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1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疼痛护理干预在手外伤带蒂皮瓣术后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80例手外伤带蒂皮瓣术后患者,住院号随机法分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常规护理联合疼痛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对护理的好评度、护理前后疼痛分值和手功能。结果:实验组对护理的好评度高于对照组,护理后疼痛分值低于对照组,手功能高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手外伤带蒂皮瓣术后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联合疼痛护理干预效果确切,可缓解疼痛和改善手功能,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 标签: 疼痛护理干预 手外伤带蒂皮瓣 术后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在法医临床学中鉴定外伤骨折的方式有很多,因此本文主要对法医在临床学上对鉴定外伤骨折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选自 2018年 12月至 2019年 12月期间我院接收的 100例外伤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 100例患者分步采用影像学检查和法医鉴定方法来对患者的受伤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医护人员通过对 100例外伤骨折患者进行分析研究可以发现,其中有 50例患者属于外伤性眼眶骨折,其中有 32例患者属于内壁骨折;单纯眶下壁骨折患者有 15例;眶内壁及眶下壁联合骨折患者有 3例。而胸腰椎椎体骨折患者有 50例,其中椎体楔形改变伴有新鲜椎体骨折患者有 37例;缺乏新鲜骨折表象患者有 13例。结果:通过对外伤骨折患者进行法医临床鉴定方法,通过对患者病史、影像学资料、受伤情况以及骨折情况来进行分析研究,可以提高患者就诊的准确度,值得被广泛推广使用。

  • 标签: 外伤后骨折 法医临床学鉴定 影像学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早期康复护理在手外伤术后功能训练中的方式方法及恢复效果。方法:在我院选取80例手外伤患者,按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40例和实验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采取在常规基础上做早期康复功能训练,最终观察两组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患者及其家属对康复护理工作者的满意度。结果:实验组的康复护理训练比对照组恢复有效率明显更高(实验组95%,对照组72.5%),康复护理工作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满意度92%,对照组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对于手外伤术后功能训练有积极效果,减轻疼痛,加快恢复速度,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并使用。

  • 标签: 早期康复护理 手外伤术后 功能训练 满意度
  • 简介:  摘 要:目的 探讨早期颅骨修补治疗脑外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 2018年 1月~ 2020年 1月于我院脑外科就诊治疗的脑外伤患者 108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参考组两组,每组 54例。研究组进行早期颅骨修补术,参考组进行晚期颅骨修补术。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手术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整体治疗有效率( 94.44%)显著高于参考组( 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为( 14.3±3.6)分,低于参考组的( 19.2±4.5)分,研究组患者术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 74.2±12.7)分,高于参考组的( 53.4±12.9)分,两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早期颅骨修补治疗脑外伤比晚期颅骨修补术的治疗效果更为良好,同时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早期颅骨修补术;晚期颅骨修补术;脑外伤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early skull repair in the treatment of brain injury. Methods 108 patients with brain injury who were treated in brain surgery of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8 to January 2020 were selected in this study, and their clinical data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and reference group with 54 cases in each group. In the study group, early cranioplasty was performed, while in the reference group, late cranioplasty was performed. To analyze and compar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the degree of neurological deficit and the score of daily living ability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result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in the study group (94.44%)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reference group (66.67%),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score of neurological deficit degree in the study group was (14.3 ± 3.6), lower than that in the reference group (19.2 ± 4.5), and the score of daily living ability in the study group was (74.2 ± 12.7),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reference group (53.4 ± 12.9)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the effect of early cranioplasty is better than that of late cranioplasty, and it can improve the nerve function and daily life of patients, 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在面部外伤整形美容缝合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 82 例进行整形美容缝合术的面部外伤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 n=41 ,护理干预)和对照组( n=41 ,常规干预),对比两组干预效果。结果:研究组护理有效率与家长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护理干预在面部外伤整形美容缝合中有着良好的应用效果,可以提升护理有效率和家长满意度,值得大力推广和引用。

