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前言:《兰亭序》早已入殉昭陵,原迹不见,凭何判断真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国内掀起一场‘兰亭论辩’。有人主观妄断,堵塞他人言路,只许批伪,不许言是,霸气逼人。有感于此,而另辟蹊径,凭着雕虫小技,写成此文。七十年代,困居僻乡,矢志勤学,读帖求真,得友人之助,寻求资料,对原来论据有所充实。近日,重检旧稿,又对文字和论点做了一些修改、补充。定稿后发表,提请各位专家、读者指正。

  • 标签: 八柱褚摹 兰亭八柱 褚摹辩
  • 简介: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传播始终如同经济、科技、政治一样,是改变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力量。尤其是20世纪后半期以来,信息革命改变了人类的传播方式与传播手段,使人类文明的传播和传承出现了崭新的局面。物质文化遗产遗产保护问题在全世界都是个难题,采取怎样的科学方法才能对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保护,是实践界和理论界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认为在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媒体传播是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多样的可靠保证。电视等媒体传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一个崭新的和高效率的途径。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多样性 民歌 电视传播
  • 简介:加强上海市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成为《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重要板块。而我们对遗传承与发展的努力亦非一朝一夕。从有识之士的呐喊,到系统学术研究和梳理,再到政策的扶持与平台的搭建,这一路走来并非没有弯路、绕路,也因遗作为物质文化遗产的分散、零碎和多元,因此我们在构建保护工作的时候需要抽丝剥茧找到问题,然后再去针对解决问题。如今我们亟需将遗保护工作导向“有的放矢”的轨道。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传承与保护 上海文化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新时期 文化大都市
  • 简介:在当前我国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实施以来,无论是各级政府部门,还是学术界、各行业、民间群体等都非常重视,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尤其是出版和发表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直接推动了这一工程的顺利进行。大连大学张景明教授承担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东北地区民间美术类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保护与开发研究》,经过近三年的实地调查和研究,发表了10余篇关于东北民间美术遗产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学术论文,并以《东北民间美术遗产研究》为题作为最终成果完成该项目,日前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目前我国境内区域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中的一部力作,代表了该领域研究的高水平学术成果。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民间美术 东北地区 区域性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篇章
  • 简介:江苏的古琴艺术在明清时期有突出的表现,涌现出虞山、金陵、广陵三大琴派,但三大琴派的发展并非连续不断,而是以此起彼伏、交替进行的方式展开,呈现出琴学中心的从江派到虞山派到白下派再到广陵派的频频转移。针对这一现象,文章借用塞维斯的文化进化理论进行解释,揭示出这种连续的机制在于艺术的演进本身包含特殊进化和一般进化两个方面,并据此提出如何应对演进的连续的策略。

  • 标签: 虞山派 金陵派 广陵派 琴派 中心转移 塞维斯
  • 简介:由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深圳画院、关山月美术馆承办,董小明和严善錞担任总策划的"第八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继上一届双年展之后如期举行,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的双年展以青年水墨创作和研究为主题,推出"水墨形学·笔墨概述"、"水墨图学·原型研究"两个主题展,集中展示和呈现了当前中国画坛最具活力、最受关注的青年艺术家群体400余件水墨作品,此届展览,无论是在展览策划、学术研究、艺术家挑选,还是在展示方式上都颇具新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由深圳画院研究部主任陈君担任策展人的"水墨形学·笔墨概述"主题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近40位优秀青年艺术家的120余幅主题丰富、形式各异的当代艺术作品,突显了当代青年艺术家在笔墨这一表现形式上的演变和探索。

  • 标签: 当代艺术作品 中国画坛 关山月 董小明 策展人 水墨作品
  • 简介:1、普宁英歌普宁英歌是一种独特的民间传统舞蹈,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被认为是扬正压邪、吉祥平安的象征,深受群众喜爱和推崇,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普宁英歌是一种壮美阳刚的汉族男性群体舞蹈,表现梁山泊英雄攻打大名府的豪情斗志和英雄气概。表演队伍人数少则24人、36人、72人,最多可达108人。表演者按梁山泊英雄形象画脸谱造型,穿着武士服,紧身短打,手执特制双短棒扣击起舞,并配以锣鼓、螺号节奏,队形变幻莫测,动作套式五花八门,场面恢宏,气势磅礴。

  • 标签: 民间舞蹈 非物质文化遗产 群众基础 传统舞蹈 社会基础 英雄形象
  • 简介:2005年新春伊始,我受友人之托,编辑《历代日记丛抄》一书。该书收入宋、元以迄民国,历代文人日记六百余种,蔚成大观,其中不乏珍本孤本,特别是一些抄稿本的日记,更是首次面世。稿本《涤日记》就是其中一种珍贵的历史资料。该书为抄本,不著撰人。从自序中看,“涤”氏(笔者据序言拟称其为“涤”氏,此注)为清末民国初人士。十九世纪末,西学东渐风起,师范教育兴于洋务运动之余绪,“涤”氏就是在这个时候“入师范”学习的。

  • 标签: 抄稿本 日记 档案价值 史料 师范教育 十九世纪末
  • 简介: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进程中,面临着脱离日常生活场域又重新进入日常生活场域的建构问题。遗能否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决定了其能否得到有效保护传承。这其中的关键,在于每个主体对作为日常生活的物质文化遗产共享、保护和传承的自觉。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日常生活 生活世界 文化自觉
  • 简介:在第九届"中国·宜兴国际陶瓷文化艺术节"上,宜兴陶瓷艺人以其遗"拿手绝活",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和世界各地的嘉宾,充分展示了紫砂、均陶、青瓷、彩陶以及阳羡茶的制作技艺,使海内外客人零距离地深切感受中国古老陶都的文化魅力。——编者

