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艺术意境的迁移是造成古汉诗歌英译困难的因素之一。文章分析了在古汉诗英译过程中影响其艺术意境迁移的其中两大因素,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创造力和由古汉诗语言本身导致的客观存在的翻译障碍

  • 标签: 影响 艺术意境的迁移 因素
  • 简介:诸位同学、诸位老师: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这个故事的来源不是广州的《南方周末》,也不是我们南京的《扬子晚报》,那些小报上面的故事千奇百怪,实在多.我要讲的这个故事是从几本书上来的.章太炎先生最后一次到北京,那时叫北平,是在1932年,他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到了北京,他就被邀请做学术报告.他这一次的学术报告,并不受欢迎.

  • 标签: 国际学术研讨会 古汉语 闭幕式 学术报告 故事 北京
  • 简介:在汉越语中鼻音韵尾、塞音韵尾分布十分整齐。汉越语中的对应,暗示着中古汉语音系统对应性。有一些证据表明,中古汉“梗摄”和“宕摄”的阳声韵以舌面鼻音收尾,入声韵以舌面塞音收尾,这样中古汉的鼻音、塞音分布也十分整齐对称。

  • 标签: 中古汉语 汉越语 音位系统 舌面音韵尾
  • 简介:古汉有"如或、若或、脱或、傥或"这一类新生的假设连词,它们都含有"或"这个语素,并且都是复合词,但是它们的来源却有明显的差异,并非两个同义的单音节连词经过简单复合形成的。它们的形成有三条途径:1."如或""若或"都是由两个词性不同的单音节词经词汇化最终融合成复合词;2.语言使用中语法的类推作用导致"脱或"这个复合词的产生;3.同义词间的类同引申促使"傥或"具有了假设连词的用法。

  • 标签: 中古汉语 连词 词汇化 语法类推 类同引申
  • 简介:一、《马氏文通》关于“状字”的界说早在八十多年前,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就初步论述了“状字”、“状辞”、“状语”的问题。马氏给“状字”下的定义是:凡实字以貌动静之容者,曰“状字”。(“界说六”第21页)“实字”是“实词”,“动”是动词,“静”是形容词。从马氏给“状字”下的“界说”来看,“状字”隶属于“实字”,即实词,而不是虚词。“状字”的功能是“以貌动

  • 标签: 状字 《马氏文通》 状辞 句首状语 疑问代词 名词作状语
  • 简介:古汉词义发展的研究,历来训诂学家都颇为重视.近三十年来,更是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对具体词语词义演变的研究和词义演变规律的研究.这些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以完善.

  • 标签: 古汉语 词义发展演变 研究述评
  • 简介:把训诂知识运用到教学中去,是提高电大古汉词汇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

  • 标签: 教学 古汉语 词汇
  • 简介:摘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增强记忆,是辅助《方剂学》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途径。增强古汉知识,对于更好地理解记忆《方剂学》内容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它也是方剂学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中医专业学生用好方剂的前提。

  • 标签: 古汉语汉语言基础知识《方剂学》教学
  • 简介:将古代汉语中"使动用法"理论应用于现代汉语语言研究中,并对古汉与现代汉语中的使动用法进行探究与比较,以期对于古汉、对外汉语汉语母语的教研与学习提供借鉴。

  • 标签: 古汉语 现代汉语 “有标记”使动 “无标记”使动
  • 简介: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丰富多彩,但毕竟离我们已经很遥远。在当前科学技术日益发达,信息量大爆炸,文化建设亟待加强的今天,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系列课程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古籍阅读能力,更好地继承古代文化遗产,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我们着力探讨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古汉系列课程的形象化教学研究。我们的研究将有助于古汉系列课程教学改革,有助于提升古代汉语系列课程的教学效果。

  • 标签: 现代教育技术 形象化教学 古代汉语系列课程
  • 简介:语法化是汉语发展演变过程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在语法化的过程中通常伴随着语义的虚化和句法分布的泛化。视觉动词"见"在先秦时期语义稳定且义项丰富,并衍生出了助动词、指代性副词的用法。对先秦文献中动词、助动词、副词"见"的语义语法分析,可以对其语法化的路径进行拟测。

