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检索、评价和总结成年腹盆腔手术患者机械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相关证据,为临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系统检索并筛选指南网、数据库有关成年腹盆腔手术患者机械预防VTE的证据,包括指南、证据总结、临床决策、系统评价、专家共识,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1月19日。由2名经过循证培训的研究人员根据文献类型选择合适的评价工具进行质量评价,并将推荐意见进行提取、翻译和整合。结果共纳入文献24篇,包括指南7篇、证据总结2篇、推荐实践1篇、系统评价12篇、专家共识2篇。从入院评估、禁忌证、适用人群、启动时机、持续时间、患者教育6个方面进行证据总结,共形成10条推荐意见。结论本研究总结了成年腹盆腔手术患者机械预防VTE的最佳证据,为规范临床机械预防提供循证依据。

  • 标签: 成年人 静脉血栓栓塞 循证护理 手术 机械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我国成年镉内暴露水平与慢性肾脏病的关联关系。方法纳入来自2017—2018年国家人体生物监测项目的9 821名18~79岁成年为研究对象。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人体血、尿镉暴露水平,使用尿肌酐校正尿镉水平;采用2009年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公式(CKD-EPI)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定义慢性肾脏病。统计学分析考虑研究设计过程中的复杂抽样进行加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血镉、尿镉、肌酐校正的尿镉暴露水平与慢性肾脏病的关系,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本函数(RCS)拟合分析血镉、尿镉、肌酐校正的尿镉与慢性肾脏病的暴露-反应关系曲线。结果研究对象加权后的年龄为44.75岁,男性占61.1%;慢性肾脏病患病率为12.7%,血镉、尿镉、肌酐调整的尿镉几何均值(标准误)分别为0.96(0.03) μg/L、0.61(0.03) μg/L、0.58(0.03) μg/g。在校正混杂因素后,加权后的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与最低五分位数(Q1)相比,血镉、尿镉、肌酐调整的尿镉Q5的OR值(95%CI)分别为1.80 (1.02~3.20)、1.77(0.94~3.31)和1.94(1.11~3.37)。在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模型中,调整了相关混杂因素后血镉、尿镉和肌酐校正的尿镉水平和慢性肾脏病均呈非线性关联(均P<0.05)。随着暴露水平的增加,慢性肾脏病的患病风险上升,暴露-反应曲线在低浓度时更为陡峭,并不存在风险阈值。结论在我国成年中镉暴露与慢性肾脏病患病风险呈正向关联。

  • 标签: 金属 慢性肾脏病 生物监测 肾小球滤过率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间接法利用大数据建立促甲状腺激素(TSH)成年性别、年龄和季节(月份)特异的参考区间。方法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集了2016年患者匿名的TSH检测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删减、去重和离群值剔除,应用间接法(Hoffmann法和Bhattacharya法)计算其总体、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和不同季节(月份)的参考区间。将2种方法得到的总体人群、去除相关科室的筛选人群、体检人群参考区间与试剂说明书参考区间相比较,以验证本研究参考区间建立的可靠性,验证依据为基于生物学变异度的参考变化值(RCV)。结果从90 699条数据中共得到61 599条有效数据,其中男性18 776例,女性42 823例。Hoffmann法得到的总体人群参考区间为0.59~5.59 μIU/ml(1 μIU/ml=1 mIU/L),男性为0.53~5.16 μIU/ml,女性为0.59~6.11 μIU/ml。随着年龄的增加以及在冬季TSH参考区间上限有增加趋势:18~30岁为0.62~5.57 μIU/ml,71~80岁为0.49~6.45 μIU/ml,1月份为0.59~6.40 μIU/ml,8月份为0.60~5.56 μIU/ml;Bhattacharya法得到的TSH参考区间与Hoffmann法相似,总体人群为0.58~5.80 μIU/ml,男性为0.55~5.02 μIU/ml,女性为0.62~6.21 μIU/ml,18~30岁为0.65~5.67 μIU/ml,71~80岁为0.46~5.99 μIU/ml,1月份为0.61~6.52 μIU/ml,8月份为0.61~5.69 μIU/ml。2种方法总体人群、筛选人群和体检人群与试剂说明书的参考区间相比,均小于RCV。结论间接法适用于TSH的参考区间的建立,女性的TSH参考区间高于男性,随着年龄的增加或冬季到来,TSH参考区间上限有增加趋势。

