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比较甲磺酸罗哌卡因与等摩尔盐酸罗哌卡因用于连续硬膜外腔麻醉下剖宫产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40例行硬膜外麻醉剖宫产连续患者,随机分成二组,每组20例患者,一组给予0.894%甲磺酸罗哌卡因注射液10ml,另一组给予0.75%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10ml,记录麻醉时生命体征和麻醉中感觉和运动阻滞时间。结果两组患者经麻醉后在T10平面感觉阻滞起效时间、T10平面感觉阻滞维持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运动维持时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剖宫产手术硬膜外麻醉,0.894%甲磺酸罗哌卡因与0.75%盐酸罗哌卡因具有相同的麻醉效果。

  • 标签: 甲磺酸罗哌卡因,盐酸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剖宫产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了解全麻术后患者麻醉恢复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发生的原因,进而得出结论麻醉恢复期并发症以呼吸、循环系统异常较常见,婴幼儿及老年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宜适当延长在麻醉恢复室的留观时间。应制定个性化的麻醉和复苏方案,以减少患者麻醉恢复期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患者安全。

  • 标签: 全麻 麻醉复苏室 并发症 安全监测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在超声引导下行腋路连续神经阻滞在断指再植术术后自控镇痛(PCNA)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急诊手术ASA分级I-II级经腋路进行连续臂丛阻滞麻醉断指再植120例共155指,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60例A组用超声引导技术下行腋路连续神经阻滞;B组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腋路连续神经阻滞,两组术后均接自控镇痛泵,镇痛药配比相同。观察两组术后8.12.24.48h的镇痛评分(VAS)、镇静评分、PCA按压次数。结果手术结束8h后的所有观察点连续A组静息和运动时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镇静评分,各时间点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术后48hA组PCA按压次数(4.1±0.9)显著少于B组(7.5±1.27)(P<0.O1)。结论超声引导下经腋路连续神经阻滞自控镇痛用于上肢断指再植术后镇痛效果理想。

  • 标签: 超声 腋路 臂丛麻醉 断指 再植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对心肌梗死(MI)患者,采用β1受体抑制剂进行治疗的二级预防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0月—2013年10月心肌梗死患者90例,通过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平均分成A1组(观察组45例)与A2组(对照组45例)。针对A2组患者主要实施综合治疗,针对A1组患者采用综合治疗+β1受体抑制剂进行治疗,完成治疗后对比A1组、A2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结果对A1组、A2组患者完成2a治疗后,在患者患有再梗死疾病、心绞痛疾病、出现心律失常以及梗死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针对心肌梗死患者的二级预防,采用β1受体抑制剂进行治疗,能够发挥显著的治疗效果,并且能够明显将患者远期预后的情况进行改善。

  • 标签: &beta 1受体抑制剂 心肌梗死 二级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低浓度左旋布比卡因复合小剂量可乐定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安全性和临床可行性。方法选择ASAI~II级,经阴道分娩单胎初产妇100例,随机分为两组0.125%左旋布比卡因组(A组),0.0625%左旋布比卡因复合可乐定组(B组)。在L2~3间隙硬膜外穿刺置管后,A组注射0.125%左旋布比卡因5ml,B组注射0.0625%左旋布比卡因和1.36?g/ml可乐定混合液5ml,10min后,两组分别再注入各自注射液10ml,所有产妇均行PCEA,平面控制在T10以下。记录和监测硬膜外首次注药时(T0)、首次注药后30min(T1)、60min(T2)、120min(T3)、180min(T4)产妇的SBP、DBP、HR、SpO2及FHR;在T0~T4时、胎儿娩出时(T5)和缝合侧阴时(T6)对产妇行VAS评分;记录镇痛起效时间、运动神经阻滞程度、产妇镇静评分、新生儿1min和5minApgar评分及产妇不良反应等;产后6h对产妇行满意度评价。结果与T0时比较,T1~T6时VAS评分降低(P<0.05),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T0时比较,T1~T4时两组SBP和DBP均降低(P<0.05),但均在正常范围。与A组比较,B组产妇满意度明显升高,催产素使用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0.0625%左旋布比卡因复合小剂量可乐定较0.125%左旋布比卡因用于分娩镇痛可满足临床需要。

