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软脉化斑汤临床用于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的效果。方法:从2018年5月-2020年4月期间在宁南县人民医院治疗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患者中随机抽取100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人。对照组用西药治疗,实验组用西药和软脉化斑汤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软脉化斑汤临床用于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的效果较好,促进病情发展,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 标签: 软脉化斑汤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治疗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血管内皮损伤、脂质代谢紊乱等。超声检查技术在颈动脉斑块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够准确评估斑块的形态和特征。颈动脉斑块与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针对颈动脉斑块的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多种方法,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本研究的结果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有助于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 标签: 颈动脉斑块 超声检查 超声
  • 作者: 王爽 吕黄伟 韩如泉 赵丽云 焦力群 华扬 谷天祥 辛世杰 薛张纲 马虹 王天龙 黄宇光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8-14
  • 出处:《中华麻醉学杂志》 2021年第04期
  • 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沈阳 11000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麻醉科 10005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麻醉科 100029,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放射科,北京 100053,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超声诊断科,北京 100053,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外科,沈阳 110001,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沈阳 110001,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麻醉科,上海 200032,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麻醉科,北京 100053,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 100730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颈动脉狭窄患者采用内膜剥脱术来展开治疗的术后并发症防治,实施预见性护理方法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9年2月-2020年4月接诊的148例采用内膜剥脱术展开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分两组对其进行普通的科室内护理以及预见性护理,各组人数均为74,分别为普通护理组和预见性护理组,在研究中,需要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预见性护理组的并发症发生率要比普通护理组低16.21个百分点,但护理满意度要比该组高出16.22个百分点。结论:对应用内膜剥脱术展开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护理时,实行预见性护理,可以对并发症的发生起到有效的防治作用,对患者的身体健康进行保障,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也比较高,应该广泛应用于临床中。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颈动脉狭窄内膜剥脱术 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在临床当中研究颈动脉狭窄内膜剥脱术后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方法,在预防患者术后并发症当中所带来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颈动脉狭窄内膜剥脱术后患者68例作为对象进行研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4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运用预见性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与并发症出现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出现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上患者经过颈动脉狭窄内膜剥脱手术之后,开始运用预见性的护理方法,在预防患者并发症方面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还能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临床运用价值较高。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预防颈动脉狭窄内膜剥脱 术后并发症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HP根除治疗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内膜及血清CRP、血脂、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方法:选取13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伴幽门螺杆菌(Hp)感染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各65例。对照组使用阿托伐他汀片治疗,实验组加用抗Hp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前后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IMT)、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CRP)、血脂指标和血同型半胱氨酸(HCY)。结果:治疗前两组的CAIMT、CRP、血脂指标和HCY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CAIMT、CRP、TC、TG、HCY水平均明显下降,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伴Hp感染患者治疗中,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Hp根除治疗,能够更好地促进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症状改善,患者的血脂、炎症因子指标等均显著缓解,有助于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幽门螺杆菌 颈动脉内膜 血脂 同型半胱氨酸
  • 简介:目的通过超声检查了解上海市闵行区中老年人群颈动脉的现状,为本地区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诊治提供基线数据。方法将3081名研究者按年龄段分成5组进行颈动脉检查,观察并记录相关检测数据。结果比较不同部位、性别及年龄组之间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IMT增厚及斑块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出的颈动脉狭窄以轻、中度为主,分别为52.9%、26.6%;颈动脉分叉处(BIF)的斑块检出率最高(90.0%)。不同部位颈动脉IMT与年龄呈线性正相关,其中颈总动脉(CCA)的IMT与年龄线性关系最密切(r左=0.457,r右=0.495,P〈0.05)。结论闵行区中老年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CAS)随年龄增长呈逐渐加重的趋势;男性CAS程度高于女性;50~59岁人群颈动脉IMT增厚较其他年龄组显著。颈动脉超声检查是早期观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有效方法。

