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内血肿患者接受穿刺内血肿清除术的治疗方式及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5月到2022年5月我院收治急性内血肿患者100例开展研究,结合手术方式进行分组,常规组应用传统手术,实验组应用穿刺内血肿清除术。回顾分析患者的手术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急性内血肿患者采用穿刺内血肿清除术的治疗效果显著,不仅手术效率高并且安全稳定,术后并发症风险低,值得推广。

  • 标签: 急性颅内血肿 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 临床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经多普勒超声在内动脉狭窄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37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测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收缩期蜂流速Vs,平均血流速度(Vm)、阻力指数(RI)与脉动指数(PI),并重点观察患者血管反应性情况。结果(1)37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经多普勒超声诊断,其中26例内动脉狭窄,轻度11例、中度10例、轻度5例,另有11例患者无内动脉狭窄或闭塞;(2)内动脉狭窄轻、中度患者血管反应性低于无内动脉狭窄患者,脑血流速度指标Vs、Vm、Vd与RI、PI与无内动脉狭窄患者基本相近,不过内动脉狭窄重度患者血管反应性、Vs、Vm、PI等与无内动脉狭窄患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多普勒超声为内动脉狭窄的有效诊断手段,与MRA相关性较好,二者彼此取长补短,可增强内动脉狭窄诊断准确率。

  • 标签: 颅内动脉狭窄 经颅多普勒超声 诊断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影响内压(ICP)增高的因素,指导临床治疗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研究我科2013年6月~2014年6月68例持续ICP监测患者ICP增高原因。结果ICP动态监测过程中发现ICP变化受内、外诸多因素影响。根据影响ICP的不同因素采取相应治疗护理,效果满意。结论准确判断影响ICP变化的因素,积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使ICP增高得到准确、及时、有效的解除,能极大提高颅脑疾病的救治成功率,降低致残率。

  • 标签: 颅内压 监测 影响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背景与目的:近年来,底肿瘤手术有较快的发展。为积累和交流经验,本文总结了16例底恶性肿瘤病例,探讨手术径路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85年至今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采用面联合径路切除的16例底恶性肿瘤病例资料,探讨手术径路、修复方法,总结生存、复发情况及并发症。结果:16例中前底手术12例(13次手术,其中1例两次前底手术),侧底3例,后底1例。6例硬脑膜切除后用额骨骨膜、颞肌筋膜、阔筋膜和人造硬脑膜修复,底缺损3例用钛网、1例用玻璃钢,其它只用额骨骨膜和/或帽状腱膜和/或肌肉修复,皮肤缺损3例用带血管蒂皮瓣、2例用转移皮瓣修复。底手术后生存时间为1~99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14个月。8例术后复发,复发的中位时间为20个月,4例术后未控,4例无瘤生存。7例出现较轻微的并发症。结论:根据肿瘤位置选择前、侧、后底手术径路进行面联合手术可以安全和有效地切除肿瘤,同时配合术后放疗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

  • 标签: 颅面联合进路 颅底恶性肿瘤 手术切除 手术径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内动脉瘤术后并发内感染的临床危险因素,探究脑脊液(CSF)指标与血清学指标在内感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河北省黄骅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4年8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213例内动脉瘤手术患者,按照感染与否分为内感染组28例、非内感染组185例。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对比2组患者的CSF指标、血清学指标并分析其与内感染的相关性。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术中动脉瘤破裂、术中CSF漏、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4 h为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内感染组的CSF水平、血清学指标水平均高于非内感染组,且患者的CSF指标、血清学指标与内感染呈现正相关。结论患者的糖尿病、术中动脉瘤破裂、术中CSF漏、术中出血量100 mL以上、手术时间>4 h均为术后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对患者的CSF指标与血清学指标的检测可协助内动脉瘤术后并发内感染的诊断。

  • 标签: 颅内动脉瘤术 颅内感染 脑脊液指标 血清学指标
  • 简介:摘要:巴林阿杜二期项目水罐由于容积小,罐体底板和壁板所用钢板薄,加之焊接时热量较大,容易发生焊缝位置变形问题。为较彻底的解决水罐焊缝变形问题,提升水罐施工质量,我们通过施工前调研,掌握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并针对性的制定纠偏和预防措施,同时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方案并制作使用专用工具,将水罐焊缝的变形量和变形发生频次大大降低,保证了优良的施工质量。

