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5 个结果
  • 简介:一、一般资料(一)人口学资料求助者王某,男,25岁。大学毕业生,未婚,独生子。身高1.72米左右,体态健康,无精神疾病及家族遗传病史,无躯体性疾病。因犯信用卡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6个月,现在青海省某监狱服刑。

  • 标签: 心理问题 减刑 信用卡诈骗罪 大学毕业生 精神疾病 有期徒刑
  • 简介:通过对251名大学生问卷调查,探讨了心理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研究表明,年级、家庭所在地以及家庭所在地与是否为独生子女交互作用对心理资本有显著影响;年级与是否为独生子女交互作用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另外,心理资本中自我效能感、韧性和乐观三个维度对就业能力有积极影响。研究认为,大学生本人和高校可采取多种措施,通过培养和提升心理资本来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 标签: 心理资本 就业能力
  • 简介:当错误发生后,人们往往会放慢错误后反应速度,以避免错误再次发生,许多研究者认为,这是自上而下认知控制对错误后反应影响。为了探讨刺激属性是否也在错误后反应中起作用,本研究从刺激同一性角度出发,探讨错误反应刺激与错误后刺激同一性以及反应-刺激间隔时间(RSI)对错误后反应影响。结果发现,当错误后刺激与错误反应刺激一致时,可减小错误后反应时延长程度,同时,RSI越大,PES越小。本研究得出结论,刺激同一性和RSI作为自下而上刺激驱动在PES产生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 标签: 错误后反应时延长(PES) 刺激同一性 认知控制
  • 简介:本文对一例存在学校同伴关系适应不良小学六年级女生咨询案例进行了研究,结合求助者实际情况,制定了具体咨询方案和咨询目标,详细阐述了如何运用“模仿法”对来访者进行咨询治疗过程。通过三个阶段咨询之后,达到了共同商定具体目标和近期目标,并且求助者开始以健康心理状态面对学习和生活。

  • 标签: 学校同伴关系适应不良 模仿法 心理咨询
  • 简介:旨在探讨不同刺激重复量对反应抑制后效应影响。在不同刺激重复量条件下,让被试完成停止信号任务。结果发现,从总体来看,刺激重复量因素上主效应显著,重复类型因素上主效应不显著;信号抑制条件下不同刺激重复量后无信号试次反应时与总无信号试次反应时差异不显著;信号反应条件下不同刺激重复量后无信号试次反应时与总无信号试次反应时差异显著。本研究表明不同刺激重复量条件下反应抑制后效应是认知控制执行加工而非自动记忆提取。

  • 标签: 刺激重复量 反应抑制后效应 认知控制理论 自动化理论
  • 简介:采用问卷法调查了311名大学生学业拖延与完美主义和自尊关系,特别考察了自尊在完美主义与学业拖延关系间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学业拖延与消极完美主义显著正相关,与积极完美主义显著负相关,与自尊显著负相关;自尊与消极完美主义显著负相关,与积极完美主义显著正相关。(2)消极完关主义显著正向预测学业拖延,积极完美主义和自尊显著负向预测学业拖延。(3)自尊在积极、消极完美主义与学业拖延关系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 标签: 学业拖延 完美主义 自尊 大学生
  • 简介:在文献分析基础上,通过访谈和开放式问卷调查,编制大学生羞耻心问卷。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羞耻心包含六个因子,形成“道德-非道德”、“自律-他律”及“正确-错误”三维结构。问卷信效度指标良好,可作为大学生羞耻心测量工具。

