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糖尿病患者发生微血管病变和大血管病变的风险显著高于非糖尿病者,减少糖尿病患者发生大血管病变和微血管病变的风险不但依赖于控制高血糖,还依赖于控制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和改善不良生活方式。控制糖尿病除药物治疗外,还需要对血糖和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监测,以了解控制是否达标,并根据控制目标调整治疗。

  • 标签: 非糖尿病者 微血管病变 大血管病变 心血管危险因素 不良生活方式 疾病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微血管成像技术与常规检查的区别以及好处。方法:抽选我院收治的颈动脉狭窄患者总计43例,分为两个实验小组,即常规血管超声组和微血管成像组。根据实验要求,患者需进行三种检查方式。将两各实验组的诊断效果进行对比。结果:所选取的研究对象中,其颈动脉轻度狭窄血管条数为21条,中度条数为26条,重度条数为35条,无完全闭塞的狭窄血管。根据计算可得出,微血管组的准确情况为87.51%,特异情况为12.51%,敏感情况为87.51%;常规组的对应值分别为70.01%,30.01%,70.01%,则微血管组的诊断效果比常规组的诊断效果较好。结论:微血管成像技术在本次研究中的作用效果明显,其诊断效果比常规血管超声检查的效果较好,可更好地对患者的颈动脉血管狭窄情况进行检查,同时可对患者的血管堵塞情况进行良好的辅助作用,值得推崇。

  • 标签: 常规血管超声 微血管成像技术 颈动脉狭窄
  • 简介:目的探讨当归注射液对大鼠残肾模型肾脏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方法选择SD雄性大鼠19只,建立5/6肾切除大鼠慢性肾衰竭模型并将其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6只、生理盐水对照组6只、当归治疗组7只)。12周后,采血、收集24h尿并进行肾脏病理检杳。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技术分析浸润肾组织巨噬细胞数、毛细血管密度和增生的内皮细胞数。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对照组肾功能下降、肾间质纤维化明显、肾小球毛细血管指数(GCI)和肾小管周毛细血管指数(PCI)均显著降低(P〈0.01);当归治疗组GCI和PCI明显增加(P〈0.05),肾功能恶化、肾问质纤维化程度明显改善,而且GCI和PCI与肌酐清除率(CCr)、间质纤维化程度密切相关。结论当归注射液能促进大鼠新生血管的形成并增加毛细血管的密度,从而延缓肾问质纤维化的发生。

  • 标签: 5/6肾切除 当归 毛细血管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开颅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术后护理措施。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微血管成像(SMI)技术在痛风石及滑膜增生血流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就诊的痛风患者68例,所有患者超声检查时均处于非急性发作期。分别应用能量多普勒(PDI)及SMI技术探测痛风石及增生滑膜内血流信号,并将其分为4级(0~3级)。对SMI与PDI两种模式的痛风石和滑膜增生血流分级进行比较,并分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SMI和PDI血流分级及滑膜增生程度分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不同发作频率组间(0~5、6~10和>10次/年3组)痛风持续时间及hs-CR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6、0.003)。痛风石及滑膜增生的SMI血流分级中,高分级(2、3级)患者例数均多于PDI模式,低分级(0、1级)患者例数均少于PDI模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5.385、-2.842,P<0.001、=0.004)。滑膜增生SMI血流分级与hs-CRP相关性最强(r=0.721,P<0.001),其次为滑膜增生PDI分级、滑膜增生程度分级、痛风石SMI分级及痛风石PDI分级(r=0.570、0.563、0.532、0.399,P<0.001、<0.001、<0.001、=0.007)。结论SMI对于痛风石及滑膜增生血流具有较好的检测能力,SMI较PDI可探测到更多的血流信号,滑膜增生SMI血流分级与hs-CRP相关性最强,可为痛风活动性评估提供更有价值的诊断信息。

  • 标签: 痛风 超声检查 血流显像 滑膜增生 痛风石
  •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阿瓦斯汀对豚鼠阿尔兹海默病( Alzheimer’s disease, AD)微血管 VEGF表达和微血管密度的作用。方法 将 AD豚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阿瓦斯汀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组均采用豚鼠颈总动脉内注射玉米粉,通过脑血管沉积淀粉蛋白 ,建立阿尔茨海默氏病动物模型。造模 24h后,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给予等容量血清静脉注射,均 1次 2周,连续 30d。阿瓦斯汀组另给予阿瓦斯汀注射液 5mg/kg,静脉注射, 1次 2周。干预结束后, Morris水迷宫检测各组豚鼠逃避潜伏期评价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化法检测皮质及胼胝体 VEGF和 CD34表达情况,以 CD34标记 MVD。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阿瓦斯汀组豚鼠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 P<0.05),胼胝体 VEGF表达水平降低( P<0.05),皮质和胼胝体 MVD显著降低( P均 <0.05);与模型组比较,阿瓦斯汀组豚鼠逃避潜伏期延长 (P<0.05),皮质及胼胝体 VEGF表达水平、 MVD均显著降低( P均 <0.05)。结论 阿瓦斯汀能下调 AD豚鼠脑组织 VEGF表达,抑制脑组织血管生成,这可能是其加剧栓塞后 AD样神经病理改变的机制之一。

