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颅底骨折应用常规CT技术与多层螺旋CT技术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研究方法选取我县人民医院2010年4月到2016年4月期间收治的颅底骨折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使用常规CT技术和多层螺旋CT技术对患者进行诊断,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结果经过检查后,常规CT技术诊断有32例患者确诊为颅底骨折,诊断准确率为53.33%。多层螺旋CT技术诊断有55例患者确诊为颅底骨折,诊断准确率为91.67%。多层螺旋CT技术的诊断准确率高于常规CT技术诊断准确率,两组数据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诊断颅底骨折的准确率明显高于常规CT诊断准确率,具有很高临床推广价值,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 标签: 颅底骨折 常规CT技术 多层螺旋CT技术 诊断比较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4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45例患者中29例治愈,13例好转,无效3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治疗后临床症状(颈肩痛、上肢麻木、腱反射、感觉)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1个月、6个月疼痛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效果确切,可明显减轻患者临床症状和疼痛,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关键词星状神经节阻滞;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疑难病,主要是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继发性刺激或压迫邻近组织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由于该病的发病机理各不相同,所以其临床表现差异性较大。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单侧或者双侧脊神经受到压迫或者刺激引起的与脊神经根分布区相一致的感觉、运动、反射障碍,是颈椎病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1。临床治疗方法多种多样,非手术治疗包括药物、按摩、牵引、神经根组织、星状神经节阻滞等。本文作者结合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4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分析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4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8例,女性27例;年龄46-73岁,平均年龄(50.23±7.73)岁;病程3-6年,平均病程(3.15±2.33)年;依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症患者13例,中症患者22例,重症患者10例;C3-C4逐渐盘突出者10例,C4-C5突出16例,C5-C6突出13例。C6-C7突出6例。1.2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医学会制定的颈椎病诊断标准患者均伴有典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症状,颈项僵痛,上肢麻醉,并伴有单侧或者双侧肢体放射性疼痛麻木;X线片、CT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颈椎间盘突出、椎间隙变窄、生理曲度变直以及构椎关节法神骨质增生。

  • 标签:
  • 简介:目的:观察神经妥乐平联合椎旁神经阻滞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神经妥乐平联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对照组单用椎旁神经阻滞治疗,对其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本组病例均获随访,时间3月。经治疗后患者疼痛明显改善,且治疗组疗效较对照组更优(P〈0.05)。结论:神经妥乐平联合椎旁神经阻滞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神经妥乐平 椎旁神经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局部应用神经营养因子对面神经损伤的修复情况。方法选取健康成年的新西兰兔36只,按照数字随机法将兔子随机分成3组,均给予面神经颊支切断,分别为离断吻合组、NGF治疗组及对照组,离断吻合组及NGF治疗组行显微吻合,观察3组情况。结果术后4、8周时NGF给药组动物动作电位波幅明显高于离断吻合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面神经损伤修复采取局部NGF进行治疗,可以更好的恢复面神经功能及结构。

  • 标签: 局部应用 神经营养因子 面神经损伤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44例周围神经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的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22例,对照组采用维生素B12进行注射治疗,观察组采用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进行治疗。两组都进行4周的治疗,30天后对患者的疼痛改善情况、麻木症状改善情况以及患肢肌力恢复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疼痛改善情况没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麻木症状改善情况与患肢肌力恢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对比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生长因子对周围神经损伤患者的治疗显著,能够改善患者的麻木症状,促使患者患肢肌力较快恢复。

  • 标签: 神经生长因子 周围神经损伤 临床价值
  • 简介:目的探讨阿霉素在临床应用中出现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分析其临床合理用药原则,指导医务人员对其合理使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阿霉素出现不良反应的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6例不良反应患者中男女比例差异不明显;60-90岁发病率最高,达34.88%。阿霉素静脉滴注的速度不宜过快,滴注时间要〉60min,控制滴注液浓在2mg/ml,该药不宜肌内注射给药。86例不良反应患者中发生的不良反应以变态反应为主,共41例,其次为胃肠道反应31例,神经系统反应共14例。结论临床中阿霉素的应用,应严格按照抗生素应用原则,并结合个体情况,选择适合的给药方式,给药浓度在2mg/ml,滴注时间〉60min,用药后密切观察以确保安全用药。

  • 标签: 阿奇霉素 不良反应 抗生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急性肠炎患者采用阿霉素药物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消化内科门诊2015年2月—2016年7月期间收治的88例急性肠炎患者作为治疗对象,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将88例患者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止吐、补液、水电解质失衡纠正等常规治疗措施,观察组44例患者均于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霉素药物治疗,对照组44例患者则于常规治疗之上加用培氟沙星药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预后情况差异。结果经不同药物方案治疗后,观察组44例患者各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时间均明显早于同期对照组患者,临床疗效较佳,组间差异对比显著(P<0.05);且两组患者治疗期间,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肠炎患者采用阿霉素药物治疗方案,具有着确切的临床疗效,可快速缓解改善患者病情,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综合应用推广。

  • 标签: 急性肠炎 阿奇霉素治疗方法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阿霉素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96例小儿肺炎患儿,按照双盲均分原则将96例患儿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48例患儿给予红霉素治疗,实验组48例患儿给予阿霉素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有20例患儿治愈,有18例患儿治疗显效,对照组有19例患儿治愈,有17例患儿治疗显效,实验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5.8%vs85.4%)。结论对小儿肺炎患儿给予阿霉素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儿咳吐腥臭脓痰、呼吸困难、胸闷、胸痛等症状,提高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小儿肺炎 阿奇霉素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临床应用阿霉素出现的不良反应。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07年1月~2009年2月本院门诊应用阿霉素治疗呼吸道感染患者388例,将其临床资料及不良反应症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388例患者静脉滴注阿霉素后,57例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69%;46例患者发生胃肠道不良反应,占总发生率的79.31%。结论阿霉素静滴过程中胃肠道反应为主要症状,临床应给予有效的防治,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阿奇霉素 不良反应 观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例烟雾病的CT血管造影(CTA)特征,旨在提高对烟雾病诊断水平。方法收集行CTA检查确诊为烟雾病患者20例,在ADW4.5工作站上做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多平面容积重建(MPVR)。结果本组病例CTA均可清晰显示发生狭窄、闭塞的颈内动脉、Willis环血管近侧端以及明显增多、扩张的脑底部侧支血管影。结论CTA可显示烟雾病患者脑血管的病理特点,可作为烟雾病的首选影像检查。

  • 标签: 烟雾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病人的CT表现和特征,探讨CT诊断该病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0例腹部CT平扫和增强扫描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主要CT表现为门静脉走行区结构紊乱,正常结构消失;在门静脉走行区出现血管或迂曲、扩张窦隙样血管结构,其在门静脉期明显强化。在动脉期,可见到周围肝实质短暂灌注异常,表现为带状高密度影,而在静脉期迅速消失。结论CT是诊断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有效方法。认识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CT特征对避免错误的CT诊断及指导临床制定正确的治疗计划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门静脉海绵样变性 断层摄影术 CT螺旋扫描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