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线性回归模型与四种机器学习算法对临床医学研究生学习行为的预测效能,探讨不同预测模型的优缺点和适用性。方法以全国6 922名临床医学研究生的调查数据为例,通过自评学习行为量表获得综合得分;在训练集中,分别利用Lasso线性回归和人工神经网络、决策树、Bootstrap随机森林、提升树四种监督式机器学习算法建立预测模型;对验证集数据进行预测并比较不同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临床医学研究生学习行为综合得分为(3.31±0.54),总体达标率为74.02%。在线性回归模型中,年龄、学校级别、学位类型、学习兴趣、压力和满意度对学习行为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对验证集的预测中,线性回归模型的敏感度为0.484,特异度为0.914,准确率为0.801。四种机器学习算法的各项指标均高于线性回归模型,其中随机森林的提升度最高。结论线性回归模型对研究生学习行为的预测效果良好,机器学习在预测准确性上优于线性回归模型,但传统线性回归模型在计算效率和可解读性上具有一定优势。

  • 标签: 学习行为 预测模型 线性回归 机器学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在儿童重复肾半肾切除术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4例行重复肾半肾切除术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42例行腹腔镜重复肾半肾切除术(LH),为LH组;12例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重复肾半肾切除术(RALH),为RALH组。LH组男17例,女25例;年龄(71.74±34.57)个月;左侧29例,右侧13例;临床表现为泌尿系感染19例,排尿间歇漏尿7例,输尿管反流5例,输尿管末端囊肿6例。RALH组男4例,女8例;年龄(76.83±37.33)个月;左侧9例,右侧3例;临床表现为泌尿系感染3例,排尿间歇漏尿2例,输尿管反流1例,输尿管末端囊肿1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畸形侧别及临床表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均行影像学检查,均明确诊断为完全重复肾重复输尿管畸形,且伴有上位输尿管不同程度扩张,上位肾功能明显减退。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临床指标。结果LH、RALH组手术时间[(196.48±21.92)min与(171.50±24.91)min]、术中出血量[(34.14±8.63)ml与(18.50±5.92)ml]、术后引流时间[6.0(5.0,7.0)d与4.5(3.0,6.5)d]、术后住院时间[(8.93±1.70)d与(7.33±1.37)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3个月至2年,两组患儿下位肾均发育良好,术前合并的泌尿系感染、排尿间歇漏尿、排尿困难等症状均在术后逐步缓解、消失。LH组2例术后并发输尿管残端积液、囊肿形成,且反复发作输尿管残端感染,再次手术切除残端后治愈。RALH组无输尿管残端积液及囊肿形成病例。结论儿童RALH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引流时间及住院时间较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疗效及安全性较好。

