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平卧位直接前与侧卧位前外侧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早期疗效。方法:在我院选取50例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按随机排列表法分组(观察组、对照组),25例/组。选取时间:2019年01月至2020年11月。对照组采取传统侧卧位前外侧手术,观察组采取平卧位直接前手术。对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对比两组治疗前后髋关节功能评分、疼痛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比前外侧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平卧位直接前手术临床应用效果更佳,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平卧位直接前入路 侧卧位前外侧入路 全髋关节置换术 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
  • 简介:摘要:目的 : 对 内外侧手术改良后在后踝骨折治疗中的效果探讨 。方法: 对 31 例后踝骨折患者 采用改良的后内外侧 治疗。结果:对于 本组患者进行 随访 9 到 15 个 月的随访, 所有患者的 骨折部位 平均在 12个月 内 愈合。根据Baid-Jackson评定,优良率 达到 89 .5 %。结论 : 改良的踝关节后内外侧手术 不仅能充分暴露踝关节骨折部位 ,而且能够 减少手术切口,手术效果明显。

  • 标签: 踩关节 骨折 改良后内侧入路 改良后外侧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肩峰前外侧扩展并Philos钢板疗肱骨近端骨折的安全可行性。方法选取2010年8月至2014年10月期间,北京京煤集团总医院骨科收治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42例,均应用Philos钢板内固定治疗,按不同分为肩峰下前外侧组22例和三角肌胸大肌间沟组20例,比较两组手术创伤、骨折愈合、疗效及功能恢复(肩关节Constant评分)情况。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完成至少8个月的随访。与三角肌胸大肌间沟组比较,经肩峰下前外侧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术后骨折均能如期愈合,肩关节活动以及上臂外侧皮肤的感觉功能均没有受影响,肩关节Constant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经肩峰下前外侧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是可行又安全的。另外,依据Neer肩关节评分系统评估疗效,肩峰下前外侧组优良率达95.4%,明显高于三角肌胸大肌间沟组的85%(P<0.05)。因此可以将肩峰下前外侧扩展作为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首选手术

  • 标签: 肱骨近端骨折 肩峰前外侧入路 Philos钢板 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外侧在踝关节骨折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0年3月~2012年12月间收治的96例踝关节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后外侧治疗组(观察组)和前侧小切口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48例,观察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内固定情况以及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行X线片检查均提示内固定良好,其中观察组患者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4.2±0.6)个月,对照组患者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4.4±0.5)个月,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疗效优良率为91.7%,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5.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后外侧切口治疗踝关节骨折临床疗效好,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关节运动功能,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 标签: 踝关节骨折 后外侧入路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前内外侧联合治疗成人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5月~2014年6月收治的成人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患者41例,所有患者均采取前内外侧联合治疗,分析患者手术效果。结果术后伤口患者均为I期愈合,患者胫骨平台骨折临床愈合平均时间为(13.7±1.9)周,手术治疗优良率为85.4%,患者术后未出现伤口感染、骨髓炎等严重并发症情况,术后评估DR显示所有患者胫骨平台塌陷情况均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前内外侧联合治疗成人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有非常好的效果,为双钢板提供坚强内固定,利于早期锻炼,具有使用价值。

  • 标签: 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 内外侧联合入路 双钢板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改良后内侧经踇长屈肌外侧与改良后内侧治疗后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肌肉、软组织损伤的水平。方法选取佛山市中医院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诊断为后Pilon骨折患者43例,男27例,女16例,年龄19~71岁,依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改良后内侧经踇长屈肌外侧)和对照组(改良后内侧),分别为21例和22例。比较两组术前等待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记录相关并发症。比较两组手术前后不同时间节点血肌酸激酶(CK)、肌红蛋白(Myo)、C反应蛋白(CRP)的差异,以评估肌肉、软组织损伤水平。采用Burwell-Charnley影像学评价标准比较两组骨折复位情况,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踇趾跖趾关节活动度(MTP-ROM)、踝关节的活动度(Ankle-ROM)、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的差异。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观察组随访(19±6)个月,对照组(16±8)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等待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MTP-ROM和Ankle-RO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AOFAS评分为(88.2±7.8)分,对照组为(84.5±7.6)分,观察组VAS为(0.9±1.0)分,对照组为(1.3±0.8)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解剖复位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CK、Myo、CRP均较术前提高,但相同时间点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无神经损伤情况,对照组出现2例(9.0%)神经麻痹症状。两组无切口感染、踇趾挛缩等并发症。结论改良后内侧经踇长屈肌外侧手术视野更好,时间更短,术后并发症更少,并不增加对肌肉、软组织的损伤水平,是治疗后Pilon骨折的一种安全

