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和比较艾滋病患者早期抗病毒治疗后的睡眠质量变化,从而为相关临床研究和诊治实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四人民医院感染科住院病房收治的艾滋病患者和同期来体检并自愿参加睡眠质量监测的健康人群288例,按照研究对象是否患病分为观察组(艾滋病患者)和对照组(健康人群),每组114例。对2组研究对象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心理韧性量表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得分进行比较。结果:1)观察组患者的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紊乱以及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患者的心理韧性量表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得分均名明显低于对照组,且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艾滋病患者早期抗病毒治疗的过程中,存在较为严重的睡眠质量问题,心理韧性和领悟社会支持状态均不佳,临床上要早期给予针对性的措施并进行积极预防。

  • 标签: 艾滋病 早期抗病毒治疗 睡眠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在早期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偏侧PD患者(Hoehn-YahrI级)和20例年龄匹配正常对照者双侧纹状体进行1H-MRS检测,对比分析PD患者与正常对照者的纹状体N-乙酰基天门冬氨酸(NAA)/肌酸复合物(Cr)和含胆碱化合物(Cho)/Cr比值的变化。结果PD患者患侧肢体对侧纹状体NAA/Cr比值显著低于同侧和正常对照者(P〈0.05),Cho/Cr比值显著高于同侧和正常对照者(P〈0.05);但PD患者患侧肢体同侧纹状体NAA/Cr和Cho/Cr比值与正常对照者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1H-MRS是可以为偏侧PD患者纹状体的神经细胞病理学改变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的一种无创技术,有助于早期PD的诊断。

  • 标签: 帕金森病 磁共振波谱 纹状体 诊断
  • 简介:目的:探析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活动功能、生命质量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9月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80例,按照住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9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基于常规护理再予以早期康复护理。对比分析2组患者在实施护理前后肢体功能恢复情况以及生命质量情况。结果:2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前ADL评分、Fuel-Meyer评分及PS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护理干预后观察组ADL评分与Fuel-Meyer评分结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护理干预后观察组PSQ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能够有效增强治疗效果、加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现存生活状态与质量,在临床中具有应用意义。

  • 标签: 早期康复护理 脑卒中偏瘫 生命质量 肢体功能
  • 简介:目的观察大剂量高压氧(hyperbaricoxygenation,HBO)超早期治疗对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cerebralarteryocclusion,MCAO)大鼠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制作sD大鼠永久性MCAO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n=36)和HBO组(n-36),HBO组大鼠于模型制备成功后5h予单次9hHBO治疗,压力0.2MPa。于模型成功后5h、15h、72h,行大鼠Garcia神经功能评分,于15h、7259别将大鼠脑组织进行2,5,5苯四氮唑(tetrazoliumchloride,TTC)染色测定梗死容积百分比,应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erminal—deoxynucleotjdyltransferasemediatednickendlabeling,TUNEL)检测细胞凋亡,流式细胞仪检测线粒体膜电位。结果①两组大鼠在MCAO15h时(P均=0.007)和72h时(P匀〈0.001)均较同组MCA0jh时神经功能明显改善,但各时间点两组间神经功能无显著差异。②15h时,两组大鼠脑梗死容积比无显著差异;72h时,对照组大鼠脑梗死容积比较15h时增大(P=0.02),而HB0组无显著变化,HBO组较对照组脑梗死容积比小(P=0.02)。③HBO组及对照组在15h、72h均可见凋亡细胞,15h时HBO组凋亡细胞数少于对照组(P=0.04)。④大鼠MCA0后线粒体膜电位降低,HB0组在15h、72h的线粒体膜电位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丹自〈0.001)。结论大剂量HB0超早期治疗可缩小大鼠脑梗死容积,抑制线粒体膜电位降低,进而减少细胞凋亡可能是高压氧治疗脑梗死的机制之一。

  • 标签: 高压氧 脑梗死 神经功能评分 细胞凋亡 线粒体膜电位
  • 简介:目的:观察脑梗死后尿潴留患者尿流动力学相关指标的变化,探讨间歇导尿结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的有效性和作用机制。方法入选2014年1月-2016年1月急性脑梗死后尿潴留患者98例,对所有患者进行一般情况检查,根据患者和(或)家属意愿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无菌间歇导尿结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仪。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测定两组情况,包括生活质量精简问卷评分(SubjectiveQualityofLifeProfile,SQLP)和尿流动力学指标。结果两组的尿潴留情况均逐渐好转,治疗组经治疗7次后,恢复自主排尿时间早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的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和最大尿流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间歇导尿结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改善脑梗死后早期尿潴留状况效果更好。

