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使用国产瓣膜行经导管主动瓣置换术(TAVR)治疗二叶式主动瓣(BAV)重度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是前瞻性、单中心、非随机对照研究。连续入选2016年1月至2020年4月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使用国产瓣膜行TAVR治疗的症状性重度主动瓣狭窄(AS)患者,按瓣叶形态分为BAV组与三叶式主动瓣(TAV)组,比较两组基线特征、手术资料,主要终点为术后1个月的全因死亡率。结果共纳入100例患者,年龄为(69.8±8.9)岁,男性71例(71%)。其中BAV组51例,TAV组49例。与TAV组比较,BAV组患者的年龄小[(67.1±8.6)岁比(72.7±8.4)岁,P=0.002],近端升主动直径宽[(39.7±5.7)mm比(36.0±4.2)mm,P<0.001],(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死亡风险预测评分(STS-PROM)低[3.1(1.9,5.4)%比5.9(2.6,12.3)%,P=0.002]。术中,BAV组与TAV组植入瓣中瓣的比例分别为15.7%(8/51)、18.4%(9/49)(P=0.721),中重度瓣周漏发生率分别为2.0%(1/51)、0(P=1.000),器械成功率分别为82.4%(42/51)、81.6%(40/49)(P=0.925)。BAV组与TAV组术后1个月全因死亡率分别为2.0%(1/51)、10.2%(5/49)(P=0.108)。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BAV组术后平均跨瓣压差(PGmean)高于TAV组[13.0(10.0,16.0)mmHg比9.0(7.0,14.0)mmHg,P=0.003](1 mmHg=0.133 kPa),但PGmean下降值(较术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6.7±16.6)mmHg比(36.2±17.5)mmHg,P=0.893]。结论使用国产瓣膜行TAVR治疗BAV重度狭窄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标签: 主动脉瓣狭窄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二叶式主动脉瓣 国产瓣膜
  • 作者: 王明 郑振江 米凯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6-15
  • 出处:《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21年第05期
  • 机构: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 西南交通大学附属医院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成都第二临床医学院肝胆胰外科,成都 61003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胰腺外科,成都 610041,核工业四一六医院 成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普外科,成都 610051
  • 简介:摘要患者女性,54岁,既往有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反复发作病史,因"反复右上腹疼痛5年余,加重半个月"入院。影像学检查提示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肝右动脉假性动脉形成并破入胆囊腔内。择期手术行肝右动脉假性动脉切除术、胆囊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肝右动脉假性动脉形成,胆囊慢性炎、急性病变伴灶状坏死。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妊娠合并Stanford A型主动夹层(TAAD)的治疗结果及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21年1月间,北京安贞医院大血管中心收治35例妊娠合并TAAD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30.7±4.4)岁,马凡综合征15例(42.9%)。早期妊娠2例(5.7%),中期妊娠11例(31.4%),晚期妊娠15例(42.9%),产褥期7例(20.0%)。根据孕周(GWs)制定管理策略:分娩优先9例(25.7%),同期处理18例(51.4%),手术优先7例(20%),保守治疗1例(2.9%)。结果手术优先、同期处理和分娩优先组的患者及胎儿死亡率分别为14.3%(1/7)、57.1%(4/7);5.6%(1/18)、15.8%(3/19)和11.1%(1/9)、22.2%(2/9);1例行保守治疗,患者及胎儿5 d后死于主动破裂。中位随访时间16.7(2.5,56.2)个月,2例(6.7%)患者及3例(12.0%)胎儿/新生儿死亡,6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1.7%、63.5%。结论结合GWs制定的TAAD诊疗策略切实可行。TAAD发生在28 GWs后,同期处理可以挽救母婴生命;但28 GWs前胎儿的死亡风险高,应优先挽救孕产妇的生命。