  • 标签: 护理干预 面部外伤 整形美容缝合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开颅手术治疗脑外伤硬脑膜外血肿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7月-2019年8月接受的30例脑外伤硬脑膜外血肿案例为对象,对患者实施开颅手术进行治疗,治疗后对各项指标分析。结果:本次研究中的30例患者中28例患者治疗有效,治疗总有效率是93.3%。分析和对比治疗前后的各项生命体征变化。分析和对比治疗前后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颅内压、呼吸频率、脉搏等指标,治疗后的各项指标趋于正常和治疗前差异明显。结论:针对脑外伤硬脑膜外血肿的案例采取开颅方式进行治疗,可降低患者突发性死亡几率,值得实施和借鉴。

  • 标签: 脑外伤硬脑膜外血肿 开颅手术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外伤患者实施伤情分析搭配围术期护理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取本院20196~20206月期间收治的眼外伤患者共计150例,根据实施围术期护理前后划分对照组、观察组,并对两组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视力恢复水平以及围术期综合护理效果进行统计对比。结果通过研究对比后发现,观察组患者经过围术期护理后视力恢复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对比两组患者经过围术期综合护理后的护理满意度,观察组较高(P0.05)。外伤患者实施伤情分析搭配围术期护理,可以有效提升患者的康复水平,有助于患者恢复视力同时提升满意度水平,促进护患和谐。

  • 标签: 眼外伤患者 伤情分析 围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脑外伤综合征(PTBS)主要是指脑部受到外伤后的患者在治疗期间产生的一系列症状表现。就目前医学现状而言,尚未研究出具有显著效用的治疗方式进行干预,因而导致患者脑功能障碍迁延难遇,对患者生活以及工作造成严重影响。现阶段临床诊断治疗中,常用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高压氧治疗、药物治疗以及中医中药治疗等方式。本文对PTBS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PTBS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脑外伤综合征 康复治疗 西医治疗
  • 简介:  摘 要:目的 探讨早期颅骨修补治疗脑外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 2018年 1月~ 2020年 1月于我院脑外科就诊治疗的脑外伤患者 108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参考组两组,每组 54例。研究组进行早期颅骨修补术,参考组进行晚期颅骨修补术。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手术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整体治疗有效率( 94.44%)显著高于参考组( 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为( 14.3±3.6)分,低于参考组的( 19.2±4.5)分,研究组患者术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 74.2±12.7)分,高于参考组的( 53.4±12.9)分,两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早期颅骨修补治疗脑外伤比晚期颅骨修补术的治疗效果更为良好,同时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早期颅骨修补术;晚期颅骨修补术;脑外伤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early skull repair in the treatment of brain injury. Methods 108 patients with brain injury who were treated in brain surgery of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8 to January 2020 were selected in this study, and their clinical data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and reference group, 54 cases in each group. In the study group, early cranioplasty was performed, while in the reference group, late cranioplasty was performed. To analyze and compar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the degree of neurological deficit and the score of daily living ability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Result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in the study group (94.44%)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reference group (66.67%),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score of neurological deficit degree in the study group was (14.3 ± 3.6), lower than that in the reference group (19.2 ± 4.5), and the score of daily living ability in the study group was (74.2 ± 12.7),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reference group (53.4 ± 12.9)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the effect of early cranioplasty is better than that of late cranioplasty, and it can improve the nerve function and daily life of patients, 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外伤性脉络膜破裂患者的多模式影像图特征。方法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2月至2019年7月外伤性脉络膜破裂14例(14只眼)纳入回顾性研究。患眼均行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分析其不同模式影像的特点。结果眼底照相中5只眼(35.71%)因视网膜或脉络膜出血而未能发现脉络膜破裂灶,9只眼见后极部视网膜黄白色弧形病灶。其中2只眼脉络膜破裂灶FFA表现为透见荧光,10只眼早期为弱荧光,晚期呈高荧光,2只眼未发现破裂灶。12只眼ICGA表现为条状荧光缺损区,2只眼ICGA始终为低荧光。OCT结果显示2只眼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连续性中断,边缘翘起,其下脉络膜反射条带平整。8只眼示椭圆体带及RPE-脉络膜复合光带粗糙中断并向下凹陷,局部脉络膜隆起或凹陷,信号增强,4只眼因扫描范围受限未能发现破裂灶。结论外伤性脉络膜破裂患者行FFA联合ICGA检查可全面显示脉络膜破裂灶并可同时判断视盘和视网膜受损情况,为最佳影像检查方法。

