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导管主动瓣置换术围术期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将我院超高龄主动瓣狭窄患者为对象,全部患者均在我院进行经导管主动瓣置换术治疗,将患者分成对照、研究组,前者实施常规护理,后者实施围术期护理,比较护理效果。结果:相比对照组,研究组患者心理状态较好,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

  • 标签: 主动脉瓣狭窄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围术期护理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近年来,主动腔内修复术(TEVAR)逐渐成为主动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案,其最关键的环节就是重建弓上分支血管。虽然多种重建技术的运用使得分支的保留成为现实,但围术期卒中的发生仍不容忽视。如何在TEVAR过程中进行更好的脑保护进而降低卒中发生率,目前尚无明确规范。腔内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术者和患者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选项,未来随着器械的革新及更大规模的临床实践或许能解决TEVAR的这一“阿喀琉斯之踵”。

  • 标签: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胸主动脉疾病 弓上分支重建 脑保护 脑卒中
  • 简介:摘要主动疾病累及弓部分支血管,由于其复杂的解剖结构和变异多样,治疗具有挑战性。随着腔内修复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原位开窗技术和预开窗技术成为了治疗主动疾病的重要措施。近年来,少数中心已有应用原位开窗技术或预开窗技术的系列报道,初步结果令人满意。但存在术式单一、样本量小等问题,为了进一步比较分析两种术式之间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通过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进行meta分析,发现两种术式在技术成功率、30天内死亡比例、内漏率、再干预率等方面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对于术式的应用,可以根据患者病情和术者的临床经验进行抉择。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早期颅内动脉夹闭术与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间我院收入的64例脑动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参照组(32例)与研究组(32例),参照组患者采用血管栓塞术治疗,研究组采用动脉夹闭术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等。结果:经过对比分析,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优于参照组,但住院时间较长,且差异均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动脉患者采取动脉夹闭术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但住院时间相对较长,在选取术式时,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术者经验进行选取。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栓塞术 动脉瘤夹闭术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动脉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开展动脉栓塞术联合脑脊液置换治疗临床效果。方法:时间线:2019年1月-2021年12月,筛选我院收治的动脉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纳入研究48例,以盲信封抽签方式将患者抽取两组,对照组开展介入栓塞术治疗,观察组开展动脉栓塞术联合脑脊液置换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各项指标(头痛持续时间、脑脊液恢复正常时间、颈强直持续时间、住院时间)相比对照组更优,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5.83%显著高于对照组有效率79.17%,差异明显(P<0.05)。并发症结果中观察组4.17%显著低于对照组20.83%,差异明显(P<0.05)。结论:动脉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开展动脉栓塞术联合脑脊液置换治疗效果较为明显,可有效改善患者病症,安全性较高,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患者康复周期,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动脉瘤 栓塞术 脑脊液置换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栓塞治疗对老年未破裂颅内动脉患者头痛的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科收治的老年(≥61岁)未破裂颅内动脉患者临床资料,利用11点头痛定量评分法对所有患者的术前及术后6个月头痛程度进行定量评估,分析术前与术后的头痛差异,并对影响头痛结果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共73例患者(年龄61~86岁,平均68.4岁,女47例)符合纳入标准,53例(72.6%)伴有术前头痛(评分≥1分),其中39例(73.6%)术后头痛症状减轻,11例(20.8%)术后头痛无改变,3例(5.7%)术后头痛加重。术前平均头痛评分5(4,6),术后平均评分3(1,4),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036,P=0.000)。术前头痛评分与术后头痛结果相关,术前评分越高术后改善越差(Z=-2.819,P=0.005)。结论未破裂颅内动脉栓塞治疗可以缓解多数老年患者的头痛症状,术前头痛严重程度与术后头痛结果相关。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栓塞,治疗性 头痛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单纯急性硬膜下血肿为表现的颅内动脉破裂的临床特点、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对2021年11月至2022年1月江汉大学附属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2例以单纯急性硬膜下血肿为表现的颅内动脉破裂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例首次出血影像都仅表现为天幕薄层急性硬膜下血肿。1例为小脑后下动脉(PICA)远端动脉,造影时漏诊未及时发现,于第2次出血才确诊为动脉破裂出血。另1例为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动脉,入院时误判为海绵窦型硬脑膜动静脉瘘。2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1例患者预后良好,1例患者术后持续昏迷。结论以单纯急性硬膜下血肿为表现的颅内动脉破裂极为罕见,有症状轻、病情重、进展快等临床特点,易误诊漏诊,延误治疗。神经外科医师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可及时针对病因治疗,减少再出血风险,改善预后。