  • 标签: 妊娠 主动脉夹层 治疗策略 预后
  • 简介:摘要人工血管与主动吻合是主动疾病外科治疗最重要的操作步骤,临床上涌现出了多种吻合方式及预防和消除吻合口出血的处理方法。其中人工血管末端外翻部分插入主动或內翻整体插入主动的吻合方式增大了移置物与主动壁贴合面积,明显降低了潮汐血流的冲脱作用和对吻合口的侧向力。因而其降低吻合后出血风险、术中缝合操作简化及吻合口出血容易处理的优点突出。不同名称的类似技术在主动病变的外科治疗中多有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吻合效果。本文将该技术统一称作"人工血管翻转吻合技术",系统阐述其在主动外科的应用演变,以期进一步加深对该技术的认识。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破裂后急性期使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前瞻性研究。纳入2017年6月—2018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符合要求的颅内破裂宽颈动脉60例,其中男22例、女38例,年龄38~85(57±11)岁。术前Hunt-Hess分级Ⅰ级16例,Ⅱ级23例,Ⅲ级16例,Ⅳ级4例,Ⅴ级1例;Fisher分级Ⅰ级7例,Ⅱ级36例,Ⅲ级11例,Ⅳ级6例。患者均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观察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定期随访,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者CT血管成像、MR血管成像,末次随访时按照Raymond分级标准评价动脉闭塞情况,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患者预后情况。结果6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发生动脉破裂1例,因出血量较少,术后予以脑室穿刺外引流后好转。术后即刻DSA造影检查显示,Raymond Ⅰ级(动脉完全闭塞)51例,Raymond Ⅱ级(动脉颈显影)9例。患者术后住院期间死亡2例,其中1例于术后第13天死于感染性休克,1例于术后第19天死于肺部感染后呼吸衰竭。患者出院时mRS评分0~2分47例,3分8例,4分2例,5分1例。5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36(29.3±2.2)个月。随访期间无新发出血或缺血性卒中表现,末次随访时mRS评分0~2分者53例(53/58,91.4%),3分4例(4/58,6.9%),4分1例(1/58,1.7%);53例预后良好,5例预后不良。末次随访时,Raymond Ⅰ级53例(53/58,91.4%);Raymond Ⅱ级5例(5/58,8.6%),其中小型前交通动脉2例、胚胎型大脑后动脉伴中型后交通动脉动脉1例、小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1例。结论颅内破裂宽颈动脉急性期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是需要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且术者应具有一定的手术操作技能。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宽颈 破裂急性期 单纯弹簧圈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破裂(rupture intracranial aneurysms,RIAs)介入治疗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新乡医学院附属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89例行血管内治疗的RIAs患者临床资料,收集相关临床影像资料并进行为期6个月的术后随访,分为无神经相关并发症组(61例)和有神经相关并发症组(28例)。分析临床各指标与RIAs介入治疗术后神经相关并发症的可能有关因素;依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建立列线图对各影响因素进行评分,构建评分预测模型;通过一致性系数(consistency index,C-index)和校准曲线来评估模型的临床校准度,通过列线图依赖ROC曲线来评估模型的临床区分度。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unt-Hess分级(OR=4.927,95%CI:1.189~20.426,P=0.028)、Fisher分级(OR=4.633,95%CI:1.012~21.208,P=0.048)、动脉囊小阜(OR=5.918,95%CI:1.104~24.948,P=0.015)、宽颈动脉(OR=4.381,95%CI:1.029~18.645,P=0.046)以及治疗策略(OR=4.887,95%CI:1.235~19.329,P=0.024)是RIAs介入治疗术后神经相关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列线图预测模型显示,Hunt-Hess分级(Ⅳ、Ⅴ级)为100分、动脉囊小阜(有)为98分、治疗策略(支架植入)95分、宽颈动脉(是)92分、Fisher分级(Ⅲ、Ⅳ级)为81分;该预测模型的一致性系数为0.871;列线图依赖ROC曲线AUC为0.871,对应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5.71%(24/28)、77.05%(47/61)。结论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动脉囊小阜、宽颈动脉以及治疗策略会影响RIAs介入治疗术后神经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以此建立的列线图能够为临床提供直观可靠的参考依据。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破裂 介入治疗 神经系统相关并发症 列线图
  • 简介:摘要颅内动脉是颅内动脉管壁由各种原因所致的局部异常膨出。自从2002年国际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International Subarachnoid Aneurysm Trial, ISAT)试验证实了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以来,介入材料及治疗理念不断创新,血管内治疗已成为颅内动脉的一线治疗方法。文章对用于颅内动脉血管内治疗的介入材料及其进展进行了综述。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手术 栓塞,治疗性 支架 气囊阻塞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系统综述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并发假性动脉的发病年龄、发病原因、发病部位、发病时间、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在国内外多个数据库检索股骨转子间骨折并发假性动脉文献,共检索出76篇,经文题、摘要、全文内容二次筛选,共筛选出45篇文献;收集每例入选患者的发病年龄、性别、发病原因、发病部位、发病时间、治疗方法及预后等,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项研究。结果筛选出的45篇文献中共54例与股骨转子间骨折相关的假性动脉报道,男25例,女27例,2例未明确性别;年龄43~94岁,其中<60岁4例,61~70岁6例,71~80岁17例,81~90岁25例;45例发生于股深动脉,3例发生于股浅动脉,臀上动脉、旋股内侧动脉、旋股外侧动脉、股动脉各1例,未说明位置2例;假性动脉发生时间:骨折后1周内17例,1~3周8例,3周至3个月19例,3个月以上2例,未提供发生时间者8例。54例患者中,明确发生原因的有41例,包括骨折块损伤血管21例;医源性损伤20例,其中螺钉或钻头直接损伤血管的发生率最高,为55%(11/20)。53例明确治疗假性动脉方法,其中22例行血管栓塞治疗,10例行手术缝合,8例行手术结扎,4例手术切除,5例使用覆膜支架,4例使用凝血酶注射治疗。54例患者中,42例获得随访,假性动脉均未复发,亦未发生与假性动脉相关的并发症。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并发假性动脉高发病年龄为71~90岁,骨折后1周内及骨折后3周到3个月发病者多,常因骨折碎块损伤血管及医源性损伤血管所致,发生的部位多见于股深动脉。治疗方案包括血管栓塞治疗、手术结扎、缝合或切除假性动脉、覆膜支架及凝血酶注射,预后一般较好。

