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技术(TRFIA)定量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五个血清学标志进行临床评价。方法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TRFIA)法和酶联免疫法(ELISA)对定值样品和200份临床标本同时测定,对二种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符合率分别为HbsAg97%、HbsAb86%、HbeAb94%、HbcAb86%,两种方法检测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X2分别为4.17、X2=26.04、4.92、20.35);HbeAg符合率为99%,无显著差异(X2=0.5,P>0.05)。结论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与酶联免疫法测定结果有较高的符合程度,但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的特异性、灵敏度等方面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高。

  • 标签: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 酶联免疫分析 乙型肝炎
  • 简介:摘要对大连大学2014届4257名新生进行乙肝五项和谷丙转氨酶测定。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速率法。新生HBsAg阳性率为1.27%,ALT异常率为1.48%,男女大学生的HBsAg和ALT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标签: 乙肝病毒 血清学标志物 肝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肿瘤标志CA153、CEA、CA125表达情况与乳腺癌化疗疗效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乳腺癌化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发生复发,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对比复发组中不同转移部位者肿瘤标志表达情况。结果复发组中局部转移者与内脏转移者的肿瘤标志CA153、CEA、CA125表达存在差异,局部复发者水平明显下降,比较有差异(P<0.05);复发组与无复发组的肿瘤标志CA153、CEA、CA125表达情况存在差异(P<0.05),无复发组水平明显下降,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选择CA153、CEA、CA125作为评估乳腺癌化疗疗效的标志具有较好的临床使用价值,淋巴结转移阳性、病理分期高及HER-2阳性是CA153、CEA、CA125阳性的影响因素。

  • 标签: 乳腺癌 化疗 肿瘤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肥胖患者血清炎症标志(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6、瘦素、C反应蛋白、纤溶酶原激活物等)的水平变化,及其与血脂、血糖和高血压等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30-60岁肥胖者,分为单纯肥胖组,肥胖合并有糖代谢异常、高血压、高血脂者(代谢综合症)组,同时以非肥胖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每组各40例。分别检测人体测量参数和生化指标,空腹抽取静脉血,分别测定空腹血糖(FPG)、胰岛素(FINS)、血脂、瘦素(LEPTIN)、肿瘤坏死因子(TNF-a)、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及纤溶激活物抑制1(PAI-1)的指标。采用稳态模式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单纯肥胖组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LEP、TNF-a、IL-6、CRP、PAI-1均有增高,其中LEP、TNF-a、IL-6、PAI-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代谢综合症组的检测结果与单纯肥胖组比较LEP、TNF-a、IL-6、CRP、PAI-1均有增高,其中LEP、TNF-a、IL-6、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I-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肥胖患者血清炎症标志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有显著相关性,与心血管病发病率正相关。

  • 标签: 肥胖 心血管危险因素 炎症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肝患者血清标志与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39例乙肝患者按照轻重程度分为轻度组和重度组。其中轻度组25例患者以及重度组14例患者。统计两组39例患者HBV-DNA、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水平、血清Ⅲ型前胶原肽(PCⅢ)、Ⅳ型胶原(CⅣ)水平。结果轻度组25例患者HBV-DNA水平低于重度组,重度组PCⅢ、CⅣ、LN、HA水平均明显低于重度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血清学检测指标与血清肝肌纤维指标对鉴定乙肝患者的肝纤维化进展有重要作用。值的临床借鉴。

  • 标签: 肝纤维化进展 乙型病毒性肝炎 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 血清标志物
  • 简介:摘要近年来,我国感染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人越来越多,位居前列,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血清学标志检测已经受到医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本文探讨了常用的乙肝病毒(HVB)血清学标志的检测和分析,有利于根据检测结果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对HVB临床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对目前抗HVB治疗药物的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

  • 标签: 乙肝 血清检测标志物 抗HVB治疗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体中与胰腺癌有关联的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242(CA242),癌胚抗原(CEA)共同诊断时对胰腺癌的意义。方法回顾本院100例确诊胰腺癌患者的血清与50例健康人的血清中的CA199,CA242,CEA三种肿瘤标志的结果,利用本科的西门子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及其配套的试剂,采用化学发光法进行分析。结果确诊胰腺癌患者血清中的CA199,CA242,CEA值比正常人的值要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外周血中的CA199,CA242,CEA单独检测时,其对胰腺癌诊断的敏感度分别是76.3%,64.8%,57.2%,对其三项共同检测时的敏感度达到93.2%,特异性达到100%。结论CA199,CA242,CEA三项同时检测的敏感度明显高于对其三项单独检测时,对三项同时检测更有助于胰腺癌的诊断。

