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门冬氨酸钾镁治疗急性心梗心律失常的疗效和安全,总结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7月至2014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急性心梗心律失常患者4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患者有2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硝酸甘油0.1-0.2mg/min静脉滴注,吸氧,减少心肌耗氧量以及镇痛止痛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稳心颗粒口服治疗,每次1袋,每日2次。观察组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门冬氨酸钾静脉滴注治疗,每天1次,共治疗7天。分析和比较不同治疗方法对急性心梗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发生心律失常2例,室上性心律失常3例,传导阻滞1例。对照组发生心律失常6例,室上性心律失常4例,传导阻滞3例。观察组心律失常发生率优于对照组。按照制定的标准评价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对照组有效14例,无效6例,观察组患者有效18例,无效2例。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 标签: 门冬氨酸钾镁 急性心梗 心律失常 临床疗效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取胺碘酮对老年心力衰竭并发心律失常病人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2013年我院收治的79例老年心力衰竭并发心律失常病人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并遵循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原则,将其分成2个组别,其中39例采取常规基础治疗者设成对照组,并在此条件下,将40例加用胺碘酮治疗者设成观察组,对两组病人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心率改善情况等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共有38例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临床总疗效是95.0%,相对于对照组的79.5%更突出,比较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心率值是(70.76±6.01)次/min,较其治疗前和对照组更具优越(P<0.05)。结论给予老年心力衰竭并发心律失常病人提供胺碘酮治疗,能够帮助病人早日控制病情,临床疗效更为理想、可靠,适合在今后临床上普及与应用。

  • 标签: 胺碘酮 老年性心力衰竭 室性心律失常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老年心力衰竭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中应用胺碘酮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对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56例老年心力衰竭并发心律失常患者进行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有患者数28例,将实行常规基础治疗者归为对照组,将在对照组治疗的条件下施加胺碘酮进行治疗者归为观察组,评估两组的临床治疗结局,总结治疗经验。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可取得92.9%的临床疗效(包括显效数17例,有效数9例),较之对照组的71.4%更突出,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未有1例发生严重不适。结论为老年心力衰竭伴发心律失常患者提供胺碘酮治疗,可取得更为理想的疗效,并且安全、可靠,是今后医院提高本病治疗水平的关键,建议临床普及。

  • 标签: 胺碘酮 老年性心力衰竭 室性心律失常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CCU病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监护及护理体会。方法对CCU2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监护及护理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论述急性心肌梗死的监护及护理,根据病情变化做好基础护理、心理护理、应用抗凝剂,溶栓治疗及冠脉介入治疗的护理。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积极抢救,做好护理,是提高患者治愈率及生活质量的关键。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护理 监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的护理经验。方法对1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阿替普酶治疗,用药过程中严密检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溶栓后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积极进行护理与康复指导。结果15例中冠状动脉再通11例,再通率73.33%,其中2例出现频发室性早搏、成对或短阵心动过速,给予利多卡因静脉滴注后早搏消失;1例溶栓后出现局部出血,停药3d后出血停止;2例溶栓后出现低血压,给予升压药物后血压恢复正常。结论早期有效的溶栓治疗及护理措施得当对于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溶栓治疗 护理
  • 简介:摘要急性心肌梗死是常见的内科疾病,在欧美国家的发病率极高,近年来我国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人数也在逐年上升,并且患者年龄向着年轻化发展,急性心肌梗死的起病急骤,病情发展变化迅疾,并且常常伴随着心衰、休克与心律失常等并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猝死类疾病,对患者的生病健康与安全有着严重的威胁。许多患者由于缺乏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及健康常识,常在发病时无法进行有效急救早错失最佳的抢救时间,最终延误病情甚至是死亡。本文以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成因与特点为着力点,通过研究相关的护理学理论并结合笔者自身的工作经验,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及健康指导进行探讨。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护理 健康指导 以人为本 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变化,为提高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检出率,探讨分析其心电图的表现。方法在我院心电图选取82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资料,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心电图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表现有以昏厥、脑卒中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有以上腹疼痛、恶心、呕吐为主要表现的心肌梗死,有以头痛、牙痛、咽痛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有以低血压、头晕、皮肤湿冷等周围循环衰竭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有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等;心电图表现为期前收缩出现的异常Q波,心内膜下急性心肌梗死表现为非Q波型,心电图无特异改变的小灶或微灶心肌梗死,正后壁急性心肌梗死时心电图表现出的伪正常变化等。结论对于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要进行动态观察心电图的变化,结合心肌酶谱、心脏多普勒超声等多种检测手段,提高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率。

