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颅内动脉瘤(A)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IA的发生机制涉及解剖、组织、分子生物学、血流动力学免疫学诸方面。加强对IA的发生机制研究,可以促进IA的临床研究。IA的神经影像学检查能发现临床上无症状的IA(AIA)。IA的神经影像学检查是IA诊断的主要手段,也决定着采用何种治疗方案。IA的神经影像学检查对减轻破裂造成的严重后果及预防再破裂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广泛地开展IA的神经影像学检查,尤其是在有IA家族史的人群中。IA的神经影像学检查项目有多种,各有优缺点,在临床工作中,应根据具体情况相机选择。CTA具有无创、简捷、诊断率高等特点,应成为选择的重点。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易感基因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磁共振血管造影 CT血管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上举牵引内收复位法治疗肩关节脱位的作用机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几年来接收并治疗肩关节脱位97例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并进行归纳总结。结果93例患者经过一次上举牵引内收复位法生效,而剩下4例患者经过第二次上举牵引内收复位法才复位,总有效率为96.90%。结论上举牵引内收复位法治疗成人肩关节脱位操作简便、易行,治愈率高、无任何不良症状出现且符合肩关节解剖及生物力学原理,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上举牵引内收复位法 肩关节脱位 临床疗效 作用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锂盐中毒的临床表现病理生理机制。方法:本研究纳入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间共计90例锂盐中毒患者,并采用对比法进行研究。收集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史临床症状等信息。同时,通过实验室检查获取患者的生化指标,如血锂浓度、肾功能、电解质紊乱等。结果:在90例锂盐中毒患者中,男性患者占60%,女性患者占40%。年龄分布范围为18岁至65岁,平均年龄为40岁。临床症状方面,最常见的表现是恶心呕吐(80%)、乏力(70%)手颤(60%)。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平均血锂浓度为1.5mmol/L,肾功能异常的患者占40%,电解质紊乱的患者占30%。结论:锂盐中毒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恶心呕吐、乏力手颤等症状。锂盐中毒可能通过影响肾功能导致电解质紊乱等机制导致临床症状的发生。本研究结果对于锂盐中毒的临床诊断治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锂盐中毒 临床表现 病理生理机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本文阐述了电子病历系统中电子申请单的应用目的。分别给出门急诊、住院流程中电子申请单的应用模式。并重点介绍了电子申请单的实现要点,包括结构化、文本编辑器、数据库安全技术、在线医疗知识库等。

  • 标签: 电子申请单 电子病历 医院信息系统
  • 简介:皮肤癣菌为嗜角质的丝状真菌,为人类最主要的浅部致病真菌,主要累及皮肤角质层、甲板、毛发等,可引起体股癣、手足癣、甲癣、头癣等多种疾病。此外,还可引起真皮、皮下组织甚至多脏器的深在性、侵袭性、播散性感染,尤其在免疫抑制人群中多见,威胁人类的健康生命。本文将从皮肤癣菌引起深在感染的临床分型、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介绍。

  • 标签: 皮肤癣菌 深在感染 临床分型 发病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人尿激肽原酶对缺血区脑灌注的影响机制。方法选取80名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于2015年6月到2016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缺血区脑灌注治疗。随机将所有患者分成两组,每组的例数是40例。采用缺血区脑灌注的治疗方法用于对照组,采用缺血区脑灌注联合人尿激肽原酶治疗实验组患者。将两组治疗后的治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分别为对照组60%实验组90%,对照组低于实验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结论对于脑梗死缺血性灌注患者来说,使用人尿激肽原酶进行治疗,有良好的效果,具有极大的借鉴价值意义。

  • 标签: 人尿激肽原酶 缺血区脑灌注 影响 机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大流行是迄今人类面临的最大公共卫生挑战。全球为控制疫情积极投入巨大的努力,在新型冠状病毒传播、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关键问题均取得较大进展。及时了解COVID-19的重要进展对提高我国医学界同仁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有重要的借鉴参考价值。

