病人感兴趣区CT灌注参数。结果:侧支循环良好病人、侧支循环不良病人,在感兴趣区CT灌注参数方面,数据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疾病诊断当中,实施多时相CT血管成像"一站"扫描,应用价值较为积极,可全面评估患者实际病情发展。

  • 标签: []多时相CT血管成像 一站扫描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颅内多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80例疑似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2020.01-2021.12)为研究对象,均行MSCTA及DSA检查。以DSA检查为金标准,计算MSCTA检查的诊断效能。结果:80例疑似患者中,DSA检查确诊颅内动脉瘤54例,MSCTA检查的诊断敏感性为90.74%、特异性为80.77%、准确性为87.50%。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多发动脉瘤,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 标签: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 颅内动脉瘤 多发 诊断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疾病诊断当中,实施多时相CT血管成像"一站"扫描后的应用积极性。方法:探究诊断干预办法,分析其应用积极性,本院就诊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予以研究样本选取,收录样本时间范围设置在2021.03~2022.04研究时间段内,均在患者急性发作期实施CTA(CT血管成像)+CTP(CT灌注成像),与健侧对比,分析侧支循环良好病人、侧支循环不良病人感兴趣区CT灌注参数。结果:侧支循环良好病人、侧支循环不良病人,在感兴趣区CT灌注参数方面,数据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疾病诊断当中,实施多时相CT血管成像"一站"扫描,应用价值较为积极,可全面评估患者实际病情发展。

  • 标签: []多时相CT血管成像 一站扫描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三维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及护理效果。方法:针对76名接受颅内动脉瘤诊断的病人进行研究,通过随机法分到对照组和研究组,每个组分别有38名病人,且全部开展三维CT血管造影诊断。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护理干预。就研究组和对照组的诊断精准性、特异敏感性和护理风险出现率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在诊断精准性、特异敏感性方面差异不明显(P>0.05)。但在护理风险出现率方面,研究组要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三维CT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诊断 应用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的血管及斑块特征对缺血性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21年6月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CCTA并于30 d内行有创冠状动脉造影(ICA)和血流储备分数(FFR)检查的129例患者,共纳入158支冠状动脉,根据FFR≤0.80和FFR>0.80将靶血管分为缺血组(n=77)和非缺血组(n=81)。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和χ²检验评估缺血组和非缺血组冠状动脉的血管特征、高危斑块特征、斑块的定量特征和形态学特征对缺血的影响,并进一步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获得缺血性狭窄的CCTA独立影响因素。结果缺血组血管狭窄程度为72.09%±8.55%,较非缺血组(63.52%±13.49%)更重(t=4.765,P<0.001);缺血组左前降支病变的比例[88.31%(68/77)]高于非缺血组[55.56%(45/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20.793,P<0.001)。CCTA斑块特征方面,缺血组较非缺血组的斑块长度更长,最小管腔面积更小,总斑块负荷更大,弥漫系数更大,且弥漫病变在缺血组也更多见。形态学特征中,缺血组斑块形态为矩形偏心、近端纵向偏心和远端纵向偏心的比例高于非缺血组,而余弦形偏心病变多见于非缺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狭窄程度(OR=1.09,95%CI 1.04~1.14,P<0.001)、左前降支受累(OR=4.23,95%CI 1.01~17.72,P=0.049)、弥漫病变(OR=6.71,95%CI 1.43~31.52,P=0.016)和近端纵向偏心(OR=3.77,95%CI 1.27~11.16,P=0.017)、远端纵向偏心(OR=3.91,95%CI 1.19~12.85,P=0.025)为缺血性狭窄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CCTA血管狭窄程度、左前降支病变、弥漫病变以及近端纵向偏心和远端纵向偏心两个形态学特征是导致缺血性狭窄的主要影响因素。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心肌缺血 粥样硬化斑块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超声(CDFI)、磁共振(MRI)及CT血管成像(CTA)检查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检查效果;方法 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并在征得患者同意的基础上。回顾分析我院于2020年3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38例为阳性研究对象,并选用同期健康志愿者38例为阴性研究对象,共76例。分别对患者进行超声检查、磁共振检查与CT血管成像检查。统计检出情况与检查灵敏性、特异性及准确性;结果 MRI阳性检出率超过90%,阴性检出率达到100%,低于或等于病理学检查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阳性、阴性检出率均高于CDFI检查与CTA检查,但与CDFI检查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CTA检查有统计学意义(P<0.05);CDFI检查与MRI检查的灵敏性均超过90%;特异性均超过85%;准确性均超过80%;结论 MRI检查与CDFI检查用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检查中均能实现较好的临床效果,建议在临床检测中推广、使用。

  • 标签: 超声检查 磁共振成像检查 CT血管成像 颈动脉粥样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