  • 标签: 泌尿生殖系统畸形 重复肾 机器人 儿童 腹腔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ARP)后切缘阳性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9年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由单一术者行RARP的3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中位年龄68(62~72)岁,PSA中位值26(13~63)ng/ml,f/tPSA中位值0.12(0.07~0.18),PSAD中位值0.36(0.20~0.75) ng/ml2。临床分期T1期115例,T2期100例,T3期41例,T4期15例。MRI或超声检查测量前列腺左右径中位值44(35~50)mm、前后径中位值45(40~51)mm、上下径中位值41(36~50)mm,前列腺体积中位值76(54~118)ml。226例术前行经直肠超声引导系统性12针穿刺,对超声检查异常区域再行1~5针穿刺。穿刺总针数中位值12(12~13)针,阳性针数中位值9(4~12)针,阳性针数百分比中位值85%(35%~100%)。术前病理确诊方式分别为电切手术84例(27%)和前列腺穿刺活检226例(73%)。术前240例获得Gleason评分,其中≤6分61例,7分95例,≥8分84例。237例(76%)行新辅助内分泌治疗。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切缘阳性组和切缘阴性组,分析一般临床资料、PSA衍生指标、前列腺大小、穿刺阳性针数百分比、活检Gleason评分、病理确诊方式和内分泌治疗与切缘阳性的相关性。结果本组310例,术后病理检查106例切缘阳性,切缘阳性率为34.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切缘阳性组与切缘阴性组比较),tPSA(41.3 ng/ml与24.8 ng/ml,P=0.029)、f/tPSA(0.14与0.10,P=0.004)、前列腺左右径(46 mm与38 mm,P=0.049)、穿刺阳性针数百分比(100%与58%,P=0.001)、活检Gleason评分(≤6分、7分、≥8分:14、31、42例与47、64、42例,P<0.05)与术后切缘阳性显著相关,其他因素与术后切缘阳性无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前列腺左右径(OR=1.08,95%CI 1.01~1.15,P=0.026)和穿刺阳性针数百分比(OR=6.00,95%CI1.03~38.74,P=0.048)是切缘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前列腺左右径和穿刺阳性针数百分比是RARP术后切缘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前列腺切除术 机器人 切缘阳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宫颈MRI图像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建立随机森林模型识别ⅠA期宫颈癌与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3例ⅠA期宫颈癌患者与51例HSIL患者,按照4∶1的比例设置训练集(ⅠA=34,HSIL=41)与测试集(ⅠA=9,HSIL=10)。收集其术前MRI图像,经预处理后上传至影像组学云平台,分别在OSag-T2WI、OAx-T1WI以及OAx-T2FS上逐层手动勾画宫颈,获得宫颈三维容积感兴趣区(volume of interest,VOI),提取组学特征。采用方差阈值分析法(Variance Threshold)、单变量特征选择法(SelectKBest)以及最小绝对值收缩和选择法(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进行数据降维、特征选择。采用随机森林模型进行机器学习,绘制ROC曲线,分析不同序列组学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基于OSag-T2WI、OAx-T1WI、OAx-T2FS以及OSag-T2WI联合OAx-T2FS分别得到8个、10个、6个以及9个有效特征。以OSag-T2WI联合OAx-T2FS的组学特征值建立的随机森林模型诊断效能最高,AUC为0.89 [95% CI (0.74~1.00)];基于OAx-T1WI的模型诊断效能最低,AUC为0.51 [95% CI (0.23~0.78)]。结论基于MRI的影像组学随机森林模型可以较好地在没有明确病灶的情况下区分ⅠA期宫颈癌与HSIL,对于术前减少侵入性检查与指导术式有着重大的意义。

  • 标签: 宫颈癌 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机器学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机器人手术系统应用于早期子宫颈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妊娠结局。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行子宫颈广泛性切除术+双侧盆腔淋巴结切除术的10例保留生育功能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临床特点、手术情况、手术并发症及术后妊娠情况。结果10例患者的年龄为(29.6±3.0)岁,体质指数(BMI)为(23.9±3.7)kg/m2;临床分期:按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2018年的分期标准,Ⅰa1期伴淋巴脉管间隙浸润1例、Ⅰa2期2例、Ⅰb1期7例。10例患者的手术时间为(295±21)min,术中出血量(65±18)ml,切除盆腔淋巴结数为(28.6±3.5)个,切除左侧、右侧宫旁组织的宽度分别为(34.3±1.6)、(33.9±1.5)mm,术后残余子宫颈长度为(7.1±1.7)mm,住院时间为(7.7±2.0)d,无术中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时间为(23.9±8.8)个月,1例患者术后2个月出现淋巴潴留囊肿,术后3个月复查时已自行吸收消失;随访期内无肿瘤复发患者。3例患者术后成功妊娠(2例自然妊娠,1例辅助生殖技术助孕妊娠),其中1例患者术后11个月成功自然受孕并于孕38周+1剖宫产术分娩一健康女婴。结论机器人手术系统应用于早期子宫颈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安全、有效,为有生育愿望的年轻子宫颈癌患者提供了新选择,但其应用优势及妊娠率仍需长期临床研究验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的手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摘选2019-2020年来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实施传统腹腔镜下前列腺切除手术,观察组实施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前列腺切除手术,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经济费用,拔除血浆引流管,拔除尿管,住院时间以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拔除血浆引流管时间,拔除尿管时间,住院用时以及生活质量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价值(P

  • 标签: 达芬奇机器人 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 护理
  • 简介: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及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前列腺癌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此类患者多有年龄大、基础疾病多、心理负担重、术后康复慢等问题。本文运用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对患者实施个性化心理护理,在术前、术后及居家康复随访过程中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在术前教会并告知患者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盆底肌功能锻炼方法;在术后加强对留置管道观察和护理,尤其对尿漏、尿路感染的护理观察;在出院后进行居家电话康复随访,根据患者尿失禁情况,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康复指导。患者出院后2个月患者精神状态良好,能回归社会工作。结果表明ERAS规范化的护理方案,在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行前列腺癌根治术的围术期中,能有效地加速患者康复,减轻患者痛苦及缩短住院天数,可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