  • 标签: 急性硬膜下血肿 颅内动脉瘤 误诊 漏诊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快速康复理念护理模式运用在破裂颅内动脉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研究以我院于2020年07月~2021年06月收治的200例破裂颅内动脉病患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100例实验组和100例对照组,分别对他们施以快速康复理念护理模式和常规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病患护理满意度、手术认知、住院时间、手术依从性及不良情绪等方面的情况。结果 1)实验组病患护理总满意度明显比对照组高;2)实验组病患的手术认知、住院时间、手术依从性及不良情绪都明显比对照组更优(P

  • 标签: 快速康复理念护理模式 破裂颅内动脉瘤 围手术期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动脉破裂患者不同手术时机介入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本次研究选择的研究对象一共有82例,对照组41例为脑动脉破裂早期(发病3d以上)接受介入栓塞术,观察组为41例为脑动脉破裂晚期(发病3d内)接受介入栓塞术,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动脉栓塞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对比结果差异相当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动脉破裂患者发病早期接受介入栓塞术显著提高动脉栓塞成功率,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 标签: 脑动脉瘤破裂 发病早期 动脉栓塞成功率 并发症
  • 简介:摘要主动夹层是一种常见的起病急、进展快、术后易出现并发症、并发症严重、手术病死率高的心血管外科急症。Stanford分型较常用,而其中Stanford A型主动夹层占所有主动夹层的70%~75%,主动夹层破口可位于升主动主动弓,也可位于降主动,同时夹层也可累及主动弓以及降主动。1838年,Penneck报道了第1例主动夹层,至今已过了一百余年。得益于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主动夹层的诊断、治疗水平逐渐提升,主动夹层的病死率在治疗后较未经治疗前有明显下降。多年来,各种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夹层的方式也层出不穷,本文对Stanford A型主动夹层的治疗方式的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外科手术 介入手术 杂交手术
  • 简介:摘要双主动弓是胚胎发育过程中第四对主动弓发育异常所致的一类先天性主动弓畸形。该病临床表现并不典型,常压迫气管食管,严重时引起呼吸困难和吞咽困难,甚至危及生命。目前主要通过超声心动图、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成像、心导管造影等影像学成像技术诊断,治疗以手术为主。早期诊断、早期干预,避免气管软化,对改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该文将对双主动弓的胚胎发育机制、分型、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以提高该病的诊治水平。

  • 标签: 双主动脉弓 血管环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我院A型主动夹层的手术护理配合。方法:对32例A型主动夹层手术患者(其中升主动置换+主动弓置换+支架象鼻子术19例、Bentall+主动弓置换+支架象鼻子术12例),1例在手术台上分离瘤子时抢救无效死亡。结果:31例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压疮、术后无感染。术后死亡2例,29例治愈后出院。结论:A型主动夹层的手术有着很高手术风险,加强A型主动夹层的手术护理配合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 标签: A型主动脉夹层 人工血管置换 术中支架系统 手术护理配合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旨在观察主动夹层的计算机断层血管成像检查(CTA)扫描技术应用价值,探究主动夹层鉴别可用技术。方法 纳入我院39例疑似主动夹层患者,收治于2021年3月10日~2022年5月30日,所有患者均行CTA 扫描检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检查为金标准,观察CTA诊断效能、影像表现。结果 CTA 诊断主动夹层符合率、特异度、灵敏度均较高。结论 主动夹层采用先CTA 扫描技术价值较高,可清晰获取患者血管结构影像,诊断符合率、特异度、灵敏度均比较高,可推广。