  • 标签: 促甲状腺激素 参考区间 间接法 大数据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颗粒蛋白前体(PGRN)对成年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7月入住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的187例感染患者,根据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第3次国际共识定义诊断标准分为非脓毒症组(94例)和脓毒症组(93例),脓毒症组患者按感染程度分为脓毒性休克组(46例)和非脓毒性休克组(47例)两个亚组,比较两组及两个亚组入ICU 1 h内血清PGRN、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乳酸(Lac)水平,入ICU 24 h内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与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GRN与脓毒症之间的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PGRN对脓毒症的诊断价值,并与PCT、CRP、IL-6、TNF-α、Lac的诊断价值进行比较。结果脓毒症组血清PGRN、PCT、CRP、IL-6、TNF-α、Lac水平和APACHEⅡ、SOFA评分高于非脓毒症组[(129.25 ± 17.81)μg/L比(43.17 ± 7.68)μg/L、(5.92 ± 0.82)μg/L比(1.34 ± 0.17)μg/L、(64.07 ± 10.51)mg/L比(37.18 ± 5.44)mg/L、(111.68 ± 13.17)ng/L比(32.41 ± 5.61)ng/L、(86.06 ± 12.19)ng/L比(46.44 ± 7.63)ng/L、(2.96 ± 0.45)mmol/L比(1.47 ± 0.22)mmol/L、(23.62 ± 4.24)分比(11.74 ± 2.07)分、(14.84 ± 2.42)分比(1.36 ± 0.2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脓毒性休克组血清PGRN、PCT、CRP、IL-6、TNF-α、Lac水平均高于非脓毒性休克组[(143.29 ± 13.54)μg/L比(116.59 ± 10.73)μg/L、(7.64 ± 1.17)μg/L比(4.24 ± 0.59)μg/L、(74.49 ± 10.46)mg/L比(53.89 ± 8.41)mg/L、(124.48 ± 14.37)ng/L比(99.16 ± 13.61)ng/L、(95.91 ± 14.75)ng/L比(76.42 ± 11.24)ng/L、(3.52 ± 0.46)mmol/L比(2.45 ± 0.39)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OFA评分、血清PGRN、PCT、CRP、IL-6、Lac水平为感染患者是否发生脓毒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PGRN预测感染患者是否发生脓毒症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19(95%CI 0.870~ 0.954),高于CRP、IL-6、TNF-α、La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GRN预测脓毒症患者是否发生脓毒性休克的AUC为0.912(95% CI 0.835~0.961),高于CRP、IL-6、TNF-α、La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PGRN水平为诊断患者是否发生脓毒症及反映其严重程度的良好生物标志物,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脓毒症 脓毒性休克 颗粒蛋白前体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成年后天性外旋转斜视行前部1/3上斜肌肌腱折叠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9年1至12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确诊为后天性上斜肌麻痹并行前部1/3上斜肌肌腱折叠术的患者7例(7只眼),其中男性5例,女性2例,年龄(49±12)岁。所有患者均有闭合性颅脑损伤史,第一眼位存在旋转性复视,眼球运动检查可见受累眼上斜肌麻痹,不伴有明显下斜肌功能运动过强。术前行双眼被动牵拉试验,术中根据被动牵拉试验肌腱松弛情况行前部1/3上斜肌肌腱折叠术。旋转斜视角度以中位数(最小值,最大值)表示,采用配对样本秩和检验对术后第1天及末次随访时的旋转斜视角度与术前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前部1/3上斜肌肌腱根据肌腱的松弛程度行6.0~10.0 mm折叠,折叠量为(7.7±1.8)mm。术中患者均主诉第一眼位旋转复视明显好转,双马氏杆测量第一眼位主观外旋转度数由术前10°(8°,15°)改善至术后第1天的2°(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79;P<0.05)。随访时间为(112±38)d,患者末次随访时第一眼位外旋转度数为2°(2°,5°),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75;P<0.05)。所有患者末次随访均无旋转复视主诉。结论成年后天性外旋转斜视行前部1/3上斜肌肌腱折叠术,能够有效改善第一眼位外旋转斜视的临床症状,术后短期随访效果稳定,未发生明显回退。(中华眼科杂志,2021,57:685-688)

