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手术中的多种夹闭方式及方法,探讨各种技巧的适应症和注意要点,以提高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显微手术夹闭28例动脉瘤病人中共32个微小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手术入路前循环动脉瘤及基底动脉动脉瘤采用翼点入路显微手术(除外A2段采用纵裂入路、小脑后下动脉瘤采用枕下入路),手术要充分开放侧裂池及充分显露载瘤动脉。动脉瘤夹闭技术1瘤颈单纯直接夹闭、2瘤颈瘤体电凝塑形后夹闭、3复合方式夹闭、4其它类(瘤体切开取栓后夹闭、载瘤动脉直接夹闭等)。结果颅内微小动脉瘤夹闭中技巧的不同形状、不同部位、不同质地及与周边结构的关系全面考虑瘤夹的夹闭方式,其中40%采用"瘤颈单纯直接夹闭方式47%采用"瘤颈瘤体电凝塑形后夹闭方式"夹闭。13%采用"复合方式夹闭"动脉瘤。结论者要根据中动脉瘤的不同形状、不同部位、不同质地及与周边结构的关系全面考虑瘤夹的夹闭方式,结合操作者的能力及经验采取个体化处理方式来具体实施。我们体会是熟练的显微分离及夹闭操作技术是基础,良好的手术工具、保持显微镜下野干净清晰及相关协助人员的密切配合也尤为重要。另外对载瘤动脉和瘤颈的充分显露,载瘤血管及重要穿支血管的保护,是夹闭手术成功的关键。

  • 标签: 微小动脉瘤 术中夹闭技术 显微外科手术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1-0041-02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双镜联合胆总管探查取石一期缝合的疗效。方法选取胆总管结石患者56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8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双镜联合胆总管切开,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开腹取石T管引流,观察患者术后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肠胃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病率均低于对照组,住院费用、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以上指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双镜联合胆总管探查取石一期缝合的手术创伤小、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可以看做是一项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的手术方式。

  • 标签: 腹腔镜 胆总管结石 T 管引流 双镜联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胃胃肠间质瘤(GIST)采用腹腔镜胃腔外胃楔形切除(ELWR)的疗效。方法选取40例在我院于2009年8月至2014年8月期间接受的治疗胃GIST患者,患者均采取ELWR治疗,观察术后情况。结果4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中出血量为(35.4±10.6)ml,手术维持时间(54.2±6.9)min,中无中转开腹患者,切缘均为阴性,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术后下床时间为(1.3±0.5)d,术后出院时间为(4.6±0.9)d。术后病理结果中度及高度危险分别有6例、2例,低度及极低度危险分别有18例、14例。免疫组化结果CD117、CD34均为阳性,DOG-1阳性率为95%(38/40)。术后随访未见有并发症、远处转移及肿瘤复发者。结论ELWR治疗胃GIST,疗效较好,具有微创优势,在严格遵守手术操作下,发生肿瘤复发情况较少,值得推广。

  • 标签: 胃GIST ELWR 疗效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1-0122-01
  • 简介:目的:探讨取环钳在经腹输卵管结扎中的作用。方法将妇科检查为后位子宫或有腹部手术史或腹壁肥厚,自愿要求行经腹输卵管结扎的83例受妇女按简单随机方法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1例。观察组时由巡回护士自阴道用宫颈钳夹持宫颈前唇起固定作用后将取环钳置入宫腔调节子宫的位置,对照组时由者用示指将子宫复位为前位子宫,中未使用取环钳辅助。比较2组手术时间及手术成功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7.62%、8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总时间、盆腔操作时间分别为(5.0±2.5)、(16.5±5.5)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2.0±6.5)、(23.0±8.5)min(均P<0.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38%、7.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腹输卵管结扎中应用取环钳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受中疼痛,提高手术成功率,但不能减少手术并发症。

