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评价羟基喜树碱(Hydroxycamptothecin,HCPT)治疗癌黄疸近期疗效。方法对30例有黄疸晚期消化道肿瘤病人,随机分两组:①对照组(菌栀黄/TAD+门冬氮酸钾镁)按常规给药。②HCPT组:在对照组基础上+HCPT(8~10mg/d,7~10日,3~4周重复1次,连用2~3个周期)。结果HCPT组较对照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低,HCPT治疗后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有高度统计学差异(P<0.01);KPS评分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HCPT能减轻癌黄疸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是一种有效治疗药物。

  • 标签: HCPT 治疗 黄疸 癌性 对照组 近期疗效
  • 简介:背景:胰腺实假乳头状瘤(SPNP)是一种并非罕见低度恶性胰腺肿瘤,近年报道例数明显增多。目的:总结SPNP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其生物学行为。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月~2007年6月上海瑞金医院收治13例SPNP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细胞α1-抗胰蛋白酶(AT)、α1-抗胰凝乳蛋白酶(ACT)、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波形蛋白、CD56、CD10、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胃泌素、生长抑素等表达。结果:526例胰腺肿瘤患者中,13例(2.5%)诊断为SPNP,男女比例为1∶5.5,平均年龄31.5岁,瘤体平均直径8.0cm。术前影像学诊断SPNP者6例(46.2%)。组织形态学显示瘤细胞大小一致,排列成实片状区假乳头结构。影像学显示4例浸润血管周围组织,其中1例发生肝转移。免疫组化示α1-AT、α1-ACT、波形蛋白均呈阳性,11例NSE阳性,无胰岛素胃泌素阳性者。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术后平均随访24个月,均无复发或转移。结论:SPNP好发于年轻女性,具有低度恶性潜能,免疫组化检测对其诊断鉴别诊断具有较重要价值,手术治疗对SPNP疗效较好。

  • 标签: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 免疫组织化学 诊断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患者男性,37岁,干部.因乏力腹胀1年于2004年6月23日入院.患者于2003年7月出现乏力腹胀,肝功能ALT60u/L,TBIL30μmol/L,未予诊治.2004年3月ALT83.9u/L,AST90.7u/L,TBIL40.3μmol/L,GGT1963.3u/L,ALP401.9u/L,经对症治疗效果不佳,收住我院.查体除肝掌可疑阳性外,未发现其它阳性体征.

  • 标签: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自身抗体阴性 mol/L 效果不佳 对症治疗 可疑阳性
  • 简介:目的观察纳洛酮联合醒脑净治疗肝脑病效果。方法将96例接受基础治疗肝脑病患者随机分为乳

  • 标签: 净治疗 性脑病 治疗肝
  • 简介:人体肠道菌群与肠道黏膜免疫存在复杂交互作用,从而维持肠道稳态。炎症肠病(IBD)是一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病因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肠道菌群失衡是IBD发生、发展重要因素,调节肠道菌群可作为IBD治疗方法之一。本文就肠道菌群失衡在IBD中作用作一综述。

  • 标签: 结肠炎 溃疡性 CROHN病 肠道菌群 肠道免疫 治疗
  • 简介:功能胃肠病(functionalgastrointestinaldisorders。FGIDs)是指一组以慢性或反复发作消化道症状就诊。但无明确胃肠黏膜结构或生化异常可查症候群。心理、社会因素可加重FGIDs患者症状,患者可同时伴有躯体症状。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最初该类疾病被认为是胃肠神经官能症。但大量流行病学资料表明。精神压力与患者症状发作有关。其主要决定患者就医行为。此后。FGIDs发病机制研究又集中在胃肠动力改变方面。肠易激综合征(IBS)、功能消化不良(FD)非心源性胸痛(NCCP)患者均发现了各种胃肠动力异常,但其与症状相关较差。无法解释FGIDs患者多种多样症状。近年研究发现FGIDs患者胃肠道存在一个或多个部位对机械或化学刺激敏感性增高。目前认为内脏高敏感是FGIDs症状产生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近年来其产生部位、发病机制及其调节已成为FGIDs研究热点。

