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心理护理干预在负压引流(VSD)联合骑跨椅治疗3期以上压力损伤中的临床应用及对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东莞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3期以上的压力损伤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全部患者均给予VSD联合骑跨椅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之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心理情绪、治疗依从等指标。结果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2 w后,两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护理前,实验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依从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能缓解VSD联合骑跨椅治疗3期以上压力损伤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其治疗依从,使其积极配合治疗,能够提高压力损伤治疗效果,改善其创面。

  • 标签: 心理护理干预 负压引流 骑跨椅 3期以上压力性损伤 心理情绪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抗疫护士心理压力的来源,寻求应对策略。方法 选取我院赴发热门诊抗疫第二梯队 2020年 2月~ 2020年 3月期间的 9名护士 , 对引起 压力的因素 进行调查及 分析 , 然后采取 相应的措施。结果 抗疫护士心理压力源主要来自 4个方面 , 包括担心被 COVID-19感染、家庭干预、适应新岗位,超负荷工作。结论明确抗疫护士的压力源 , 需要个人、家庭、医院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 标签: 压力源 护士 COVID-19 质性研究
  • 简介:摘要 :近年来,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各类工程建设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氨制冷技术近些年应用广泛,在食品行业,如啤酒产业中普遍应用。但是氨制冷系统应用的安全却一直堪忧,在氨制冷系统使用过程中会因为使用不当、系统本身缺陷、检修不到位、突发事件等因素导致氨气泄漏。一旦发生泄露事故就会给生产企业带来经济损失,事故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危及到生产人员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基于此,在氨制冷系统投入使用过程前以及使用过程中对系统进行检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氨制冷系统压力管道的检验与安全评价,对于整个系统在使用过程中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容忽视。本文就 氨制冷系统压力管道检验及安全展开探讨。

  • 标签: 氨制冷系统压力管道 检验 安全 性
  • 简介:摘要目的对炎症肠病患者进行焦虑、抑郁问卷调查分析,为患者的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纳入南方医院2017年1~12月消化科门诊及住院患者100例,通过现场或网络发放问卷的方式,采用一般资料问卷、抑郁-焦虑-压力自评量表进行调查。结果100例炎症肠病患者抑郁-焦虑-压力自评量表得分为(55.21±9.56)分,其中,抑郁(15.72±6.20)分,焦虑(10.08±3.90)分,压力(20.93±5.34)分。本组焦虑症状患者98例(98%),处于压力状态的患者100例(100%),有抑郁症状患者97例(97%)。抑郁-焦虚-压力自评量表中评分最高的单项分别为"我感到很难去主动开始工作","我担心一些可能让自己恐慌或出丑的场合","我觉得自己对不久的将来没有什么可期盼的","我感到由于沮丧","我无缘无故地感到害怕";单项平均得分分别为(2.4±0.021)、(2.8±0.016)、(2.7±0.007)、(2.3±0.033)、(2.5±0.025)分。因此,造成患者出现不良心理状态的原因可概况为工作方面困扰、社交方面困扰与认知功能障碍三个方面。结论炎症肠病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以及压力,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与疾病的控制情况、家庭情况、工作方面困扰、社交方面困扰及认知功能障碍等有关。因此,需对患者进行针对性心理干预与家庭社会支持,才能最大限度地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促进疾病的控制与康复。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焦虑 抑郁 压力 心理状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 要】目的:对苦莲花水剂治疗急性渗出皮肤病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从某院最近一段时间收治的急性渗出皮肤病患者中选取部分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两组,一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另一组在此基础上再外敷苦莲花水剂,最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过本次试验研究发现,采用苦莲花水剂治疗的患者组治疗总有效率要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结论:苦莲花水剂在急性渗出皮肤病治疗过程中可以起到具有突出的治疗作用,值得被广泛推广应用。

  • 标签: 苦莲花水剂 急性渗出性皮肤病 临床治疗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瘢痕疙瘩样皮肤纤维组织细胞瘤(FH)和隆突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2015年3月至2019年3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收集FH 12例[男5例,女7例,年龄14~76(37.67±17.71)岁],DFSP 9例[男5例,女4例,年龄19~64(42.56±13.82)岁]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对FH和DFSP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特点和免疫表型进行比较。结果21例患者临床表现均为体表肿物,外观呈瘢痕疙瘩样改变,全部行手术治疗,术后行常规病理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确诊为FH 12例,其中CD68 10例阳性,SMA 9例阳性,S-100均为阴性。确诊为DFSP 9例,其中2例为纤维肉瘤样DFSP,7例DFSP中CD34全部阳性,CD68 5例阴性,SMA 6例阴性。2例纤维肉瘤样DFSP中CD34,CD68,SMA均为阴性。随访6个月至4年,FH病例无复发,DFSP 3例复发,其中2例为纤维肉瘤样DFSP,1例纤维肉瘤样DFSP出现远处转移。结论部分FH和DFSP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学特征与瘢痕疙瘩有一定相似度,鉴别诊断困难,早期确诊和规范化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