  • 标签: 脑梗死 间歇导尿 生物反馈电刺激 尿潴留
  • 简介: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动脉瘤(MCAA)破裂伴颅内血肿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2014年1~5月收治12例MCAA破裂伴颅内血肿,于发病12h内急诊手术。结果12例均完成手术治疗并成功夹闭动脉瘤,术后随访2~3个月,按GOS评分评估预后;死亡1例,植物生存1例,重残4例,中残2例,恢复良好4例。结论MCAA破裂伴颅内血肿超早期(12h内)行开颅血肿清除及动脉瘤夹闭术,术中先处理血肿初步减压,及时解除颅内血肿的占位效应,可有效降低脑疝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大脑中动脉动脉瘤 颅内血肿 显微手术 超早期手术
  • 简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的早期脑损伤(EBI)指的是从初次出血那刻起到血管痉挛发生之前大脑内发生的一系列改变。最新研究认为,EBI可能才是SAH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它通过各种途径,包括缺血途径、凋亡途径、炎症途径等,导致细胞的死亡,血脑屏障(BBB)的破坏,脑水肿和神经元的直接损伤。未来针对EBI的治疗将为SAH患者提供一个可行性的选择。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早期脑损伤 信号通路
  • 简介:目的探讨持续颅内压监测下早期亚低温治疗在重度弥漫性轴索损伤(SDAI)病人救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43例SDAI病人随机分为2组,常温组(20例)入院后床边行锥颅脑室外置管颅内压监测,予气管切开、脱水、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早期亚低温组(23例)入院后6h内行亚低温治疗,持续3~7d,其余治疗同常温组。记录两组病人治疗后3个月GOS评分并作比较。结果两组病人均得到较好的颅内压监测,常温组平均颅内压〉20mmHg17例,大多数病人需较长时间使用脱水药物治疗;早期亚低温组平均颅内压〉20mmHg4例,经短时间使用脱水药后即降低。与常温组比较,早期亚低温组的病死率明显降低(x2=4.083,P=0.0433),恢复良好率明显提高(旷=4.098,P=0.0429)。结论在持续颅内压监测下早期实施亚低温治疗能明显提高SDAI病人的生存率,改善其预后,是一种较理想的SDAI综合治疗方案。

  • 标签: 弥漫性轴索损伤 颅内压监测 低温 人工
  • 简介:目的探讨大鼠全脑照射后早期大脑皮质少突胶质前体细胞的放射性反应及MK-801和NBQX对其保护作用.方法以10Gy的剂量对SD大鼠单次全脑照射后即刻分别向其大脑皮质定向注射5mmol/L的MK-801和50mmol/L的NBQX各1μl,然后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各时间点大脑皮质MyT1阳性细胞数量.结果和假照射组相比,照射组大鼠照射后7d和14d时大脑皮质MyT1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加(P<0.01);MK-801组大鼠照射后各时间点大脑皮质MyT1阳性细胞数与照射组大鼠无明显差异(P>0.05);而NBQX组大鼠照射后1d、7d和14d时的MyT1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照射组大鼠(P<0.05).结论大鼠全脑照射后早期大脑少突胶质前体细胞反应性增多,并有时程性变化;NBQX对早期的少突胶质前体细胞放射性损伤可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标签: 电离辐射 少突胶质前体细胞 髓鞘转录因子1 动物模型 放射损伤 NBQX
  • 简介: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性痴呆及其相关问题已成为较为突出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而阿尔茨海默病(AD)作为老年性痴呆中最常见的类型,其基础与临床研究一直是神经病学的热点问题。尽管目前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学、病理学及生化学等研究均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但在临床治疗方面仍缺乏有效的干预方法,有限的药物治疗和干预方法大多仅适用于早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