  • 标签: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 心电图表现 临床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酸碱平衡及血气变化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检测所有患者血气参数与酸碱失衡类型。结果51.3%PaO2在80mmHg以下,15.0%在60mmHg以下;37.5%pH在7.35以下,17.5%pH值在7.45以上,32.5%K+在3.5mmol/L以下,85.0%出现类型不一的酸碱平衡;20例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中12例呼酸并代酸,5例呼碱并代酸,3例单纯代酸。65.0%治愈,35.0%死亡。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易出现酸碱平衡或者低氧血症,若有心源性休克伴随症则通常也会伴随代酸,若患者出现呼酸合并严重代谢酸中毒则提示病情在恶化,需予以高度关注。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血气变化 酸碱失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合并束支阻滞(BBB)患者,对其临床心电图诊断的情况加以观察。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2月-2013年2月AMI患者292例。在所有患者中,共有56例患者合并出现了BBB的情况,对56例患者心电图的情况进行认真分析。结果在本次抽查的292例AMI患者中,共有56例患者合并出现了BBB的情况。在所有患者中,合并出现LBBB(左束支阻滞)的患者22例,合并出现RBBB(右束支阻滞)的患者28例,合并出现双束支阻滞的患者6例。在56例AMI合并BBB患者中,死亡的患者14例。在剩余的236例AMI患者中,死亡的患者共24例。结论针对AMI患者,其合并出现BBB疾病后,临床表现出了较大的死亡率。分析出现此种情况的原因与患者出现大面积心肌梗死具有非常大的关系。对此针对患者进行早期识别以及准确诊断,在降低患者临床疾病死亡率方面表现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束支阻滞 心电图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强化教育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88例为研究对象,按时间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传统教育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强化健康教育,比较两组病人心脏壁瘤发生率、复发率及病死率。[结果]观察组病人心脏壁瘤发生率、复发率及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施行强化健康教育可降低心脏壁瘤发生率,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 标签: 心肌梗死 急性 强化教育 应用
  • 简介:摘要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及时实施静脉溶栓已成为有效的抢救措施之一。溶栓治疗可使阻塞的冠状动脉再通,恢复濒死的心肌组织,缩小梗死面积,维持心肌功能1。我科选用瑞体普酶静脉推注溶栓,在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细心护理,取得满意疗效,并发症少,费用低,适用于基层医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治疗。现将临床治疗及护理方法介绍如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治疗预后相关因素,并总结其临床对策。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5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2例,均采取积极治疗,根据其疾病结局,最终死亡患者作为死亡组,最终存活患者作为存活组,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检验指标等,总结急性心梗的预后影响因素及其预防对策。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与患者发病就诊时间、梗死部位密切相关,就诊时间越短,预后越好;前间壁梗死病死率最高为57.1%,预后最差。另外,高血压、吸烟、高脂血症是导致AMI患者死亡的高危因素。结论急性心梗影响预后的因素较多,患者年龄越轻、就诊时间越短、慢性病史的危险因素越少预后越好,死亡率越低。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影响因素 预防对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临床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54例AMI合并MODS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A组(存活组)20例与B组(死亡组)34例患者的治疗策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死亡相关治疗措施。结果就A组治疗措施而言,16(80.00%)强化血糖控制,19(95.00%)双联抗血小板、15(75.00%)PCI治疗、18(90.00%)机械通气,B组以上措施采用比例依次为35.29%(12/34)、44.12%(15/34)、44.12%(2615/34)、55.88%(19/34)、,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ACEI/ARB、抗凝、乌司他丁等治疗措施与死亡无直接关联(P>0.05)。结论予以AMI合并MODS患者强化血糖控制、机械通气等治疗策略可显著降低死亡率,保证患者生命安全。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多器官功能衰竭 临床治疗
  • 简介:摘要从急诊绿色通道的内涵,探讨急诊单病种急性心肌梗死绿色通道建设的重要。通过对急诊绿色通道流程管理对单病种急性心肌梗死实行优化、再造,完善,形成规范、合理的急诊绿色通道流程模式。

  • 标签: 单病种 急性心肌梗死 绿色通道管理 护理
  • 简介:背景:急性心肌梗死起病急,病情凶险,但目前对超急性期的辅助诊断主要靠心电图,实验主要利用组织多普勒应变成像的优点,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提供帮助。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应变成像技术观测犬急性心肌梗死前、后心内膜下层心肌、中层心肌、心外膜下层心肌径向峰值应变及应变达峰时间,分析其力学变化特征。方法:16只Beagle犬,开胸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第一对角支建立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同步记录心电图,在组织速度成像模式下,分别在急性心肌梗死前、后采集标准心尖短轴切面的连续5个完整心动周期内的二维动态组织多普勒速度图像,存于TDI-Q工作站。分别观测梗死区缺血前、后局部及心内膜下层心肌、中层心肌、心外膜下层心肌径向峰值应变及应变达峰时间。结果与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梗死区局部以及心内膜下层心肌、中层心肌、心外膜下层心肌的峰值应变较梗死前明显降低(P〈0.05);梗死心肌各层次间峰值应变梯度消失;梗死区局部以及各层次心肌达峰时间均较缺血前延长(P〈0.05)。同时观察到梗死区基础状态心内膜下心肌及中层心肌分别与其局部心肌的峰值应变呈正相关(r=0.617,P〈0.01;r=0.556,P〈0.01),而与梗死区则无相关(r=0.338,P〉0.05;r=0.218,P〉0.05)。提示急性心肌梗死后,梗死区不同层次心肌间峰值应变梯度消失,局部及不同层次心肌峰值应变明显减低,而达峰时间明显延长,是梗死心肌结构异常、功能障碍的反映,从而导致心脏整体运动不协调,引起心脏整体的非同步化运动,是触发心力衰竭的重要力学机制之一。

  • 标签: 实验动物 组织构建 急性心肌梗死 应变成像 超声心动图 心室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