  • 标签: 水罐 焊缝 变形量 控制措施优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内动脉瘤夹闭术后内压监测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实施内动脉瘤夹闭术的35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后均进行内压检测,根据监测结果进行对症支持处理,分析内动脉压监测的作用。结果本组的35例患者中,25例内压在5-20mmHg之间,生命体征平稳;8例术后内压范围在20-40mmHg之间,其中有5例出现脑血管痉挛、3例出现急性脑水肿,经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2例患者内压急剧升高超过40mmHg,经颅脑CT检查显示动脉瘤破裂出血,经开颅减压血肿清除术治疗,术后3d死亡。结论对内动脉瘤术后患者续监测内压,并根据症状变化及时行影像学检查,可为病情诊断和对症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 标签: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 颅内压 脑血管痉挛
  • 简介:摘要关于A型底凹陷的治疗,经口松解、后路固定的前后路联合手术与单纯后路复位固定术这两种手术方案孰优孰劣存在争论。本文就椎外科的热点话题:A型底凹陷症的手术方案提出笔者的观点。总的来说,前后路联合手术几乎适用于全部A型底凹陷病例,无论寰枢关节脱位有多么严重,而单纯后路手术仅适用于寰枢关节脱位不很严重的病例。前后路联合手术有两个切口,且术后感染的风险比单纯后路手术高。患者若无脊髓症状,仅做后路手术,即使不能达到解剖复位,也是可以接受的。若有比较严重的脊髓功能障碍,或合并较大的颈髓空洞,就应经口松解,以实现解剖复位,恢复颈髓的正常形态。

  • 标签: 寰枢关节 颅底凹陷症 颅椎外科 手术方案
  • 简介:目的探讨经超声造影在内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59例患者超声造影前、后分别经超声探查内动脉及颈内动脉内段,比较造影前、后内动脉的显示率,总结经超声造影在内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的血流特点,并与MRA或DSA结果对比.结果造影增强经彩色多普勒(CE-TCCS)对于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显示率较常规经彩色多普勒(TCCS)明显提高,其中对于MCA(M2段)、ACA(A1、A2段)、PCA(P1、P2段)的显示率与TCC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1例椎-基底动脉造影前显示率为71.3%(15/21),造影后显示率为100%CE-TCCS检出3例MCA闭塞,15例MCA狭窄,3例ACA狭窄,2例PCA狭窄4例颈内动脉内段闭塞,7例颈内动脉内段狭窄.颈内动脉外段闭塞3例和狭窄8例,患者同侧内动脉血流灌注减少,血流速度减低.2例MCA狭窄支架置入术后,CE-TCCS显示血流通畅,速度在正常范围,所有结果均经MRA、DSA证实.结论经超声造影可以提高内动脉的显示率有助于判断内动脉狭窄,也可用于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疗效评价.

  • 标签: 造影剂 经颅彩色多普勒 颅内动脉 狭窄 闭塞
  • 简介:摘要内感染是神经外科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一般情况下,由于血.脑脊液屏障的存在,内感染的发生机会并不高,但由于外伤、手术等情况导致脑部保护环境破坏时,内感染的概率就会增加。一旦感染,患者往往以病情危重、发展较快、治疗时间长和预后差等为主要表现,并且病死率在10%~15%,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及时诊断并合理的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 标签: 颅内感染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室外引流 护理
  • 简介:急性、亚急性硬膜外血肿及慢性硬膜下血肿是颅脑外伤中常见的继发病变,开颅清除血肿是常规的治疗手段,我院自1997/年1月至2002,年12月对20例病人采用锥穿刺尿激酶溶解血块后引流血肿,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 标签: 尿激酶溶解 穿刺 颅内血肿 引流 常见 开颅
  • 简介:目的观察高血压患者内动脉狭窄经多普勒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180例住院和门诊高血压患者。排除合并中风、糖尿病及其他皮内疾病.用经皮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皮内动脉狭窄情况。结果39例患者有皮内动脉狭窄.患病卑为21.66%。检查动脉血管1640条,狭窄动脉92条,总的动脉狭窄率为5.60%。大脑中动脉狭窄发病率最高.其次为内动脉虹吸段。经内动脉狭窄率占总狭窄率的80%。明显高于椎一基动脉。老年高血压患者总狭窄率及单一狭窄高于非老年病人。狭窄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B水平显明高于非狭窄病组。结论高血压内动脉狭窄最常登生于大脑中动脉及内动脉虹吸段,年龄、脂代谢紊乱是高血厦病人发生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