  • 标签: 外斜视 眼外科手术 复视 外旋转斜视 上斜肌折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颗粒蛋白前体(PGRN)对成年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7月入住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的187例感染患者,根据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第3次国际共识定义诊断标准分为非脓毒症组(94例)和脓毒症组(93例),脓毒症组患者按感染程度分为脓毒性休克组(46例)和非脓毒性休克组(47例)两个亚组,比较两组及两个亚组入ICU 1 h内血清PGRN、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乳酸(Lac)水平,入ICU 24 h内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与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GRN与脓毒症之间的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PGRN对脓毒症的诊断价值,并与PCT、CRP、IL-6、TNF-α、Lac的诊断价值进行比较。结果脓毒症组血清PGRN、PCT、CRP、IL-6、TNF-α、Lac水平和APACHEⅡ、SOFA评分高于非脓毒症组[(129.25 ± 17.81)μg/L比(43.17 ± 7.68)μg/L、(5.92 ± 0.82)μg/L比(1.34 ± 0.17)μg/L、(64.07 ± 10.51)mg/L比(37.18 ± 5.44)mg/L、(111.68 ± 13.17)ng/L比(32.41 ± 5.61)ng/L、(86.06 ± 12.19)ng/L比(46.44 ± 7.63)ng/L、(2.96 ± 0.45)mmol/L比(1.47 ± 0.22)mmol/L、(23.62 ± 4.24)分比(11.74 ± 2.07)分、(14.84 ± 2.42)分比(1.36 ± 0.2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脓毒性休克组血清PGRN、PCT、CRP、IL-6、TNF-α、Lac水平均高于非脓毒性休克组[(143.29 ± 13.54)μg/L比(116.59 ± 10.73)μg/L、(7.64 ± 1.17)μg/L比(4.24 ± 0.59)μg/L、(74.49 ± 10.46)mg/L比(53.89 ± 8.41)mg/L、(124.48 ± 14.37)ng/L比(99.16 ± 13.61)ng/L、(95.91 ± 14.75)ng/L比(76.42 ± 11.24)ng/L、(3.52 ± 0.46)mmol/L比(2.45 ± 0.39)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OFA评分、血清PGRN、PCT、CRP、IL-6、Lac水平为感染患者是否发生脓毒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PGRN预测感染患者是否发生脓毒症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19(95%CI 0.870~ 0.954),高于CRP、IL-6、TNF-α、La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GRN预测脓毒症患者是否发生脓毒性休克的AUC为0.912(95% CI 0.835~0.961),高于CRP、IL-6、TNF-α、La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PGRN水平为诊断患者是否发生脓毒症及反映其严重程度的良好生物标志物,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脓毒症 脓毒性休克 颗粒蛋白前体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成年黄斑区脉络膜厚度随年龄变化规律并分析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纳入2016年6—10月在北京同仁医院行健康体检的某事业单位在职和退休职工281,年龄21~90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选取受检者其中1眼进行分析。根据年龄将受检者分为21~30岁组、31~40岁组、41~50岁组、51~60岁组、61~70岁组、71~80岁组和81~90岁组。应用高分辨光相干断层扫描测量SFCT及距黄斑中心凹鼻侧(N)和颞侧(T)500、1 000和2 000 μm共7个位置的脉络膜厚度及黄斑区视网膜厚度。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分析年龄、性别、眼压、等效球镜度(SE)和视网膜厚度对SFCT的影响。结果最终纳入229例229眼进行分析,SFCT平均值为(218.73±79.69)μm,脉络膜厚度由黄斑处向鼻侧和颞侧方向逐渐变薄。各年龄组间SFCT、N2 000、N1 000、N500、T500、T1 000、T2 000脉络膜厚度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7.05、22.85、25.38、29.11、32.55、29.22、28.70,均P<0.01);各位置脉络膜厚度与年龄均呈线性相关(R2为0.35~0.47,均P<0.01),各不同位置脉络膜厚度在50岁后出现陡坡样下降。SE(β=-10.07,P<0.01)和年龄(β=-2.43,P<0.01)是SFCT的主要影响因素,而性别(β=-19.69,P=0.057)、视网膜厚度(β=0.02,P=0.897)和眼压(β=-0.86,P=0.466)与SFCT无明显线性相关。结论黄斑区脉络膜厚度随年龄增长逐渐变薄,并在50岁后呈陡坡样下降。脉络膜变薄与年龄增长、近视屈光度升高相关,而与性别、正常范围内的眼压波动及视网膜厚度无明显线性关系。