  • 标签: 外伤,眼 脉络膜 血管造影,眼底,荧光素 断层扫描,相干,光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循证护理咋老年颅脑外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共选取我院在2019年4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40例颅脑外伤老年患者为主要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2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而观察组实施循证护理,比较两种不同护理模式的干预效果异同。结果 护理后与护理前相比两组患者的情绪状态均有明显改善,观察组护理后的焦虑情绪评分和抑郁情绪评分较护理前和对照组相比均相对较低,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将循证护理运用在颅脑外伤老年患者的临床护理上更有利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总体优势突出,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颅脑外伤 老年患者 循证护理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开放性眼外伤玻璃体手术的时机。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开放性眼外伤患者100例(100眼),按受伤后至手术的时间分为两组。对照组在伤后10~14天行玻璃体手术,研究组为伤后早期(2~4天)行玻璃体手术,比较两组手术效果及并发症情况。随访3个月。结果研究组的总治愈率为96.0%,高于对照组的76.0%(χ2=8.306,P=0.000)。研究组术后继发性青光眼发生率为2.0%、外伤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发生率为4.0%,硅油依赖发生率为2.0%,玻璃体再积血率为0,均低于对照组相应的16.0%、22.0%、14.0%及12.0%,各参数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983,7.162,4.891,6.383,P=0.011,0.010,0.000,0.021)。结论开放性眼外伤伤后早期行玻璃体手术,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外伤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发生。