  • 标签:
  • 简介:摘要社区获得性呼吸窘迫综合征(CARDS)毒素是近年来发现的肺炎支原体唯一的毒力因子,在肺炎支原体的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及时掌握CARDS毒素的作用机制,有助于深入理解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致病特点,为治疗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检测临床样本中是否存在CARDS毒素并监测其浓度变化,为临床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治疗评估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就肺炎支原体CARDS毒素的发现、致病机制、检测方法及临床价值作一简要综述。

  • 标签: 社区获得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毒素 支原体,肺炎 致病机制 研究进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例p表型个体的血清学特征分子机制。方法选取2021年5月在嘉兴市中心血站进行血型鉴定的1例p表型个体为研究对象。用血型血清学方法鉴定其ABO、RhD、P1PK血型意外抗体。采用PCR-直接测序法(PCR-SBT)对编码P1PK抗原的α1,4-半乳糖基转移酶基因(A4GALT)的编码区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该个体的血型为A型、RhD阳性、P1PK系统为罕见的p表型,血清中存在抗-PP1Pk。测序结果显示其A4GALT基因编码区存在c.343A>T纯合变异。结论A4GALT基因c.343A>T纯合变异很可能导致了p表型个体。

  • 标签: P1PK血型系统 p表型 抗-PP1Pk A4GALT基因
  • 简介:摘要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病理特征表现为以累及脑白质区域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炎性脱髓鞘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周围小血管炎性浸润。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是MS研究中最常用的动物模型。目前认为MS主要由CD4+T细胞介导,辅助性T细胞(helper T cell,Th)1Th17在MS发病机制中起关键作用。但近年来多种研究表明CD8+T细胞、自然杀伤T细胞(natural killer T cell,NKT)γδT细胞等T细胞亚群在该疾病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对不同T细胞亚群在MS及EAE中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多发性硬化 T细胞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白塞病是一种慢性系统性血管炎性疾病,可累及多个器官系统,成年人发病为主,儿童患者少见。白塞病合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时,其临床表现与单独患白塞病的患者有所区别,早期诊断及治疗对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染色体免疫反应异常是参与二者共同发病的重要机制。本文就白塞病合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治疗及预后进行综述。

  • 标签: 贝赫切特综合征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8号染色体三体 细胞因子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光遗传学、化学遗传学等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NAc在疼痛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对于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 NAc)的疼痛调节机制研究主要集中于分子、细胞、神经环路临床等方面。文章综述了NAc在疼痛调节中的作用,并从分子神经环路角度系统阐述NAc参与疼痛调节的过程及其可能机制,这些机制将为深入探讨疼痛问题以及治疗疼痛相关疾病提供新的思路方向。

  • 标签: 伏隔核 疼痛 环路 分子机制
  • 简介:动物通过生理调节保持体内平衡、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来自体内、外部的刺激,经动物体内各种类型的感受器转换成信号,转导至下游感受器,感觉信号经处理后影响激素分泌、调节体内平衡。感觉信号转导激素分泌过程主要依赖于离子通道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另外,研究发现,感觉系统不仅影响动物的行为生理,也影响寿命,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动物的食物摄入影响寿命。本文讨论:1动物外部感觉信号如何被感受器细胞所识别转换;2如何进一步处理这些感觉信号以调节生理过程中维持体内平衡的肽激素的分泌;3感觉影响衰老的可能的机制

  • 标签: 感觉信号 体内平衡 衰老
  • 简介:近年来,军区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引导干休所立足自身基础,借助医院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建立完善医院与干休所为老干部服务的衔接机制,应对需求抓服务,以人为本解难题,通过管理制度衔接、医疗过程衔接、急救送治衔接、服务保障衔接,既为老干部提供了优质高效的医疗保健服务,又促进了干休所卫生工作,为“两高期”医疗保健服务工作做出了有益探索。

  • 标签: 医疗保健质量 干部 服务保障 医疗保健服务 “两高期” 干休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