  • 标签: 高血压 危险因素 颅内动脉狭窄 经颅多普勒超声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咽癌底及内浸犯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MRI发现内肿块及底破坏或底自然骨性孔道扩大,并引起相应临床症状。均经活检病理证实并部分行放疗后病灶明显缩小,其中有17例做过CT栓查。结果MRI全部发现底或内病变,并做出正确诊断,表现为内软组织块影,并有明显强化,且同鼻咽部肿块相连,咽周脂肪垫消失,有的伴有颅骨变形与破坏。1例咽顶部有原发病灶,1例病灶在咽隐窝旁,16例同侧乳突均有炎症,4例肿瘤向外侧侵犯冀腭窝,6例向上侵犯同侧海绵窦,仅1例侵犯软腭,有2例肿瘤侵犯大部分底骨质。1例侵犯枢堆(咽顶部原发病灶)。结论MRI是诊断鼻咽癌底及内侵犯的首选方法,鼻咽部的解剖比较复杂,熟练堂握鼻咽部的解剖及其各腔间隙,底自然通道及其在MRT上的表现是了解鼻咽的临床及影像的关键。MRI能较早的显示鼻咽癌,更准确的显示其部位、大小、范围、浸润程度以及淋巴结肿大,对肿瘤分期、放疗计划的拟订关系密切。

  • 标签: 鼻咽癌 颅底及颅内侵犯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分析急性内血肿清除术后继发对侧内血肿的发生时间,形成原因及预防治疗.方法我们自1989年9月~2001年8月收集共9例,行内血肿清除术.结果9例第一次手术回病房后,昏迷4例,手术对侧瞳孔逐渐增大24h内再次CT复查,发现对侧内血肿.另5例在第一次手术后48h复查CT,均提示手术对侧内血肿,血肿量在30-80ml,其中5例为脑挫裂伤伴硬脑膜下血肿,中线结构移位明显,2例为颞枕部硬膜外血肿,2例为颞叶脑内血肿.硬膜外血肿2例和颞叶脑内血肿2例手术治疗,预后良好.5例脑挫裂伤伴硬膜下血肿立即行手术治疗,清除血肿,4例血肿清除后脑搏动较弱,5例均行硬膜减张缝合并去骨瓣.手术后死亡3例,2例手术后有偏瘫.结论一侧外伤性内血肿在手术后继发血肿的发生率为0.8%~2.2%,多发生在48~72h之内[1].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急性内压增高引起的血管自主调节丧失,血管床扩张淤血,脑血管内外压力差增大可能也是重要因素[2].并且常在脑挫裂伤的基础上继发出血,亦可因过度换气,使用脱水降压剂及去骨瓣减压不当使内压骤降有关.

  • 标签: 急性颅内血肿 清除术 继发对侧颅内血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病患内损伤后,实行开颅手术之后非手术区延迟性内血肿进行研究分析。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实行颅脑损伤清除血肿手术的120例患者,并从中随机选择70例病患的临床资料作为分析对象。结果通过对病患进行头部的CT复查,并进行血肿清除手术,较好地使病患恢复身体的健康。结论实行内手术的减压之后,应该对远隔部位的内血肿出现的现象进行预防,并做好早期的诊断以及二次手术的准备,有效地改善DTCH并发症的出现。

  • 标签: 颅内损伤术 非手术区 延迟性颅内血肿 分析研究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