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地塞米松通过miR-15b诱导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耐药研究。方法体外培养人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CEM-C7,给予不同浓度、作用时长培养后获得耐药细胞株CEM-C7R。采用AnnexinV-FITC/PI双染凋亡试剂盒检测两种细胞株在传代培养1、2、4、6个月时的细胞凋亡率,荧光定量RT-PCR检测miR-15b表达情况。结果停用地塞米松诱导后,检测两组细胞的GC敏感性。传代培养4、8、16、24周时,CEM-C7R细胞组的细胞存活率均高于CEM-C7细胞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RT-PCR检测显示相对于CEM-C7细胞中miR-15b的相对表达水平,CEM-C7R细胞中miR-15b的相对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EM-C7经长期低剂量地塞米松处理后可获得GC耐药性,其机制可能与miR-15b有关。

  • 标签: 地塞米松 miR-15b 急性 T 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 耐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DCD4)对肝癌细胞核因子(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期间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进行治疗的78例肝癌患者的外周血,分离血清和有核细胞。使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78例患者的肝癌组织及正常癌旁组织的PDCD4蛋白表达,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肝组织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NF-κB水平。PDCD4蛋白表达采用χ2检验,细胞存活率、克隆形成率、凋亡率、肝组织内TNF-α和NF-κB水平比较采用t检验,对PDCD4蛋白表达与TNF-α和NF-κB水平的相关性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PDCD4蛋白表达在肝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46.15%,但在同一患者的癌旁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100.00%,癌旁组织高于肝癌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783,P<0.05)。肝癌细胞中转染PDCD4过表达载体的细胞存活率为(61.27±4.18)%、克隆成形率为(66.42±8.94)%,均低于对照组,且PDCD4组的细胞凋亡率为(28.66±4.20)%,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815,t2=1.676,t3=2.626,P<0.05)。肝癌组肝组织的TNF-α为(204.18±32.17) ng/g,NF-κB水平为(93.19±26.56) ng/g,均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095,t2=5.461,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肝癌患者的肝组织PDCD4蛋白表达与TNF-α和NF-κB水平均呈负相关(r1=0.531,r2=0.791,P<0.05)。结论PDCD4能够干预肝癌细胞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抑制生长,促进凋亡。

  • 标签: 肝癌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 细胞核因子-κB
  • 简介:目的:研究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0(rhIL-10)对无血清培养的角朊细胞增殖和产生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其治疗银屑病的作用机制.方法: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MTT)测定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小鼠胸腺细胞增殖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IL-1);ELI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结果: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0抑制角朊细胞增殖与IL-1、IL-6及IL-8的分泌,并呈剂量依赖关系.结论: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0抑制角朊细胞细胞因子分泌,可能是治疗银屑病的作用机理之一.

  • 标签: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0 角朊细胞 细胞因子 银屑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美罗华联合CHOP方案治疗B细胞淋巴瘤的观察及护理要点。方法通过18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应用美罗华,观察用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采取护理对策。结果18例患者中3例出现发热、寒颤,1例出现过敏反应,8例出现恶心、呕吐。结论使用时应重视用药前患者心理护理、掌握正确给药方法,用药过程严密观察和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恰当的护理措施可预防和减轻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治疗顺利进行。

  • 标签: B细胞淋巴瘤 美罗华 护理
  • 简介:摘要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PMBCL)是一种原发于纵隔的侵袭性大B细胞淋巴瘤,由于其独特的临床和组织学特征,世界卫生组织淋巴肿瘤分类将PMBCL重新分类为一个单独的实体。PMBCL的诊断主要依赖于病理学特征、影像学检查和临床特征等。当前针对PMBCL的治疗方案有很多种,最常用的是R-CHOP和R-EPOCH方案等。放疗对部分患者有益,但也可以导致远期毒性。新药的研发也在不断进行,包括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抗程序性死亡受体1药物等,治疗后疗效判断和指导下一步的治疗策略主要依赖PET-CT。

