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水疗配合呼吸训练对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肺功能及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收治的80例胸腰段脊髓损伤患作为观察对象。采取前瞻性队列研究,应用计算机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疗法联合呼吸训练。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观察组加用水疗法。比较两组肺功能指标、运动功能及下肢肌张力、功能评定、日常生活能力的差异。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为(3.86±0.82)L、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the first second,FEV1)为(3.76±0.68) L、最大通气量(maximum ventilation,MVV)为(102.34±10.38) L/min、最大吸气压(maximum suction pressure,MIP)为(50.36±4.62) cmH2O(1 cmH2O=0.7355 mmHg);对照组FVC为(3.41±0.76) L,FEV1为(3.35±0.63) L,MVV为(90.67±11.68) L/min、MIP为(44.38±4.85) cmH2O,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46、t=2.797、t=4.723、t=5.646,P均<0.05)。干预后,观察组根据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的运动功能评分为(58.62±7.56)分,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评分为(2.74±0.89)分;对照组ASIA运动功能评分为(42.24±6.40)分,MAS评分为(3.36±0.94)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459、t=3.029,P均<0.05)。干预后,观察组脊髓独立测量量表第Ⅲ版(spinal cord independence measure Ⅲ,SCIM Ⅲ)评分为(75.33±10.72)分,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为(66.64±6.34)分;对照组SCIM Ⅲ评分为(68.34±9.55)分,MBI评分为(57.52±6.77)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079、t=6.219,P均<0.05)。结论水疗配合呼吸训练可有效改善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肺功能及呼吸肌肌力,提高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 标签: 胸腰段脊髓损伤 呼吸训练 水疗 肺功能 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Braden评分,联合局部皮肤温度和局部组织氧饱和度作为局部微循环指标,构建创伤重症患者压力性损伤风险预后模型,并开发可视化列线图。方法选取浙江省某三甲医院2020年06月1日至2020年08月31日期间所有进入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的创伤,采取Braden量表评估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风险,测量患者骶尾部受压部位皮肤温度与血氧饱和度,作为微循环评价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构建基于Braden评分联合微循环评价指标的创伤重症患者压力性损伤预后模型及可视化列线图,并与单纯Braden量表构建的预测模型比较。通过计算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判断预测模型区分度。C指数对最佳模型进行内部验证、H-L拟合优度检验、整体鉴别指数观察预测模型效果。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52例患者,其中33例发生压力性损伤,占21.71%。Braden量表联合局部皮肤温度与局部组织氧饱和度后曲线下面积为0.866,模型内部验证C指数为0.847。H-L拟合优度检验结果为8.37,P=0.051,即模型具有良好区分度与一致性。模型整体鉴别指数=0.144,P=0.023。结论Braden量表联合局部微循环指标构建创伤重症患者压力性损伤预后模型具有良好区分度与一致性,较单纯Braden量表预测效力提高14.4%,据此构建列线图,能够为临床提供快捷、方便可靠的预测工具。