  • 标签: 取环钳 输卵管结扎术 经腹
  • 简介:目的探讨Trocar悬吊式免气腹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的可行性及特点。方法分析22例在全麻下应用腹壁悬吊装置实施Trocar悬吊式免气腹腹腔镜直肠癌根治(其中Dixon18例,Miles4例)治疗的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根据MRI分期,其中T15例,他12例,T35例;均为NOM0。结果22侧患者均手术成功,平均总手术时间为(140.2±12.4)min,腹腔镜下操作时间为(109.3±6.4)min,术后未出现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9.8±1.2)d,术后病理:切缘均无癌残留,平均淋巴结清扫数目为(15.2±2.8)枚。随访8—20个月未出现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Trocar悬吊式免气腹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安全的,可避免气腹对人体的影响,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腹腔镜检查 直肠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动脉结扎和外剥内扎并行治疗混合痔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过手术治疗的120例多发混合痔患者,比较痔上动脉结扎并外剥内扎治疗多发混合痔与传统疗法之间的差异。结果实验组患者的疼痛时间为3.1±0.9天,愈合时间为11.2±1.9天,大出血人数3例,占比5%,排便困难人数5例,占比8.3%,肛缘水肿人数10例,占比16.6%,肛门狭窄人数0,占比0.0%。结论痔上动脉结扎并外剥内扎多发混合痔的疗效优于单行外剥内扎的传统方法,得临床借鉴。

  • 标签: 痔上动脉结扎 外剥内扎术 多发混合痔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0-0105-02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观察分析应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在重型颅脑损伤救治中的疗效,来判断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的治疗方法在救治重型颅脑损伤中是否值得大力推广。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的因重型颅脑损伤进行治疗的患者71例,并将此71例患者随机分为标准组(36例)与常规组(35例)两组,对常规组患者主要采用常规骨瓣开颅进行治疗,对标准组患者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进行治疗,之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情况进行分析比较,判断治疗疗效。结果标准组的治疗良好率为58.3%,明显高于常规组的治疗良好率37.1%,而且标准组的手术治疗后的死亡率是5%,也明显低于常规组的术后死亡率14.3%。标准组在术后的并发症中脑切口疝和硬膜下积水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常规组的脑切口疝和硬膜下积水的发生率。结论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在重型颅脑损伤救治中效果显著,相较而言有利于提高治疗的良好率,降低死亡率,而且并发症较少,在临床上推广使用具有重大意义。

  • 标签: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 重型颅脑损伤 常规骨瓣开颅术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1-0028-0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腹腔镜胆囊摘除护理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1日至6月30日收治的200例腹腔镜胆囊摘除病人的护理效果。结果通过优质护理,观察组病人术前、中、术后焦虑明显减轻,整个住院过程病人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心情处于愉悦状态,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康复快。结论优质护理是一种优质、满意、低耗、高效、放心的护理服务。减少护理缺陷和医疗纠纷,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值得临床护理工作广泛应用。

  • 标签:
  • 简介: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2013年5月1O例上消化道重建手术患者围期吻合口出血的临床资料。10例患者吻合口出血发生在上消化道重建手术后2h~9d,分别为胃空肠吻合口出血3例,胰肠吻合口出血4例,胆肠吻合口出血1例,空肠与空肠吻合口出血2例。经剖腹探查或导管介入确诊,其中7例经导管介入栓塞后止血,3例经开腹二次手术止血,无死亡病例,术后康复出院。导管介入可用于上消化道重建手术围期吻合口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有助于二次开腹手术止血寻找确切出血部位。

  • 标签: 上消化道重建手术 吻合口出血 导管介入术
  • 简介:目的探讨腰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自体植骨,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2006年3月-2009年7月收治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62例,所有患者均行腰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摘除相应节段的椎间盘,椎间植入自体骨,椎弓根螺钉固定减压节段。临床疗效采用JOA评分进行评估。结果62例患者共减压134节段,固定134节段,所有减压节段均行椎间自体骨植骨。所有患者术后均获随访,平均21.3(15—34)个月。手术疗效根据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腰痛手术疗效标准(15分法)进行评分。62例患者中疗效达到优50例,良9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5.16%。结论腰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植骨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

  • 标签: 椎间孔狭窄 腰椎 椎间融合
  • 简介:自1991年Delaitre和Maignien[1]报道了第1例腹腔镜脾切除(laparoscopicsplenectomy,LS)以来,LS已得到广泛推广,由于其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LS受到越来越多的外科医师和患者的推崇.脾脏良性肿瘤患者有时并不需要行完全脾切除.腹腔镜脾部分切除(laparoscopicpartialsplenectomy,LPS)可将脾脏中良性病变组织切除,同时保留部分健康脾组织.该式不仅能保留脾脏正常的免疫功能,还具有微创优势.然而,由于脾脏血供丰富、质地较脆、缝合困难,保脾手术尤其是LPS技术难度高、风险大[2].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3年1-11月我科收治的5例施行LPS脾脏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LPS的操作要点和手术技巧.