  • 标签: 颈动脉 超声 内-中膜厚度 粥样硬化斑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颈动脉超声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选取5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以及同期选取40例自主来院体检健康者进行对比分析,全部人群均予以颈动脉超声检测,对比两组检查效果。结果实验组PI(0.30±0.01)等指数均较对照组低;实验组达峰指标(0.30±0.08)s以及增强密度指标(3.50±0.30)db/cm2均对照组优,患者肩部出现增强斑块的比率显著高于尾部、基底部(P<0.05)。结论将颈动脉超声应用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性斑块患者中,能够早期评定其新生血管血流以及微灌注状况,诊断效果佳,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颈动脉超声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易损 临床价值
  • 简介:目的推导颈动脉弹性传递指数(CETI),并将该指数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进行关联分析,探讨CETI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7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与24名同期体检正常非高血压者,应用多普勒超声检测颅内动脉的血流速度,计算其搏动指数(pI),同时采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IMT及颈总动脉的血流速度,计算其PI值:推导出公式CET11=大脑中动脉PI/颈总动脉PI、CETI2=颈内动脉颅外段PI/颈总动脉PI、CETI3=基底动脉PI/颈总动脉PI,应用曲线拟合,分析CETI与IMT的关联性.应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反映IMT、CETI变化较敏感的因素.结果CETI1、CETI2和CETI3三者与IMT均呈曲线关系,决定系数r2分别为0.665、0.601、0.573,二次方程依次为Y1=0.504+0.049x+0.203x2,r=0.815,P=0.000;y2=1.009-1.141x+0.891x2,r=0.775,P=0.000;y3=0.775-0.687x+0.641x2,r=0.756,P=0.000),其中CETI1与IMT间曲线关联性最显著.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与LDL-C、每日吸烟量、SBP、年龄有线性回归关系;CETI1与SBP及每日吸烟量有线性回归关系;CETI2与BMI、SBP有线性回归关系:CETI3与SBP、CHOL及每日吸烟量有线性回归关系.结论本研究推导的CETI随IMT的增厚而增大,提示在高血压患者颅内动脉和颈内动脉弹性储备的下降及当IMT增厚到一定程度,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速率较颤总动脉来的快,且影响CETI的危险因素与IMT相似.

  • 标签: 高血压 颈动脉弹性传递指数 内中膜厚度 弹性储备
  • 简介:目的总结应用脑保护装置的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的体会,并探讨其围手术期处理要点。方法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收治122例(125侧)颈动脉狭窄性病变患者,成功完成颈动脉支架成形术123侧,均使用了脑保护装置,共置入支架124枚。结果技术成功率为98.4%(123/125)。围手术期发生一过性脑缺血6例(4.9%),小卒中2例(1.6%),完全性卒中1例(0.8%),严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2例(1.6%),其余113例次(91.9%)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无围手术期死亡。总卒中/死亡率为2.4%。86例患者术后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8.5(3~36)个月,超声检查提示50%~70%狭窄5例(5.8%),70%以上狭窄1例(1.2%),均无临床症状。非相关原因死亡2例。其余78例(90.7%)支架通畅,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结论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性病变安全、有效的方法。不断提高围手术期处理水平是进一步提高疗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重要保证。

  • 标签: 颈动脉 狭窄 血管成形术 支架 脑保护装置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颈动脉斑块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预测颈动脉狭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所选的90例参与研究者分为两组,45例健康体检者为非卒中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卒中组,比较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斑块、不同狭窄程度。结果 非卒中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颈动脉狭窄率、斑块形态均好于卒中组,体现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颈动脉疾病 斑块脑卒中超声检查
  • 简介:颈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动脉硬化的形式,指的是颈动脉内膜下层(即动脉壁的内层)的脂质沉积和钙化。这一过程会导致动脉壁逐渐增厚、失去弹性,并最终形成动脉斑块。颈动脉是连接心脏和大脑的重要血管之一,而斑块的形成会导致血流受阻,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那么,什么是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狭窄的症状有哪些?如何通过超声检查对颈动脉狭窄的程度进行分类?如何对颈动脉狭窄进行治疗?接下来针对上述问题进行相应的阐述,做好相关科普工作,希望对于大家有所帮助!

