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查看并分析头位难产产妇应用徒手旋转干预的安全性。方法:抽取2021年2月-2022年2月期间录入的头位难产产妇患者112例开展分析研究,分组方式:抽签法,实验组以徒手旋转分析,常规组开展常规基础护理,指标评估包括分娩时间、第二产程时间、分娩结局以及并发症发生数据。结果:数据汇总可知,实验组产妇患者的第二阶段产程时间和分娩时间均快于常规组产妇,与此同时,常规组产妇的并发症发生率更高,统计学差义存在(P<0.05).结论:徒手旋转干预应用在头位难产产妇,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对产妇患者的第二产程和分娩时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达到良好的分娩结果,预防新生儿的并发症情况。

  • 标签: 头位难产 产妇 助产护理 徒手旋转 分娩结局
  • 简介:不能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胆管癌患者,可行胆道支架置入、光动力疗法、放疗和/或化疗等姑息治疗方法[1,2]。吉西他滨是目前治疗胆管癌最有效的化疗药物之一[3],临床和实验资料均显示其有放疗增敏作用。本研究中,我们总结用大分割容积旋转调强放疗同步吉西他滨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胆管癌的临床疗效和毒性。

  • 标签: 大分割调强放疗 吉西他滨 同步化放疗 胆管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徒手旋转胎头术在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难产处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7年 5月 ~2019年 4月期间,我院产科应用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难产产妇患者 148例,采用抛硬币的方法将其分为一般组和治理组,每组 74例。一般组采用常规治疗处理,治疗组采用究徒手旋转胎头术处理,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情况及新生儿阿普加评分( Apgar)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发生新生儿产生产伤、产后出血的例数低于一般组( P< 0.05)、治疗组自然分娩例数高于一般组( P< 0.05);治疗组患者的 Apgar评分高于一般组( P< 0.05)。结论:将徒手旋转胎头术应用至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难产处理治疗中,可改善患者的临床体征,减小产后不良反应的出现几率,促进产妇患者自然分娩,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 标签: 徒手旋转胎头术 持续性枕横位 枕后位难产 产妇
  • 简介:  【摘 要】目的:探讨180°旋转皮瓣对眼睑肿物切除术后眼睑皮肤缺损的修复效果及美学评分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眼睑肿物切除术后眼睑皮肤缺损患者51例为研究对象,均接受180°旋转皮瓣修复,对其修复效果及手术前后美学评分进行观察。结果:51例患者皮瓣均良好存活,皮瓣成活率100.00%,无需打包加压,手术瘢痕相对隐蔽,均无需二次手术。术后3个月、6个月时,患者美学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180°旋转皮瓣 眼睑肿物切除术 后眼睑皮肤缺损 
  • 简介:目的总结可旋转3D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手术中的经验,初步探索与2D腹腔镜对比的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6年9月,我院86例行腹腔镜下直肠癌前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D腹腔镜组40例,2D腹腔镜组46例,对比两种方式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淋巴结清扫数量等指标的差异。结果86例直肠癌前切除术均在腹腔镜下完成。与2D腹腔镜组相比,3D腹腔镜组具有一定优势,如定位准确层次清晰,术中出血更少(35.0±16.8mLvs.44.3±18.2mL,t=-2.449,P=0.016)。两组手术时间(126.2±24.2minvs.131.8±30.2min,t=-0.939,P=0.350),术后排气时间(2.7±1.2dvs.2.8±0.9d,t=-0.441,P=0.661),术后住院时间(8.4±2.6dvs.8.6±2.5d,t=-0.363,P=0.717),淋巴结清扫数量两组间(16.4±3.4个vs.15.8±5.2个,t=0.623,P=0.535)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可旋转3D腹腔镜应用于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手术是安全可行的,可旋转3D腹腔镜与2D腹腔镜有着一样的操作灵活性,但其空间定位更加准确,解剖层次更加清晰,分离更为精细。

  • 标签: 3D腹腔镜 直肠癌 直肠癌前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术机器人辅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改善股骨旋转对线及早期疗效。方法:研究2020年1月-2021年12月进行,入组观察对象终末期膝骨关节炎患者40例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机器人辅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术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复查,评估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患者膝关节功能(KSS-K、KSS-F)评分明显提高;HKA(髋-膝-踝角)、PCA(股骨后踝角)、LDFA(胫骨近端外侧角)、MPTA(胫骨近端内侧角)测定值明显改善,(p<0.05)。结论:手术机器人辅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能够有效改善股骨旋转幅度,提升治疗效果,值得应用。