  • 标签: 外伤,眼,开放性 手术,玻璃体 效果,治疗 时机,手术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人性化护理在脑外伤护理中的护理效果。方法:以本院 2017年 1月 -2020年 1月 60例脑外伤患者,按照数字表法分为 2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30例,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人性化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在进行护理满意度比较时,对照组为 76.6%,较低于观察组 96.6%,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 0.05)。对患者予以住院时间对比时,对照组为( 12.7±2.6)天,较高于观察组( 7.1±1.3)天, 2组数据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脑外伤患者临床护理中,人性化护理方法的应用,可以明显降低患者住院时间,提升临床治疗效果,缓解患者紧张情绪,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脑外伤;护理效果         脑外伤属于脑外科疾病,在医学持续发展下,人们逐渐提升临床护理要求,若采取常规护理方法,无法实现护理人员与患者关系,使护患纠纷持续增加。另外,脑部疾病患者临床治疗中,如果患者发生情绪波动,会直接影响其治疗效果 [1]。为深入研究人性化护理在脑外伤护理中护理效果,本文选取 60例患者进行研究,详细研究过程总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以本院 2017年 1月 -2020年 1月 60例脑外伤患者,按照数字表法分为 2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30例。对照组:男性、女性为 16例和 14例,患者年龄 22-71岁,患者平均年龄( 46.5±24.5)岁。观察组:男性、女性为 15例和 15例,患者年龄 23-73岁,患者平均年龄( 48±25)岁。全部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进行 2组资料比较,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时,入院后,向患者进行呼吸和脉搏等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患者穿刺和伤口等护理。观察组进行人性化护理,主要方法:( 1)基本护理,向患者营造舒适和安静病房,确保病房通气与阳光良好,以便于为患者早日恢复健康起到积极作用。( 2)向患者病情予以评估,在患者入院以后,详细评估患者病情,同时进行全面记录,及时掌握患者病情,确定患者实际需求。( 3)展开分级护理,按照脑外伤病情,将患者具体划分为重度、轻度,其中轻度患者进行二级护理,对于重度患者给予一级护理,强化病房巡视和交接班,加强特殊患者针对性护理 [2]。( 4)展开心理护理,患者整个治疗过程,多数患者会存在恐惧和烦躁等情绪,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取得有效交流,详细倾听患者要求,认真解答患者疑问,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为符合患者需求,帮助其正确树立疾病治疗信心,以此提升患者治疗效果。( 5)音乐疗法,如果患者情绪过于紧张,应按照患者爱好播放喜欢音乐,尽可能分散注意力,以此缓解其紧张情绪 [3]。( 6)创建良好护患关系,护理人员需要获取患者信任,与患者创建良好关系,整个护理过程,保证语气温和与动作轻柔,避免发生纠纷时间。( 7)出院指导。出院前,应告知患者注意事项,根据医嘱用药治疗,严禁随意更改药物治疗,以保证患者良好饮食习惯,加强体育锻炼,提升患者抵抗力 [4]。 1.3 观察标准         患者分别护理后,观察 2组护理满意度和住院时间,其中护理满意是以本院自制调查问卷方式,向患者进行不满意、基本满意、非常满意评分。 1.4 统计学分析         选取 SPSS 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本文研究数据,计数资料表示方式 %,进行 x2检验,计量资料表示方式 ±s,进行 t检验,若 P< 0.05,表明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护理满意度         在进行护理满意度比较时,对照组为 76.6%,较低于观察组 96.6%,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 0.05), 2.2 2组住院时间         对患者予以住院时间对比时,对照组为( 12.7±2.6)天,较高于观察组( 7.1±1.3)天, 2组数据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t=10.5516, P< 0.05)。 3 讨论         在社会持续发展下,人们思想理念随之日益变化,对于人们健康提出较高要求,例如:医疗服务方面,患者采取单纯诊疗,很难满足患者临床治疗要求,为向患者给予优质护理服务,医院需要以诊疗为基础,强化临床护理干预。由于经济和病情等因素影响,致使患者极易出现紧张和不安等,使患者临床疗效得到全面提升 [5]。人性化护理作为新型护理模式,主要是将患者作为核心,根据患者情况展开护理干预,比较符合患者自身需求,向患者予以关心和尊重。近年来,脑外伤患者临床护理中,人性化护理的应用,逐渐受到患者和家属认可,比较符合患者不同需求,向患者予以尊重和关心属于护理关键。研究数据显示,为符合患者自身需求,应对患者进行人性化护理,保证患者积极参与临床治疗,实现患者治疗效果的提升,通过心理护理和分级护理等,尽可能缓解患者不良情绪,以促进患者临床疗效的提升。本文研究中,脑外伤患者采取人性化护理后,患者护理满意度为 98%,其住院时间( 7.1±1.3)天,各项治疗指标均比常规护理组理想,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 0.05)。         综上所述,脑外伤患者临床护理中,向患者进行人性化护理,可以明显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升护理满意度,具有较为理想护理效果,确保脑外伤患者早日恢复健康,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焱鑫 .人性化护理在脑外伤护理中的效果观察 [J].中国基层医药 ,2019,26(6):744-746. [2]姜富容 ,王修文 .脑外伤护理中人性化护理的临床应用研究 [J].饮食保健 ,2018,5(40):155-156. [3]吴丽婷 ,林志瑜 .人性化护理在脑外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8,9(20):174-176. [4]李娟 .人性化手术室护理对轻度脑外伤手术患者焦虑与抑郁情绪的影响 [J].医药前沿 ,2019,9(5):210-211. [5]余雅静 .脑外伤护理中人性化护理的应用效果分析 [J].甘肃科技 ,2018,34(11):116-117.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玻璃纤维树脂夹板在处理前牙外伤固定的临床疗效。 方法 收集 2016 年 8 月 -2017 年 7 月我院收治的 70 例年龄在 13-50 岁(排除乳牙滞留情况)的前牙牙脱位病例资料,随机均分为两组: A 组(实验组)采用超强玻璃纤维树脂夹板固定脱位牙, B 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牙弓夹板固定。两组患者固定 1 周、 4 周(拆纤维带时)和拆后 3 个月复查,评估两种固定术的疗效,及患者对治疗过程中的 舒适性、美观性、疼痛 等的出现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 A 组治疗成功率 97.1% , B 组治疗成功率 88.6%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 A 组的牙周情况、患者的舒适性、美观性均较 B 组的好。 结论 玻璃纤维树脂夹板在处理前牙外伤的固定中疗效佳,对外伤牙影响小,对牙周组织损伤小,患者易于接受,值得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 标签: 玻璃纤维树脂夹板,前牙外伤,固定
  • 简介:摘要本例患者因外伤致胰腺断裂并假性囊肿形成,行腹腔镜下胰腺囊肿外引流术。术后胰腺囊肿复发,重置引流管后效果不佳,改行ERCP+支架内引流术,术后无任何并发症,术后1年假性囊肿完全消失,表明ERCP+支架内引流术治疗外伤性胰腺断裂并发假性囊肿是安全可行的。

