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形成的预防措施。方法选择2010.2-2011.2在我院剖宫产的产妇,共1020例为观察组,选择2011.2-2012.2剖宫产产妇共1050例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产妇一般护理常规,观察组采用肢体按摩,足背及踝关节运动,早期下床活动、使用人工肌泵方法结果观察组在下肢静脉形成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有显著差异。结论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的共同结果,通过早期肢体活动,可降低静脉的发生率。

  • 标签: 早期肢体活动 剖宫产术后 下肢静脉血栓 预防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静脉(DVT)形成的预防性护理措施。方法选取妇科盆腔手术192例患者,分为常规组和预防组各96例,比较围术期行常规护理和预防性护理的术后下肢DVT发生率。结果预防组术后下肢DVT发生率(3.1%)显著低于常规组(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围术期预防性护理能够有效减少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静脉的发生率。

  • 标签: 盆腔手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性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如何有效预防妇科腹腔镜手术后下肢静脉栓塞(DVT)的发生。方法以我院妇产科2008年1月~2010年12月良性病变行腹腔镜手术患者248例为研究组,以我院2005年1月~2007年12月妇科良性病变行腹腔镜手术患者237例为对照组。研究组在围手术期给予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对照组给予传统的围手术处理。结果治疗组DVT的发生率5.24%,对照组DVT的发生率10.94%,经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强妇科腹腔镜术后DVT的重视,针对各项高危因素,在腹腔镜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采用相应的干预措施,能有效减少DVT的发生。

  • 标签: 妇科 腹腔镜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静脉(DVT)形成的护理体会。方法对88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运用综合疗法进行护理。结果3例出现静脉经过积极治疗及护理临床治愈。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静脉的预防应是术前评估,术后观察,功能锻炼及低分子肝素使用进行综合护理。

  • 标签: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深静脉血栓 预防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医用弹力袜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1170例剖宫产术后产妇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590例和对照组580例。实验组采用常规预防措施加医用弹力袜。对照组单纯采用常规预防措施。分别观察、记录两组产妇术后下肢肿胀、疼痛及发生DVT的情况并进行对照比较。结果(观察组术后下肢肿胀,疼痛发生率)两组疗效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意义,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医用弹力袜能安全有效的预防剖宫产术后静脉的形成,对减少产后并发症、促进产后恢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深静脉血栓 医用弹力袜 剖宫产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急性静脉形成的护理措施,预防并发症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0年3月~2012年3月我院骨科收治的11例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急性静脉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护理方法。结果11例患者经临床综合治疗及精心护理后,痊愈10例,显效1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结论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急性静脉形成时除了及时有效的应用抗凝治疗外,临床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 标签: 下肢骨折 术后 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防治危重症患者静脉形成(deepvenousthrombosisDVT)的有效方法。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年4月至2011年4月期间入住我院ICU的采取双下肢气压及小剂量低分子肝素治疗(30~40anti-XaIU/kg?d)的危重症患者180例,对照组107例危重症患者采用小剂量低分子肝素(30~40anti-XaIU/kg?d)预防,通过比较两组间患者浅静脉曲张、色素沉着、溃疡、肿胀等发生率;对比两组间D-二聚体值,血浆蛋白S、蛋白C、抗凝血酶Ⅲ(AT-Ⅲ)和抗心磷脂抗体(PA)等指标数值的差异,及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静脉检出率,以及两组间出血点、皮下瘀斑、皮下淤血、皮疹等因血小板减少相关性疾病的发生率。结果双下肢气压治疗组浅静脉曲张、色素沉着、溃疡、肿胀等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D-二聚体值,血浆蛋白S、蛋白C、抗凝血酶Ⅲ(AT-Ⅲ)和抗心磷脂抗体(PA)的均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静脉检出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血小板减少相关性疾病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气压治疗对于防治危重症患者DVT的发生可能有一定的作用,且该方法安全,未有明显不良反应,简单易操作,适于临床推广。