  • 标签: 创伤 压力性损伤 预测 Braden量表 微循环 ICU 风险 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出院后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心脏不适症状、疾病进展恐惧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内在关系,以明确AMI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主要干预方向。方法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选取在唐山市工人医院出院1个月~1年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心脏不适症状量表、疾病进展恐惧量表(fear of progress questionnaire,FoP-Q-SF)、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self-rating scale,PTSD-SS)评估患者心脏不适症状、疾病进展恐惧水平、创伤后应激障碍状况。采用SPSS 24.0 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讨心脏不适症状、疾病进展恐惧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关系,并通过AMOS 24.0软件分析疾病进展恐惧的中介效应。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院1年内创伤后应激障碍评分为(32.78±12.38)分,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为12.3%。Spearman秩相关检验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心脏不适症状、疾病进展恐惧均呈正相关(r=0.530,0.723,均P<0.01),心脏不适症状与疾病进展恐惧呈正相关(r=0.518,P<0.01)。中介效应检验显示疾病进展恐惧在心脏不适症状与创伤后应激障碍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不适症状通过疾病进展恐惧的完全中介作用影响创伤后应激障碍。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心脏不适症状 疾病进展恐惧 创伤后应激障碍 中介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多学科协作团队(MDT)的急救护理路径在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抢救室收治的创伤性休克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2018年1—12月收治的112例患者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急救护理措施;2019年1—12月收治的108例患者为观察组,实施基于MDT的急救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患者院内抢救反应时间、抢救结果和家属满意度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抢救介入时间为(8.4±5.8)min,急诊停留时间为(15.0±4.3)min,术前准备时间为(10.4±3.2)min,低于对照组的(14.1±6.7)、(19.7±4.1)、(13.6±3.5)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90.7% vs. 73.2%)、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7.4% vs. 17.0%)、窒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4.6% vs. 1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家属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40.8±3.6)vs.(37.4±3.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MDT的急救护理路径可缩短创伤性休克患者的院内抢救反应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患者家属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创伤性休克 急救 多学科协作 护理路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无错性学习模式对创伤性脑损伤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脑功能恢复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79例创伤性脑损伤所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根据患者家属意愿将其分为研究组(n=40)和对照组(n=39)。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模式,研究组实施无措施性学习模式,对比两组患者接受不同康复模式后认知功能、记忆功能改善效果。结果研究组记忆功能和认知功能总评分分别为(69.67±5.29)分、(89.67±8.06)分,对照组分别为(51.23±3.64)分、(67.94±6.27)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患者创伤性所致染指功能障碍患者应用无错性学习模式,可有效促进和修复记忆功能,增强各个区域脑代偿的认知功能,具有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 标签: 无错性学习模式 创伤性脑损伤 认知功能障碍 脑功能恢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烧伤患感染肺炎克雷伯菌后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分子机制。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10月就诊于浙江省台州市中心医院的感染肺炎克雷伯菌的烧伤患,并分离10株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肺炎克雷伯菌(CR-KP),然后分析CR-KP的耐药程度,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常见的耐药基因,并通过质粒接合试验验证耐药基因的存在,同时分析膜孔OmpK36蛋白的表达量。结果10株菌种均呈现了不同程度的耐药现象。PCR的结果显示全部耐药菌携带NDM基因,4株携带KPC基因,此外,仅有少部分的耐药菌携带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和AmpC基因。质粒接合试验显示大部分接合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存在耐药,免疫蛋白印迹结果提示接合菌的膜孔OmpK36蛋白表达量减少。结论烧伤患感染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是质粒介导的NDM基因插入以及膜孔OmpK36蛋白表达量减少。

  • 标签: 烧伤 克雷伯菌,肺炎 抗药性,细菌 药理作用分子作用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早期腰段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膝关节肌群肌力与步行能力的相关性以及影响其步行能力的因素。方法对符合入选标准的早期腰段不完全脊髓损伤患27例进行双侧股四头肌、腘绳肌徒手肌力评定(MMT)、峰力矩测试(PT)、10 m步行时间测试(10MWT)和脊髓损伤步行指数(WISCI Ⅱ)评定。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方法确定股四头肌MMT、腘绳肌MMT、股四头肌PT和腘绳肌PT与10MWT和WISCI Ⅱ的相关性。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分析10MWT和WISCI Ⅱ的影响因素。结果腘绳肌MMT与10MWT呈显著负相关(r=-0.703,P<0.01),与WISCI Ⅱ呈显著正相关(r=0.713,P<0.01);腘绳肌PT与10MWT呈中等负相关(r=-0.413,P<0.05),与WISCI Ⅱ呈中等正相关(r=0.433,P<0.05)。10MWT与WISCI Ⅱ呈强负相关(r=-0.986,P<0.01)。腘绳肌MMT是影响10MWT和WISCIⅡ的最主要因素(r2分别为0.549和0.536),股四头肌MMT是影响10MWT和WISCIⅡ的的次要因素。腘绳肌和股四头肌的MMT对10MWT和WISCI Ⅱ变化的总贡献率分别为62.5%和64.1%。结论早期腰段不完全脊髓损伤患的膝关节屈肌群的肌力与其10MWT和WISCIⅡ有显著相关性,膝关节屈伸肌群肌力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早期腰段不完全脊髓损伤患的早期步行功能。

  • 标签: 不完全脊髓损伤 肌力 步速 脊髓损伤步行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烧伤患感染肺炎克雷伯菌后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分子机制。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10月就诊于浙江省台州市中心医院的感染肺炎克雷伯菌的烧伤患,并分离10株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肺炎克雷伯菌(CR-KP),然后分析CR-KP的耐药程度,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常见的耐药基因,并通过质粒接合试验验证耐药基因的存在,同时分析膜孔OmpK36蛋白的表达量。结果10株菌种均呈现了不同程度的耐药现象。PCR的结果显示全部耐药菌携带NDM基因,4株携带KPC基因,此外,仅有少部分的耐药菌携带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和AmpC基因。质粒接合试验显示大部分接合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存在耐药,免疫蛋白印迹结果提示接合菌的膜孔OmpK36蛋白表达量减少。结论烧伤患感染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是质粒介导的NDM基因插入以及膜孔OmpK36蛋白表达量减少。