  • 标签: 快速康复 达芬奇机器人 前列腺癌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18F-脱氧葡萄糖(FDG) PET/CT影像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对肺腺癌(LUAD)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亚型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4月至2020年5月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18F-FDG PET/CT检查的238例LUAD患者的影像及病理资料,其中EGFR突变型为126例(男54例,女72例,中位年龄62岁);EGFR野生型112例(男68例,女44例,中位年龄61岁)。分别对PET、CT图上感兴趣体积(VOI)进行三维勾画,提取三维和二维影像组学特征。使用K-最近邻(KNN)、支持向量机(SVM)和Adaboost分别对CT、PET和PET/CT融合组学特征进行学习,并对EGFR突变亚型进行预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预测性能进行评估。结果126例EGFR突变型患者中3例为18号外显子突变,6例为20号外显子突变,42例为19号外显子突变,75例为21号外显子突变。前2个亚型患者因数量较少,分类器难以进行充分的训练而被排除。PET/CT平均融合特征模型预测EGFR突变亚型的效果[Adaboost:曲线下面积(AUC)=0.87, 95% CI:0.75~0.99]优于PET特征模型(Adaboost:AUC=0.64, 95% CI:0.46~0.83;z=2.04,P<0.05)和CT特征模型(Adaboost:AUC=0.64, 95% CI:0.45~0.83; z=2.06,P<0.05)。PET/CT平均融合特征模型(SVM:AUC=0.76,95% CI:0.56~0.96)和PET/CT拼接融合特征模型(SVM:AUC=0.75,95% CI:0.59~0.92)预测EGFR突变亚型的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14,P>0.05)。结论机器学习结合18F-FDG PET/CT融合影像组学特征在EGFR突变亚型预测中有一定的价值。

  • 标签: 肺肿瘤 腺癌 受体,表皮生长因子 突变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脱氧葡萄糖 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应用骨科手术机器人(天玑)与"O"型臂X线机导航辅助下微创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骨盆后环损伤的近期临床疗效,并评价其实用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5月收治42例Tile C型骨盆骨折患者资料。其中32例在"O"型臂X线机引导下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O-arm组),男24例,女8例,年龄(34±6.2)岁(范围24~68岁);骨盆骨折Tile分型:C1.1型3例,C1.2型8例,C1.3型21例,骶骨骨折根据Denis分区:Ⅰ区17例,Ⅱ区8例。10例应用第三代骨科手术机器人天玑系统辅助下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机器人组),男8例,女2例,年龄(36±5.2)岁(范围19~62岁);骨盆骨折Tile分型:C1.1型1例,C1.2型2例,C1.3型7例,骶骨骨折Denis分区:Ⅰ区5例,Ⅱ区2例。对于明显移位的骨盆骨折,采用Starr架辅助复位后,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固定骨盆后环损伤。采用Matta评分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Majeed评分评价两组病例临床疗效;通过对两组病例的导针调整次数、术中透视时间、螺钉位置优良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O-arm组和机器人组术后CT平扫检查确认所有螺钉位置均满意,随访时间(8.2±2.5)个月(范围6~12个月)。O-arm组术中每一枚螺钉调整次数为(1.56±0.02)次,机器人组(0.34±0.06)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O-arm组每一枚螺钉置入所需透视时间为(7.36±2.63)s,机器人组(6.80±3.20)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arm组手术时间(53.86±15.06)min,机器人组为(52.52±15.14)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螺钉置入的位置分布: O-arm组共置入骶髂螺钉64枚,螺钉位置评价全部为优,优率100%;机器人组置入螺钉20枚,螺钉位置评价全部为优,优率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arm组骨折愈合时间(34.6±8.6)周,机器人组(33.4±9.4)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O-arm组骨折复位质量Matta评分:优28例,良4例,优良率100%;机器人组:优8例,良2例,优良率10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O-arm组Majeed评分55~87分,其中优17例,良9例,可6例,优良率81.2%(26/32);机器人组76~95分,其中优7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0%(9/10);两组Majeed评分优良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玑骨科机器人系统与"O"型臂导航系统辅助下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骨盆后环损伤,手术精准、安全、微创,降低对患者及术者的辐射损害,临床效果均满意,是微创治疗骨盆骨折的理想新方法;天玑骨科机器人手术操作程序化,标准化,更为稳定,学习曲线短。