  • 标签: 语义 语法功能 语法化
  • 简介:本刊2004年第10期古汉英译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参考译文:Confuciussaid:"Worrynotifothersdonotunderstandyou;worryaboutnotunderstandingpeople."评语:此译用字最简练。"知"译为"understand"(或know)是现代的理解,而且较全面。过去有人把"知人"译为"recognizepeople’smerits",这是把"知"的范围定得太窄。"知人"应该是既认识好人,也认识坏人;既知

  • 标签: 汉语英译 参考译文 知人 获奖 名单 子曰
  • 简介:汉语词汇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古、今汉语词汇方面出现了很多的不同之处。从音节看,古汉单音词占优势,现代汉语[说明:为节省篇幅,下文均简称“今语”。]复音·词、多音词占优势。有些两个单音词经常结合使用的古汉双音短语,在今语甚至在古

  • 标签: 双音 现代汉语 多音词 指示代词 程度副词 以今释古
  • 简介:受事话题句是能够反映汉语特点的一种重要句式。文章以先秦至清代32部口语性较强的文献为语料,在穷尽考察文献中所出现的带回指代词宾语类受事话题句句法特征的基础上,对其历史演变轨迹做了深入细致的描写,并从代词的发展和及物动词语法功能的变化两方面对此类受事话题句在发展趋势上呈现出升降交替的特点以及衰落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 标签: 受事话题句 代词 趋势 语法功能
  • 简介:本研究旨在比较鄂尔多斯方言(晋语的一支)中的助词“兰”与古汉中的助词“也”二者之间在语法及语用功能方面的异同点。二者语法功能的共同点为:两者都可以置于陈述句、祈使句、感叹句和疑问句句末。两者语用功能的相似性表现为均可用于加强陈述语气,并用于突出句中的原因或结果。两者的固定搭配也具有相似的功能及语义,即“没”+V(VP)+“兰”与“未”+V(VP)+“也”。二者的不同点是:“兰”经常用作时态助词,表示过去的或已经完成的动作。“也”没有这一用法,它的特性是用于句末表判断,此外还可以置于句中。总体来看,两个助词同大于异。这体现出语言即便历经了移民浪潮以及民族融合,也依旧能保持自身的独特性与传承性。

  • 标签: 鄂尔多斯方言 晋语 古汉语
  • 简介:从先秦两汉到魏晋南北朝,古代汉语发生了质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词语和句法格式。《幽明录》正是这一时期的著作,其结构模式充分展现了南北朝时期的复音词发展状况。

  • 标签: 《幽明录》 复音化 单纯词 合成词 佛教用词
  • 简介:摘要古汉常用字是古汉最基本的语言单位,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而掌握古汉的常用字,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重要途径。古汉的常用字使用频率很高,其中有一些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使用了,有一些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仍然使用,但古今词义却发生了较大变化。不掌握古汉的常用字,则会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大的困难。

  • 标签: 古汉语释义技巧
  • 简介:古汉篇章教学的重点是落实字词句。尤以字词为关键。要弄清每个词在一句话里的具体的确切的含义,即一个词当什么讲,内容是什么,只有识别词在特定语句中的含义,才能很好地阅读和翻译文章。落实字词含义,主要是搞清字词在句中的特定含义。本文所说的特定含义,不是指古汉专门词汇的含义,如“江”指长江,“河”指黄河,“中国”指中原,还如“太子、走狗,爪牙”等专门意义,而是指一个词在特定语句中的确切、特定的意义。

  • 标签: 词义扩大 特定含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书面语言 古义
  • 简介:"数"是语法学上的一个重要范畴。考察上古文献中第二人称代词的称数,比较它们的发展变化,我们就会发现:第二人称碟词在殷商时期的卜辞中极少出现,"汝"、"乃"表示单数,"尔"为复数。西周时期,"女(汝)"、"乃"、"尔"、"若"可表示单数和复数,"而"、"戎"为单数。春秋时期,"尔"、"女(汝)"可表示单数和复数,"乃"、"而"只表示单数。战国时期,"女(汝)"、"尔"、"若"可表示单数和复数,"而"、"乃"基本为单数。秦至汉初,"若"、"女(汝)"可表示单数和复数,"而"、"乃"、"尔"只指称单数。西汉中晚期,"汝(女)"、"尔"、"若"、"而"可表示单数和复数,"乃"为单数。

  • 标签: 上古汉语 第二人称代词 称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