  • 标签: 烧伤 克雷伯菌,肺炎 抗药性,细菌 药理作用分子作用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在重症监护室(ICU)重症脑外伤患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选取常熟市中医院ICU收治的90例重症脑外伤患,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n=45)及对照组(n=45),对照组实施常规性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医护一体化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并发症及满意率情况。结果观察组干预后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院内压力性损伤发生率、管道意外事件发生率、护理纠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家属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家属满意率,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

  • 标签: 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 脑外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个体经历创伤事件后以高警觉、闪回、回避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精神障碍。现就该疾病的诊断标准、发病机制、治疗方案的选择进行综述。

  • 标签: 创伤后应激障碍 诊断 发病机制 治疗
  • 简介:摘要创伤性脑损伤(TBI)病情进展迅速、预后险恶,给临床救治工作带来极大困难,已成为现代急危重症医学面临的突出难题。除了特殊情况下必要的手术干预外,有关TBI的临床处置措施、无创和有创监测模式等近年来有了新的认识。本文重点阐述了TBI的监测和治疗现状,通过对TBI病理生理机制的深入了解,在发病不同环节采取针对性和精准化策略干预,同时持续监测各项指标动态变化,最终防止组织及器官的继发性损伤,达到降低急危重症患者伤残率和病死率之目的。

  • 标签: 脑损伤 治疗应用 创伤性脑损伤 调控机制 监测
  • 简介:摘要失血性休克和致死性出血是战伤和非战伤死亡的主要原因,占手术室内死亡的80%以上,占创伤24 h内死亡的70%以上。此类患者救治是创伤中心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核心问题。院前损害控制性复苏措施,包括遵循ABCs法则,基于院前转运时间实施相应的输血、输液策略,基于具体伤情维持血压、使用氨甲环酸等;院内损害控制性复苏的核心是大量输血,及早纠正创伤性凝血病。院前损害控制性外科主要包括颈椎等脊柱的保护、骨盆带固定、胸腔闭式引流、直接压迫止血等,针对不可压迫致命性出血的复苏性主动脉球囊阻断术是最有希望的救命技术。院内损害控制性外科包括损害控制性剖腹、剖胸、骨科手术和开颅手术等。只有在黄金时间内配合实施损害控制性外科手术和损害控制性复苏,才能最终挽救此类严重创伤的生命。

  • 标签: 创伤和损伤 出血 生命支持疗法 损害控制
  • 简介:摘要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个体经历创伤事件后以高警觉、闪回、回避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精神障碍。现就该疾病的诊断标准、发病机制、治疗方案的选择进行综述。

  • 标签: 创伤后应激障碍 诊断 发病机制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心理弹性、自我效能感及创伤后成长的因素,并分析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临床确诊的脑卒中后遗症患者110例,采用问卷调查收集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并填写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创伤后成长量表(PTGI)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分析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心理弹性、自我效能感及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因素。结果不同年龄、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家庭月收入、不同子女情况脑卒中患者组间CD-RISC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年龄、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病程的脑卒中患者组间PTG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家庭月收入及医疗方式的脑卒中患者组间GSE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受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一般自我效能感及创伤后成长均是影响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心理弹性的重要因素。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CD-RISC评分与PTGI评分及各维度个人增强、新的可能性、人生感悟、自我改变评分和GSES评分之间均呈正相关(P<0.01,P<0.05)。结论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心理弹性、创伤后成长及自我效能感与其年龄、文化程度及经济情况等密切相关,医护人员可以制订相关对策进行干预,以提高患者创伤后成长和自我效能感,促进心理弹性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和疾病康复。

