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杜绝下肢静脉形成的护理对策。方法通过对这68例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护理进行总结,提出预防应从病因出发,通过早期积极主动和被动活动,促进静脉回流。结果68例患者开展预防性抗凝治疗,无一例出现下肢静脉,只有2例出现术后局部肿胀,在进行抬高患肢,促进早期功能锻炼和预防性抗凝治疗后症状基本消失。结论指导人工关节置换患者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一、并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人工关节置换术 深静脉血栓形成 护理预防性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防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肥胖妇女妇科疾病术后双下肢静脉形成早期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哈萨克族肥胖妇女腹式子宫全切术后和阴式子宫全切术后18例为观察组,16例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按一般的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护理干预,2组比较手术后LEDVT的发生。结果观察组的发生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术后早期双下肢干预双下肢按摩能有效地预防LEDVT的形成。

  • 标签: 妇科手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双下肢按摩 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出血术后发生下肢静脉的相关因素,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0年12月-2011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脑出血患者856例,随机从中抽取22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发生下肢静脉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由此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静脉的发生率为20.45%,下肢静脉主要发生在瘫痪侧肢体,占85%,年龄、糖尿病、应用脱水剂以及卧床时间等是发生下肢静脉发生的危险因素。围绕这几方面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结论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对降低脑出血后下肢静脉形成的发生率有显著效果。

  • 标签: 脑出血术后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关因素分析 护理对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下肢骨折手术后静脉形成发生率较高,护理干预可有效地降低其发生,对其危险因素和护理干预进行了综述,阐述了护理干预下肢骨折术后患者静脉形成研究的主要进展,为预防下肢静脉的发生提供依据。

  • 标签: 下肢骨折 深静脉血栓形成 手术患者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静脉滤网植入术治疗下肢静脉形成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38例行经股静脉滤网植入术治疗下肢静脉的疗效观察。结果行滤网植入后取得满意效果,无并发症的发生,患者15-25天痊愈出院。

  • 标签: 深静脉血栓 疗效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下肢静脉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62例急性下肢静脉,13例慢性下肢静脉患者进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观察血管内径、血栓范围、血栓回声特征及血流情况。结果急性下肢静脉形成后血管内径增宽,血栓表现为均质或不均质低回声图像,亚急性和慢性血栓回声较高,血栓部位管腔无血流显示或血流充盈缺损,并可继发静脉瓣功能不全。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不仅可无创、及时、敏感、安全地检出下肢静脉,同时可通过动态观察其演变情况,判断临床治疗效果,是诊断下肢静脉的首选方法。

  • 标签: 二维 彩色多普勒 超声 诊断 下肢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围手术期患者下肢静脉形成的原因及预防护理对策。方法对近期医学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术前认真评估患者,做好卫生宣教;术中仔细操作,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情况;术后积极预防护理,加强下肢功能锻炼,防止血管内膜损伤及血液高凝给予机械性、药物性和其他的预防及护理方法。结果对于围手术期患者采取积极预防措施,减少DVT和肺栓塞的发生,降低患者住院日、医疗费用和病死率。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行化疗期间,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后形成静脉的原因和护理对策。方法对5例行PICC置管发生静脉形成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乳腺癌患者在化疗期间并发上肢静脉形成后,及时给予抗凝等综合治疗及护理,均能早期再通,未发生肺栓塞。结论乳腺癌患者行化疗过程中,行PICC置管的上肢肢体形成静脉,其原因与患者自身凝血功能以及预防DVT的护理有关。通过使用抗凝药物,观察其效果和并发症,使血栓形成的静脉尽快复通,化疗得以继续进行,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和痛苦。建议普及B超引导下PICC置管技术,减少穿刺次数,避免DVT的发生。

  • 标签: 乳腺癌 PICC 深静脉血栓形成 原因分析 护理对策
  • 简介:肺栓塞(pulmonarythromboembolism,PTE)是指肺动脉血管被栓子栓塞导致的疾病,75%~90%的栓子来源于下肢静脉静脉尤其是下肢静脉(deepveinthrom-bosis,DVT)形成是腹腔镜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静脉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血流缓慢瘀滞,而腹腔镜术中气腹压力大于下肢静脉回流的压力,导致静脉流动力学改变,引起血栓形成。

  • 标签: 深静脉血栓 肺栓塞 腹腔镜检查 个性化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22例妇产科手术后静脉形成的分析,探讨静脉形成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对22例妇产科手术的术式及手术时间、患者年龄、患病季节等进行分析。结果患者的手术术式的选择、发病年龄、发病季节等都是引起下肢静脉形成的重要原因。结论早期的预防和术后护理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的防止下肢静脉的形成。