  • 标签: 宜兴陶瓷 国际 陶艺 文化艺术节 制作技艺 文化魅力
  • 简介: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作为一个中等城市的工人文化宫,绝对是这座城市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阵地。那个时期是以产业工人为主体,又有企业工会组织为依托,企业有工人俱乐部,车间有文化活动室,要人有人,要场地有场地。工人的文化活动开展得有规模、有声势、有气象。就以工人职业美术活动为例,每年五一节、国庆节、元旦,文化宫都要举办全市工人美术作品展;各个厂、矿每月出宣传栏,车间每周出墙报。工人文化宫举办的全市工人美术展,每次参观展览的人数达数十万人次。全市职业美术爱好者、基层美术骨干达千人以上,他们的作品参加全省美术展,参加全国美术展,他们当中还有人进了省、市书画院,成了知名的画家。随着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经济体制的改革,企业的改制,第三产业的兴起,社会的转型,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生活出现了多元化。过去,我市以产业工人为主体的,层层企业工会为基础的,群众文化活动的格局被打破,工人文化宫开展的工人职业美术活动的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在这种变化中又重新涌现出新的文化现象。作为一名工人文化宫专职从事群众文化美术辅导的干部,深入研究这一文化现象,对我们今后开展工人(群众)职业美术辅导工作是有好处的。

  • 标签: 美术活动 文化现象 职业 群众文化活动 企业工会组织 工人文化宫
  • 简介:当今社会稳定,军事发达,经济发展,国家一直将发展重心放在民生发展上。民生教育,作为民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未来人才的建设。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而声乐教育,一方面作为提升我国民众艺术鉴赏力和艺术表达力的重要体现方式,是民生教育中提高民众综合素质的后备力量,另一方面,对于娱乐民众,丰富民众文化生活,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何高效率的进行声乐教育,一直是声乐研究者关注的话题.使用声乐教学术语是否能很好的进行声乐教育?术语化声乐教学用语是否能更好的传授声乐技巧?什么是非术语化声乐教学?怎么运用术语进行声乐教学?本文将对这些问题做详细探讨。

  • 标签: 声乐教学 非术语化 用语
  • 简介: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的象征,是与各族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追求。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铺路石,也是珍贵的、具有见证人类发展历程价值的文化资源。这些年,群众文化艺术馆肩负着挖掘、整理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的任务,各地的群众艺术馆做着大量收集、整理民间舞蹈集成、民歌集成、民族民间器乐集成、曲艺集成等工作。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意见》的出台,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胡锦涛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保护 发展历程 中华民族 文化资源 表现形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遗工作的延续离不开一个源头,那就是田野调查。任何项目的取证、立项、申报、评定等都是依靠这一源头展开。作为遗工作战线上的工作者则是挖根究底的"田野派",田间地头才是我们的资料库。

  • 标签: 查阅和收集 入乡随俗 田野笔记 田野调查报告
  • 简介:扬州剪纸作为首批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其图案表现绚烂多姿:花香鸟语、名山大川、四季风采、农耕劳作、文化典籍。这些图案既有经过时间积淀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典,也有艺术家们融入生活后新的拓展。老一辈艺术家们的努力召唤着年轻一代在遗的背景下加大力度拓展表现内容。

  • 标签: 非遗 扬州剪纸 图案
  • 简介:文章首先研究盲人的生活形态,找出盲人感知外部环境的方式和手段是非视觉的感知方式——触觉、听觉、嗅觉、味觉、记忆和感觉,目的是在设计中利用盲人多种感觉进行针对的设计;另外一个目的是把多种感觉的设计系统推广在为正常人的设计中,为大众提供更合理的设计。

  • 标签: 非视觉的感知 转换设计 信息的构筑
  • 简介:从水墨画的发展视角来看,清代中期以来,以福建地区为主的画家往来闽台之间,而将闽地画风传入台湾,即有了"闽习"的学术概念。日本窃占台湾之后,试图对台湾采取文化的同化手段,但基于时局的因素,日据前期台湾尚处于稳定局势及缓慢开发的阶段,故而在文化上尚未显现出较大的殖民影响,台湾传统水墨画沿着原有的风格发展。而后半期日本则以开办"官展"的手段排挤传统水墨画,并将胶彩画确立为画坛正统。在这种脉络之下,发展的困境一方面促使传统水墨画局限在坊间流传。另一方面,一些水墨画家试图通过风格的转型而向"官展"靠拢,以求新的发展。该文通过艺术风格学的研究方法,厘清日据时期台湾水墨画的风格发展问题。

  • 标签: 日据时期 台湾水墨画 延续 嬗变
  • 简介:“有石美如玉、青田天下雄。因材施雕琢,人巧夺天工。”青田石雕,以其特有的材质,经过艺人们的取巧,雕琢出一件件绝伦的瑰宝。它透露着青田的山水灵气,浓缩着青田人的勇敢和拼搏,书写着华夏悠久的石文化,传承着数千年的中华文明。

  • 标签: 青田石雕 非物质文化遗产 解读 中华文明 石文化 雕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