  • 标签: ERCP 胰腺创伤 胰腺假性囊肿
  • 简介:摘要随着眼外伤救治技术进步和经验不断积累,我国濒危眼外伤的救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既往需要摘除的眼外伤无光感眼,约30%可以获得解剖修复并恢复光感以上视力。探查性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眼内解剖结构修复理念的提出、形成和不断推广,已使相当数量的眼外伤无光感眼得到挽救。但由于多种因素制约,在眼外伤无光感眼的救治过程中仍需对Ⅰ期合理处理和Ⅱ期适时眼内解剖修复进行规范化。为了进一步明确并规范复杂眼外伤无光感眼的救治原则和方法,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外伤学组经过反复认真讨论,达成共识性意见,以供眼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参考使用。(中华眼科杂志,2020,56:815-819)

  • 标签:
  • 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析医院在诊断胸部外伤患者过程中应用 X 线平片技术及 CT 技术的诊断效果。 方法 :在本院接受诊治的胸部外伤患者 80 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分析对象,择期日期为 2019 年 2 月 -2020 年 5 月,在计算机辅助下将患者均等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应用 X 线平片技术和 CT 技术,探究两种不同的诊断方式对于患者病情的应用价值。 结果 :经过两种不同的诊断方式后,应用 CT 技术的观察组患者在不同病情的诊断结果上相较于对照组患者更具优越性( P < 0.05 )。 结论 :为胸部外伤患者诊断过程中可考虑应用 CT 技术,相较于传统 X 线平片技术在诊断结果上更具科学性,值得推广。

  • 标签: 胸部外伤 X 线平片技术 CT 技术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外伤性心肌损伤是钝性胸部外伤后的一种少见并发症,其最常见的症状是非特异性胸痛,其次为室性早搏和束支传导阻滞,伴有心肌坏死标志物轻度升高,需与急性心肌梗死鉴别。我院接收1例外伤性心肌损伤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例,经过相应检查除外了急性心肌梗死,此类患者应引起各专业医生的关注,特别是老年患者,多合并基础心血管疾病,在临床工作中更应重视。

  • 标签: 外伤性心肌损伤 T波倒置 急性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去骨瓣减压术后早期颅骨修补对成人颅脑外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72例成人颅脑外伤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颅骨修补时机,分为早期组(术后≤3个月,30例)和常规组(术后>3个月,42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相比常规组,早期组在术前、术后GOS的变化值[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分别为1.0(1.0,1.0)和1.0(0,1.0)]、术后KPS[分别为(70.3±23.3)分和(58.8±17.3)分)]以及术后MMSE评分[分别为(21.0±7.7)分和(17.5±6.2)分)]均有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早期组和常规组术后感染[分别为16.7%(5/30)和7.1%(3/42)]和癫痫的发生率[分别为10.0%(3/30)和9.5%(4/42)]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术后>3个月修补相比,早期颅骨修补(术后≤3个月)并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且对患者的预后有更显著的改善作用。

  • 标签: 颅脑外伤 颅骨修补 去骨瓣减压术 早期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