  • 标签: 光相干断层扫描/方法 脉络膜厚度/诊断 年龄 黄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年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HPS)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6月四川省绵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43例初发继发性HPS成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临床表现及生化指标。比较铁蛋白高水平组(≥5 000 μg/L)和低水平组(<5 000 μg/L)间、淋巴瘤相关HPS组与感染相关HPS组间患者的临床特点。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患者均以发热为主诉,起病时或治疗中均有感染表现。88.4%(38/43)患者骨髓有噬血现象;88.4%(38/43)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血细胞减少;36.6%(15/41)患者纤维蛋白原降低[中位值0.93 g/L(0.50~1.35 g/L)];76.7%(33/43)患者氨基转移酶升高。与铁蛋白低水平组(19例)相比,高水平组(21例)单核细胞比例低(0.081±0.040比0.163±0.076,P=0.016),纤维蛋白原降低发生率及氨基转移酶升高发生率均高[60.0%(12/20)比11.1%(2/18),P=0.002;95.2%(20/21)比52.6%(10/19),P=0.006]。与感染相关HPS患者相比,淋巴瘤相关HPS患者淋巴结大发生率高[72.7%(16/22)比27.8% (5/18),χ2=8.021,P=0.005],氨基转移酶升高发生率低[59.1%(13/22)比94.4%(17/18),χ2=4.848,P=0.028]。多因素分析显示,治疗后中性粒细胞比例高(OR=0.886,95% CI 0.786~0.998,P=0.046)及清蛋白水平高(OR=0.376,95% CI 0.156~0.907,P=0.030)是患者生存的保护性因素。结论初发继发性HPS成年患者中,铁蛋白≥5 000 μg/L者单核细胞比例降低,更易出现肝损害及纤维蛋白原降低。淋巴瘤相关HPS患者更易出现淋巴结大,感染相关HPS患者更易出现肝损害。治疗后中性粒细胞比例低、低蛋白血症提示继发性HPS成年患者预后较差。

  • 标签: 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嗜血细胞性 淋巴瘤 感染 临床表现 生物学标记 铁蛋白质类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中文版切尔西物理功能评估量表(CPAx-Chi)诊断ICU获得性衰弱(ICU-AW)的阈值及评估诊断价值。方法学习CPAx-Chi量表使用细节和注意事项,由2名研究者同时采用CPAx-Chi量表和医学研究委员会肌力评分( MRC-Score)量表对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综合ICU的200例患者进行独立评估。以MRC-Score总分≤48分为标准,通过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ROC AUC)、尤登指数(Youden's index, YI)及一致性检验,确定CPAx-Chi量表在诊断ICU-AW的阈值及价值。结果以MRC-Score总分≤48分为标准,A组ROC AUC= 0.899(95%CI 0.862~1.025);B组ROC AUC=0.874(95%CI 0.824~0.925);CPAx-Chi量表诊断ICU-AW的临界阈值为31.5分;A组最大YI=0.643,敏感度为87%,特异度为77 %;B组最大YI=0.62,敏感度为75%,特异度为87%。CPAx-Chi量表诊断ICU-AW的临界阈值为30.5分,B组最大YI=0.62,敏感度为79%,特异度为83%。以CPAx-Chi≤31阈值,ICU-AW组和非ICU-AW组的CPAx-Ch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PAx-Chi≤31分和MRC-Score≤48分诊断ICU-AW的一致性高,A组Kappa=0.845(P=0.02);B组数据Kappa=0.839(P=0.04),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PAx-Chi量表评分≤31分是诊断ICU-AW的临界值,且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CPAx-Chi量表可以在我国重症医学领域推广应用。