  • 标签: 羞耻心 大学生 因素分析 问卷编制
  • 简介:作为孩子成长关键人物之一,父亲对儿童早期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184名学前中班儿童及其父母为被试,考察父亲参与教养量(参与教养时间)和质(积极教养行为)对儿童早期社会技能作用。结果发现:(1)控制母亲积极教养行为以后,父亲参与教养时间仍显著预测儿童社会技能,父亲积极教养行为预测作用不再显著。(2)控制母亲积极教养行为后,父亲参与教养时间显著预测女孩合作性、责任感、自我控制及总体社会技能,边缘显著预测男孩主张性;父亲积极教养行为边缘显著预测男孩主张性,对女孩各项社会技能预测均不显著。(3)父亲参与教养时间显著预测母亲积极教养水平低组儿童合作性、主张性、责任感、自我控制及总体社会技能,父亲积极教养行为边缘显著预测母亲积极教养低组儿童合作性和总体社会技能。表明父亲参与教养对母亲消极教养具有缓冲作用,其中父亲参与教养时间缓冲效应更明显。

  • 标签: 父亲参与教养时间 父亲积极教养行为 早期社会技能 学前儿童
  • 简介: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佛洛斯特多维完美主义量表和一般拖延量表对315位大学生进行调查,建立父母教养方式、完美主义和拖延结构方程模型,考察完美主义在父母教养方式与拖延之间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消极父母教养方式负向预测适应性完美主义,正向预测非适应性完美主义;(2)适应性完美主义负向预测拖延,非适应性完美主义正向预测拖延;(3)父母教养方式通过完美主义中介作用影响拖延行为,非适应性完美主义者易拖延,适应性完美主义者则不易拖延。

  • 标签: 父母教养方式 适应性完美主义 非适应性完美主义 拖延行为
  • 简介:“无我”不仅是佛教心理学核心,也是佛教心理学关于自我本质独特见解:微细难知末那识是自我产生根源;东方式禅定是自我研究方法;自我是五蕴和合幻相,无我是假我与真我统一。佛教心理学以“无我”揭示了自我真谛,是对西方心理学自我研究范式一种补充与超越。

  • 标签: 无我 佛教 自我观 末那识 禅定
  • 简介:以整群取样方式选取650名小学儿童,采用社会创造性故事情境问卷、小学儿童社会创造性倾向问卷,分别测量了儿童在问题情境中社会创造性和日常生活中社会创造性,同时采用小五人格学生问卷中开放性分量表、Rosenberg(1965)编制自尊量表以及互联网使用偏好问卷中(网络交往)信息交流偏好分量表,考察了儿童问题情境中社会创造性与日常生活中社会创造性特点和性质。结果表明:(1)二者发展趋势有所不同,儿童在问题情境中创造性得分总体上呈现“倒z形”发展趋势,而日常生活中创造性倾向总体上呈现“U形”发展趋势;(2)两种社会创造性与经验开放性、自尊及网络交往(信息交流)偏好呈现不同相关,日常生活中社会创造性与经验开放性、自尊及网络交往偏好均具有极其显著正相关,问题情境中社会创造性与经验开放性、自尊之间也具有显著正相关,但相关系数较低,而且与网络交往偏好无显著相关;(3)经验开放性、自尊和网络交往偏好均可以显著地预测日常生活中社会创造性,而难以预测问题情境中社会创造性。这表明,社会创造性可能存在状态与特质之分。

  • 标签: 状态创造性 特质创造性 社会创造性 小学儿童
  • 简介:研究以20名老年者(包括10名单语老年者和10名双语老年者)为被试,考察了两种被试在数字工作记忆广度上差异。结果发现:双语老年者平均数字工作记忆广度为6.40个;单语老年者平均数字工作记忆广度为4.89个。统计检验发现双语与单语老年者在数字工作记忆广度上差异显著。本研究结果支持双语“认知优势”效应说法,说明双语经验增加了老年人工作记忆广度。

  • 标签: 双语经验 老年者 工作记忆广度
  • 简介:西方心理学中宗教研究有一段有趣历史,它对理解人类经验中灵性方面的尝试提供了很多经验。过去,心理学家在研究宗教时候往往使用如下三种范式:诠释现象学、实证自然主义、宗教整合。这些范式每一个都有很多理论假设,还有首选一套具有不同优缺点方法论。强调数量调查方法论实证自然主义范式是最有影响,但是对从心理学角度理解宗教来说也是最没有帮助,尤其是在非西方背景下。而与之相对应,历史调查范式通常会对在21世纪如何研究宗教心理学提供很多有益观点和实践中建议。