  • 标签: 纵隔肿瘤 淋巴瘤,B细胞 诊断 免疫疗法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放射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4例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IVLBCL)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2020年1-11月行皮肤组织病理确诊的4例IVLBCL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4例患者年龄57~76岁,男2例,女2例。4例出现神经系统症状,3例发热,3例运动耐量下降、憋气,3例躯体凹陷性水肿。例1背部出现0.2 cm大小樱桃状血管瘤样丘疹,例2左侧乳房及上腹部见毛细血管扩张。4例患者取材6处行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其中樱桃状血管瘤、毛细血管扩张2处阳性,余4处正常皮肤中2处阳性。组织病理均提示真皮血管管腔内单一核细胞聚集,细胞较大,有异型性,免疫组化染色显示CD20阳性。结论对于疑诊IVLBCL的患者,血管瘤样皮损和毛细血管扩张处取材阳性率高,正常皮肤组织活检亦可辅助早期确诊IVLBCL。

  • 标签: 淋巴瘤,B细胞 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 樱桃状血管瘤 毛细血管扩张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不同B淋巴瘤细胞株中syk的表达情况,为分析B细胞淋巴瘤发生、发展及预后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采用RT-PCR法半定量检测Raji、Ramos和Namalwa3种淋巴瘤细胞中syk基因水平的表达;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和Westernblot方法检测3种B淋巴瘤细胞中Syk蛋白的表达。结果Raji和Namalwa细胞sykmRNA(514bp)表达阳性,而Ramos细胞sykmRNA(514bp)表达阴性;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Raji和Namalwa细胞胞浆呈阳性染色,Ramos细胞胞浆未着色;Westernblot印迹分析结果显示,Raji和Namalwa细胞检测到特异性Syk蛋白的表达,而Ramos细胞未检测到Syk蛋白的表达。结论Raji、Namalwa细胞syk基因和蛋白水平均表达阳性,Ramos细胞syk基因和蛋白水平均表达阴性。

  • 标签:
  • 简介:以利妥昔单抗(rituximab)为基础的分子靶向治疗方案的使用明显改善了B细胞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远期效果以及生活质量。自从人鼠嵌合型抗CD20单克隆抗体rituximab获批后,多项研究表明这个单克隆抗体单独或与化疗联合应用于B细胞恶性肿瘤的疗效。Rituximab与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细胞及化疗敏感性恶性B淋巴细胞上的CD20结合,

  • 标签: 单克隆抗体 靶向治疗 淋巴瘤 综述
  • 简介:摘要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一组生物学高度异质的肿瘤,基于遗传学特点对其区分亚型有助于临床危险度分层并指导精准治疗。近年来,DLBCL的分子分型已由原来单纯基于基因表达水平的起源细胞(COO)分型逐渐过渡到COO分型与侧重于驱动性遗传学异常(包括基因突变、易位及拷贝数改变等)检测的基因分型相结合的阶段。二者结合的分型方法,或许能更好地解释肿瘤的生物学异质性与治疗反应差别。上述分型理论,可能还有待更多的实践加以验证和补充。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巴塞罗那分期(Barcelona clinical liver cancer staging system,BCLC)B期肝细胞癌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至2017年的50例行规范半肝切除巴塞罗那B期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与病理特征,分析对术后患者总生存率的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结果显示,肿瘤微血管侵犯、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高表达是影响患者预后的有关因素(分别χ2=8.411,10.939,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微血管侵犯、Ki-67高表达与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F=5.710,8.254,均P<0.05)。且Ki-67表达水平与肿瘤分化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497,P<0.05)。高危险组与低危险组患者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152,P<0.05)。结论微血管侵犯及Ki-67高表达水平是影响巴塞罗那B期肝癌术后总生存率的高风险因素。