  • 标签: 胫骨骨折 后Pilon骨折 改良后内侧经踇长屈肌外侧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外侧髋关节置换手术中病人体位的稳定性及减少因体位摆放不当而导致的损伤。方法统计两种摆放方法对病人的股动脉压迫例数和术中体位变动例数。结果采用传统方法摆放的37例手术体位术中发生体位变动3例,压迫股动脉2例。改进后的体位摆放25例手术体位术中发生体位变动和压迫股动脉均为1例。结论改进后的手术体位术中体位变动率由原来的8%降为4%,股动脉压迫率由原来的5%下降为4%。

  • 标签: 髋关节置换 体位 改进
  • 简介:摘要脑核心区是小脑幕上脑干上方连接大脑半球的神经纤维与神经元集合结构,作为脑形态学中心整合大脑与脑干之间信号传递,在运动、感觉、情绪和认知功能调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其位置深在且解剖复杂,神经外科手术术后收益与致残率常受影响,而经外侧是极具潜力的手术方式之一。本文旨在通过综述近年经外侧裂脑核心区手术解剖与研究进展,为这一区域实现安全、有效的神经外科手术提供新路径。

  • 标签: 脑核心区 解剖 手术入路
  • 简介:背景与目的:微创手术是当代神经外科的基本理念,本研究应用锁孔的理念,设计幕下小脑上远外侧锁孔,进行显微解剖学观察,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利用10具10%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模拟幕下小脑上远外侧锁孔手术:体位呈侧卧位,头向对侧旋转95°~105°,取自星点上方0.5cm,垂直于横窦的纵向下行5cm直线形切口,于星点上方钻孔,铣刀取下直径约2.5cm的骨瓣,骨窗位于横窦乙状窦交界处。切开硬膜,手术显微镜下进行显微解剖学观察。结果:向后侧牵拉小脑的天幕面,沿小脑半球前外侧缘逐渐深入,暴露岩上静脉、Meckel腔。小脑上动脉的外侧中脑段通常走行于三叉神经根内侧,从腹内侧方压迫三叉神经根部。滑车神经走行在中切迹及中后切迹交界处,包裹在环池内的蛛网膜套袖内,易于辨认。结论:幕下小脑上远外侧锁孔具有解剖学的可行性。应用直径约2.5cm骨窗,可达到对岩上静脉、三叉神经根、Meckel腔、中脑外侧结构的清晰显露。该可作为中脑外侧区域病变手术治疗的一种选择。

  • 标签: 幕下小脑上远外侧入路 锁孔入路 中脑 显微解剖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踝关节骨折开展后外侧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效果。方法:时间区间:2020年5月-2022年5月,筛选收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样本,患者20例,以随机抽签方式将患者抽取两组,对照组开展复位石膏外固定,观察组开展后外侧切开复位内固定,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指标(负重行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更优,组间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观察组VAS评分相比对照组无差值(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更低,对比差异明显(P<0.05)。并发症结果中观察组0.00%,对照组30.00%,,差异明显(P<0.05)。结论:踝关节骨折开展后外侧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加速康复速度,提供固定效果,同时改善患者踝关节功能,值得推广。

  • 标签: 踝关节骨折 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 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对经外侧、经颞叶皮层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价值 。方法:从 2017 年 6 月 -2019 年 12 月本院接治的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选择 60 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将其分为两组,每组 30 例手术患者 。基本情况无明显差异的背景下, 对照组实施经颞叶皮层手术治疗 ,观察组实施经外侧手术治疗 ,对比两组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的临床指标和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手术患者的 Barthel 评分、血肿清除率以及手术时间均优于对照组手术患者;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26.7%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为 6.7% ,两组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 患者的手术效果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与经颞叶皮层手术相比,经外侧手术治疗的效果更为显著,能够改善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身体指标,促进病情的改善。经外侧能够缩短住院时间,提高血肿清除率,减少并发症的产生 ,值得临床 推广与 应用。