  • 标签: 瘢痕疙瘩 病理学 免疫组织化学 皮肤纤维组织细胞瘤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病程长短与膝关节软骨损伤的相关。方法:纳入2018年9月 至2020年6月于潍坊市人民医院关节外科关节镜下诊断为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患者108例,根据病程长短分为急性期组、亚急性期组、慢性期组进行软骨损伤程度及部位记录,分析各组与软骨损伤之间的关系。结果:软骨损伤程度与病程长短有相关(χ2=10.8,P

  • 标签: [] 前交叉韧带 软骨损伤 关节镜,损伤部位。
  • 简介:摘要创伤颅脑损伤(TBI)是由外部创伤致使脑组织损伤、脑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目前其病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临床上也暂无优良的治疗方案。TBI可根据发生时间初步分为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近年来大量研究者开始寻找微小RNA(miRNA)等有效生物信号分子,以期尽早发现并干预TBI后强烈的继发性损伤。研究表明miRNA作为小型非编码RNA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进程中起关键作用,被认为是病理生理条件下神经功能的有效调节因子。本文通过综述miRNA影响神经细胞凋亡、炎因子表达、血脑屏障修复三大途径中不同的干预作用,探讨miRNA对TBI的发生发展与恢复作用,以期促进miRNA在TBI方面的研究。

  • 标签: 创伤性颅脑损伤 微小RNA 细胞凋亡 炎症反应 血脑屏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索在外伤路脑损伤患者临床治疗中实施优质护理干预的效果。 方法 选取 2019 年 8 月 ~12 月我院 80 例外伤颅脑损伤患者,以数字法为基准,分为试验组与参照组,分别给予优质护理干预与普通护理,评估 2 组不同时期心理状态、生活质量及临床满意状况。 结果 2 组相较而言,试验组实施干预之后心理状态更好( p<0.05 );试验组生活质量更高( p<0.05 );试验组临床满意状况更高( 90.00%vs.82.50% )( p<0.05 )。 结论 在外伤损伤临床护理中,采取优质护理干预,对提高临床满意状况,减轻患者负面心理情绪,提升生存质量都有良好的辅助作用,临床应用效果颇为明显,因此,可以大力推广与应用。