  • 标签:
  • 简介:目的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总结其临床经验.方法16例病人均在术前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及颈动脉血管造影,术中植入自膨式支架,术后行神经专科及颈动脉超声随访.结果成功植入自膨式支架16个,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未发现神经系统损害,颈动脉超声检查示靶血管开通且无明显狭窄.结论颈动脉支架植入术能安全有效地解除颈动脉狭窄,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脑血管意外 支架
  • 简介:摘要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患者为脆弱脑功能患者,围手术期易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且认知功能障碍增加术后神经认知功能紊乱发生的风险。该患者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肾动脉狭窄,围手术期多模式评估患者脑组织灌注及麻醉对脑功能的影响,术中关注维持心脑等重要器官灌注和脑功能的维护,采取抗炎、抗应激、体温保护和抗恶心呕吐等综合处理。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无谵妄等神经系统并发症。

  • 标签: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认知障碍
  • 简介:1998年1月_2008年12月,“Dedinje”心血管病中心共进行58例急诊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其中46例为频发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12例为进展性卒中患者。CEA前和术后均行头部CT检查,并进行改良Rankin评分(mRS)。平均随访时间为(42.1±16.6)个月。在术后早期,均未发现TIA患者的头部CT有阳性改变,而进展性卒中患者3例有头部CT阳性改变。随访中期的卒中率在TIA组患者为2.2%,进展性卒中组患者为8.3%。术后早期两组均未出现死亡病例,中期病死率TIA组为0,进展性卒中组为8.3%。对频发性TIA或进展性卒中患者行急诊CEA具有较低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是安全和有效的。

  • 标签: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急性脑缺血 急诊 症状发生 TIA患者 头部CT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时相远隔缺血预处理(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RIPC)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 CEA)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CEA手术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20例):对照组(C组)、术前60 min施行RIPC组(RIPCⅠ组)、术前24 h施行RIPC组(RIPCⅡ组)。于患者右下肢大腿中下1 /3交界处放置止血带,加压到200 mmHg (1 mmHg=0.133 kPa),予以3个周期5 min缺血/5 min再灌注处理;C组仅相同位置放置止血带,不加压。检测术前1 d (T0,RIPC实施前)、术后6 h(T1)、术后24 h(T2)3组患者血清中人S100β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 NSE)、脑源性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utritional factors, BDNF)的水平,评估T0、T2、术后48 h(T3)、术后72 h(T4)、术后7 d(T5)、术后1个月(T6)的简易精神状况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评分。结果与T0时比较,3组患者血清中S100β蛋白、NSE水平在T1和T2时均明显升高(P<0.05);RIPCⅠ组、RIPCⅡ组在T1和T2时血清S100β蛋白、NSE水平较C组有不同程度降低(P<0.05 ),且RIPCⅡ组在T1和T2时均低于RIPCⅠ组(P<0.05)。C组患者在T1时血清BDNF水平明显高于T0,RIPCⅠ组、RIPCⅡ组在T1、T2时仍明显高于T0(P< 0.05);RIPCⅠ组于T2时血清BDNF水平高于C组(P<0.05);RIPCⅡ组在T2时血清BDNF水平明显高于C组及RIPCⅠ组(P<0.05)。3组患者MMSE评分在T2时均明显低于T0时(P<0.05);C组持续降低至T4时(P<0.05);RIPCⅠ组持续低至T3时(P<0.05)并于T3时高于C组(P<0.05);RIPCⅡ组MMSE评分于T3、T4时明显高于C组及RIPCⅠ组(P<0.05 )。结论RIPC技术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CEA患者术后脑损伤,促进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恢复,且延迟时相(RIPCⅡ组)的作用更为明显,可能与其持续增强机体内源性BDNF的生成有关。

  • 标签: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时相 缺血预处理 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