  • 标签: 经颞叶皮层入路手术 经外侧裂入路手术 基底节区高血压
  • 作者: 唐毓金 杨成亮 谷诚 杨晓东 麦奇光 李涛 陈煜辉 朱振华 廖坚文 樊仕才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创伤杂志》 2022年第01期
  • 机构: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广西骨与关节退行性疾病基础研究与转化重点实验室,广西骨与关节退行性疾病生物医用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百色 533000,南方医科大学附属花都医院,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骨科,广州 510800,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科医学中心创伤骨科,广州 510630,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广西骨与关节退行性疾病基础研究与转化重点实验室,广西骨与关节退行性疾病生物医用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百色 533000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科医学中心创伤骨科,广州 510630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腹直肌外侧与髂腹股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幼儿Torode-Zieg Ⅳ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2年6月至2019年6月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和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12例幼儿Torode-Zieg Ⅳ型骨盆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6例;年龄13~36个月[(23.9±7.4)个月]。5例采用髂腹股沟治疗(髂腹股沟组),7例采用腹直肌外侧治疗(腹直肌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Majeed功能评分评定骨盆功能,根据Mears和Velyvis影像学评定标准对骨折复位进行评价。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4~72个月[(46.0±18.5)个月]。髂腹股沟组和腹直肌组手术时间分别为(295.0±95.3)min和(165.1±52.2)min(P<0.05),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90.0±65.2)ml和(225.7±92.0)ml(P>0.05)。髂腹股沟组3例术后双侧髂骨翼发育不对称;腹直肌组1例因伤后有髂骨骺板骨折脱位,同时出现髂骨翼发育异常,但不影响下肢功能。末次随访时Majeed功能评分:髂腹股沟组优1例,良2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60%;腹直肌组优4例,良1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为71%(P>0.05)。Mears和Velyvis影像学评定标准:髂腹股沟组满意3例,不满意2例,满意率为60%;腹直肌组满意7例,不满意0例,满意率达100%(P>0.05)。结论腹直肌外侧与髂腹股沟均可完成幼儿Torode-Zieg Ⅳ型骨盆骨折的复位及固定,与髂腹股沟比较,腹直肌外侧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幼儿Torode-Zieg Ⅳ型骨盆骨折的手术时间更短,对骨盆周围骨骺结构损伤相对较小。

  • 标签: 骨盆 骨折固定术,内 幼儿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直接前方与后外侧髋关节置换术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疗效。方法我院2016年9月-2018年1月收治的66例初次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按照是否给予手术不同将所有患者均分为前方组(33例)与后外侧组(33例),后外侧组患者行后外侧髋关节置换术,前方组患者行直接前方髋关节置换术,观察两组患者相关手术数据。结果前方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2小时VAS量表得分、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各项手术数值均优于后外侧组,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O5)。结论对于初次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前方可有效缩短手术切口,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促进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从而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 标签: 直接前方入路 后外侧入路 髋关节置换术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THA) 后外侧( PLA) 和直接前方(DAA) 的术后并发症。方法 选取经 PLA 行 THA 的患者 25 例( PLA 组) ,再选取同期经 DAA 行 THA 的患者 25例( DAA 组) 。观察两组的术后并发症。结果 与PLA 组相比,DAA 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AA组并发症低于PLA组。结论 与PLA比较,经DAA行THA具有术后并发症少的特点。

  • 标签: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后外侧入路 直接前方入路 髋关节功能 术后恢复
  • 简介:目的为枕下远外侧经髁提供较详细的解剖资料。方法应用16例(32侧)成人尸体头湿标本,15例干标本进行显微解剖测量。结果乳突尖、环椎横突、第2颈神经前支、枕骨髁及枕下三角都是重要的术中解剖标志。椎动脉第三段周围有丰富的静脉丛,是术中显露椎动脉时重要的出血来源。切除枕骨髁后内侧1/3,外科术野可扩大(15±1)°,切除1/2时术野扩大(18±1)°。应用此解剖学研究结果治疗枕骨大孔腹侧肿瘤5例,术后效果良好。结论枕下远外侧经髁解剖关系复杂,但可在不牵拉脑干的基础上充分显露枕骨大孔区腹侧,枕骨髁的切除范围仅限于其后内侧1/2。

  • 标签: 枕骨大孔 显微外科解剖 经枕骨髁手术入路 椎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外侧三角肌应用肱骨近端解剖板治疗肱骨大结节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6年1~2009年12月经外侧三角肌应用肱骨近端解剖板治疗32例肱骨大结节粉碎性骨折,结果随访时间6~36个月,骨折全部获得愈合,愈合时间6~12周,根据肩关节Neer功能百分评分标准优16例,良12例,可4例,优良率87.5%。结论经外侧肱骨近端解剖板治疗肱骨大结节粉碎性骨折,可减少对软组织和骨折残留血运的破坏,获得满意的复位和有效的固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肱骨大结节 外侧入路 锁定接骨板 内固定
  • 作者: 王月福于锡欣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15-11-21
  •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2015年第11期
  • 机构:[摘要]目的:探究应用前外侧入路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12月至2014年1月期间收治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根据入路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n=30)及观察组两组(n=30),对照组采用后外侧常规入路,观察组采用前外侧微创入路。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Harri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早期治疗中采用前外侧微创入路效果较为明显,而长期效果差异不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侧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应用。方法:将我院 2017年 1月至 2020年 1月收治的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7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双色球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35例。对照组采取经皮质造瘘手术治疗,观察组采取显微镜下经外侧手术治疗。观察手术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血肿清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相较于对照组,差异明显( P< 0.05)。结论: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取外侧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且能够提高血肿清除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手术时间,值得推广。

  • 标签: 外侧裂入路手术 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 手术时间 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