  • 标签: 胰腺癌 肿瘤标志物 共同诊断 化学发光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人结直肠癌细胞系无血清培养形成细胞球的最佳方法,以及对球体内的间质化标志进行检测。方法结直肠癌细胞系LOVO、HT29、SW480、SW620及HCT116悬浮培养在添加了细胞生长因子的无血清培养基(SFM)中,并传代更新及诱导分化。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系细胞球中间质化标志N-cadherin及Vimentin的表达情况。结果特制的SFM中5种细胞系均能形成细胞球,与亲代细胞保持一致的细胞形态,并能稳定的传代增殖,加入血清诱导分化贴壁生长。细胞球中表达间质化标志N-cadherin及Vimentin。结论结直肠癌细胞可以通过无血清培养方法得到悬浮生成的细胞球,细胞球内可检测到间质标志的表达。

  • 标签: 结直肠癌 肿瘤细胞球 无血清培养 上皮-间质转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癌胚抗原(CEA)、人附睾分泌蛋白4(HE4)联合检测在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我院2017年1月—2018年8月就诊于我院的7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为观察组(A组),以同期72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B组),比较分析两组CA125、CEA及HE4水平并比较A组三种肿瘤标志单项及联合检测阳性率、灵敏度和特异度差异。结果相比于B组,A组CA125、CEA及HE4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显著(P<0.05);CA125、CEA及HE4单项检测阳性率、灵敏度、特异度均显著低于联合检测(P<0.05)。结论CA125、CEA及HE4均可用于子宫内膜癌患者早期诊断,三项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子宫内膜癌早期诊断阳性率。

  • 标签: 血清糖类抗原125 癌胚抗原 人附睾分泌蛋白4 子宫内膜癌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肿瘤标志CEA、CA19-9及CA724联合检测在胃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胃癌患者45例纳为观察组,将同期收治的胃部良性病变患者40例纳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肿瘤标志水平及不同分期胃癌患者的诊断准确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CEA、CA19-9及CA724指标水平比对照组的均高,不同分期胃癌患者CEA、CA19-9及CA724指标单项检测诊断准确率均比联合检测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胃癌患者病情临床诊断时,以血清肿瘤标志CEA、CA19-9及CA724联合检测的诊断准确率高。

  • 标签: 胃癌 临床诊断 血清肿瘤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全自动微阵列化学发光分析仪检测多肿瘤标志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0例肺癌患者为对象,作为A组,选取同期肺部良性疾病患者60例,作为B组,选取同期6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C组;所有患者均应用全自动微阵列化学发光分析仪,行癌胚抗原(CEA)、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Ag)、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的水平检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对比各指标水平,进行分析。结果A组患者5项肺癌标志的水平均高于B组与C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Pro-GRP在肺癌诊断中具有较高特异性,为94.17%。Pro-GRP、NSE、CEA三者联合诊断具有较高敏感性,为88.65%。结论在肺癌早期诊断中,使用全自动微阵列化学发光分析仪检测对5项肿瘤标志进行诊断,其均可用于临床诊断,其中Pro-GRP具有较高的特异性,Pro-GRP、NSE、CEA三者联合诊断早期肺癌的敏感性更高。

  • 标签: 癌胚抗原 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 细胞角蛋白19片段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应用桑菊饮合麻杏石甘汤的效果。方法2014年11月—217年12月扬州市中医院肿瘤科接诊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80例,利用随机数表法分成A组和B组(n=40)。对两组都实行常规化疗,A组加用桑菊饮合麻杏石甘汤疗法。分析两组血清肿瘤标志的变化情况,并对其作出比较。结果A组化疗后的CYRAF21-1、CA125和CEA水平比B组低,P<0.05。结论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取桑菊饮合麻杏石甘汤疗法进行佐治,可显著改善其血清肿瘤标志水平,促进病情缓解。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桑菊饮 血清肿瘤标志物 麻杏石甘汤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乳头状甲状腺癌患者采用甲状腺细针穿刺联合血清中特异性标志检测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8年3月—2019年6月期间所接纳治疗的确诊为乳头状甲状腺癌患者50例,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观察组25例(采用甲状腺细针穿刺法联合血清标志检测)以及对照组25例(采用单一甲状腺结节穿刺细胞学检查),并对检查后的血清特异性标志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结果观察组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乳头状甲状腺患者实行甲状腺细针穿刺联合血清特异性标志检查能够更好地对患者进行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血清 检测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与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ECLIA)在乙肝标志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2019年2月我院120例乙肝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ECLIA与ELISA检验。结果ECLIA检测法血清HBeAb、HBcAb、HBsAg检测的阳性率高于ELISA检测法(P<0.05),两组方法在HBsAg与HBeAb检测阳性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与ELISA相比,ECLIA对乙肝标志的检验效果更为理想。