  • 标签: 功能性胃肠病 内脏高敏感 肠易激综合征(IBS) 消化道症状 胃肠动力异常 患者症状
  • 简介:目的了解我国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研究随机对照试验(RCT/CCT)现状及能否为临床提供可靠研究依据。方法对我国有关肝脏疾病6种主要中文杂志进行人工逐篇查阅,并根据国际循证医学标准对慢性乙型肝炎RCT/CCT进行分析。结果查阅杂志308期,共含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文章212篇,检索出RCT/CCT88篇并针对文章设计质量进行分析。结论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研究RCT/CCT数量质量还不能满足临床实践需要。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RCT 治疗性研究 CCT 随机对照试验 临床实践
  • 简介:目的对47例女性原发性胆汁肝硬化(PBC)患者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提高对该病诊断治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47例原发性胆汁肝硬化患者临床特征、各项生化指标组织病理特点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7例PBC患者平均年龄(57.42±6.26)岁,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60.0%)、乏力(42.9%)、纳差(41.4%)、黄疸(45.7%)。所有患者碱性磷酸酶(ALP)与γ谷氨酰转肽酶(GGT)均明显升高,38例患者(92.9%)胆红素有不同程度升高,36例患者(62.9%)血清IgM升高,98.6%患者抗线粒体抗体(AMA)及AMA-M2亚型抗体阳性。47例患者均行肝穿刺病理检查,早期(Ⅰ、Ⅱ期)占46.8%,晚期(Ⅲ、Ⅳ期)占53.2%,所有患者均使用熊去氧胆酸治疗,各项患者ALP、AST、ALT、胆红素均显著下降。结论PBC主要累及中年女性,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乏力、纳差不同程度黄疸,血清ALPGGT水平升高、AMA及AMA-M2亚型抗体阳性,熊去氧胆酸是治疗PBC有效药物。

  • 标签: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熊去氧胆酸 抗线粒体抗体
  • 简介:长病程溃疡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癌变风险增加,进而发展为UC相关结直肠癌(UC-colorectalcancer,UC-CRC)。UC-CRC是长病程UC患者最为严重并发症。而多数UC-CRC都是由异型增生发展而来,因而识别高危人群,早期监测诊断有着极其重要价值。目前临床上监测主要依靠内镜+病理活检,而随着技术发展,新内镜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同时伴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创新和应用,一些特异性生物标志物也被发现可用于早期UC-CRC监测。本文就目前UC癌变监测现状、内镜监测及生物标志物监测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溃疡性结肠炎 结直肠癌 监测 内镜 生物标志物
  • 简介:炎症肠病(IBD)发病率逐年升高,成为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之一。目前认为肠道菌群紊乱以及细菌代谢产物改变等因素参与IBD致病过程。近年,细菌代谢产物丁酸盐因在IBD发病过程中发挥保护肠道黏膜屏障、抗炎症反应、预防IBD相关肿瘤发生等作用而备受关注。本文就丁酸盐与IBD研究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炎性肠疾病 丁酸盐类 炎性因子 结直肠肿瘤
  • 简介:选择输卵管造影(SelectiveSalpingoGraphySSG)与输卵管再通术(FallopianTrbeRecanlvlationFTR)已逐渐成为替代传统子宫输卵管造影通水诊疗阻塞输卵管不孕症介入新技术之一。我们自2000年10月起应用改良导管法行SSGGTR治疗119例不孕症,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输卵管阻塞 不孕症 介入治疗 输卵管再通术
  • 简介:门脉肺动脉高压是伴或不伴晚期肝病患者在门静脉高压基础上出现以肺动脉压升高肺血管阻力增加为特点疾病。门脉肺动脉高压显著增加患者病死率。目前尚无明确有效治疗药物,肝移植是唯一有效治疗手段。本文重点介绍了门脉肺动脉高压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情况。

  • 标签: 门脉性肺动脉高压 肝硬化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研究口腔扁平苔藓慢性胃炎相关。方法:选取我院收治口腔扁平苔藓患者189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胃镜检查,查阅相关资料,分析口腔扁平苔藓慢性胃炎相关。结果:所选189例口腔扁平苔藓患者中有182例患者慢性胃炎,口腔扁平苔藓症状与胃炎程度具有相关,白色条纹状苔藓患者多为浅表胃炎,而充血糜烂状苔藓患者多为浅表-萎缩萎缩胃炎;口腔扁平苔藓治疗效果与胃炎程度有关,浅表以及浅表-萎缩胃炎治疗效果显著优于萎缩胃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口腔扁平苔藓慢性胃炎具有一定相关

