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在临床精神科患者护理工作开展中,对于护理不良事件的具体认知情况及相关的解决对策等。方法选择我院在2016年一整年当中精神科患者出现的81例护理不良事件作为对象进行分析,涉及到的护理人员为21名。我院对所有患者不良护理事件的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分析,对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包括不良护理事件的具体分类、患者及护理人员与不良护理事件之间的具体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的应对措施。结果在所有的护理不良事件当中,患者跌倒、个人财物的丢失、医院相关设施的损坏等最为常见。对于患者而言,自身年龄、具体的病程、所患病种及用药的方式等是出现不良事件的主要因素,而护理人员自身的护龄、个人职称及学历情况与护理不良事件息息相关。结论在临床精神科的护理工作当中,不良事件的发生与患者及护理人员自身的多方面因素相关,医院应当以此为基础提出科学的解决策略。

  • 标签: 不良事件 精神科 护理 应对措施 现状 认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理化检验质量控制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月我县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共13起,均给予理化检验质量控制,对比实施前后的满意度评分、控制时间和疾病发生率。结果控制后民众满意度明显高于控制前,且报告发出与控制时间明显缩短,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理化检验质量控制,有助于最大限度的确保卫生安全,促进人民满意度的显著提高,降低疾病发生率。

  • 标签: 理化检验 质量控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防范学校突发卫生事件的方法并分析相应应急处理机制。方法选取我市两区20所中小学、高中和大学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对20所学校防范突发卫生事件的方法以及应急预案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20所学校中有16所学校针对突发卫生事件设立了专门应急组织,12所学校具备常规的防范意识和措施,但所有的学校均未进行实际演练措施。结论学校针对突发卫生事件的预防方法还存在很多缺陷,没有目的性,防范内容不够完善,实践难度较大,大部分学校并没有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理机制。

  • 标签: 学校 公共卫生 应急处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实施综合评估护理对不良事件及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9月—2018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老年冠心病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专科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综合评估护理。对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社会功能展开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5.00%<2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SD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个月,观察组SD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实施综合评估护理能够降低不良事件发生,提高社会功能,促进患者恢复。

  • 标签: 老年冠心病 综合评估护理 不良事件 社会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在手术室的应用效果。方法我院自2017年1月开始实施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以实施前一年为对照组,以实施后一年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护理不良事件上报情况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同时对比护理人员对上报不良护理事件的态度。结果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护理人员对上报不良护理事件的认知态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手术室中落实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能够显著提高护理不良事件的上报率,减少不良事件发生,可推广应用。

  • 标签: 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手术室 护理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根本原因分析法在护理不良事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根本原因分析法对2015年6月—12月年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探讨防范措施。比较实施前(2015年1月—12月)后(2016年1月—12月)我院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原因分析法实施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护理工作过程中应用原因分析法,可有效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

  • 标签: 根本原因分析法 护理不良事件 防范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某市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情况的了解,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7年2—2018年2月某市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果传染病病种类型以呼吸道感染疾病为主,多为水痘、手足口和流腮,城区高于乡镇,主要在4、5、9、12月爆发,幼托机构与小学生的发生率最高。结论为有效降低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率,需要强化对学校和幼托机构的培训与监督,以此来促进处理水平的显著提高。

  • 标签: 学校传染病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流行病学特征
  • 简介:目的了解生活事件、归因方式及自尊如何影响中学生抑郁。方法对某普通中学初三和高三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生活事件、归因方式和自尊都与抑郁显著相关,路径分析预示,自尊是归因方式影响抑郁的重要中介变量。结论加强毕业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进行归因训练和自信心训练可以有效的减少抑郁的产生。

  • 标签: 毕业班学生 中学生 自尊 自信心训练 普通中学 归因训练
  • 简介:摘要目的对我院不良事件不主动上报的情况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对策,以增加不良事件上报率。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结果发生不良事件后,不会主动上报的有14人,占6.6%。其中95.2%的护士,92.8%的护师,91.9%的主管护师,100%副主任护师会主动上报。结论不主动上报的原因主要有护士主观原因、上报流程繁琐、针刺伤时,由于现存的上报流程繁琐,导致当事人无法及时打到乙肝疫苗,从而不重视上报。

  • 标签: 疗养院 护士 不良事件 不主动上报 原因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精神科不同职称的护士在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认知与态度方面的差异,为护理不良事件的管理提供参考。方法运用不良事件报告认知与态度调查问卷对206名精神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不同职称护士不良事件报告认知与态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报告认知、执行意向、管理期望维度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神科不同职称护士不良事件报告认知与态度不同;各级护理管理部门应对低职称的护理人员加强培训和关注。

  • 标签: 精神科护士 职称 护理不良事件 报告认知 报告态度
  • 简介:摘要目的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及人们生活行为方式的变化,糖尿病及糖尿病心血管事件也随之增加,糖尿病及糖尿病心血管事件的预防成为老龄化状态下重要的课题。方法通过慢性病的健康教育模式预防糖尿病心血管事件。小结慢性病健康教育模式应用于糖尿病心血管事件的预防中可达到预防和降低事件发生的目的。

  • 标签: 健康教育模式 心血管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EEG)和P300在脑梗后脑功能的评价效果。方法选取有脑梗病史病人30人,对照组54人,同时进行EEG和P300检查,分析异常率和相关性。结果脑梗人群中EEG异常占71.4%,P300异常占60%(p均<0.05),两者相关系数为0.535,(P<0.05)。结论脑梗人群脑组织变化异常率高于认知异常率,同时检测EEG和P300可全面反映脑梗塞病人脑组织电位变化和认知功能变化。