  • 标签: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乙肝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与分析乙型肝炎病毒标志免疫学检验室间质量评价相关结果。方法对2012-2014年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乙型肝炎病毒标志免疫学检验工作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自从本实验室在2012年参加省免疫学质量评价以来,其工作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其精准程度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血清的检验准确性从2012年的85%提升到2014年的100%。结论要想在真正意义上将院内实验室检验质量水平加以提高,应该积极参与上级部门组织的检验室间质量评价工作,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院方也要为提高自身检验质量水平做出努力,在根本上体现出临床检验工作的价值。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标志物 免疫学检验 室间质量评价
  • 简介:摘要本文检测血浆中血浆肿瘤型M2丙酮酸激酶(TUM2-PK)的含量水平,评价其做为一种新的肿瘤标志在恶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这种方法作为一个新的肿瘤标志TUM2-PK在恶性肿瘤的诊断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显示出较为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恶性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肺癌恶性胸水患者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顺铂方案胸腔化疗后胸水肿瘤标志的变化。方法分析接受管内皮抑素联合顺铂胸腔化疗的肺癌患者36例,观察治疗前后肿瘤标志CEA、TPS及CYFRA21-1的变化,并根据治疗前后影像学结果的改变来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后CEA、TPS及CYFRA21-1均值与化疗前都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CEA下降44.3%(P<0.05),TPS下降53.32%(P<0.05),CYFRA21-1下降32.15%(P<0.05)。患者肿瘤标志疗效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CEA、TPS、CYFRA21-1的疗效与临床疗效呈正相关。三者联合检测与临床疗效呈正相关。结论肺癌恶性胸水患者肿瘤标志CEA、CA125、CYFRA21-1水平的改变是反映血管内皮抑素疗效的可靠指标,通过监测患者胸水肿瘤标志水平的改变可以协助判断治疗疗后疗效。

  • 标签: 恶性胸水 血管内皮抑素/顺铂 肿瘤标志物
  • 简介:摘要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均高居榜首,目前我国诊断胃癌多在有症状患者行胃镜检查后才能确诊,对无症状的人群缺乏有效的筛查手段,故早期胃癌检出率低,因此,寻找一种敏感度高、特异性强的血清学检查指标,帮助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显得尤为迫切。

  • 标签: 早期胃癌 生物学标记物 血清学
  • 简介:摘要目的对慢性咽炎病患的咽部分泌进行微生物培养,对培养结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3月在我院接受慢性咽炎治疗的病患68例作为研究对象,取病患咽后壁分泌进行微生物培养,研究分析微生物培养结果。结果对68例病患的咽部分泌生物进行培养之后,共检测出菌株数345株,其中非致病菌共57株,占比16.5%,剩余288菌株均为致病菌,占比83.4%;其中细菌株占比较高的前三位分别为α-溶血性链球菌、卡他莫拉菌以及副流感嗜血菌;在所有分出的细菌中革兰阴性菌165株,占比47.8%,革兰阳性菌180株,占比52.2%。结论慢性咽炎的发作和咽部菌群的紊乱有着密切的关联,且致病菌的检出率较高。

  • 标签: 慢性咽炎 微生物 咽部分泌物
  • 简介:摘要黄酮类化合是运用广泛的多酚类物质,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包括抗氧化、抗高血压、抗肥胖病、抗病毒、免疫调节等作用,通过消化吸收改善人们的身体素质1。然而,低生物利用度已成为其作为药物或保健品的障碍,低生物利用度在各个阶段都可能发生,包括消化、吸收、分布、代谢阶段,而受分子结构影响最强,本文着重阐述了生物利用度在消化方面的影响因素。

  • 标签: 黄酮类化合物 生物利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