  • 标签: 外伤性颅脑损伤 优质护理 临床实施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调节T细胞(Treg)的分化对放射损伤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建立Treg抑制小鼠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C57BL/6小鼠分成4组:空白对照组、单纯照射组、照射+免疫球蛋白G(IgG)组和照射+CD25组,每组12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3组小鼠给予单次20 Gy X射线全胸照射,照射+IgG组和照射+CD25组小鼠每周腹腔注射IgG抗体和CD25抗体。分别于照射后第4周和第8周各处死小鼠6只,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肺组织内CD25+Foxp3+Treg(Foxp3:叉头样转录因子3)的百分比以鉴定模型是否建立成功;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单纯照射组小鼠肺组织内神经纤毛蛋白1(NRP1)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每组小鼠肺组织内CD25+NRP1+Treg的百分比;拍照并观察每组小鼠皮肤损伤情况,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检测小鼠肺组织的病理学改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每组小鼠肺组织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白细胞介素(IL)-17A、干扰素γ(IFN-γ)、IL-2和IL-4的水平变化。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照射后第4周和第8周,单纯照射组小鼠肺组织内CD25+Foxp3+Treg百分比[(1.73±0.04)%、(2.13±0.15)%]均较空白对照组[(1.14±0.02)%、(1.70±0.06)%]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680、-4.545,P=0.000、0.010),抑制Treg后,第4周和第8周时照射+CD25组小鼠肺组织内CD25+Foxp3+Treg百分比[(0.72±0.14)%、(0.27±0.02)%]均较单纯照射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296、37.538,均P=0.000)。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照射后第4周和第8周,单纯照射组小鼠肺组织内NRP1蛋白表达水平均较空白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341、-9.127,均P=0.000)。免疫荧光法检测结果显示,照射后第4周和第8周,单纯照射组小鼠肺组织内CD25+NRP1+Treg的百分比均较空白对照组升高,而照射+CD25组CD25+NRP1+Treg百分比均较单纯照射组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926、14.457,P=0.001、0.000)。观察小鼠皮肤损伤程度后发现,照射后第4周和第8周,单纯照射组小鼠皮肤损伤严重,而照射+CD25组小鼠照射后第4周时皮肤基本完好,第8周时出现脱毛脱皮。病理学结果显示,照射后第4周和第8周,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单纯照射组小鼠的肺组织结构破坏,肺泡壁增厚,细胞外基质增多,而照射+CD25组小鼠的肺组织结构完整,肺泡壁纤细。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照射后第4周,单纯照射组小鼠肺组织内IL-17A和IL-4的水平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492、-15.796,P=0.001、0.000),照射后第8周,TGF-β1和IL-17A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072、-7.167,P=0.000、0.002),IL-2水平在第4周和第8周时均降低,IFN-γ水平在第4周时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393,P=0.000),第8周时下降;与单纯照射组相比,照射+CD25组小鼠TGF-β1和IL-17A水平在第4周和第8周时均降低(t=6.037、4.524、5.496、4.772,均P=0.000),IFN-γ水平升高(t=-7.006、-12.565,P=0.002、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IL-2和IL-4水平在第4周时均降低,第8周时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66、-9.090、8.833、-7.191,均P=0.000)。结论放射损伤小鼠的肺组织中出现Treg分化,并增强分泌TGF-β1促炎因子,同时干扰辅助T细胞(Th1、Th2型)细胞因子的平衡来促进放射损伤的发生。

  • 标签: T淋巴细胞,调节性 T淋巴细胞,辅助诱导 模型,动物 Th细胞平衡 放射性肺损伤
  • 简介:摘要放射损伤是指放射治疗盆腔、腹腔或腹膜后肿瘤所引起的肠道并发症,可累及小肠、结肠和直肠。尽管放疗技术的进步使放疗对靶区外组织的损伤大大减少,但90%接受放疗患者会出现腹泻、腹痛、便血等急性症状,50%的患者因消化道症状影响生活质量,20%~40%患者的症状为中到重度。依据病理学分期、特征和临床表现,放射损伤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放射损伤,一般以3~6个月为界。放射损伤的主要预防措施为减少照射剂量和缩小照射野。急性放射损伤主要表现为黏膜炎性反应,多为自限性病程,其治疗以对症治疗和营养治疗为主。慢性放射损伤由于肠管慢性缺血和纤维化具有不可逆,所以外科手术切除病变肠管是最理想的治疗措施。慢性放射损伤的手术适应证为3、4级的肠损伤,包括梗阻、出血、肠坏死、穿孔和瘘;目前的手术方式为确定性肠切除加一期或二期消化道重建手术。放疗结束后实施确定性手术的最佳时机尚有争议,根据笔者团队经验,在放疗结束1年后可能是比较理想的手术时机。对于急诊手术、合并重度营养不良、腹腔感染、肠管广泛放射损伤以及腹腔粘连无法分离的患者,先行造口或腹腔引流,待患者恢复肠内营养,炎性反应消退后,再考虑确定性手术。术前预置输尿管导管,通过影像学评估结直肠位置和髂血管损伤程度,以及术前营养支持治疗可有效降低系统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 标签: 放射性肠损伤 短肠综合征 放疗
  • 简介:摘要放射损伤是由于盆腔恶性肿瘤接受放疗而引起的肠道损伤,以粪便持续带血、里急后重、肛周疼痛、严重可伴有肠穿孔为主要症状。精确放疗对正常组织的保护比常规放疗具有较大的优势,可以相对减少肠道所接受的放射剂量。但即使在精确放疗时代,临床上仍需要面对疗效和损伤取舍平衡点的问题,尤其是对于复杂、复发或晚期的肿瘤而言。总体而言,治疗决策时应以放疗效果和延长患者生存为重,在此基础上考虑如何减少放疗损伤,需要多学科会诊,并与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商定。由于放射损伤治疗的困难和复杂,放射损伤的预防就显得非常重要,包括采用精确放疗,避免给予肠道过多的剂量、避免照射全周的黏膜;在放疗期间和放疗后还需要注意预防便秘,避免肠道被干硬粪便损伤;并教育患者注意饮食,不要吃剩菜、凉菜、咸菜等容易造成肠道感染的食物。目前,放射损伤领域的研究数据仍较少,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在放射损伤的预防和诊治领域会有较大的进展和突破。