  • 标签: 口腔扁平苔藓 慢性胃炎 关联性
  • 简介:目的了解幽门螺杆菌(HP)在慢性胃炎(CG)消化性溃疡(PU)病患者中感染情况,研究其相关。方法对经胃镜、病理检查HP检查1245例慢性胃病(CGD)患者进行分析研究。结果除复合性溃疡(COPU)HP检出率为55.6%外,其他CGD患者HP检出率为30.8%~36.6%。结论HP存在与CGD无明显相关

  • 标签: 慢性胃病 患者 相关性 HP 幽门螺杆菌 检出率
  • 简介:比较经肝动脉途径注入自体骨髓干细胞或脐带血干细胞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安全,以及对患者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近期改善作用。方法选择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65例,随机分为骨髓组33例脐血组32例;骨髓组患者经股动脉插管至肝固有动脉注入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脐血组经同样途径注入脐带血干细胞治疗;治疗后8周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白蛋白甲胎蛋白水平变化,同时观察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术后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第3天两组患者乏力、纳差症状均有改善,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治疗后8w,骨髓组脐血组白蛋白水平分别由(31.0±4.6)g/L上升至(34.6±7.1)g/L由(34.6±7.1)g/L上升至(37.8±8.3)g/L,凝血酶原活动度上升由(48.8±13.4)%上升至(55.5±11.2)%由(47.5±12.5)上升至(58.9±14.0)%,但两组间改善程度差异无显著;在治疗8w末血清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甲胎蛋白在骨髓组分别为(45.6±12.3)IU/L、(28.1±13.5)μmol/L(11.3±4.1)μg/L,在脐血组分别为(47.2±11.8)IU/L、(30.7±14.8)μmol/L(9.8±3.5)μg/L,两组间与基础水平相比改善程度差异也无显著。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或脐带血干细胞经肝动脉途径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近期疗效及安全均良好,但两种细胞治疗改善水平无显著差异。

  • 标签: 肝硬化 自体骨髓干细胞 脐带血干细胞 细胞移植 疗效
  • 简介: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HBV-ACLF)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Toll样受体2(TLR2)表达,以及鼠三型肝炎病毒(MHV-3)诱导暴发性肝炎小鼠肝脏TLR2表达变化。方法收集慢性乙型肝炎HBV-ACLF患者外周血,分离PBMC,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PBMC中TLR2mRNA;给Balb/cJ小鼠腹腔注射MHV-3(100pfu),建立小鼠暴发性肝炎模型,观察感染0、24、4872h后肝脏TLR2水平变化。结果BALB/cJ小鼠在感染MHV-3后,与0h[(0.39±0.06)%]比,肝细胞TLR2mRNA水平在感染4872h均显著升高[分别为(9.06±1.60)%(6.42±2.42)%,P<0.05)],并于48h达最高水平,且两时间点细胞TLR2mRNA水平均与血清ALTAST水平呈正相关(r=0.804,P<0.01;r=0.797,P<0.01);HBV-ACLF患者PBMC中TLR2mRNA水平显著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92±5.26)%对(1.15±1.59)%,P<0.05)]。结论TLR2参与了MHV-3诱导暴发性肝炎小鼠以及HBV-ACLF患者肝脏损伤发病过程。

  • 标签: 暴发性肝炎 慢加急性肝衰竭 鼠三型肝炎病毒 TOLL样受体2 小鼠
  • 简介:目的研究MPP3表达减少与大肠癌发病关系。方法RT-PCR法检测正常大肠黏膜、大肠腺瘤大肠癌MPP3mRNA表达;WesternBlotting法检测正常大肠黏膜、大肠腺瘤大肠癌MPP3蛋白表达。结果大肠腺瘤中MPP3表达无明显减少(P〉0.05),部分大肠癌组织中MPP3表达减少,且有淋巴结转移患者比无淋巴结转移患者更常见(P〈0.05),DukesC期D期患者比DukesA期B期患者更常见(P〈0.05)。结论MPP3表达减少在大肠癌中为常见现象,而且在晚期肿瘤更明显,因此,MPP3在大肠癌发病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MPP3 大肠腺瘤 大肠癌
  • 简介:溃疡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是一种病因未明非特异性肠道炎症,目前多认为与感染、免疫、遗传等因素相关。传统上以氨基水杨酸(ASA)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为主,但存在易复发、不良反应较多等问题。近年有关微生态制剂在维持UC缓解、防止复发等方面的研究日益增多,微生态制剂亦被认为是UC传统疗法有益补充。为此,本文对微生态制剂与UC关系作一综述。

  • 标签: 微生态制剂 溃疡性结肠炎 免疫抑制剂 防止复发 氨基水杨酸 糖皮质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