  • 标签: 脑卒中 后遗症 心理弹性 创伤后成长 自我效能感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宏基因组学第二代测序(mNGS)技术检测烧伤患和急慢性创面患者病原体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选择2019年3月—2020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的11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烧伤患和急慢性创面患者(男10例、女1例,年龄23~85岁),共采集标本23份,其中全血标本6份、皮肤组织块标本1份、引流的脓液标本1份、创面分泌物拭子标本15份。每份标本均分为2份,分别采用微生物培养法、mNGS法检测病原体。统计2种方法检测出的病原体数量和种类以及mNGS法检测的相对丰度,并比较2种检测方法的一致性。对数据行配对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经微生物培养法检测,在23份标本中,5份标本未检出病原体;其余18份标本共检出35株病原体,属于9种细菌和2种真菌。5份标本均各检出单一病原菌,9份标本均各检出2种病原菌,4份标本均各检出3种病原菌。经mNGS法检测,在23份标本中,1份标本未检出病原体;其余22份标本共检出75株病原体,分属于28种细菌、3种真菌和3种病毒。8份标本均各检出单一病原体,5份标本均各检出2种病原体,2份标本均各检出3种病原体,3份标本均各检出4种病原体,2份标本均各检出6种病原体,各1份标本检出7、20种病原体。微生物培养法在每份标本中检出的病原体为2(1,2)种,明显少于mNGS法的2(1,4)种(Z=3.359,P<0.01)。在微生物培养法未检出病原体的5份标本中,mNGS法在其中2份标本中检出细菌、另2份标本中检出病毒。mNGS法检出的存在2种及2种以上细菌的标本13份,每份标本中相对丰度占第1位的细菌其相对丰度范围为28.8%~95.9%。在23份标本中,有7份(30.4%)标本采用2种方法检测的结果完全一致,5份(21.7%)结果完全不一致,11份(47.8%)结果不完全一致。结论与传统的微生物培养法相比,mNGS法检测敏感性更高、对病原体的检出能力更强,并且可判断混合感染的病原体的相对丰度,作为培养法的补充,可对烧伤和急慢性创面感染病原体的诊断产生重要作用。

  • 标签: 宏基因组 高通量核苷酸测序 感染 烧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体温控制对重度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脑损伤患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重度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277例,根据患者入院时及入院后3 d的体温情况、患者及家属的治疗意愿,分为发热组(78例)、正常体温组(113例)、亚低温组(86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高压氧及常规药物治疗,亚低温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亚低温治疗(体温控制在34 ℃~35 ℃)。治疗前后记录3组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长谷川痴呆量表(HDS)和简易智能精神量表(MMSE)评分,比较3组患者迟发型脑病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分析脑电双频指数(BIS)、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与迟发型脑病发生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的多项指标均较组内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与发热组同时间点比较,正常体温组除治疗1 d外、亚低温组治疗1 d[(15.67±3.34)分]、3 d[(24.56±3.97)分]、7 d[(29.35±4.85)分]、1个月[(31.13±4.61)分]的GCS评分较高,且亚低温组GCS评分较正常体温组优异(P<0.05)。正常体温组和亚低温组的APACHE Ⅱ评分均较发热组低(P<0.05),且亚低温组APACHE Ⅱ评分较正常体温组低(P<0.05)。正常体温组和亚低温组的HDS评分均较发热组高(P<0.05),且亚低温组HDS评分较正常体温组高(P<0.05)。与发热组同时间点比较,正常体温组除治疗7 d外、亚低温组治疗7 d[(23.33±3.41)分]、1个月[(27.12±3.57)分]、6个月[(28.82±3.56)分]的MMSE评分较高,且亚低温组MMSE评分较正常体温组优异(P<0.05)。与发热组同时间点比较,正常体温组除治疗1 d外、亚低温组治疗1 d(60.64±6.43)、3 d(67.67±8.76)、7 d(81.92±7.89)、1个月(92.33±8.28)的BIS值均较高(P<0.05)。正常体温组治疗7 d[(34.67±8.10)ng/ml]、1个月[(23.40±7.18)ng/ml]及亚低温组治疗3 d[(20.25±6.58)ng/ml]、7 d[(14.30±5.18)ng/ml]、1个月[(9.27±3.62)ng/ml]的NSE浓度均较低(P<0.05)。与正常体温组同时间点比较,亚低温组治疗1 d、3 d、7 d、1个月的BIS值均较高(P<0.05),治疗3 d、7 d、1个月的NSE浓度较低(P<0.05)。与其他两组相比,亚低温组的平均昏迷时间较短,迟发型脑病发生率及神经系统损伤发生率较低。GCS、BIS、NSE值与迟发型脑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论早期体温控制能明显减轻一氧化碳中毒脑损伤的程度,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早期动态检测GCS评分、NSE浓度及BIS,对预测迟发型脑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急性重症一氧化碳中毒 体温控制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脑电双频指数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膳食干预联合阶段式康复护理对颅脑外伤患免疫功能、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期间在南阳市中心医院进行治疗的110例颅脑外伤患为研究对象,并依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均为110例患者。两组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及常规术后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膳食干预联合阶段式康复护理。比较干预前及出院1个月后两组患者的免疫功能、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出院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CD4+、CD8+、CD4+/CD8+水平均较干预前升高,且均高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干预后的CD4+、CD8+水平较干预前升高;两组的NIHSS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上、下肢的Fugl-Meyer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膳食干预联合阶段式康复对颅脑外伤患进行干预,有利于促进患者免疫功能的恢复,并促进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改善。

  • 标签: 膳食干预 阶段式康复 颅脑外伤 免疫 神经功能 运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