  • 标签: ICU获得性衰弱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阈值 灵敏度 特异度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膳食平衡指数(DBI_16)评价天津市吸烟成年膳食状况,并分析与血尿酸的关系。方法在天津市共计调查1 478名成年,使用3 d膳食回顾法和调味品称重法相结合获得膳食状况,并收集其空腹静脉血检测血尿酸。描述吸烟者与非吸烟者各类食物摄入状况及DBI_16评分,并分析吸烟、膳食质量距(DQD-DBI)与血尿酸的关系。结果天津市吸烟者蔬菜、水果、奶类摄入量均低于不吸烟者,烹调盐、烹调油、谷类、鱼虾类均高于不吸烟者;天津市吸烟者蔬菜水果、食物种类、奶豆类DBI_16评分低于不吸烟者,纯能量食物及调味品评分高于不吸烟者;天津市吸烟者DQD-DBI、正端分、负端分中位数分别为42.0、14.0、29.0,均高于不吸烟者,主要问题是中度摄入不足(67.0%)、低度摄入过量(70.9%)、中度摄入不均衡(67.2%);吸烟者血尿酸高于不吸烟者,在DQD-DBI“非适宜”情况下,吸烟者血尿酸亦高于不吸烟者。结论天津市吸烟成年膳食不均衡情况比不吸烟者更显著,且血尿酸明显高于不吸烟者,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吸烟人群的膳食营养宣传教育与干预。

  • 标签: 吸烟成年人 膳食平衡指数 膳食摄入量 血尿酸 吸烟指数
  • 作者: 沈子园 贺晨露 王颖 刘沁华 张颢 苗雨青 顾伟英 王春玲 王玲 叶静静 金英良 桑威 朱太岗 淮海淋巴瘤协作组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0-10
  • 出处:《白血病·淋巴瘤》 2021年第09期
  • 机构:徐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江苏 徐州 221004,江苏省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人事处 223800,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合肥 230022,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科,山东 济宁 272000,江苏省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 224001,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 213003,江苏省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 223000,山东省泰安市中心医院血液科 271000,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血液科,济南 250012,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江苏 徐州 221002,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血液科,安徽 宿州 234000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多中心数据探讨成年淋巴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LAHS)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8月淮海淋巴瘤协作组中9家医疗中心确诊的86例LAHS患者的临床资料。基于MaxStat算法获取连续变量的最佳截断值;单因素、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行log-rank检验。结果86例成年LAHS患者中男性50例(58.1%),女性36例(41.9%);患者中位年龄57岁(19~76岁),中位总生存(OS)时间1.67个月(95% CI 0.09~3.24个月),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58例,67.44%)。基于MaxStat算法,患者年龄、清蛋白、血肌酐、乳酸脱氢酶、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计数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64岁、30.1 g/L、67 μmol/L、1 045 U/L、4.58 g/L和72×109/L。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乳酸脱氢酶、清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是OS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LAHS病情凶险,进展快。年龄≥64岁、乳酸脱氢酶≥1 045 U/L、纤维蛋白原≥4.58 g/L、清蛋白<30.1 g/L的患者的生存情况较差。

  • 标签: 淋巴细胞增多症,噬血细胞性 淋巴瘤 成年人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我国成年主要慢性病与肌肉重量、力量和质量的关系。方法主要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的第二次重复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主要慢性病种类、个数及患病年限与肌肉重量、力量和质量的相关性。结果在24 242名研究对象中,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的患病率分别为9.6%、5.8%、3.2%和26.8%,患以上任一慢性病者占38.8%。患上述任一慢性病与低手握力和低上肢肌肉质量(AMQ)呈正相关,且其患病年限越长,风险越高(线性趋势P值均<0.001),患任一慢性病≥10年者低手握力和低AMQ的OR值(95%CI)分别为1.64(1.42~1.90)和1.83(1.60~2.10);患1、2、≥3种慢性病者低手握力的OR值(95%CI)分别为1.26(1.17~1.37)、1.42(1.23~1.64)和2.27(1.55~3.32),低AMQ的OR值(95%CI)分别为1.28(1.18~1.38)、1.67(1.46~1.92)和2.41(1.69~3.45),且关联均存在线性趋势(线性趋势P值均<0.001)。糖尿病、冠心病和脑卒中均与低手握力和低AMQ呈正相关;慢阻肺患者低四肢肌肉重量指数(ASMI)、低全身肌肉重量指数(TSMI)和低手握力的风险高于非慢阻肺患者,且风险与患病年限呈正相关(线性趋势P值均<0.05),患慢阻肺≥10年者低ASMI和低TSMI的OR值(95%CI)分别为2.39(1.36~4.20)和2.41(1.37~4.26)。结论慢性病患者肌肉力量和质量更低,且随患慢性病个数及年限延长,低手握力、低AMQ的比例更高。