  • 标签: 手术机器人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股骨旋转对线 早期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3DDSA三维重建技术在前列腺动脉栓塞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患者的103侧髂内动脉造影和三维重建资料,根据前列腺动脉(Prostaticartery,PA)的起源将PA分为五型Ⅰ型起源于髂内动脉前分支,与膀胱上动脉共干;Ⅱ型起源于髂内动脉前分支,位于膀胱上动脉下并与其平行发出;Ⅲ型起源于闭孔动脉;Ⅳ型起源于阴部内动脉;Ⅴ型其他起源。结果103侧前列腺动脉纳入分析,最常见是Ⅰ型37例占35.92%,Ⅳ型占27例占26.21%,Ⅱ型占20例占19.42%,Ⅲ型占13例占12.62%,最少的是Ⅴ型6例占5.83%。与邻近脏器动脉有吻合支者共有57支(55.3%,57/103)与膀胱下动脉分支吻合8支,与阴部内动脉吻合25支,与直肠动脉吻合24支,与阴部内动脉、直肠动脉均有吻合6支,另在前列腺体内与对侧PA吻合63支。结论旋转DSA技术和3DDSA三维重建技术对识别PA的起源及其与周围脏器动脉的吻合支有很重要的价值,为PA的精准栓塞提供了更多的影像学指导信息。

  • 标签: 前列腺增生 栓塞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三维重建成像技术
  • 简介: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成熟、3D及高清腹腔镜视频技术的发展和医疗止血器械的革新,目前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并证实了LPD技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LPD在胰头癌的治疗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开腹胰腺癌R0切除技术,例如联合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PV/SMV)切除重建和动脉优先入路等在LPD中也得到了广泛开展,在LPD中的优势已获得了越来越多外科医生的认可。笔者在借鉴开腹小肠系膜旋转的OPD术式,在结合腹腔镜视野角度的优势,提出了胰头半周旋转动脉优先入路的LPD术式,其目的是为了增加胰头癌的R0切除率,降低钩突切除过程中的出血风险。本文将就该术式在LPD中的应用及其特点展开讨论,进一步论述该术式的临床意义。

  • 标签: 胰腺肿瘤 腹腔镜检查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 简介:背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技术在临床上已经成熟。LPS-FlexMobileBearingSystem(Zimmer,USA)人工膝假体为旋转平台高屈曲型膝关节假体,由于国内临床应用时间较短,该假体的临床应用优越性目前尚未见报道。目的:探讨应用LPS-FlexMobileBearingSystem人工膝假体(Zimmer,USA)行全膝关节置换的近期疗效,以置换后膝关节活动度及功能评价人工假体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4年3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以ZimmerLPS-FlexMobileBearingSystem人工膝假体(高屈曲旋转平台型膝关节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37例(42膝),男9例(10膝),女28例(32膝);年龄47-78岁,平均63.7岁。采用骨水泥固定,不进行髌骨置换。观察置换后并发症,比较置换前、置换后膝关节活动度,并根据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共34例(38膝)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8个月。膝关节活动度从置换前平均88.5°改善到置换后平均124.2°;置换前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平均为52.5分,置换后平均为91.1分,均有显著提高(P〈0.01)。根据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系统评定疗效:优20例,良16例,中2例,优良率达95%。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低。提示高屈曲旋转平台型假体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近期临床效果满意,该假体在设计上更具优势,更加接近膝关节生理结构,但长期效果还需进一步观察。