  • 标签: 股骨骨折 动脉瘤 假性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研究重点分析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护理方案,总结护理经验。方法:本次研究随机挑选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前来我院接受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总计82例患者。为所有患者提供规范化、系统性且周密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案,确认患者治愈率,以判断本次护理方案的运用价值。结果:本此研究的82例患者中,总计92个动脉,治愈率达到69.57%,其他患者为大部分闭塞,效果较为理想。2名患者死亡,其他患者均已康复出院。结论:护理人员为接受血管内栓塞的颅内动脉患者提供围手术期护理,可以保证治疗有效性,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瘤内动脉瘤 血管内介入 护理方案 围手术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动脉患者在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过程中的护理方式。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颅内动脉患者共计100例进行研究,按照护理方式差异性,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模式)和观察组(围手术期护理),对比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在心理状态和睡眠质量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

  • 标签: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围手术期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动脉患者中实施人性化护理内容,并对其实践价值进行研究与分析。方法:随机从我院颅内动脉患者中抽选出44名进行研究,抽选时间2019年4月~2020年11月,依据双盲法内容将其划分至X组(观察组)与Y组(对照组),每22名患者被划分至一组。本次研究Y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内容,X组患者接受人性化护理内容;所有患者均接受血管栓塞治疗工作内容。将X组与Y组患者并发症以及疗效表现进行比较。结果:X组中疗效表现属于总有效范围的患者有21名,在该组中的占比表现为95.45%;护理期间共有1名患者并发其余疾病,在该组中的占比表现为4.55%,均优于Y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血管内栓塞治疗 实践价值 颅内动脉瘤患者 人性化护理
  • 简介:摘要胸腹主动夹层动脉(TAAD)及真性动脉(TAAA)都是累及降主动及腹主动的大动脉病变,尤其是累及腹腔内脏动脉的病变手术治疗难度较大。随着腔内技术的发展,以开窗和分支支架为代表的腔内技术在胸腹主动病变治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文中简要介绍胸腹主动病变手术治疗的现状,重点围绕开窗和分支支架技术治疗TAAD、TAAA这两种病变,就各自的不同特点和技术要求展开讨论。

  • 标签: 胸腹主动脉夹层 胸腹主动脉瘤 腔内治疗 开窗支架 分支支架
  • 简介:摘要腔内治疗主动弓疾病时,重建主动弓上分支后可向近心端延长近端锚定区,确保手术成功。腔内重建主动弓上分支的主要方法包括复合手术、平行支架技术(烟囱或潜望镜技术)、体外开窗技术、原位开窗技术、分支支架等。目前,各项技术共同存在,各有优势。未来的主动弓上分支重建,将以安全、有效、便捷的完全腔内化技术为发展趋势。

  • 标签: 主动脉弓疾病 复合手术 平行支架技术 开窗支架 分支支架 分支重建 腔内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急性主动夹层(AAD)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2月至2020年12月诊治的老年AAD患者33例,男23例,女10例,年龄(68.5±7.2)岁,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老年AAD患者的常见病因为高血压69.7%(23/33),首发临床症状分别为剧烈背痛45.5%(15/33)、腹痛33.3%(11/33)、胸闷15.2%(5/33)、发热3.0%(1/33)、下肢无力3.0%(1/33)。首诊误诊为冠心病及心肌梗死3例,发热查因1例,肾绞痛1例,脑梗死1例;均经CT增强检查明确诊断。结论老年AAD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容易误诊,临床医师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早选择CT增强检查,避免误诊。