  • 标签: 骨盆 骨折 机器人 外科手术,计算机辅助 最小侵入性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机器学习的影像组学模型预测三阴性乳腺癌(TNBC)新辅助治疗远期复发转移风险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7年5月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150例接受新辅助化疗和手术切除后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TNBC患者临床及影像资料。将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109患者作为训练组,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41例患者作为验证组。基于治疗前动态对比增强MRI(DCE-MRI)提取的影像组学特征,并加入时间域特征,训练组使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交叉验证法和递归特征消除法进行特征筛选。采用6种(逻辑回归、线性判别分析、K最近邻、朴素贝叶斯、决策树和支持向量机)具有监督学习的不同机器学习算法来预测远期复发转移的能力,使用ROC、准确率以及F1度量值评价6种算法的优劣,并通过验证组进行验证。结果支持向量机算法在基于15个影像组学特征的复发转移模型中预测效果最好,具有最高的曲线下面积(训练组为0.917,验证组为0.859)、准确率(训练组为87.5%,验证组为82.9%)以及F1度量值(训练组为0.800,验证组为0.741)。15个影像组学特征中,时间域特征为12个、空间域特征为3个。结论加入时间域特征的DCE-MRI机器学习影像组学模型有助于预测TNBC新辅助化疗的远期预后,为临床决策及随访管理提供支持。

  • 标签: 乳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三阴性乳腺癌 影像组学 机器学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儿童型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情景互动训练对运动障碍性疾病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运动障碍性疾病患儿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运动再学习技术(MRP)、减重步行训练、MOTOmed下肢训练及神经肌肉电刺激等,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辅以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及情景互动训练,每天训练1次,每周训练6 d,治疗12周为1个疗程。于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分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及Berg平衡量表(BBS)对2组患儿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发现观察组、对照组患儿BBS评分[分别为(17.97±2.94)分和(13.36±1.70)分]、GMFM-D区评分[分别为(15.95±1.17)分和(11.95±1.28)分]、GMFM-E区评分[分别为(15.73±1.16)分和(12.10±1.52)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观察组患儿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下肢康复机器人及情景互动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运动障碍性疾病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运动障碍性疾病 儿童型下肢康复机器人 情景互动训练 粗大运动功能 平衡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达芬奇机器人与传统腹腔镜在治疗小儿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优劣势。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3月至2019年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胆总管囊肿的103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行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的21例患儿作为机器人组,行传统腹腔镜治疗的82例患儿为腹腔镜组,所有手术均由同一团队完成。其中,机器人组患儿的年龄为(3.85±0.79)岁,范围为1~11岁;Todani分型为胆总管囊性扩张型(Ⅰ型)17例,其他分型4例;囊肿最大径为(36.76±10.13)mm,范围为16~79 mm。腹腔镜组患儿的年龄为(3.71±0.67)岁,范围为3个月至12岁;Todani分型为Ⅰ型70例,其他分型12例;囊肿最大径为(35.98±8.25)mm,范围为10~82 mm。分析两组在一般资料及术前情况、术中及术后等方面的差异。结果①机器人组与腹腔镜组患儿在年龄、性别、体重、临床表现、Todani分型、囊肿最大径、术前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值、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疼痛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机器人组的术中失血量、术后第一天及第三天腹腔引流液量、术后CRP值、术后禁食时间、术后出院时间均小于腹腔镜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达芬奇机器人在治疗小儿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方面较传统腹腔镜具有术中出血量少、组织损伤小、恢复快、愈合好等优点,具有可行性、安全性、有效性等优点。不足之处为手术总时间较长、费用较高。随着技术的进步及手术医生经验的积累,机器人治疗小儿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将会发挥更大的优势。