  • 标签: 阿瓦斯汀 阿尔兹海默病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微血管密度
  • 简介:目的分析面肌痉挛行显微血管减压手术后症状的演变特点,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面肌痉挛病人的临床资料,均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根据Cohen分级对病人术后1年内不同时间段的面肌痉挛程度进行评分,得到症状评分-时间曲线,分析面肌痉挛症状改善的演变特点。结果显微血管减压术后,将病人分为术后顷刻和出院时症状均消失组(A组)、术后顷刻症状消失而出院时又再现组(B组)、术后顷刻和出院时症状均减轻组(C组),3组病人长期随访症状消失比例分别为90.1%、83.3%、66.7%。术后症状评分-时间曲线表明:总体演变趋势先急剧下降,后低幅波动,并逐渐下降,术后9个月趋于稳定。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后,面肌痉挛症状有逐渐缓解趋势。根据术后即刻至出院前的症状恢复情况将病人分组,有助于预测显微血管减压手术的长期疗效。

  • 标签: 面肌痉挛 显微血管减压 面神经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神经源性高血压的病因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选择手术治疗的679例脑神经疾病病人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左侧、右侧二大组。包括兰叉神经痛590例,面肌痉挛74例,舌咽神经痛15例,其中89例病人术前有神经源性高血压。在行脑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decompression,MVD)的同时.探查同侧的延髓Ⅸ、Ⅹ脑神经人脑干区(rootentryzone,REZ),有血管压迫者,将血管与该区的关系分为附着.压迫、粘连及贯穿型。术中74例行血管减压。结果:左侧组对高血压的治疗有效率为95.3%.右侧组为35.5%。结论:延髓左侧REZ受血管压迫是神经源性高血压的主要病因,行该区血管减压是治疗神经源性高血压的有效手段。

  • 标签: 微血管减压术 治疗 神经源性高血压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围术期采取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面肌痉挛患者78例,全部患者均进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在围术期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围术期进行护理干预后,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围术期通过护理干预,取得非常理想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 标签: 面肌痉挛 微血管减压术 围术期 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近年来,胰腺癌的治疗并未取得良好的收效,全基因组测序及诊断的微解剖技术使我们发现胰腺癌的分子分型的多样性,诊疗策略均无法套用其他肿瘤的模式,但可以肯定的是由于胰腺癌肿瘤组织和间质的部分独立性发展及相互联系制约,使得肿瘤相关的微血管以及肿瘤微环境亦有其独特性,肿瘤微环境更像是一个微生态,干预微血管的生理可以使肿瘤、微环境的特性发生改变,机械性的过渡干预或者不适时的干预则会干扰了机体自身对肿瘤的免疫。目前针对胰腺癌微血管的生理特性的认识较前有所提高,但其对肿瘤发生、发展及转移的影响机制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 标签: 胰腺肿瘤 胰腺微血管 胰腺癌微血管健康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纤维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7月~2014年3月收治的面肌痉挛患者38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治疗方案,采取面神经干压榨及分支切断术治疗,观察组采取显微血管减压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1年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愈12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治愈5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63.2%;两组患者在临床疗效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所有患者进行1年随访,观察组19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10.5%;对照组19例患者中有6例,复发率为31.6%;两组患者复发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效果显著,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显微血管减压术 面肌痉挛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手术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9月—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面肌痉挛患者100例作为分析对象,按照住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口服卡马西平的保守治疗方式,实验组的患者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2.0%,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52.0%,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具有临床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对面肌痉挛患者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显微血管减压术 面肌痉挛 卡马西平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侧方扩散对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的临床意义。方法 侧方扩散(LSR)作为面肌痉挛的术中电生理监测项目,随访荆州市中心医院2021年9月 ~ 2023年8月收治的38例面肌痉挛病人,38例患者术中均行电生理监测,对所有手术病人随访1月,将术后侧方扩散电位消失的32例患者归为A组,术后侧方扩散电位未全消失6例患者归为B组,其中A组中术后面抽症状完全消失31例,无效1例;B组中术后面抽症状完全消失4例,无效2例。结果 A组术后疗效优于B组,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中应用LSR监测可以提高面肌痉挛疗效。

  • 标签: 面肌痉挛 显微血管减压术 侧方扩散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肌声学造影对于微血管心绞痛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22年9月期间在哈尔滨市第一医院干四病房拟诊冠心病3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该组病患视为病例组。另外选择30例体检者为对比组,受试者接受MCE检查,分析结果。结果:两组的造影剂峰值密度(A)无明显差异,P>0.05。但和对比组相较而言,病例组心肌血流容积MBF、心肌血流速率β更低,P<0.05。结论:针对冠心病微血管心绞痛患者来讲,实施心肌声学造影检查能取得满意成效。这一方式值得进一步在临床内推广。