  • 标签: 慢性病 肌肉重量 手握力 肌肉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我国成年腰围身高比与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关联。方法从2010年中国慢性病监测项目选取60个监测点人群(城市监测点25个、农村监测点35个)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共计36 632。将2010年中国慢性病监测项目数据作为基线数据。2016-2017年进行随访,完成随访者27 762。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腰围身高比与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风险比。并按年龄、性别等基线特征进行亚组分析,剔除死亡者和基线糖尿病患者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脑卒中分析,共纳入27 112名研究对象,观察到脑卒中事件1 333例;缺血性卒中分析,共纳入26 907名研究对象,观察到缺血性卒中事件1 128例;出血性卒中分析,共纳入25 984名研究对象,观察到出血性卒中事件205例。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以腰围身高比0~0.45组为参照,脑卒中分析,腰围身高比0.46~0.49、0.50~0.54和≥0.55组脑卒中发病风险分别增加21%(HR=1.21,95%CI:1.00~1.46)、26%(HR=1.26,95%CI:1.04~1.53)和60%(HR=1.60,95%CI:1.29~1.99),亚组分析发现,年龄对腰围身高比与脑卒中发病风险存在效应修饰作用(交互P=0.001);缺血性卒中分析,腰围身高比0.46~0.49、0.50~0.54和≥0.55组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分别增加30%(HR=1.30,95%CI:1.05~1.60)、33%(HR=1.33,95%CI:1.07~1.64)和61%(HR=1.61,95%CI:1.26~2.05),亚组分析发现,年龄对腰围身高比与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存在效应修饰作用(交互P=0.024);出血性卒中分析,腰围身高比≥0.55组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增加73%(HR=1.73,95%CI:1.02~2.94),0.46~0.49和0.50~0.54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敏感性分析结果未发生变化。结论控制体重预防脑卒中及其亚型,可将腰围身高比作为体重控制指标之一。尤其重点关注腰围身高比≥0.55的年龄<50岁人群,同时不应忽视腰围身高比0.46~0.49群。

  • 标签: 腰围身高比 脑卒中 缺血性卒中 出血性卒中 前瞻性队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中文版切尔西物理功能评估量表(CPAx-Chi)诊断ICU获得性衰弱(ICU-AW)的阈值及评估诊断价值。方法学习CPAx-Chi量表使用细节和注意事项,由2名研究者同时采用CPAx-Chi量表和医学研究委员会肌力评分( MRC-Score)量表对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综合ICU的200例患者进行独立评估。以MRC-Score总分≤48分为标准,通过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ROC AUC)、尤登指数(Youden's index, YI)及一致性检验,确定CPAx-Chi量表在诊断ICU-AW的阈值及价值。结果以MRC-Score总分≤48分为标准,A组ROC AUC= 0.899(95%CI 0.862~1.025);B组ROC AUC=0.874(95%CI 0.824~0.925);CPAx-Chi量表诊断ICU-AW的临界阈值为31.5分;A组最大YI=0.643,敏感度为87%,特异度为77 %;B组最大YI=0.62,敏感度为75%,特异度为87%。CPAx-Chi量表诊断ICU-AW的临界阈值为30.5分,B组最大YI=0.62,敏感度为79%,特异度为83%。以CPAx-Chi≤31阈值,ICU-AW组和非ICU-AW组的CPAx-Ch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PAx-Chi≤31分和MRC-Score≤48分诊断ICU-AW的一致性高,A组Kappa=0.845(P=0.02);B组数据Kappa=0.839(P=0.04),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PAx-Chi量表评分≤31分是诊断ICU-AW的临界值,且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CPAx-Chi量表可以在我国重症医学领域推广应用。

