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壁面剪应力(WSS)与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关系及其WSS的分布。方法选取42例健康者(对照组)和83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的彩色多普勒血流图像,其中高血压患者依颈总动脉IMT分为IMT正常组(33例)和IMT增厚组(50例),采用血流WSS可视化定量分析软件绘制颈总动脉WSS三维空间分布图,分析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WSS的空间分布特点。结果高血压组无论IMT是否增厚,其颈总动脉WSS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T增厚组颈总动脉WSS较IMT正常组低[(2.87±0.59)dynes/cm2vs.(4.26±1.18)dynes/cm2,P〈0.05]。高血压患者IMT增厚组中IMT与WSS呈负相关(r=-0.76)。结论高血压患者在IMT增厚前颈总动脉WSS已开始下降,WSS可成为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病变的监测指标。

  • 标签: 超声 壁面剪应力 内中膜厚度 颈总动脉 高血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颈动脉超声诊断颈动脉易损斑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月到12月间收治的颈动脉粥斑块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给予颈动脉超声检查,并以同期到院接受体检的健康志愿者60例作为对照,行相同检查,比较两组受检者的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颈动脉RI、PI、D/S均显著小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60例患者经超声检查共检出颈动脉斑块126处,其中,稳定斑块57处,占比45.24%,易损斑块69处,占比54.76%,前者略低于后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以对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形态、稳定性以及新生血管血流状态、微灌注状态进行充分诊断,为患者的病情预测与治疗提供依据。

  • 标签: 颈动脉超声 颈动脉易损斑块 临床诊断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冠心病患者双侧颈总动脉中斑块和内膜厚度同冠状动脉病变之间存在的关联。方法2016年3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60例冠心病患者。参照患者主要血管病变和病变的数量情况,将患者划分成3组,即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并且随机选取2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通过颈动脉超声和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结果,深入剖析冠状动脉病变同颈总动脉内膜厚度之间的联系。将三组检查结果同对照组进行比较,检查结果显示病变患者颈总动脉内膜厚度以及斑块面积都出现了明显增加,(P<0.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相对于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患者的颈总动脉内膜厚度和斑块面积都出现了明显的增加,(P<0.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但双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患者的颈总动脉内膜厚度和斑块面积差异并不大,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情况一旦加剧,血清内皮素-1浓度会变大,且一氧化氮(NO)浓度会越来越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发现冠状动脉病变一定同颈总动脉内膜厚度和斑块存在必然联系,可作为冠状动脉疾病早期诊断的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馈出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颈总动脉中内膜厚度 斑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斑块变化及CPAP干预治疗的效果。方法以60例OSAHS患者为研究组,正常人60例为对照组,均排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其它心肺、血管疾病,两组间年龄、性别构成比匹配。两组人群均以经颅多普勒按相同方法测定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斑块等动脉硬度指标及检测血压。研究组中的22例患者给予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并在治疗半年后重复测定上述指标。结果两组间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有明显差异(P<0.05),颈动脉斑块、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差异无显著性(P>0.05)。22例接受CPAP治疗的OSAHS患者,治疗半年后复查,IMT较治疗前所测值明显降低(P<0.05);而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OSAHS患者可导致动脉硬度增高,CPAP治疗可以改善这一状况。

  • 标签: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动脉硬化 颈动脉内膜&mdash 中膜厚度
  • 简介:摘要高血压是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慢性肾病、脑卒中等急危重症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通过应用临床调查的研宄方式,观察老年高血压中医辨证分型特点,探析老年高血压中医辨证分型与颈动脉内-中膜改变是否存在关联性,以期为老年高血压的辨证分型提供客观诊断依据。方法依据老年高血压诊断标准,选取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共82人。再根据高血压相关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将老年高血压患者分为肝火亢盛、阴虚阳亢、痰湿壅盛、阴阳两虚4个证型。所有患者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收集双侧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数据。采用SPSS22.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 标签: 老年高血压 颈动脉内-中膜 辨证分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endarterectomy,CEA)围手术期护理的经验和教训。方法对收治的179例颈动脉狭窄接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患者,行充分的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观察评估术后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只出现了1例血压突然下降、2例脑梗死、5例脑高灌注综合征、2例伤口血肿、3例颅神经损伤,给予积极有效的护理,情况均好转。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加强围手术期的护理是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重要手段。

  • 标签: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围手术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尼莫地平对老年患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全身麻醉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老年患者82例,年龄65~80岁,性别不限,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41):对照组(C组)和尼莫地平组(N组)。N组于手术开始时静脉输注尼莫地平7.5 μg·kg-1·h-1至术毕,C组输注等容量生理盐水。于尼莫地平给药前(T1)、放置转流管前(T2)、放置转流管后10 min(T3)及颈动脉开放后10 min(T4)进行动脉及颈静脉球部血气分析,并计算颈静脉球部血氧含量、动脉-颈静脉球部血氧含量差及脑氧摄取率。采用ELISA法测定颈静脉球部血清S100β蛋白浓度。于术前1 d、术后1、3和7 d时应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中文版)评价认知功能,记录术后7 d内认知功能障碍(MoCA评分<26分)的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N组术后各时点时MoCA评分升高,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降低(27% vs.17%),T2~4时颈静脉球部血氧含量升高,动脉-颈静脉球部血氧含量差和脑氧摄取率降低,血清S100β蛋白浓度降低(P<0.05)。结论尼莫地平可改善老年患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认知功能,可能与改善术中脑氧代谢及减轻脑损伤有关。

