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压力损伤高危患者护理中品管圈活动的作用。方法:本次实验时间区间为2021年1月至2022年9月这一时间段,研究人员对60例压力损伤高危患者进行研究。将双盲对照原则作为本次实验所选60例压力损伤高危患者的分组依据,研究人员在参照组所选患者护理中采取常规护理,在观察组患者护理中开展品管圈活动,记录参照组及观察组所选患者压力损伤出现情况、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并实施对比分析。结果:参照组及观察组所选患者中分别有6人及1人出现压力损伤压力损伤出现概率分别为20.00%及3.33%,组间对应数据之间的差异是不容忽视的,(p<0.05);参照组及观察组所选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分别为(82.5±4.9)分及(94.1±3.8)分,数据之间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差异,(p<0.05)。结论:在压力损伤高危患者护理中品管圈活动的应用效果显著,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压力性损伤 高危患者 品管圈活动
  • 简介:【摘要】快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是一种采用有循证医学证据的围术期护理措施对患者进行干预,以降低患者心理和生理的创伤应激,从而达到快速康复目标的护理理念,将其应用于围手术期压力损伤预防护理中,能指导护理人员全面分析和总结引发患者发生压力损伤的诱因,并采取针对的护理措施对其进行干预,从而能有效降低其压力损伤发生率。本文主要简述了ERAS理念的含义,并总结了几点ERAS理念应用于预防围手术期压力损伤的方法,最后,以临床相关研究进展情况,总结了ERAS理念应用于预防围手术期压力损伤的效果。

  • 标签: ERAS理念 围手术期 压力性损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探讨手术患者术中获得压力损伤的发生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防治手术患者术中获得压力损伤提供参考。方法调查全国7所三级甲等医院的8622例手术患者,收集相关人口学资料、手术类别、术中获得压力损伤发生特征等,并对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手术患者术中获得压力损伤发生率为2.28%,1期最多见(91.24%),骶尾部发生率最高(46.08%),坐位是发生率最高的手术体位(13.64%),胸外科是发生率最高的手术专科(4.33%),≥75岁老龄患者发生率最高(3.53%);麻醉分级、受压部位皮肤状态、术前肢体活动、计划手术时间、高危疾病(糖尿病)、体温丢失因素、实际手术时间是手术患者压力损伤的预测因素(P

  • 标签: 术中 获得性压力性损伤 危险因素 预防措施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压力损伤是指因医疗器械使用导致软组织或/和皮肤局部发生损伤,严重者出现开放性溃疡,并伴有疼痛感,其已成为全球危重症患者面对的重要健康问题之一。长期生活无法自理或长期卧床的重症监护室(ICU)人群正成为压力损伤的好发于人群,主要是因ICU患者病情危重,营养不良,身体素质低,加上运动减少及长期卧床,导致局部皮肤长期受压,进而引发压伤损伤。随着近几年大众生活质量的改善及提高,大众对医疗服务质量也提出更高需求,其中压力损伤也受到临床医师及患者的广泛关注。在ICU患者接受治疗过程中,一旦发生难免压力损伤将提高疾病治疗难度,并给患者带来伤害与痛苦。为减少ICU患者压力损伤的发生,采取有效护理干预非常关键。本研究将预防护理用于ICU患者难免压力损伤的日常防治,现报告如下。

  • 标签: 预防性护理 重症监护室患者难免压力性损伤 预防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预防护理对重症监护室患者难免压力损伤的预防效果。方法:选2021.5-2022.5期间在本院治疗的重症监护室患者76例做研究,所有患者均有压力损伤的风险。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预防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后的护理人员预防压力损伤的执行情况、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护理人员预防压力损伤的执行情况、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显著更优(P

  • 标签: 预防性护理 重症监护室 压力性损伤 预防效果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胸部固定带对减少器械压力损伤发生率的应用研究。方法:作者将普通胸带进行胸前两侧各开两孔及腋下圆弧裁边设计,制作的新型胸带应用于,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医院收治的乳腺癌根治术患者60人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人。对照组使用常规胸部固定带,观察组使用改良后的胸部固定带,比较两组器械压力损伤的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器械压力损伤发生率为0%(0/30),低于对照组的20%(6/30)〔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6.67%(29/30),高于对照组的70%(21/30)〔P〈0.05〕。结论: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使用改良胸部固定带后,大大降低了器械压力损伤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 标签: 改良胸部固定带 器械性压力性损伤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干预肿瘤患者(恶性)期间予以延续护理服务对其压力损伤症状发生率影响效果探究。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6月期间,我院诊治患者68例,作为临床分析案例,将其依照护理方式进行分组,每组34例,对照组予以基础护理,研究组予以延续护理,比较两组压力损伤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等。结果:对照组患者压力损伤发生率显著高于研究组患者;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临床干预恶性肿瘤患者期间予以延续护理服务,能够显著降低压力损伤症状发生率,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值得临床广泛推荐使用。