  • 标签: 脾脏良性肿瘤 腹腔镜检查 脾部分切除术
  • 简介:目的对腰-硬联合麻醉在子宫次全切除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4年2月,在本院进行子宫次全切除的6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腰-硬联合麻醉(CESA)组33例患者,硬膜外麻醉(EA)组33例患者,比较两组患者中牵拉反应、低血压及辅助用药的发生率,以及麻醉起效时间、痛觉完全消失时间、手术时间、麻醉效果。结果E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8.8%(26/33),CSEA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6%(20/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83,P〉0.05)。CSEA组的麻醉起效时间、痛觉完全消失时间及手术时间均显著性低于EA组(P值均〈0.05)。EA组麻醉优患者20例,占60.6%显著性低于CSEA组的87.9%(29/33)(χ^2=6.418,P〈0.05),EA组的麻醉优良率为81.8%(27/33)显著性低于CSEA组的100%(33/33)(χ^2=6.600,P〈0.05)。结论与硬膜外麻醉(EA)相比,腰-硬联合麻醉(CESA)麻醉效果确切,可作为子宫次全切除的首选麻醉方式。

  • 标签: 子宫次全切除术 腰-硬联合麻醉 硬膜外麻醉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子宫肌瘤剔除在传统开腹手术与腹腔镜手术下的治疗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50例子宫肌瘤病患,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其中对照组运用传统开腹手术进行子宫肌瘤剔除,观察组运用腹腔镜微创子宫肌瘤剔除,而后对比两组病患的临床治疗各项指标。结果手术时间上,对照组为(72±28)min,观察组为(118.54±32.12)min;手术出血量上,对照组为(95.10±30.16)ml,观察组为(137.37±28.95)ml;住院时间上,对照组平均为7天,观察组平均为5天;在镇痛药物使用比例上,对照组为90%,观察组为10%;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上,对照组为(2.9±1.0)d,观察组为(1.0±0.5)d。结论腹腔镜下进行子宫肌瘤剔除可以有效的减少手术出血量,减少创伤,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减少疼痛,提升病患手术满意度。