  • 标签: 认知障碍 痴呆 分子生物学 神经行为学表现 综述文献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人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和早期血管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采取血管内治疗方法的老年人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共32个动脉瘤,其中24个动脉瘤以弹簧圈单纯栓塞,5个宽颈动脉瘤采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个小脑后下远端动脉瘤采取Onyx闭塞动脉瘤及载瘤动脉,2个动脉瘤未栓塞。结果栓塞动脉瘤30个,其中完全栓塞18个(60%),次全栓塞8个(26.7%),不全栓塞4个(13.3%)。术后3个月GOS评分:5分(恢复良好)20例,4分(轻度残疾)4例,3分(重度残疾)1例,1分(死亡)2例。结论早期血管内栓塞是老年人颅内破裂动脉瘤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老年人 栓塞
  • 简介:目的研究尤瑞克林注射液对内囊预警综合征后进展为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metalloproteinase-9,MMP-9)水平的影响。,方法将内囊预警综合征进展为脑梗死的患者5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16例,对照组15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尤瑞克林注射液,连续用药14d。评价两组治疗前后血清MMP--9水平,以及入院和发病5个月后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StrokeScale,NIHSS)及Barthel指数(Barthelindex,BI)的变化。结果两组5个月后神经功能缺失程度评分与本组入院时相比,NIHSS分值下降,引分值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NIHSS评较对照组低,引评分较高(P〈0.01)。治疗后两组血清MMP-9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下降(P匀〈0.01),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的血清MMP--9水平更低(P〈0.01)。结论尤瑞克林注射液可促进内囊预警综合征进展为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降低血清MMP--9水平。

  • 标签: 内囊预警综合征 尤瑞克林注射液 基质金属蛋白酶9 治疗结果
  • 简介: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如何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致残率是当务之急。虽然溶栓治疗是有效方法,但是发病4.5h之内到达医院的患者非常有限,而且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tissueplasminogenactivator,rt-PA)按0.9mg/kg剂量溶栓治疗,医师与家属最大的顾虑是发生脑出血合并症。如果溶栓过程中出现了出血性疾病(上消化道出血或血尿等),或者溶栓未成功,患者肢体仍然处于瘫痪状态,我们下一步又该如何治疗缺血性卒中?由于上述原因,

  • 标签: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尤瑞克林 脑梗死
  • 简介: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改善脑外伤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对2003年8月-2006年5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60例脑外伤并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以常规治疗为对照,进行随机双盲配对试验,观察神经节苷脂疗效并进行对比分析。伤后1周内给药,于用药前、用药后1周、2周、3周进行简易智能精神状态表(MMSE)评分和临床观察。结果神经节苷脂组与常规治疗组对比发现用药后第2、3周MMSE评分显著升高(P〈0.05)。3周后神经节苷脂组认知功能障碍完全康复率为91.41%.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的56.00%(P〈0.05)。结论早期应用神经节苷脂对改善脑外伤后认知功能障碍是有较好疗效的。

  • 标签: 神经节苷脂 颅脑损伤 认知功能障碍
  • 简介:人胚胎来源的神经干细胞在体外成功地得到增殖,并在一定的条件下被诱导分化为神经元.脑损伤早期,脑局部产生影响神经再生的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在体外能影响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

  • 标签: 细胞因子 脑外伤 早期 人胚神经干细胞 神经再生
  • 简介: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联合合生元制剂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和感染性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53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对照组,26例)和早期肠内营养联合合生元制剂组(研究组,27例),对照组于伤后24~48h采用肠内营养制剂(瑞素)开始营养支持;研究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合生元制剂(金双歧,2g,3次/d)14d.2组患者在肠内营养营养支持0d、4d、8d和15d分别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CD3+,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和CD4+/CD8+,同时观察2组患者发生感染性并发症的差异.结果研究组患者在营养支持的第8天,CD3+、CD4+、CD4+/CD8+的表达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营养支持第15天,研究组CD3+、CD4+的表达仍比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的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3.33%(9/27)vs46.15%(12/2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普通早期肠内营养相比,添加合生元制剂的早期肠内营养有利于促进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恢复和降低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

  • 标签: 颅内出血 高血压性 肠道营养 免疫 细胞 合生元制剂 感染性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早期胃肠道营养对预防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方法将118例病人随机分为A、B两组。A组58例常规预防上消化道出血,B组60例在此基础上(不用碱性药中和胃酸)于入院后或手术后12h给予鼻饲流质食物。结果B组病人上消化道出血及首次出血发生率均明显低于A组(P〈0.05);胃酸pH值〈4.0者A组为77.6%(45/58),B组为13.3%(18/60)。结论早期胃肠道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上消化道出血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 标签: 重型颅脑损伤 上消化道出血 胃肠道营养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