  • 标签: 压力性损伤 恶性肿瘤 延续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脊柱后路患者患者术中获得压力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防范对策。方法:研究本院在2020年1月份到2021年1月份接受手术诊治的30例脊柱后路患者,研究所选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要素、个人体质以及生活要素,探索脊柱后路患者术中压力损伤出现的危险因素与防范策略。且对患者展开术后随访,追寻患者术后护理的成效。结果:经调查显示,产生患者在术中产生压力损伤的重点要素包含俯卧位时间、局部环境、年龄要素以及护理因素等。在对患者开展了术后护理干预后,满意度高达93.33%,结论:脊柱后路患者术中发生压力损伤的危险因素比较多,在手术中应积极思考多项要素,以有效的模式防御压力损伤的出现,推动患者的恢复和预后。

  • 标签: 手术患者 压力性损伤 危险要素 防范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对老年脊柱骨折患者术后进行压力损伤的预防护理模式的构建及应用。方法:选取我院压力损伤的脊柱骨折患者10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术后预防护理,对比组间患者的不良反应出现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出现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老年脊柱骨折 生活质量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在ICU患者医疗器械相关压力损伤(MDRPI)的预防中应用集束化护理的具体效果。方法:于我院ICU内随机选取64例重症患者参与实验,在正式开展研究前对其基本资料进行简单分析,确认可参与实验后可将其纳入至研究中。同时,将以对照实验的形式展开研究,需将患者随机分配为两个小组,即对照组、观察组,将在对照组中使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则使用目的所述集束化护理,并比较对MDRPI的预防效果。结果:经研究分析可见,观察组患者MDRPI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并且发生时间为(6.2±1.7)d,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ICU重症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可以有效预防MDRPI,对保障患者安全、促进康复有积极帮助。

  • 标签: 医疗器械相关性压力性损伤 集束化护理 ICU重症患者 预防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一种稳定的大鼠皮肤损伤模型,并探究热损伤对大鼠皮肤choke血管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114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3组,应用100 ℃沸水对位于大鼠背部的三血管体穿支区皮肤按实验分组接受10、15或20 s烫伤,每组38只。烫后应用激光散斑灌注成像技术监测皮肤血液灌注变化,采用明胶-氧化铅灌注观察皮肤血管网的密度变化,通过组织学验证各组的热损伤深度并观察其对皮肤choke血管的影响和血管再生情况。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或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组织学染色验证了100 ℃沸水接触皮肤10、15、20 s分别对大鼠背部皮肤造成了浅Ⅱ度、深Ⅱ度和Ⅲ度的热损伤。激光散斑灌注成像显示,在烫后第7天,热损伤10 s组的血流灌注量恢复至烫前水平[皮肤血流散斑流速指数(SFI):143.25±30.40 vs. 140.28±26.35,P=0.828],热损伤15 s组SFI较烫前略有减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6.20±10.30 vs. 119.31±9.66, P=0.072),而热损伤20 s组SFI较烫前明显减低(67.49±19.93 vs. 136.37±18.96, P=0.001)。明胶-氧化铅灌注显示,在烫后第14天,热损伤10 s组血管密度恢复至烫前;热损伤15 s组血管密度略高于烫前水平;热损伤20 s组血管密度明显低于烫前水平。组织学染色显示,在烫后第7天,热损伤10 s组微血管密度[(29.16±2.38) 条/mm2 vs. (27.74±3.66) 条/mm2, P=0.696]和管径[(35.61±2.49) μm vs. (41.74±3.31) μm, P=0.938]较烫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热损伤15 s组微血管密度高于烫前[(36.68±4.65) 条/mm2 vs. (27.74±3.66) 条/mm2, P=0.027],而管径较烫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2.88±4.97) μm vs. (41.74±3.31) μm, P=0.058];热损伤20 s组与烫前相比微血管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80±2.27) 条/mm2 vs. (27.74±3.66) 条/mm2, P=0.407],管径小于烫前[(37.57±5.33) μm vs. (41.74±3.31) μm, P=0.001]。结论浅Ⅱ度热损伤对choke区血管无明显影响;深Ⅱ度热损伤刺激choke区血管新生,三血管体穿支区皮肤的血液灌注可恢复至近似正常水平;Ⅲ度热损伤严重损伤choke区血管,三血管体穿支区皮肤血液灌注无法恢复。