  • 标签: 尼莫地平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认知功能障碍 老年人
  • 简介:颈动脉分叉处独特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决定了该处是动脉粥样硬化最易发生的部位,造成管径的狭窄而导致脑组织远端血流动力学性梗死。另外,沿颈动脉球内侧壁的血流保持层流,有着很高的流速和很强的剪切力,而其外侧壁处血流的分离、停滞、湍流和复杂震荡的剪切力都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脱落。因此,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导致卒中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占卒中发生的10%~20%),对其治疗是多年来受全球关注的热点。

  • 标签: 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 内膜剥脱术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血流动力学特征 颈动脉分叉 剪切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围手术期的观察与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我院2020年8月-2021年4月我院收治的颈动脉内膜剥脱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护理措施。结果:5例患者其中4例症状有明显好转,1例出现声音嘶哑,经进一步治疗与护理后症状缓解。结论:合理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术后患者的恢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

  • 标签: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围手术期 观察与护理
  • 简介:摘要颈动脉狭窄主要是由于颈动脉分叉部粥样斑块形成引起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是将动脉内膜切开并剥离增厚的内膜而使血管再通的手术1。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首要目的是预防脑卒中的发生,是有效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再发的方法2。手术的成功不但需要医生精湛的手术技巧,同时也离不开护士的密切配合、密切观察。护士有高度的责任心,熟练的技术操作,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我院自开展该项手术以来,共完成5例手术,现将该手术的临床观察和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标签: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预防 脑卒中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的有效性。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9例分成两组,针对常规组29例患者实施颈动脉支架成型术治疗,针对治疗组30例患者实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对比两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治疗优良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存在明显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结论: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较为显著,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强化患者预后效果。

  • 标签: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缺血性脑卒中 治疗优良率 神经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中的具体作用,分析此类诊断方式的应用对医护人员的工作是否有积极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近两年来收治的70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在手术中均使用超声检查,比较患者手术前后颈部动脉狭窄处内径。结果:术后患者颈部动脉狭窄处内径大于手术前,P