  • 标签: CTA 扫描 主动脉夹层 特异度 符合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累及主动弓部的Stanford B型主动夹层患者采用一期杂交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7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胸血管外科行一期杂交手术治疗的246例复杂的Stanford B型主动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效果以及围术期并发症情况,并评价早期随访结果。结果本研究246例患者中,男175(71.1%)例,女71(28.9%)例,年龄(57.1±11.2)岁。研究病例分为3组:A组左侧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转流+主动腔内修复术(TEVAR)166例;B组右侧颈总动脉-左侧颈总动脉转流+左侧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转流+TEVAR,62例;C组去分支技术+TEVAR,18例。246例顺利完成手术(技术成功率100%);其中A组手术(62±8)min,术后住院(5.2±1.3)天;B组手术(88±12)min,术后住院(6.1±1.8)天;C组手术(236±36)min,术后住院(8.8±2.1)天。1例(0.4%)术后7天死亡,死亡原因为术前脑外伤合并症。随访(30.3±7.1)个月,236例(96%)未见内漏,旁路血管10例(4%)近侧内漏,5例定期随访,5例术后1年内行手术干预(3例行二次TEVAR干预,2例行开放手术);25例(10.2%)切口血肿,予严密观察及保守治疗后缓解,均未予二次手术干预;二次再干预率为2%(5/246)。旁路血管通畅率99.7% (343/344)。246例患者围术期均未发生截瘫、卒中。结论一期行微创杂交手术治疗复杂Stanford B型主动夹层近期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 标签: 复杂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一期杂交手术 头臂血管转流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评价Prizvalve®经导管主动瓣膜系统治疗重度主动瓣狭窄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的单组观察性研究,入选2021年3至5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住院的外科手术高风险或不适合常规外科手术的11例重度主动瓣狭窄患者,经评估后使用Prizvalve®经导管主动瓣膜系统行经导管主动瓣植入术。人工瓣膜植入后立即通过经超声心动图测量主动瓣平均跨瓣压差和峰值流速,计算即刻器械成功率。即刻器械成功定义为:(1)器械成功进入血管入路、被输送、释放和植入,输送系统成功撤出体外;(2)植入瓣膜达到预期的疗效,即手术结束时超声心动图测量主动瓣平均跨瓣压差<20 mmHg(1 mmHg=0.133 kPa)或主动瓣最大流速<3 m/s,且无严重的人工主动瓣反流或瓣周漏。术后30 d复查经超声心动图,随访术后30 d内全因死亡及严重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包括急性心肌梗死、致残性出血性或缺血性卒中)的发生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1例重度主动瓣狭窄患者,年龄(78.1±6.3)岁,其中男性8例,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Ⅲ、Ⅳ级患者10例。11例患者均成功完成器械的输送、释放和植入,输送系统成功撤出体外。术后即刻主动瓣平均跨瓣压差为(7.55±4.08)mmHg,峰值流速为(1.78±0.44)m/s,与术前相比平均跨瓣压差以及峰值流速均下降(P均<0.05)。无严重的人工主动瓣反流或瓣周漏,11例(11/11)患者均达到即刻器械成功。术后30 d,11例患者中无死亡及严重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主动瓣平均压差为(9.45±5.07)mmHg,峰值流速为(2.05±0.42)m/s,均维持在较为理想的水平,与术后即刻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本研究初步表明,对于中国人群中传统手术高风险或不适合常规外科手术,且为传统内科治疗无法逆转的重度主动瓣狭窄患者,使用Prizvalve®经导管主动瓣膜系统行经导管主动瓣植入术是一种可行的、相对安全的方法,可进一步开展第2阶段的临床研究。

  • 标签: 主动脉瓣狭窄 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 球扩式瓣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显微镜结合神经内镜对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患者术后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在2020年1月到2021年12月收治的80例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患者,随机计数法分为观察组合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显微镜进行手术,观察组采用显微镜联合神经内镜进行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生活质量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NIHSS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比对照组升高(P<0.05),

  • 标签:
  • 简介:摘要髂内动脉是髂总动脉发出的一条重要分支,并与腹主动一些分支动脉相吻合,如腰动脉、骶正中动脉等,形成丰富的侧支循环,共同滋养臀肌及盆底脏器的血供。当髂内动脉(IIAA)体最大径>2 cm时建议外科干预,可采用多种治疗方式,目前腔内技术成功应用于IIAA的临床治疗,使其治愈率显著提高,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明显降低,本文通过回顾既往文献,对IIAA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主动脉瘤,腹 髂内动脉瘤 修复外科手术 治疗应用 腔内修复术
  • 简介:摘要:从形成动脉穿刺方法、股动脉压迫止血方法、血压控制方法、应用抗凝剂、穿刺处的观察及护理穿刺、心理护理方法等方面,探讨了假性动脉的术后综合护理措施。

  • 标签: 假性动脉瘤 术后 综合护理
  • 简介:颅内动脉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7%,是神经外科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占所有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85%左右。病因多为先天畸形,其次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感染等。发病的高峰年龄多在50-55岁,女性发病率要比男性高一些。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