  • 标签: 妇科手术 静脉血栓 原因 对策
  • 简介:目的:探讨妊娠合并静脉栓塞性疾病诊治特点。方法:对15例妊娠合并静脉栓塞性疾病患者的发病特点、诊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5例妊娠合并静脉患者,14例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其中1例流产,1例发生严重肺栓塞后经大剂量尿激酶治疗后行剖宫产,1例并发胎盘早剥,放置可回收下肢静脉滤器,1例患者同时并发静脉和肺栓塞,放置下肢静脉滤器后行剖官产术,1例要求结束妊娠,放置下肢静脉滤器后行人工流产术;所有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得到缓解,15d后患肢肿胀、疼痛消失,患肢周径与健侧差距缩小到(1.9±0.4)cm。新生儿均正常健康,新生儿出生10minApgar评分均〉8分。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无出血并发症,无死亡。结论:治疗妊娠合并静脉栓塞性疾病首选低分子肝素(或肝素),非必要情况下不宜用溶栓治疗。应用下肢静脉滤器要把握适应证,必要时放置可回收下肢静脉滤器,防止发生严重性肺栓塞。

  • 标签: 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 妊娠期深静脉血栓 肺栓塞
  • 简介:目的:观察腺梗稀莶IIA对静脉形成大鼠vWF及ICAM-1水平的影响。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平均分入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阿司匹林组、肝素组、腺梗稀莶IIA高、低剂量组,采用环形缩窄下肢股静脉管腔1/2限流,直流电持续电击损伤法造下肢静脉模型,造模6h后采血。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血清中vWF及ICAM-1的含量。结果:静脉形成模型大鼠血清中vWF、ICAM-1水平明显升高,腺梗稀莶IIA可以降低vWF、ICAM-1水平,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腺梗稀莶IIA能改善炎性反应,减轻静脉大鼠血管肉皮细胞的损伤.有明显的血管内皮保护作用.

  • 标签: 腺梗豨莶IIA 血栓 血管性假血友病因 细胞间黏附分子-1 内皮细胞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联合溶栓治疗静脉的护理方法。方法102例下肢静脉患者放置下腔静脉滤器,术后静脉溶栓,同时通过加强患者的心理、术中和术后护理及健康教育。结果88例痊愈、10例显效、4例无效,均无肺栓塞、滤器移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疗效满意,针对性护理是治疗成功的重要保证。

  • 标签: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 溶栓 下肢静脉血栓 肺栓塞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小腿肌间静脉的诊断价值。方法对99例临床表现为小腿肿胀疼痛患者进行彩超检查,二维图像观察静脉的管径、管腔内有无异常回声,异常回声的强度及范围,彩色多普勒观察静脉管腔内血流的有无、充盈情况及加压试验观察管径及血流束的变化,并观察是否合并同侧静脉。结论彩色多普勒能明确显示血栓的有无、范围以及阻塞程度,对小腿肌间静脉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 标签: 彩色多普勒 肌间静脉 血栓形成 并发症
  • 简介:摘要将中国医院首届人本位整体护理高端培训过程中,张中南教授提到的预防骨科术后并发静脉的临床护理技巧应用到中风后卧床患者预防静脉的护理中,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本文介绍了具体护理方法,阐明了踝关节跖屈与背伸锻炼应用到中风卧床患者静脉预防中的重要意义。

  • 标签: 踝关节 跖屈 背伸 中风 深静脉血栓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骨科术后预防下肢静脉形成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方法对128例骨科术后患者进行下肢静脉的预防及护理。在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完善术前准备,术后做好预防下肢静脉的护理及指导患者患肢功能锻炼。结果本组128例患者均未发生下肢静脉。结论对于骨科术后的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是预防下肢静脉的关键。

  • 标签: 下肢静脉血栓 围手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妇产科术后、产后并发下肢静脉形成的非手术治疗体会。方法对2008年1月-2011年10月于我院进行诊治的15例下肢静脉形成患者从用药、饮食、护理、并发症的观察及预防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妇产科术后、后并发下肢静脉形成患者经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结论对高危孕产妇术后患者进行早期干预,综合治疗,可有效预防妇产患者术后、产后下肢静脉的形成,可作为临床应用的借鉴,值得推广。

  • 标签: 妇产科 术后 产后 静脉 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