  • 标签: 胆总管囊肿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 腹腔镜手术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在肥胖直肠癌患者的腹腔镜盆腔手术操作中,常因腹腔大量脂肪堆积,影响手术视野暴露,技术难度较大。相比之下,机器人手术具备更加微创、精准、灵活的优势。本研究比较机器人与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治疗超重和肥胖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2月期间,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机器人或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173例体质指数≥25 kg/m2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90例行机器人直肠癌根治术(机器人手术组),83例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腹腔镜手术组)。比较两组术中、术后短期情况和随访情况。随访截止时间为2019年12月。结果173例患者中男性103例,女性70例,中位年龄62(29~8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腹腔镜手术组相比,机器人手术组术中出血量少[(73.0±46.8)ml比(120.9±59.9)ml,t=-5.881,P<0.001],术后住院费用高于腹腔镜手术组[(6.1±1.5)万元比(5.2±1.3)万元,t=3.468,P=0.026];机器人手术组中转开腹率为1.1%(1/90),低于腹腔镜手术组6.0%(5/8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6)。两组手术时间、术中输血例数、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通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和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腹腔镜手术组中5例(6.0%)术后出现排尿功能障碍,而机器人手术组无术后排尿功能障碍发生,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173例患者术后中位随访36(8~59)个月,机器人手术组和腹腔镜手术组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9.8%和8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5);3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85.6%和8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8)。结论机器人根治性手术治疗超重和肥胖直肠癌患者安全可行,与腹腔镜手术相比,术野暴露更清晰,术中出血更少,可改善神经保护,在盆腔狭小的空间操作具有一定的优势,且远期疗效相当。

  • 标签: 直肠肿瘤 根治性手术 机器人 腹腔镜 体质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下下腔静脉阻断技术在机器人肝切除术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7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肝脏外科中心采用机器人行肝切除术治疗的24例患者资料,根据术中控制低中心静脉压的方式不同分为肝下下腔静脉阻断组(8例)和低中心静脉压组(16例)。肝下下腔静脉阻断组男性6例,女性2例,年龄49岁(范围:20~56岁) ;低中心静脉压组男性15例,女性1例,年龄53岁(范围:38~69岁)。通过t检验、非参数检验、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肝门阻断时间、输血量、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术后并发症、肝肾功能变化等。结果肝下下腔静脉阻断组的术中出血量[M(QR)]为200(220) ml(范围:100~400 ml),低于低中心静脉压组的750(800) ml(范围:100~2 000 ml)(Z=-2.169,P=0.030)。肝下下腔静脉阻断组第一肝门阻断时间为24(18)min,肝下下腔静脉阻断时间为29(20)min,低中心静脉压组第一肝门阻断时间为23(23)min,两组第一肝门阻断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323,P=0.747)。肝下下腔静脉阻断组无术中输血病例,低中心静脉压组术中输血5例,输血量1.5(1.5)U,两组输血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353,P=0.001)。术中阻断肝下下腔静脉后,患者平均动脉压由(88.6±4.9)mmHg(1 mmHg=0.133 kPa)降至(67.4±3.8)mmHg,低于低中心静脉压组的(72.4±3.3)mmHg(t=2.315,P=0.003)。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及肝肾功能变化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可通过肝下下腔静脉阻断技术控制患者的中心静脉压,操作简单,对患者的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

  • 标签: 机器人 肝切除术 肝下下腔静脉阻断技术 低中心静脉压技术
  • 简介:摘要与胆胰转流十二指肠转位术相比,单吻合口十二指肠回肠旁路联合袖状胃切除术(SADI-S)操作相对简单,且两种术式对肥胖及其代谢病的疗效相当。本中心报道国内第一例达芬奇机器人辅助SADI-S治疗重度肥胖症。患者为27岁男性,身高180 cm,体质量140 kg,腰围125 cm,体质指数43.2 kg/m2。入院诊断:脂肪肝、重度肥胖症、高甘油三酯血症、高尿酸血症。采用达芬奇机器人辅助SADI-S手术,通过阑尾确定回盲部,从回盲部逆行测量共同通道,距回盲部300 cm处进行标记并悬挂远端。在34 Fr支撑管的引导下行胃袖状切除。切断十二指肠球部后将十二指肠近端与回肠标记处行端-侧吻合,将胃切缘与大网膜加固缝合,经口注入亚甲蓝后未见漏出,于吻合口和十二指肠残端处放置引流管。手术时间为244 min,术中出血量为50 ml。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为7 d且恢复良好。术后随访6个月,多余体质量减少率(EWL%)为80.21%。术后体质量、体质指数、腰围等指标均明显下降,高甘油三酯血症、高尿酸血症、胰岛素抵抗均完全缓解。提示,达芬奇机器人辅助SADI-S治疗重度肥胖症安全可行。