  • 标签: 危重症患者 深静脉血栓形成 双下肢气压治疗 低分子肝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行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静脉(DeepVeinThrombus,DVT)的预防及护理对策。方法对行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84例患者在围术期提供预防性护理服务,术前对患者病情进行准确评估;术中避免手术操作损伤血管壁;术后严密观测患者病情,调整患者饮食以利于排便,做适当的运动指导以增强下肢循环。结果84例患者无1例有下肢静脉形成。结论对于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应在围术期采取预防下肢静脉的护理措施,这样才能提高手术治疗成功率,改善预后。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 髋关节置换术 预防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杜绝静脉形成(DVT)的护理对策。方法通过对34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术前及术后早期采取了联合措施,促进静脉回流。结果34例患者,1例患者手术后24h患肢胀痛持续加剧,经彩色多普勒诊断证实为DVT早期,经积极处理缓解,其余33例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指导人工股骨头置换患者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并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对降低股骨头置换患者DVT的发生率有重要意义。

  • 标签:
  • 简介:摘要探讨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形成的预防及护理,对42例髋关节置换及26例膝关节置换患者,做好围术期的术前评估、观察,落实相应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结果经积极有效的围术期预防及护理,无一例发生下周静脉。认为围术期积极预防和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可明显降低髋膝关节置换术后静脉的发生率。

  • 标签: 髋膝关节置换术 下肢静脉血栓 预防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疗法对妇科术后下肢静脉形成的治疗效果,探讨临床使用价值。方法将本科80例妇科手术后并发下肢静脉形成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患者予以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西药尿激酶静脉滴注等西药治疗,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服中药活血通络汤,对比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显愈率80.0%(32/4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52.5%(21/40),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手术后下肢静脉形成效果显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妇科术后中西医结合疗法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妇科围手术期静脉栓塞症的防治措施,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07年5月~2012年4月我院妇科围手术期发生静脉栓塞症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肝素抗凝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健康指导。观察两组患者总有效率、肺栓塞发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较高、肺栓塞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一例死亡。结论采用肝素抗凝结合健康指导治疗妇科围手术期静脉栓塞症可以取得较满意的防治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妇科 围手术期 静脉血栓栓塞症
  • 简介: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在急性下肢静脉形成(DVT)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2010年12月我科收治的72例急性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置入下腔静脉滤器,然后以CDT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通过电话、血管彩超及血管造影的方法进行随访,观察下肢静脉通畅率,有无肺动脉栓塞(PE)发生,滤器内血流通畅情况及滤器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随访3~24个月,平均(8±0.4)个月,2例失访。下肢静脉通畅率为(60.03±13.48)%,治疗期间有2例发生轻度PE症状,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血管造影发现滤器内拦截血栓者12例,及时予以滤器内置管溶栓及导管吸栓后,血栓基本清除。随访发现滤器内血流通畅率为93.02%。结论对于急性下肢DVT行CDT治疗的患者,放置下腔静脉滤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方法,有效避免了PE的发生,降低溶栓治疗的风险。

  • 标签: 下腔静脉滤器 深静脉血栓 肺动脉栓塞
  • 简介:目的观察下肢静脉形成(DVT)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术后髂静脉支架治疗髂静脉病变的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155例下肢DVT患者经CDT治疗后,髂静脉远端主干静脉完全通畅,髂静脉残留狭窄大于50%者中的7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45例行髂静脉支架置入,对照组29例髂静脉未置入支架。观察指标:静脉通畅率,CEAP分类法中临床分级(C)变化,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计分(VCSS)变化及生活质量调查表(CIVIQ)评分。结果术后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行静脉造影或彩超检查,实验组40例,对照组27例,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终点通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7.5%(35/40)vs29.6%(8/27),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的1年累积通畅率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86.0%vs54.8%,P<0.01)。实验组及对照组的CEAP分类法中临床分级(C)术前术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1±0.21vs0.69±0.23,P<0.01)。随访终点实验组及对照组VCSS术后两组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57±0.27vs6.56±0.23,P<0.01)。实验组及对照组CIVIQ调查表终点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2.67±3.01vs39.34±6.66,P<0.01)。结论髂静脉支架对下肢DVT导管溶栓术后治疗髂静脉病变能够提高深静脉的通畅率,提高疗效,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深静脉血栓形成 导管接触性溶栓 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