  • 标签: 放射性肠炎 精确放疗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对皮肤镜在几种皮肤肿瘤诊疗中的应用总结分析。分析比较皮肤镜用于诊断这几种皮肤肿瘤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以及对手术切除的指导意义。【方法】收集我院皮肤科病房及门诊黑色素瘤、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日光角化、脂溢角化、神经纤维瘤6皮肤病例226例,分别行肉眼、皮肤镜及病理诊断,用皮肤镜确定手术边界指导手术切除并分析。【结果】皮肤镜对226皮肤肿瘤诊断的平均灵敏度73.38%,平均特异度90.5%,诊断符合率92.92%皮肤镜观察肿瘤边界与单纯肉眼观察相比平均符合率68.58%,当切缘位于皮肤镜确定的肿瘤边界外侧1mm时12%标本有肿瘤组织残留,当切缘位于皮肤镜确定的肿瘤边界外侧3mm时3%标本有肿瘤组织残留,当切缘位于皮肤镜确定的肿瘤边界外侧4mm时未见肿瘤组织残留。【结论】皮肤镜对皮肤肿瘤的诊断和良恶性鉴别诊断上有良好的价值。在手术切除方面有较好的指导意义,可以确定切缘,减少复发和创伤。

  • 标签: 皮肤镜皮肤肿瘤应用分析
  • 简介:摘要:胃肠间质瘤作为一种间叶来源肿瘤其患病率逐年呈增高趋势,目前该类疾病的诊断、分型、治疗方法等均已基本完善。多数患者确诊为胃肠间质瘤后均需要行手术治疗或服用分子靶向药物如伊马替尼、舒尼替尼或瑞戈非尼等。本治疗中心于 2018 年收治一名疑似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行系统检查后明确诊断为十二指肠间质瘤, 根据检查结果予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 2 个月后出现严重皮肤损伤。本文意通过检索Sci-hub、知网、万方等医学数据库分析引起该类副作用机制、概率及治疗手段并结合文献复习。 【关键字】:胃肠道间质瘤 伊马替尼 皮肤损伤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的一线医护人员皮肤损伤流行病学特征。方法设计调查问卷,并通过"问卷网"网站发布问卷,于2020年3月10-20日通过微信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收治COVID-19确诊患者的6个感染病区病房的一线医护人员推送问卷。回收问卷,建立数据库,对医护人员的皮肤损伤发生率、损伤类型及流行病学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调查约550名医护人员,收集调查问卷404份,有效问卷391份,其中303例出现皮肤损伤。调查结果显示,女性、手部清洁频率>10次/d、穿戴三级防护装备时长>6 h/周均是出现皮肤损伤的危险因素,经常使用护手霜可减少皮肤问题的发生。被调查者中女性皮肤损伤发生率为79.81%(249/312),男性为38.35%(54/79)(χ2 = 4.741,P = 0.029)。手部清洁频率10~20次/d组[79.73%(118/148)]及>20次/d组(85.71%,84/98)皮肤损伤发生率高于1~10次/d组[69.66%(101/145),χ2 = 9.330,P = 0.009]。穿戴防护装备时长1~5 h/周组皮肤损伤发生率(64.04%,73/114)低于6~10 h/周组(81.48%,66/81)、11~15 h/周组(95.24%,20/21)、16~20 h/周组(81.82%,36/44)、21~25 h/周组(86.49%,32/37)、>25 h/周组(80.85%,76/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9.164,P = 0.002)。391例被调查者中,消毒和防护装备相关皮肤损害集中表现为皮肤干燥(72.89%)、脱屑(56.78%)、皮肤压力损伤(54.48%)、皮肤浸渍(45.01%)、敏感性皮肤(33.50%),相关皮肤病按照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痤疮(27.11%)、面部皮炎(23.27%)、湿疹皮炎(21.48%)、毛囊炎(18.92%)、皮肤真菌病(11.00%)、荨麻疹(9.21%)等。结论抗击COVID-19的一线医护人员防护装备相关皮肤损伤发生率高,加强皮肤的保护措施可以显著降低皮肤损伤的发生率。

  • 标签: 皮肤保护 肺炎,病毒性 皮肤表现 皮肤疾病 横断面研究 医护人员 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