  • 标签: 脑电图 P300 后脑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饮食干预和健康教育对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事件发生的效果。方法将2015年—2017年收治与我院老年糖尿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给予饮食干预并强化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及干预期间低血糖事件发生情况和干预前后血糖值波动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糖水平比较干预1周后两组患者平均空腹指尖血糖值(FBS)及平均餐后指尖血糖值(PBS)均显著降低,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前后两组患者FBS及PB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确的饮食干预和健康教育可以更有效使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或接近正常范围,减少高血糖而引起的相关并发症,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 标签: 老年糖尿病患者 饮食干预 强化健康教育 低血糖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口服他汀类药物对冠心病患者降脂疗效及减少终点事件发生临床分析。方法入选诊断冠心病高血脂患者382例,治疗组182例,常规剂量,疗程8周至5年,以达到目标值;观察组200例,未服药。结果治疗组服药后8周A组LDL-C降低36.4%,TC降低33.3%;B组LDL-C降低37.8%,TC降低30.0%,疗效显著,(P<0.05)。无肝、肾功能异常。随访5年,主要联合终点事件发生危险性治疗组14.85%,低于观察组17.5%,(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口服他汀类药物正常剂量,对降低血脂有显著性疗效,无肝、肾功能影响。积极降脂治疗,可明显降低心血管事件及脑卒中发生危险性。

  • 标签: 他丁类药物 冠心病 安全性 终点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事件相关诱发电位(event-relatedpotential,ERP)P300靶P3的特征。方法对40例抑郁症患者和40例健康成人对照组,进行P300靶P3测定,将两组的P300靶P3进行特征分析。结果(1)抑郁症组与对照组比较,抑郁症组P300靶P3波幅降低,潜伏期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抑郁症组P300靶P3的改变可以作为辅助诊断的一个脑电生理学指标。

  • 标签: 抑郁症 事件相关电位P300靶P3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五运六气理论的护理策略对急诊留观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根据五运六气理论对不同运气年份急诊病人的救护处理策略进行动态调整,统计分析根据2014甲午年和2015乙未年年度运气的变化调整的急诊护理管理策略对本院急诊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改变。结果(1)与2014甲午年比较,2015乙未年总体发病率下降,从354例下降到了262例。而总不良事件发生率则由2014年的6.5%下降到2015年的3.1%(P<0.05),不良事件率的下降远远大于发病率的下降。(2)2014甲午年和2015乙未年初之气发病率均为当年最高,而不良事件发生率也是最高的,但乙未年同期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远远低于2014甲午年。(3)与2014甲午年比较,2015乙未年,发热病和风邪病发病率显著下降(P<0.05),而与之相应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的下降更为明显;而脾胃病和其他疾病有明显上升趋势,但不良事件率并未上升。结论基于五运六气理论的护理策略可以降低急诊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

  • 标签: 五运六气 急诊 护理策略 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查明2017年我县发生一起因地宴席聚餐而引发的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为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对聚餐者、餐饮加工人员和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剩余食物、饮用水、病人和餐饮加工人员肛拭进行实验室检测,对现场调查资料应用描述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和卫生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本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引起病例50例。罹患率为11.36%,从现场采集的样品中,检出14株鼠伤寒沙门氏菌。结论此次食源性疾病暴发是由鼠伤寒沙门氏菌引起。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社区居民高血压的患病情况及其总体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供临床借鉴。方法根据居民健康档案健康体检项目的相关要求对本市多个社区中年龄>35岁的2000名居民进行调查,同时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的相关内容对临床疾患、危险因素以及亚临床靶器官损伤等指标进行定义,然后再根据心血管危险因素以及血压水平对患者的总体心血管危险程度进行分层。结果随年龄增加,人们罹患高血压的风险明显增加,但对于年龄≥75岁的人来说,其高血压的发病率明显降低。2000名体检者中,有124名发生单纯收缩期高血压(6.2%)。500例高血压病患中,低危者有337例(67.4%),中危者有132例(26.4%),高危者有31例(6.2%)。结论缺乏体力劳动、血脂异常、肥胖以及年龄等都是高血压的几个常见危险因素,临床应加强对这些危险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力度,并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社区居民进行干预,可显著降低高血压的发病率。

  • 标签: 心血管事件 高血压 社区居民 危险分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预见性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症及心血管事件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在2017年6月—2018年6月间收治的40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为20例,对照组以常规护理进行,观察组在其基础实施预见性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在经过护理后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和患者出院后3个月以内的心血管时间再次发生率5.00%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15.00%,(t=4.5384,5.5324;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10.00%显著对照组的30%,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综合预见性护理干预,总体的护理效果显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康复质量,总体的效果良好。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 并发症 心血管事件 预防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观察通心络对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临床病例的影响,寻找治疗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以2011年2月~2013年2月来我院治疗的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200例,按照治疗的方式分为介入组和药物治疗组,介入组120人,药物治疗组80人。两组分别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一共四组患者,对照组采取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采取在常规的治疗方法上使用通心络辅助治疗。观察两组治疗的有效率和复发情况。结果介入组的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复发状况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药物治疗组同介入组差异不大,结果接近。(P<0.05)。结论使用通心络辅助治疗冠心病的患者可以明显降低心血管急性疾病的发生几率,有助于维持冠心病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通心络 冠状动脉造影 冠心病 心血管临床事件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