  • 标签: 腹腔镜 子宫肌瘤 开腹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后人工髋关节置换的临床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1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患者资料,男9例,女3例;年龄为39~79岁,平均56.5岁.内固定失败原因:内固定物松动、主钉切割致股骨头形态不完整和骨折移位3例,骨折不愈合并严重髋内翻5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例,主钉穿出股骨头致创伤性髋关节炎2例.人工髋关节置换均采用后外侧入路,在预定平面截断股骨颈,将转子部骨折下移复位,利用生物柄假体的顺行击入使转子部骨折实现压迫复位与固定.假体类型:近端固定型锥形生物柄假体7例,圆锥形生物翻修柄假体5例.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为69~110min,平均75min;中出血量为480~750mL,平均560mL.中未发生血管及神经损伤.12例患者术后获14~52个月(平均25.7个月)随访.髋臼及生物柄均实现了生物压配和即刻稳定,术后3个月按Engh固定/稳定标准评定均达骨性固定.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由术前的(26.4±2.8)分改善至(85.7±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是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后的有效补救措施.术前充分评估股骨柄的有效固定长度、中良好显露及人工关节假体的规范植入操作、股骨近端良好的骨与软组织修复与重建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标签: 髋骨折 骨折固定术 治疗失败 关节成形术 置换
  • 简介:目的探讨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KA)中采用数字技术进行个体化股骨旋转定位的准确性及可行性。方法选择上海市东方医院关节外科2012年5月—2013年11月68例膝关节严重退变病例纳入观察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病例x线检查均符合Kellgren&Lawrence分级法Ⅲ级以上,且合并严重的膝关节疼痛及活动受限。术前CT扫描下肢采集数据后利用数字化软件Mimicsl4.01在建立的3D立体模型中测量股骨后髁角,在TKA中参照该角度进行个体化截骨,术后再次测量股骨后髁角。选择2010年9月—2012年10月统一采用外旋3°截骨的6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股骨后髁角以及股骨假体旋转不良率。结果观察组68例采用数字技术的患者术前测得股骨后髁角5.14°±1.59°(1.05°-8.26°),术后0.83°±0.44°(0.03°~2.28°);对照组中62例采用传统技术的患者术前测得股骨后髁角5.47°±1.23°(1.97°-8.41°),术后3.82°±0.41°(0.08°-6.93°)。两组患者术前的股骨后髁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49,P〉0.05),观察组术后股骨后髁角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973,P〈0.01)。观察组股骨假体旋转不良率为10.3%(7/63),对照组为38.7%(24/6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20,P〈0.01)。结论TKA术前应用数字化技术测量股骨后髁角,并根据测量结果进行个体化股骨外旋截骨,可以获得良好的股骨旋转力线。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置换 外科手术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股骨后髁角 股骨假体旋转
  • 简介:目的评价自体输血技术在单侧初次全髋关节置换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45例单侧初次全髋关节置换者在术前预存自体血400ml,中进行自体血液回输,检查入院当天、手术当天及术后第3天血常规及凝血功能。结果术后有3例患者出现不同的贫血症状,输入少量异体血。结论年龄70岁以下、基础病少、行单侧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患者,通过自体输血技术,可不需输入异体血,但术后也应注意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必要时仍需少量异体血输血。

  • 标签: 自体输血 单侧髋关节 关节置换
  • 简介:目的评估踝后经跟腱正中入路植骨锁定钢板内固定行胫距跟关节融合的手术技巧和临床效果。方法从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收治123例踝关节合并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其中13例因踝周软组织条件不佳而选用踝关节后方入路胫距、距下关节清理、植骨、4.5mm干骺端锁定钢板内固定行胫距跟关节融合。其中男9例,女4例,平均年龄47.8岁(30~65岁);平均病程7年(1~15年)。术后定期随访复查X线片以明确骨愈合情况,并采用直观模拟量表(VisualAnalogScale,VAS)评估术后疼痛改善情况,美国骨科足踝外科(AmericanOrthopaedicFootandAnkleSociety,AOFAS)踝关节与后足评分及简明健康量表SF-36评分评估恢复效果,并记录相关并发症。结果术后所有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未见感染、皮肤坏死等软组织并发症。11例获得最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4个月(12~36个月)。随访复查X线片示术后平均12周融合端骨性愈合(10~15周)。末次随访时,AOFAS踝与后足评分及SF-36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疼痛症状明显缓解。随访期间未见内固定失效、融合失败等并发症,2例患者术后出现距舟关节骨关节炎,伴轻度疼痛,口服药物对症治疗后缓解。结论经踝后正中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行胫距跟关节融合安全、有效,特别适合于踝周软组织条件不佳的病例。

  • 标签: 胫距跟关节 入路 关节融合术 锁定钢板
  • 简介:摘要目的旨对瑞芬太尼应用于临床甲状腺摘除中的麻醉效果分析。方法选取笔者单位2012年2月~2014年6月间收治的64例行甲状腺切除患者作为本文研究资料;按其入院治疗时间分为两组,每组各32例;均予以气管插管全麻。其中,对照组持续静脉泵注异丙酚,间断性推注芬太尼维持麻醉;研究组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持续静脉泵注维持麻醉。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麻醉苏醒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麻醉苏醒情况、血流动力学变的组间比较均具差异(P<0.05),具统计学意义;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亦优于对照组(P<0.05),具统计学意义。结论甲状腺摘除患者采用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麻醉,其中血流动力学更加稳定;患者术后清醒时间明显缩短,安全性更高。

  • 标签: 瑞芬太尼 芬太尼 异丙酚 血流动力学 清醒时间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1-013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