  • 标签: 癌,肝细胞 肝切除术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8年7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CT平扫和增强检查并经病理确诊为原发性肺DLBCL患者的临床及CT影像资料。共入组14例患者。分析病灶的CT表现,包括病灶分布、大小、形态、边缘、密度与强化、支气管及病灶周围表现、胸腔内肺外表现及远处转移情况,并测量结节或肿块病灶的最大径线值及所有病灶平扫、增强动脉期和实质期的CT值。结果14例原发性肺DLBCL患者中,10例多发,4例单发。12例表现为肿块和/或结节,最大径线值为0.8~8.2 cm,中位数为5.3(2.9,7.8)cm,2例表现为单纯实变影。12例病灶边界清晰、光整,2例边界模糊。14例患者病灶CT平扫密度较均匀,CT值(35.1±1.0)HU,增强实质期轻中度均匀强化10例,不均匀强化4例,CT值(61.8±1.5)HU,动脉期CT值(50.9±1.3)HU,动脉期可见血管造影征9例。14例患者中,5例支气管通畅,4例见支气管轻度受压或狭窄,5例病灶内支气管受侵、闭塞。8例病灶周围间质轻度增厚,8例胸膜不均匀增厚、受侵。10例合并纵隔或肺门淋巴结肿大并融合,其中3例包绕或侵犯纵隔内大血管,7例呈钻缝样生长。4例合并少中量胸腔积液。8例患者经治疗后CT复查均无远处转移(7例经放疗、化疗或手术切除后病灶大部分消失,预后良好;1例化疗后瘤灶增大,病情进展),6例放弃治疗,要求出院。结论原发性肺DLBCL侵袭性强,恶性程度较高,有相对特征性的CT表现,确诊需依赖病理。

  • 标签: 肺肿瘤 淋巴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TNF)超家族配体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lymphocytestimulator,BlyS),也被称为B细胞刺激因子(Bcell-activatingfactor,BAFF),是Ⅱ型跨膜蛋白。它在单核细胞、巨噬细胞、T细胞和树突细胞中表达,能特异性与B细胞结合,对B细胞的存活、增殖、发育和分化起着关键的作用。BIyS作为一种细胞因子,它对靶细胞发挥作用时,必须首先与其特异性受体结合,进而引起细胞内的一系列反应。

  • 标签: 肿瘤坏死因子 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 受体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用美罗华联合化疗治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观察12例老年(年龄大于65岁)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用美罗华联合化疗治疗的情况,分别用R-CHOP方案治疗2-8疗程,之后用美罗华单药维持(每3个月一次,最长维持2年);分析美罗华联合化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12例均达完全缓解(CR),无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美罗华联合化疗治疗老年大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可以提高疗效,并不增加毒副反应,可以改善DLBCL缓解的CR率及生存期,药物耐受好。

  • 标签: 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美罗华 联合化疗
  • 简介:摘要对弥漫性大B淋巴瘤的治疗传统上受到临床参数的指导。虽然国际预后指数(IPI)代表了最大程度上公认的预后模型,但是具有相同IPI亚组的结果仍然有着显著的差异,反映了这种恶性肿瘤的异质性。DLBCL分子层面的分类可能会导致具有相似的生物学特性、临床行为及结果的特殊疾病本质的分类。一旦经验定有效,新一代的预后模型将成为日常医学实践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现有的临床预测模型提供有效的辅助信息。

  • 标签: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预后因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NF-κB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2例非小细胞肺癌及20例癌旁肺肿瘤肺组织中NF-κB的表达。结果NF-κB在NSCLC中阳性表达率(77%(48/62))显著高于癌旁非肿瘤肺组织(45%(9/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F-B阳性表达率在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理类型、解剖学位置、肿瘤最大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细胞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中存在NF-B的高表达,且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增殖、侵袭、转移有关。NF-κB可作为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新靶点。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NF-&kappa B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1病案摘要患者男,38岁,腹泻、畏寒、发热(39.5℃)3天.患有精原细胞瘤15年.曾多次住院治疗.查体:左下腹腔有一肿块,约10cm×14cm大小,肿块压痛明显,质地硬,移动不明显.血常规检查:白细胞13×109/L,中性粒细胞0.8;血、粪培养均为阴性.抗感染治疗4天,体温下降不明显.临床诊断:①败血症,②肠道感染,③精原细胞瘤.

  • 标签: 伴巨大 例超 巨大肾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