  • 标签: 超声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颈动脉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颈动脉内膜增厚与颅内动脉硬化的相关性及临床检测意义,旨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30例动脉内膜增厚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来我院进行体检的3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动脉超声及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比较两组动脉硬化检出率,进一步对观察组中颈动脉内膜厚度与MRA脑动脉硬化检出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中检出颅内动脉硬化13例,对照组检出2例,观察组颅内动脉硬化检出率4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0例观察组患者中,内-中膜厚度1.1mm患者5例,检出颅内动脉硬化1例,检出率20.0%;内-中膜厚度1.2mm患者12,检出动脉硬化4例,检出率33.3%;内-中膜厚度1.3mm患者10例,检出动脉硬化5例,检出率50.0%;内-中膜厚度大于1.4mm患者3例,检出动脉硬化3例,检出率100.0%。结论颈动脉内膜增厚与颅内动脉硬化密切相关,临床中颈动脉内膜增厚检测对于颅内动脉硬化的早期预测、诊治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颈动脉 内膜增厚 动脉硬化 相关性 检测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外翻内膜剥脱术(CEE)治疗颈内动脉狭窄的短期疗效和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入组南京鼓楼医院和徐州市中心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明确诊断为颈内动脉狭窄的患者103例,其中男性88例,女性15例,年龄(56±8.7)岁(范围:41~76岁)。患者均施行CEE,术前行颈部CTA及彩超评估颈内动脉狭窄程度。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评估患者术前、术后的认知功能。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阻断颈动脉时间。随访采用颈动脉超声评估颈内动脉再狭窄程度。结果手术时间为(90±27.9)min,术中阻断颈动脉时间为(12±3.1)min,手术出血量为(60±30.6)ml,术后出现神经损伤4例,脑出血1例,脑梗死2例,颈部血肿1例,伤口愈合不良2例。随访时间18个月,术后6、12个月颈动脉再狭窄<50%各1例及3例;术后12个月再狭窄≥50%为1例;术后18个月再狭窄<50%为4例。术后第1天MoCA评分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8±4.7)分比(21.7±2.7)分,t=4.65,P<0.001],术后MMSE评分虽然高于术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15±3.76)分比(24.41±2.2)分,t=1.72,P=0.086]。结论CEE治疗颈内动脉狭窄具有良好的短期临床疗效和血管通畅率,同时可以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 标签: 颈内动脉狭窄 颈动脉外翻内膜剥脱术 再狭窄 认知功能
  • 简介:目的对比研究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与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在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中的作用。方法对16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进行多中心、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其中84例为CEA组;82例为CAS组。初级终点设定为术后30d内发生卒中、死亡或心血管意外,或随访6个月内的同侧卒中或死亡;次级终点为与手术或血管内治疗相关的并发症,或6个月内的重度再狭窄。结果CAS组有8例达到初级终点,累积发生率为9.8%;18例达到次级终点,发生率为22.0%。CEA组有10例达到初级终点,发生率为11.9%;16例达到次级终点,发生率为19.1%。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CAS在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时,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与CEA是相同的。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动脉内膜切除术 多中心研究 随机对照试验 血管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踝臂指数对冠状动脉硬化早期预测价值。方法41例健康体检人员为对照组,41例冠状动脉硬化早期患者为观察组,均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检测、踝臂指数测定。结果观察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踝臂指数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联合踝臂指数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明显高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踝臂指数(P<0.05)。冠状动脉硬化早期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呈明显正相关性,与踝臂指数呈明显负相关性。结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踝臂指数对冠状动脉硬化早期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 标签: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踝臂指数 冠状动脉硬化早期
  • 简介: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患者大动脉顺应性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变化。方法64例MS患者和56名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者,应用脉搏波速度(PWV)测定仪对所有入选者测定颈动脉-股动脉的脉搏波速度(C-FPWV),用B超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同时检测其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血糖、血脂水平,并计算体质指数(BMI)、腰臀比(WHR)。结果MS患者C-FPWV和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9.7±1.4)m/s与(7.9±1.3)m/s,P〈0.01];MS患者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高于正常对照组[(0.77±0.12)mm与(0.66±0.14)mm,P〈0.05]。Peasion相关分析显示,MS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年龄、腰围、收缩压、脉压、总胆固醇脂蛋白、甘油三酯、PWV呈显著正相关(分别为r=0.39,r=0.31,r=0.29,r=0.23,r=0.28,r=0.32,r=0.31,P〈0.01),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显著负相关(r=-0.26,P〈0.01);脉搏波速度与年龄、收缩压、脉压、体质指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IMT呈显著正相关(分别为r=0.42,r=0.29,r=0.26,r=0.24,r=0.28,r=0.34,r=0.31,P〈0.01),与体重呈正相关(r=0.19,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显著负相关(r=-0.23,P〈0.01)。结论MS患者C-FPWV及内-中膜厚度均明显升高,已经存在大动脉顺应性的减退;MS患者的大动脉顺应性的变化与年龄、血压、肥胖及血脂紊乱有关,且C-FPWV与内-中膜厚度有明显的相关性。

  • 标签: 代谢综合征 大动脉顺应性 脉搏波速度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 简介: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和颈动脉支架成型术(CAS)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近中期效果及围术期并发症。方法根据入组标准将颈动脉重度狭窄病例随机入组(CEA组71例,CAS组108例),比较两组围术期卒中、死亡、心梗及并发症发生率,门诊随访记录卒中、死亡、心梗及再狭窄率,比较两组临床结局。结果两组手术技术成功率100%,CEA组30天总卒中发生率显著低于CAS组(2.82%vs12.04%,P=0.029),两组大卒中、小卒中各自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30天死亡、心肌梗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死亡仅出现在CAS组。CEA和CAS组高灌注综合征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27%vs13.89%,P=0.61);CEA组术后高血压发生率高(8.45%vs2.78%,P=0.04),CAS组低血压发生率高(1.41%vs10.19%,P=0.046)。两组切口血肿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63%vs9.26%,P=0.38)。平均随访24.7月,两组总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同侧卒中、死亡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AS组总卒中/死亡率高于CEA组(13.55%vs4.22%,P=0.045)。CAS组再狭窄(〉50%)发生率明显高于CEA组(13.46%vs4.22%,P=0.043),再狭窄多引起非致残性卒中复发。结论CEA和CAS均可有效预防卒中,CAS有更高的围术期卒中/死亡发生率,CEA具有更低的再狭窄率,术后再狭窄往往导致术后非致残性卒中复发。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 临床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芪参益气滴丸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小的影响,以及芪参益气滴丸对冠心病患者的二级预防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第1组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硝酸酯类等对症治疗,第2组为治疗组,除给予上述常规治疗外,同时给予芪参益气滴丸0.5g,每日3次口服,入组3天内及12周后测量60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小以及检测血常规、凝血系列、血脂、血糖、血液粘度。对两组患者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照组30例患者12周后随诊复查,颈部彩超显示斑块面积缩小7例,无明显改变者10例,斑块面积增大者13例。治疗组30例患者颈部彩超显示斑块面积缩小15例,无明显改变者06例,斑块面积增大者9例。治疗组患者,颈动脉内膜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明显缩小,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斑块面积无明显改变,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芪参益气滴丸可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对冠心病患者的二级预防有一定价值。

  • 标签: 芪参益气滴丸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冠心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