  • 标签: []心肌声学造影 微血管 心绞痛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肌声学造影对于微血管心绞痛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22年9月期间在哈尔滨市第一医院干四病房拟诊冠心病3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该组病患视为病例组。另外选择30例体检者为对比组,受试者接受MCE检查,分析结果。结果:两组的造影剂峰值密度(A)无明显差异,P>0.05。但和对比组相较而言,病例组心肌血流容积MBF、心肌血流速率β更低,P<0.05。结论:针对冠心病微血管心绞痛患者来讲,实施心肌声学造影检查能取得满意成效。这一方式值得进一步在临床内推广。

  • 标签: []心肌声学造影 微血管 心绞痛 临床应用
  • 简介:血管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及高致残率的特征,因此对有脑血病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进行预测及早期干预,是现代医学、健康预防及社区保健最为关注的问题。目前已知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压等,通过微血管的改变引发脑组织的病理生理学改变。眼底视网膜检查是直接观察微血管改变的唯一途径,通过评价视网膜微血管病变程度可以提示系统性微血管病变的状况。

  • 标签: 视网膜微血管病 脑血管病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三叉神经痛(TN)常表现为单侧反复发作性电击样疼痛,其疼痛范围严格限制在三叉神经感觉根分布的范围内,其重要病因是责任血管对三叉神经感觉根的压迫,最常见的类型为经典型TN(CTN)。神经血管压迫(NVC)的位置可发生于颅内桥小脑角区(CPA)三叉神经感觉根的任何部位,而出脑干区(REZ)是最常见的压迫位置。造成压迫的责任血管的类型不一。三叉神经感觉根长轴与身体长轴的夹角度数、REZ长度、神经纤维发生的扭曲旋转及不同的责任血管压迫位置都可能会影响TN疼痛的范围。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是CTN患者最有效的外科治疗方法,具有很高的治愈率和较少的并发症,但术后无效和复发仍占有一定比率,术中准确判断责任血管压迫位置并充分减压是术后疼痛有效缓解的重要保证,但是其中高达30%的细微压迫不能被发现,多重血管压迫也并不少见。NVC位置与责任血管类型是影响TN疼痛范围的主要因素,对NVC位置进行区域划分并进一步研究不同NVC位置中责任血管类型对TN疼痛范围的影响,为提高MVD治疗CTN的成功率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显微血管减压术 神经血管压迫 责任血管
  • 简介:胰腺体尾部癌占胰腺癌的20%-30%,由于胰体尾部癌早期无任何特异性症状,临床诊断往往比胰头癌更晚,手术切除率更低,特别是侵犯腹腔主要血管的肿瘤。结合现代医学影像学资料对侵犯腹腔主要血管的胰体尾部癌进行可切除性评估,对提高胰体尾部癌的切除率尤为重要。我们治疗了2例,现根据病例资料、术前影像学检查,并结合文献复习,对胰体尾癌的手术范围和方法进行探讨,与同行商榷。

  • 标签: 手术切除率 胰体尾癌 血管 腹腔 侵犯 胰体尾部癌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超微血管成像(SMI)背景下超声造影(CEUS)检测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取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35例(斑块230个),其中低回声斑块190个,以低回声为主的混合回声斑块40个。应用常规超声观察颈动脉,记录目标斑块的位置、厚度,并根据斑块厚度分类:1.5~2.4 mm,2.5~3.4 mm,≥3.5 mm。然后对斑块行单用SMI 、CEUS及SMI背景下CEUS(CEUS联合SMI模式)检查,记录斑块内新生血管的血流信息并保存图像。评估三种方法检测不同厚度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结果的一致性。结果230个斑块中,厚度1.5~2.4 mm斑块73个,2.5~3.4 mm斑块77个,≥3.5 mm斑块80个。单用SMI、CEUS及CEUS联合SMI模式检测斑块内新生血管分级结果Kappa值均>0,但单用SMI与CEUS联合SMI模式检测1.5~2.4 mm斑块内新生血管暂不能确定具有一致性(P>0.05)。CEUS与SMI检测斑块内新生血管分级结果一致性,Kappa值=0.314(>0,但<0.5);单用CEUS与CEUS联合SMI模式检测斑块内新生血管分级结果一致性,Kappa值=0.664(>0,且>0.5)。CEUS联合SMI模式较单用SMI或CEUS可以检测到斑块内更多的新生血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058, P<0.001;χ2=8.363, P=0.039)。结论单用CEUS与CEUS联合SMI模式检测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一致性较好,且CEUS联合SMI模式相比单用SMI或CEUS,可提高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检出率。

  • 标签: 颈动脉斑块 超声造影 超微血管成像 新生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