  • 标签: ICU获得性衰弱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阈值 灵敏度 特异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居家隔离对健康成年血脂和血糖的影响。方法2020年4月7日至5月1日在北京市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成年512例,从中筛选出无慢性传染性疾病、年龄≥18岁、接受社区封闭管理或居家隔离时间为2020年1月23日至3月30日,且2018及2019两年同月份均在北京市体检中心体检的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最终87例纳入本研究。使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血脂及血糖三年的变化趋势,进一步使用Bonferroni法分析两两体检年份血糖及血脂水平差异。结果87例研究对象中男性36例(41.4%);女性51例(58.6%),年龄(46.3±13.2)岁(范围:24~74岁)。2018—2020年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空腹血糖(FBG)指标的随时间变化趋势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男性LDL-C、TC、FB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女性HDL-C、LDL-C、TC、FB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018、2020年的HDL-C水平均显著低于2019年[(1.27±0.29)、(1.30±0.31)比(1.36±0.34)mmol/L],2020年的LDL-C水平均显著高于2018、2019年[(3.11±0.88)比(2.81±0.77)、(2.84±0.71)mmol/L],2020年的TG水平显著高于2019年[(1.54±1.17)比(1.32±0.80)mmol/L],2019、2020年的TC水平均显著高于2018年[(4.88±0.94)、(5.10±0.99)比(4.63±0.90)mmol/L],2019、2020年的FBG水平均显著低于2018年[(5.34±1.17)、(5.44±1.58)比(5.84±1.70)mmol/L](均P<0.05)。男性LDL-C、TC、TG、FBG四项指标总体均值在各年度均高于女性、HDL-C总体均值低于女性;相比2019年,2020年男性LDL-C、TC均显著升高、女性HDL-C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居家隔离对血脂及血糖产生不良影响。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居家隔离 血脂 血糖 健康体检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成年乙型肝炎(乙肝)疫苗(HepB)初次免疫(初免)无应答者再次免疫(再免)后8年的抗体持久性。方法2009年8-9月选择济南市章丘区农村社区作为研究现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为18~49岁、本地常住人口、既往无HBV感染史和HepB接种史、健康状况良好者。按照“0-1-6”程序完成3剂次HepB初免的无应答成年进行3剂次再免,分别于再免后1个月(T1)、2年、4年和8年采集静脉血,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CMIA)检测抗-HBs、HBsAg和抗-HBc。结果再免后T1、2年、4年和8年时抗-HBs阳性率分别为85.12%(549/645)、60.60%(283/467)、55.90%(199/356)和55.09%(222/403),其中前2年、3~4年和5~8年的年均递减率分别为15.62%、3.96%和0.36%;抗-HBs几何平均浓度(GMC)分别为153.92、21.43、15.02和13.68 mIU/ml,其中,前2年、3~4年和5~8年的年均递减率分别为62.69%、16.28%和2.3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再免后8年抗-HBs阳性率和GMC均与T1时抗-HBs水平独立相关,与T1时抗-HBs GMC<100 mIU/ml者相比,T1时GMC为100~和≥1 000 mIU/ml者再免后8年抗-HBs阳性率(OR值分别为14.13和62.91)和GMC(β值分别为1.88和3.24)均较高(均P<0.001)。再免后8年无HBsAg阳转者,抗-HBc阳转率为14.14%(57/403)。结论成年HepB初免无应答者3剂次再免后,抗体在前4年衰减较快,5年后进入稳定状态,再免后8年多数人抗-HBs仍维持在保护水平之上;抗体持久性主要与再免1个月时的抗体水平有关。

  • 标签: 乙型肝炎疫苗 无应答者 免疫 抗体持久性 成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社区成年高尿酸血症(HUA)与慢性肾病(CKD)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基于华东区域自然人群队列,对7 276例基线时未患CKD的上海市松江区20~74岁常住居民进行基于社区的前瞻性队列研究。CKD的诊断根据美国肾脏基金会慢性肾脏病实践指南的标准,HUA定义为血清尿酸(SUA)>420 μmol/L(男性)或>360 μmol/L(女性)。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HUA与CKD发病风险的关联。结果经过中位时间2.65年的随访,队列人群新发CKD病例301例,累积发病率为4.14%,发病密度为16.01/1 000年(95%CI:14.20~17.82)。CKD发病人群HUA的基线患病率显著高于非CKD发病人群。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HUA与CKD发病风险呈显著正关联,HUA患者的CKD发病风险HR值为1.92(95%CI:1.46~2.53)。在对性别、年龄、BMI、2型糖尿病、高血压等因素分层后,HUA与CKD发病风险仍呈显著正关联;在相加模型中,年龄与HUA存在交互作用,交互作用指数为1.78(95%CI:1.18~2.68)。结论上海市松江区成年CKD的发病率较高,HUA为CK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慢性肾病 血尿酸 高尿酸血症 队列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我国成年自评健康状况与脑卒中发病风险的关联。方法将2010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作为基线数据,从2010年监测点中选取11个省60个监测点(城市监测点25个、农村监测点35个)作为随访点,排除基线心血管病者,共36 195进入随访队列。2016-2017年进行随访调查,完成随访27 441。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自评健康状况与脑卒中发病风险比(HR),并按年龄、性别等基线特征进行亚组分析,剔除死亡者和基线糖尿病者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共纳入26 699名研究对象进入分析,平均随访6.4年(共171 431.1年),随访期间共观察到脑卒中1 33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32例,脑内出血197例,缺血性卒中1 149例),发病密度为7.77/1 000年。多因素调整相关因素后,以自评健康非常好者为参照,自评健康差者脑卒中发病风险增加68%(HR=1.68, 95%CI:1.22~2.32),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增加47%(HR=1.47, 95%CI:1.05~2.05)。亚组分析发现年龄和BMI对自评健康与脑卒中发病风险间的关联存在效应修饰作用,年龄和血脂异常对自评健康与缺血性卒中发病存在修饰作用(交互P<0.05)。敏感性分析结果与全人群结果一致。结论自评健康状况差的人群发生脑卒中和缺血性卒中的风险增加,应将该人群,尤其是自评健康差的超重/肥胖、年龄<60岁或血脂异常人群作为重点干预对象。