  • 标签: 植入物 人工假体 全膝关节置换 高屈曲 旋转平台 膝关节假体
  • 简介: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正常股骨远端髁间前后轴线与旋转轴线的对位关系及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2012年10月—2013年7月,对北京、河北、新疆及重庆的288名健康汉族志愿者行双下肢全长CT扫描,共获得575个正常膝关节图像数据纳入研究进行分析。其中男148名,女140名;年龄17—65岁;左膝288个,右膝287个。通过垂直于股骨机械轴线的断层图像,进行轴线之间的测量,包括髁间前后轴线与外科上髁轴线夹角(ASA),髁间前后轴线与临床上髁轴线夹角(ACA),髁间前后轴线与后髁连线夹角(APA);按性别和侧别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SA平均87.19°±1.92°,男性87.03°±1.95°,女性87.35°±1.87°,左膝87.33°±1.88°,右膝87.05°±1.95°;ACA平均90.93°±2.03°,男性90.68°±2.01°,女性91.19°±2.03°,左膝91.05°±1.93°,右膝90.81°±2.13°;APA平均83.99°±2.16°,男性83.86°±2.20°,女性84.12°±2.12°,左膝84.05°±2.09°,右膝83.92°±2.23°。其中ACA在男女性别中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000,P=0.003),女性比男性平均大0.51°,其余参数在性别及侧别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通过对较大样本的中国汉族人群正常膝关节影像学的CT测量,得到相对准确的汉族人群股骨远端轴线间的对位关系,可以指导术中股骨远端截骨操作,确定适当的股骨外旋。

  • 标签: 股骨 关节成形术 置换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目的探讨在偏心性髋臼旋转截骨术时于髋臼后上缘旋出部分上方进行植骨并检测植骨前、后髋关节生物力学的变化,为临床进行该类手术时髋臼后上方是否需要植骨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方法将7具人体防腐骨盆标本建立成髋关节发育不良模型,测定每具标本模型髋关节所受应力的初始应变值仅,在每具标本的同一侧做偏心性髋臼旋转截骨术,再测定应变值β,然后,于旋转截骨后的髋臼后上缘旋出部分上方加骨块进行植骨,再测定应变值β’。应用配对资料的t检验比较植骨前后髋关节间应力的改变程度在不同压力负荷时有无差别。结果植骨前后组的对比中,当压力负荷为100N时,t=0.254,P〉0.05;200N时,t=-0.542,P〉0.05,可以认为植骨前后两组问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植骨组多数标本的绝对数值要优于非植骨组。结论髋臼旋转截骨后,在髋臼旋出部分后上方进行植骨,能使股骨头所受的应力更趋于合理分布,而且,待植骨块与宿主骨完全愈合后,能较好地增加髋臼后上方骨的储备量。

  • 标签: 髋关节 发育不良 髋臼旋转截骨术 生物力学 骨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侧向旋转吸痰护理联合全程护理在慢阻肺急性发作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我院2022年2月-2024年2月收治的51位慢阻肺急性发作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通过双盲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全程护理)与实验组(侧向旋转吸痰护理联合全程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入院第1天、第2天、第3天排痰量多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护理3天后动脉血气指标、肺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慢阻肺急性发作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侧向旋转吸痰护理联合全程护理有助于患者排痰,促进患者血气指标及肺功能的改善。

  • 标签: 侧向旋转吸痰护理 全程护理 慢阻肺急性发作 呼吸衰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容积旋转放疗治疗宫颈癌中,磁共振(MRI)对摆位误差和累积剂量学的影响。方法:选取58例宫颈癌患者,其中对照组28例行CT定位,观察组30例行MRI定位,对比两组摆位误差和累积剂量学情况。结果:观察组摆位误差、累积剂量学均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MRI 容积旋转放疗 宫颈癌 摆位误差 累积剂量学
  • 简介:目的探究与评价基于C形臂股骨颈前倾角测量在股骨中近段骨折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术中旋转控制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纳入自2015年6月到2017年6月应用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术治疗股骨干中近段骨折患者共46例,其中观察组25例采用Brunner提出的C形臂测量患肢股骨颈前倾角进行旋转控制,对照组21例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旋转控制。所有病例均为单侧闭合性骨折,术前行双侧股骨CT扫描,并测量健侧股骨颈前倾角。术中采用Brunner法,将股骨远端放置标准正位,通过调整近端旋转,将患侧前倾角调整至正常侧的值。所有病例术后行CT扫描并测量患侧股骨颈前倾角。结果所有纳入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健侧与患侧股骨颈前倾角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4.62°±2.35°,对照组7.28°±2.93°,t=3.41,P<0.001)。随访6~24个月,平均16.8个月,未见骨不连、螺钉切出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St.Michael髋关节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22.2±1.8,对照组20.6±2.0,t=2.86,P=0.01)。结论基于C形臂股骨颈前倾角测量可指导股骨干骨折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中骨折端的旋转对位,准确判断股骨近端旋转角度和状态,提高术中的复位效果,明显降低术后旋转对位不良的发生率。