  • 标签: 分娩镇痛 左旋布比卡因 可乐定 硬膜外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患者苏醒期的心率、血压、躁动评分变化,探讨全麻手术患者应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进行留置导尿管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9月本院进行全麻手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40例,比较两组护理干预前后的临床效果。结果干预组应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进行留置导尿管护理干预优于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方法,两者有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全麻手术患者应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于留置尿管护理干预,有利于降低麻醉苏醒过程中的尿道刺激症状,降低患者复苏期间的躁动率,保证患者苏醒期的安全及手术的成功,具有临床使用价值。

  • 标签: 护理干预 留置尿管 全身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先心理干预对全身麻醉后留置尿管患者复苏期尿管刺激征的影响。方法将100例骨科全身麻醉手术病人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后,按照常规插入16Fr双腔管留置导尿;观察组除按对照组条件外,术前访视时进行心理疏导、麻醉前再次心理干预。比较两组病人复苏期尿管刺激反应程度。结果观察组病人复苏期尿管刺激症状显著低于对照组病人。结论预先护理干预可减少全身麻醉后留置尿管病人复苏期尿管刺激症发生率,帮助病人安全、平稳度过麻醉复苏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预先心理干预 留置尿管患者 全麻复苏期 尿管刺激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喉罩通气(LMA)在小儿短小腹腔镜手术中正压通气的可行性与安全性,并与气管内插管通气(TT)比较。方法选择小儿腹腔镜下腹股沟斜疝和鞘膜积液手术60例,随机分为两组,即喉罩组(LMA组)30例和气管插管组(TT组)30例,在相同药物麻醉诱导TCI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分别为3ug/ml和4ng/ml),维持麻醉TCI丙泊酚血浆靶浓度为2.0-3.0ug/ml,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为2-4ng/ml下观察两组患儿在诱导前和LMA(TT)置入前、后及拔除前及后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的数值,观察监测术中潮气量(VT)、呼吸频率(R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的变化,并对苏醒情况及气道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LMA组在置入前后的HR、BP无明显差异(P>0.05);TT组在插管前后的HR、BP具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的气道压力、SPO2、PETCO2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在苏醒时间、气道并发症方面比较,LMA组要优于TT组。结论LMA用于小儿腹腔镜手术对呼吸循环无明显影响,对气道损伤小,苏醒较快,在小儿麻醉中值得推广。

  • 标签: 喉罩通气 小儿腹腔镜 靶控输注 全麻
  • 简介:摘要长期以来,甲状腺腺瘤手术多在颈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进行,但是这种方法极易出现心动过速、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为了能够找到行甲状腺腺瘤手术中的合适的药物,我院对此进行了研究。在治疗60例ASAI-II级患者中,使用艾司洛尔进行控制治疗取得了显著的疗效,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 标签: 艾司洛尔 颈丛神经阻滞 甲状腺腺瘤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地佐辛复合局麻药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78例上肢手术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研究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局麻药,研究组在局麻药基础上复合地佐辛,对比观察两组应用效果。结果研究组麻醉起效时间和痛觉消失时间与对照组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意义(P>0.05);两组镇痛持续时间对比,研究组明显长于对照组,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意义(P<0.05);麻醉后,研究组3h、4h、7h静息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意义(P<0.05)。结论在臂丛神经阻滞中应用地佐辛复合局麻药,能延长痛觉阻滞时间,具有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

  • 标签: 臂丛神经阻滞 地佐辛 局麻药 应用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β受体阻滞剂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选取从2012年1月到2014年1月收治的42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将所有患者分成对照组(21)与观察组(21)。对照组患者使用利尿剂、扩血管药物以及强心剂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使用β受体阻滞剂倍他乐克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有效概率为90.48%,对照组有效概率为71.43%,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没有发生副作用,耐受性较好。结论对于心力衰竭患者采用β受体阻滞剂进行治疗,能使患者心脏功能得到有效的改善,有助于生存质量的提高,使心力衰竭的进程得以延缓。

  • 标签: 心力衰竭 &beta 受体阻滞剂 慢性心理衰竭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椎旁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53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其中78例作为研究组,另75例作为对照组。研究组采用椎旁神经阻滞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肋间神经阻滞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72%,对照组为89.34%,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56%,对照组为5.33%,P>0.05。结论椎旁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好,不良反应少。