  • 标签: 机器人手术,辅助 十二指肠回肠旁路联合袖状胃切除术,单吻合口 肥胖
  • 简介:摘要经腹膜外机器人单孔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的研究国内鲜有报道。本研究对9例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采用经腹膜外机器人单孔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手术均顺利完成,无额外增加辅助孔。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可控,住院时间短。术后短期随访肿瘤控制及功能恢复效果满意,该术式安全可行,但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腹膜外途径 单孔手术 机器人 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胸腰椎骨折采用机器人辅助后路复位内固定治疗置钉精准度及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胸腰椎骨折患者36例为研究对象,时间2020年8月-2021年8月;按照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18例(行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和研究组(行机器人辅助后路复位内固定治疗),对两组患者置钉准确率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机器人 后路复位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钆塞酸二钠增强MRI肝胆期影像组学特征的不同机器学习模型术前预测肝细胞癌(HCC)微血管侵犯(MV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20年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病理证实的132例HCC患者的资料,MVI阳性72例、阴性60例。按照7∶3的比例以随机种子法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利用PyRadiomics软件提取肝胆期图像影像组学特征,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5折交叉验证法对训练集临床和影像组学特征进行筛选,得到最优特征子集,然后用6种机器学习方法(决策树、极端梯度提升、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广义线性模型和神经网络)构建预测模型,采用ROC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能力,采用DeLong检验比较6种机器学习算法曲线下面积(AUC)的差异。结果经LASSO回归筛选后获得14个特征组成最优特征子集,包括2个临床特征(肿瘤最大径和甲胎蛋白)和12个影像组学特征。训练集中基于最优特征子集构建的决策树、极端梯度提升、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广义线性模型和神经网络模型预测HCC MVI的AUC值分别为0.969、1.000、1.000、0.991、0.966和1.000,验证集的AUC值分别为0.781、0.890、0.920、0.806、0.684和0.703。验证集中,极端梯度提升与广义线性模型、神经网络的AUC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57、3.220,P=0.004、0.001),随机森林与支持向量机、广义线性模型和神经网络AUC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71、3.190、3.967,P=0.018、0.001、<0.001),支持向量机与广义线性模型AUC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21,P=0.009),其余机器学习模型间AUC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钆塞酸二钠增强MRI肝胆期图像的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的机器学习模型可用于术前预测HCC MVI,其中,极端梯度提升和随机森林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

  • 标签: 癌,肝细胞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机器学习 微血管侵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经心包膈上下腔静脉阻断切开取栓术治疗下腔静脉Ⅳa级癌栓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4例接受机器人辅助经心包膈上下腔静脉阻断切开取栓术治疗肾癌伴Ⅳa级癌栓患者的临床资料。4例均为男性,中位年龄53.5(53~70)岁;平均体质指数23.25(20.7~26.3)kg/m2。4例因腰痛和(或)血尿就诊。肿瘤位于右侧2例,左侧2例;肿瘤平均最大径8.1(3.6~11.2)cm。所有患者术前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CT三维重建和(或)MRI检查,明确癌栓分级均为Ⅳa级(膈肌以上,心房以下)。术前平均腔静脉癌栓长度12.3(11.8~18.0)cm。4例手术均在泌尿外科、肝胆外科、心血管外科、超声科及麻醉科医生团队配合下完成。手术方法:机器人辅助翻肝暴露肝后段下腔静脉;在术中超声引导下,解剖膈肌中心腱和心包,直至暴露膈上心包内下腔静脉和右心房;依次阻断第一肝门和下腔静脉;行腔静脉切开取栓及下腔静脉重建。观察围手术期指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4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中位值553.5(338~642)min,第一肝门阻断时间中位值18.1(14~32)min;失血量中位值1 900(1 000~2 600)ml。所有患者术后均转入重症监护室(ICU),ICU住院时间中位值7(4~8)d,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中位值为8(4~12)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3(11~20)d。术后并发症Clavien分级Ⅱ级1例,Ⅲ级3例;其中1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例淋巴瘘,1例胸腔积液伴肺不张,1例肝肾功能不全及淋巴瘘。并发症经对症治疗后均有所好转。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结论机器人辅助经心包膈上下腔静脉阻断切开取栓术是治疗肾肿瘤伴Ⅳa级下腔静脉癌栓的一种可选择的方法,该术式可免体外循环、免开胸,手术并发症在可控范围内,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该术式安全、可行。

  • 标签: 肾肿瘤 机器人 腹腔镜 下腔静脉癌栓 体外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