  • 标签: 自评健康 脑卒中 缺血性卒中 前瞻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基于性别与年龄的中国正常成年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正常参考范围,并评估年龄、性别和种族对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影响。方法通过多中心联合前瞻性纳入年龄20~89岁的中国正常成年共786名。应用EOS低辐射X线机摄站立位全身X线片以评估脊柱-骨盆矢状位形态。测量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下腰椎前凸(L4~S1 lumbar lordosis,LLL)、整体倾斜(global tilt,GT)、T1骨盆角(T1-pelvic angle,TPA)和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并计算PI-LL值和前凸分布指数(LLL/LL,LDI)。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应用相关性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评估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测量数据的可信度。比较不同性别与年龄组的脊柱-骨盆参数,并与文献中不同种族人群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786名正常成人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3.7±7.1 kg/m2,ODI为6.9%±2.5%(0~18%)。建立按照年龄和性别分组的矢状位参数,ICC为0.86~0.95,表明可信度较好至优秀。统计结果显示男性与女性间多项矢状面参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女性PI(45.0° vs. 41.4°)、PT(13.9° vs. 10.7°)、PI-LL(1.8° vs. -0.5°)和GT(13.5° vs. 10.9°)均明显高于男性(P< 0.001),而男性LLL(28.6° vs. 26.6°)和LDI(0.68 vs. 0.63)则明显高于女性(P< 0.001)。自40岁组至80岁组PI-LL、SVA、GT和TPA均随着年龄增加而明显升高;而LL、LLL、LDI则逐渐降低,TK随年龄增长缓慢。不同种族间正常成年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对比显示,中国人PI、SS、TK、LL较美国人小,而PI-LL较高;与日本人相比,中国人PI、SS和LL均较小。随着年龄增长,本研究中国人群与日本、美国人群各矢状面参数保持较为一致的变化趋势。结论成功建立了基于年龄和性别的正常成年中国人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参数正常参考范围,不同年龄和性别间的矢状面形态存在明显差异。不同种族人群为维持矢状面平衡的脊柱-骨盆复合体代偿模式也存在差异,因此,评估脊柱畸形以及制定脊柱矫正手术方案时应充分考虑性别、年龄以及种族等因素。

  • 标签: 成年人 性别因素 年龄因素 脊柱 骨盆
  • 简介:摘要目的用能谱CT的方法评估成年腹部脂肪分布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对105例成年进行身高、体重、腰围、臀围的测量,并用能谱CT扫描评估腹部脂肪分布特点。结果与非肥胖者相比,肥胖症患者的腹部皮下脂肪、腹腔和肝脏异位脂肪含量均较高(P<0.05),而肌肉内脂肪(IMAT)含量并不随BMI而增加;中年组的腰围、腰臀比、腹腔面积和IMAT均较青年组高,且中年组的肌肉含量较青年组低,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的腹腔面积和肌肉含量高于女性,而女性的皮下脂肪面积、腹部皮下脂肪厚度和竖脊肌内脂肪含量高于男性,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BMI、年龄和性别的受试者的腹部脂肪分布的特点不同,因此,应重视对肥胖症患者的异位脂肪分布的个体性评估。能谱CT可作为异位脂肪评估的重要手段,为制定个体化的减重方案提供依据。

  • 标签: 能谱CT 肥胖症 腹部脂肪分布 肌肉内脂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