  • 标签: 急性主动脉夹层 老年 临床特点 误诊 高血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地黄多糖(RPS)对血管钙化(VC)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8周龄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目表法分配原则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Con)、VC、VC+RPS组,每组12只。采用维生素D3(VD3)和尼古丁制备大鼠VC模型。VC+RPS组在造模后第2d开始予RPS灌胃,Con和VC组每天给予同剂量生理盐水灌胃,4周后处死动物并取材。茜素红染色和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VC及凋亡;试剂盒检测血管中碱性磷酸酶(ALP)和钙离子含量;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主动中Runx相关转录因子2(Runx2)、α-肌动蛋白(α-SMA)、B淋巴细胞因子相关X蛋白(bax)、B淋巴细胞2(bcl-2)、活化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VC组ALP活性及钙含量高于Con组[(219.80±32.70) U/g、(197.32±28.30) μmol/g比(53.20±12.20) U/g、(20.46±5.30) μmol/g,F=202.800、247.000,P<0.01],VC+RPS组ALP活性及钙含量低于VC组[(122.00±21.50) U/g、(78.45±12.60) μmol/g比(219.80±32.70) U/g、(197.32±28.30) μmol/g,q=16.630、20.720,P<0.01];Tunel染色结果显示,VC组凋亡指数明显高于Con组[(62.30±7.40)%比(1.30±0.14)%,F=197.700,P<0.01],VC+RPS组凋亡指数低于VC组[(45.70±6.20)%比(62.30±7.40)%,q=7.394,P<0.01]。VC组中α-SMA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Con组(0.74±0.03比1.00±0.03,F=26.870,P<0.01),VC+RPS组中α-SMA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VC组(1.01±0.25比(0.74±0.03,q=9.037,P<0.01); VC组中Runx2表达高于Con组(1.75±0.08比1.00±0.05,F=28.250,P<0.01),VC+RPS组中Runx2表达低于VC组(1.44±0.07比1.75±0.08,F=35.241,P<0.05);VC组中bax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Con组(2.65±0.21比1.00±0.04,F=113.400,P<0.01),VC+RPS组中bax蛋白表达量低于VC组(1.51±0.12比2.65±0.21,q=6.375,P<0.01);VC组中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Con组(0.51±0.05比1.00±0.02,F=64.280,P<0.01),VC+RPS组中bcl-2蛋白表达高于VC组(0.79±0.01比0.51±0.05,q=9.061,P<0.01); VC组中Cleaved 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Con组(5.92±0.38比1.00±0.03,F=85.420,P<0.01),VC+RPS组中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低于VC组(3.34±0.25比5.92±0.38,q=9.695,P<0.01)。结论RPS可减轻VD3和尼古丁诱导的大鼠VC,其作用机制可能与RPS抑制血管细胞凋亡,从而阻止血管细胞成骨样转化及钙化有关。

  • 标签: 地黄多糖 血管钙化 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主动缩窄(coarctation of the aorta,CoA)患儿术后血压升高的机制。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10月期间23例CoA患儿,选取同时期年龄、性别相仿的20例单纯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患儿与20例健康儿童作对照,于基线(术前1天)、8年随访(术后8年)中监测血压、超声下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结果术前3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年CoA组出现2例高血压,且CoA组收缩压高于VSD组和健康组(P<0.05)。术前和术后8年CoA组的CIMT、血清TGF-β1分别高于同期的VSD组和健康组(P<0.05)。CoA组术前的CIMT和血清TGF-β1分别与术后8年的收缩压有高度的正相关性(P<0.05)。结论CoA患儿在术后的中、长期随访中出现血压升高,可能与TGF-β信号通路参与的血管重塑有关。术前监测CoA患儿的CIMT和TGF-β1可能对其术后收缩压水平的预测有一定意义。

  • 标签: 主动脉缩窄 血压 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 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
  • 简介:摘要近20多年来,我国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夹层(ATAAD)诊疗发展迅猛,不仅建立了基于Stanford分型的主动夹层细化分型,而且确立了中度低温停循环联合右侧腋动脉选择性脑灌注的心肺转流策略和孙氏手术的标准术式。基于上述有效的管理策略,ATAAD患者的预后得到了极大提高。然而,各类复杂ATAAD患者的死亡率仍居高不下,其防治已成为我国ATAAD诊疗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我国ATAAD的诊疗仍需不断精进,在多学科团队合作的基础上完善和优化综合诊疗体系,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外科治疗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