  • 标签: 股骨骨折 前倾角 旋转预防 髓内钉 C形臂
  • 简介:摘要:目的:对老年不稳定性髋部骨折患者治疗中,观察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内固定和髋关节置换术两组治疗效果情况。方法:本组研究中,观察时间开始于2022年1月,结束于2022年12月,将86例患者分为两组,设置组名为置换术组和内固定组,分别采用髋关节置换术和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情况以及治疗后优良率情况。结果:(1)置换术组和内固定组治疗情况对照中,置换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输血、卧床时间均高于内固定组,(t=21.446,p=0.010),两组结果有差异。(2)置换术组和为内固定组治疗50天后优良率对照中,置换术组优良率为34(例)79.06%、内固定组为40(例)93.02%,(x2=15.119,p=0.013),两组结果有差异。结论:对老年不稳定性髋部骨折患者治疗中,采用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内固定效果更加,可推荐。

  • 标签: 老年 不稳定性髋部骨折 PFNA内固定 髋关节置换术效果
  • 简介:目的观察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终末期骨关节炎髋臼和Harris窝的解剖学特征,探讨复原Harris窝和确定髋臼中心的方法,以准确安装髋臼假体,恢复髋关节旋转中心。方法自2005年3月至2011年2月,对42例(48髋)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终末期骨关节炎施行人工全髋置换术(THA),其中男6例6髋,女36例42髋。年龄27~62岁(平均45岁);术前拍摄标准骨盆平片确定Crowe分型,其中CroweⅠ型6髋,Ⅱ型11髋,Ⅲ型20髋,Ⅳ型11髋。采用后外侧入路显露髋臼,观察髋臼和Harris窝的解剖学特征,清除覆盖于Harris窝表面的骨赘,复原出Harris窝和髋臼切迹,并以此为标志确定髋臼中心,磨削髋臼,安装髋臼假体。术后拍摄骨盆平片测量髋关节旋转中心的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评价旋转中心恢复效果。结果48例成人DDH髋臼呈浅杯形、浅盘形、贝壳形、三角形四种基本病理类型,Harris窝根据骨赘覆盖程度不同呈现出裂隙状、三角状、封闭状、浅平状四种病理类型;根据复原Harris窝及髋臼切迹,确定髋臼中心并安装髋臼假体,手术前后骨盆前后X线片对比髋关节旋转中心:髋关节旋转中心垂直距离术前(37.8±5.2)mm,术后(13.7±2.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髋关节旋转中心水平距离术前(41.6±6.3)mm,术后(24.4±4.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成人DDH终末期骨关节炎髋臼和Harris窝因脱位程度和骨赘增生程度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病理类型,清除覆盖于Harris窝表面的骨赘可以复原出Harris窝和髋臼切迹,以复原后的Harris窝和髋臼切迹为标志确定髋臼中心,安装髋臼假体,可以准确地恢复髋关节旋转中心。

  • 标签: 髋关节 髋脱位 先天性 髋臼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前交叉韧带重建术股骨侧定位点及移植物直径变化与膝关节旋转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 对40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实施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分别进行移植物一致、不同隧道定位点的对比分析和定位点一致、TT-TG对比。结果 在隧道直径为7mm时a组TT-TG值显著小于A组水平,隧道直径为8mm时b组TT-TG值显著小于B组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前交叉韧带 重建术 定位点 移植物直径 膝关节旋转稳定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股骨近端防旋转髓内钉联合鲑鱼降钙素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及对骨密度、肿胀疼痛程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分析。方法:临床纳入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我院接收的60名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老年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采集,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单纯采用PFNA治疗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行PFNA联合鲑鱼降钙素治疗的3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关节功能、治疗效果、骨密度水平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关节功能与骨密度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而治疗后两组关节功能与骨密度水平均高于治疗前,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以股骨近端防旋转髓内钉联合鲑鱼降钙素治疗,可显著改善关节功能与骨密度水平,减少并发症,提升治疗效果。

  • 标签: 股骨近端防旋转髓内钉 鲑鱼降钙素 联合治疗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 治疗疗效 骨密度 肿胀疼痛程度 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