  • 标签: 椎旁神经阻滞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肋间神经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β受体阻滞剂应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68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扩血管治疗、强心治疗及利尿治疗等,观察组患者在此治疗基础上,采用β受体阻滞剂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8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心率变化以及心功能变化等情况,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各项检查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如心率、心功能等,治疗总有效率为94.1%,对照组为73.5%,两组临床疗效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 标签: 充血性心力衰竭 &beta 受体阻滞剂 治疗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应用于剖宫产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4年5月在我院接受剖宫产的产妇126例,按照掷骰子法分为小剂量复合组、大剂量复合组以及对照组,三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剂量复合组产妇注入12ml浓度为0.75%的罗哌卡因复合10μg舒芬太尼;大剂量复合组产妇注入12ml浓度为0.75%的罗哌卡因复合20μg舒芬太尼;对照组产妇注入12ml浓度为0.75%的罗哌卡因复合1ml生理盐水。比较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小剂量复合组、大剂量复合组麻醉起效时间、无痛平面时间、感觉阻滞至最高平面时间、持续镇痛时间、取胎状态下视觉模拟评分、寒颤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应用于剖宫产术麻醉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应用于临床。

  • 标签: 舒芬太尼 罗哌卡因 硬膜外麻醉 剖宫产术 麻醉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硬膜外腔注射布比卡因或生理盐水对CSEA腰麻平面的影响。方法选择50例择期下腹部或下肢手术病人,18~65岁,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五组。用腰硬联合阻滞配套针经L2-3间隙穿刺,腰麻药物为0.75%布比卡因。取该药液2ml,以0.05ml/s的速率注入蛛网膜下腔。待腰麻平面固定后,分别往硬膜外腔注入0.25%布比卡因10ml(Ⅰ组)、生理盐水10ml(Ⅱ组)、0.5%布比卡因5ml(Ⅲ组)、生理盐水5ml(Ⅳ组),Ⅴ组不注药。分别再次测定病人的感觉阻滞平面,并观察术中和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Ⅰ~Ⅳ组病人硬膜外腔注液后,腰麻平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展,不同容量的布比卡因及生理盐水组间比较(Ⅰ组和Ⅲ组、Ⅱ组和Ⅳ组)有显著差异(P<0.01,P<0.05);相同容量的布比卡因组与生理盐水组间比较也有显著差异(P<0.05),Ⅰ组至Ⅳ组阻滞平面均升高,且随时间延长,升高幅度越大,组间差异也越大。结论硬膜外腔注射布比卡因或生理盐水均可使腰麻平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扩展,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药物渗漏效应和容量效应的双重影响有关。

  • 标签: 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 腰麻平面 布比卡因 生理盐水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舒芬太尼和芬太尼对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行腹腔镜子宫切除术病人40例,随机分为舒芬太尼组(S组)和芬太尼组(F组),每组20例。S组病人予丙泊酚、舒芬太尼、阿曲库铵和七氟烷麻醉;F组病人予芬太尼麻醉,其余同S组。记录苏醒时(T1)、拔管时(T2)、拔管后5min(T3)、10min(T4)和30min(T5)的Riker镇静躁动评分(SAS)和T3、T4和T5的VAS评分;记录舒芬太尼和芬太尼用量;记录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术后6h恶心呕吐发生率。结果SAS评分比较,S组在T1、T2、T3和T4时低于F组(P<0.05);VAS评分比较,S组在T3、T4和T5低于F组(P<0.05);S组的镇痛药用量、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均低于F组(P<0.05);两组术后6h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芬太尼比芬太尼更能有效地预防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全麻苏醒期的躁动,减少苏醒和拔管时间。

  • 标签: 舒芬太尼 芬太尼 腹腔镜子宫切除术 全麻 苏醒期躁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伴一过性Ⅰ°房室传导阻滞与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对近年住院治疗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并比较出现一过性Ⅰ°房室传导阻滞者的心梗部位、冠脉造影结果;一过性Ⅰ°房室传导阻滞者(观察组)与无者(对照组)的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发生率、休克及心衰的发生率、Ⅱ°或Ⅲ°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结果下壁AMI与下壁合并其他部位AMI一过性Ⅰ°AVB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1);下壁及下壁合并其他部位AMI一过性Ⅰ°AVB发生率明显高于前壁AMI患者(P2<0.002,P3<0.01);右冠状动脉病变一过性Ⅰ°AVB明显高于前降支和回旋支(P<0.001);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冠心病危险因素、发生休克和心衰、出现Ⅱ°或Ⅲ°房室传导阻滞(AVB)方面比较,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出现一过性Ⅰ°房室传导阻滞与心梗部位及罪犯血管有关且预后较好。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Ⅰ° 房室传导阻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