  • 标签: 瘢痕 热损伤 choke血管 三血管体穿支皮瓣 皮肤血液灌注 瘢痕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预防护理在结直肠癌患者造口周围潮湿相关皮肤损伤(MASD)干预中的应用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1月-2022年1月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74例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37例常规护理,研究组37例预防护理,分析两组生活质量、负性情绪、MASD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生活质量较对照组更优,差异显著(P

  • 标签: 预防性护理 结直肠癌 造口 相关性皮肤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老年脊柱骨折患者术中采取预防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对预防压力损伤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18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120例老年脊柱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分组的原则以对照组(n=60,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n=60,预防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患者压力损伤发生率。结果:对照组、观察组压力损伤发生率分别为5.00%、16.67%,观察组压力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脊柱骨折患者采取预防护理措施进行干预能够有效的降低术中压力损伤发生率,对加快患者术后康复速度有着积极的作用。

  • 标签: 脊柱骨折 老年患者 预防性护理 压力性损伤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比较预防压力损伤护理和常规护理在重症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抽选本院在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重症患者共计45例,按照计算机乱序的方式进行分组,将所有被选定为研究对象的重症患者分成两组,即实验A组和实验B组。其中,实验A组共计22例,实验B组共计23例。常规护理应用于实验A组,预防压力损伤护理应用于实验B组。结果:与实验A组相比,实验B组患者疗养期间的压力损伤率更低,护理满意度更高,P<0.05。结论:与传统护理法相比,在重症患者压力损伤护理中应用预防压力损伤护理,能够有效帮助患者缓解病症,减少压力损伤,加快患者康复速度,进一步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有利于建立和谐良好的护患关系,值得推广。

  • 标签: 预防性压力性损伤护理 常规护理 重症患者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造口术后患者压力损伤发生高危因素,针对影响因素提出针对护理措施。方法:择在我进行造口手术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n=140例,统计术后压力损伤发生率,并进行高危因素分析,依据因素提出针对护理措施。结果:120例患者中发生42例发生压力损伤,发生率为30.00%。造口术后未发生压力损伤与发生压力损伤患者年龄、体质量、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低蛋白血症、贫血以及下床活动次数具有显著差异。患者年龄、体质量、手术时间、贫血、下床活动次数以及低蛋白血症是造口术后发生压力损伤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造口手术患者年龄、体质量、手术时间、低蛋白血症、贫血以及下床活动次数均是术后发生压力损伤高危因素,依据上述因素给予针对护理措施时降低褥疮发生率的关键途径。

  • 标签: 造口手术 压力性损伤 高危因素 针对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难治压力损伤创面护理中应用常规护理联合VSD负压引流术所获得的效果。方法:分析对象是我院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难治压力损伤创面患者,共60例,依据数字表法平均划分成甲组与乙组,甲组患者给予基础护理措施,乙组患者给予VSD负压引流术联合常规护理,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成效、创面愈合效果。结果:经过相应护理以后,相较于甲组,乙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明显更优,乙组患者的PUSH评分明显更低,P<0.05,则证明具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结论:对于难治压力损伤创面患者的护理,通过采用VSD负压引流术联合常规护理,能够促使患者的受损创面尽快愈合,获得更为理想的护理效果,在临床上具备应用价值。

  • 标签: 难治性 压力性 损伤创面 VSD负压引流术 常规护理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医共体模式下的延续护理干预对压力损伤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4-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存在压力损伤高危风险的病人33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各16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医共体模式下的延续护理进行干预,通过对比相关指标,来判断其影响。结果 观察组病人压力损伤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病人干预后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八项评分较干预前均更优,且干预前、后以上八项数据观察组病人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存在压力损伤高危风险的病人采取医共体模式下延续护理干预能够大大的降低压力损伤的发生率,提升病人的生活质量,让病人对护理服务更加的满意,应用效果较好。

  • 标签: 压力性损伤 医共体模式 延续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预防重症监护室(ICU)患者压力损伤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凤台县人民医院2018年1-12月收治的ICU患者70例为对照组;2019年1-11月收治的ICU患者70例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预见性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压力损伤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压力损伤发生率[10.00%(7/70)]明显低于对照组[34.28%(24/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97,P < 0.05)。结论预见性护理是一种科学有效预防压力损伤的方法,应用预见性护理可显著降低ICU患者压力损伤的发生率。

  • 标签: 重症监护 护理 预防医学 压力性溃疡 危险因素 护理评估 摩擦 营养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