  • 标签: 宗教心理学 历史 理论 方法
  • 简介:随着时代变迁,在如今"相亲时代"大背景下,80后、90后青年婚恋观悄然发生变化。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和分析,发现"85前"、"85后"和"90后"在恋爱动机、婚姻角色观、婚姻自主观、婚姻忠诚观、婚恋观新特征等方面有显著差异,并对产生差异原因进行了相应分析。

  • 标签: 青年 婚恋观 时代变迁
  • 简介:以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经验性权力启动范式来探讨权力对道德思维方式影响。实验一结果表明,不管偏好那种结果(惩罚,奖励),高权力感启动被试倾向于采用规则导向道德思维方式,低权力感启动被试倾向于采用结果导向道德思维方式。实验二结果表明,当道德两难情境涉及到自身利益时,高权力感被试和低权力感被试都倾向于采用结果导向道德思维方式。

  • 标签: 权力感 道德思维方式 规则导向 结果导向
  • 简介:上周在家里人安排下和一个男孩子相亲了,当场我们留下了qq和手机号,当时感觉和他性格很内向,感觉以后应该不会成为男女朋友,所以就当他是朋友了,这段时间他发我短信,因为出于礼貌,我都有回他短信和qq,过了一周,前男友发短信给我叫我一起出去玩,虽然我们分手了,但是我们还是好朋友,所以我就和他出去了,回来之后,和相亲这个男孩子继续保持朋友接触阶段,大家还是聊聊qq发发短信,他约我吃饭我也去了,但是后来接触下来,我对相亲慢慢有了好感,昨天他主动牵我手,应该算是我们正式开始交往了,他昨天说我们是从认识那段时间已经算谈了,听到他说这些我有点胆怯了,因为我之前一直当他是朋友,所以才会和前男友出去,我一直觉得两个人表白了,或者牵手了才算谈恋爱,不可能一相亲然后聊过几句就算谈了吧?所以我在斟酌是否要告诉男友在认识他期问还和前男友出去玩过?但是说了,我怕他对我有看法,但是不说,我怕以后知道了,只会更不好。

  • 标签: 前男友 朋友 恋爱 坦白 发短信 相亲
  • 简介:以随机抽取大学生403人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探讨了大学生助人行为倾向现状以及情景风险因素对其影响,并考察了大学生对负面社会道德事件看法。结果表明:(1)不论在一般情景下还是有风险情景下,大学生助人行为倾向都处在较高水平。其中,一般情景下助人行为倾向显著高于有风险情景下助人行为倾向(2)性别和助人情景交互作用显著。其中,一般情景下,女生助人行为倾向显著高于男生,有风险情景下,男生助人行为倾向显著高于女生;生源和助人情景主效应显著,不论在一般情景下还是有风险情景下,农村大学生助人行为倾向都显著高于城市大学生。(3)对于新闻媒体在报道如"扶老人反被诬陷""小悦悦"等事件中作用,既有正面作用,也有负面影响。

  • 标签: 大学生 助人行为 情景风险因素 社会道德事件
  • 简介:本文介绍了中国宗教心理学产生西方背景,从中国宗教心理学著作出版、国外著作译介、论文发表、学者队伍、学科重要活动等方面简单梳理了中国宗教心理学发展,指出了中国宗教心理学发展中几个问题,从几个方面对中国宗教心理学发展进行了展望。

  • 标签: 宗教心理学 发展现状 展望
  • 简介: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庞大,已经进入了老龄社会并且老龄速度快速发展。研究老年人心理健康现状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回顾了近十年老年心理健康研究情况,分析当代中国老年人心理存在特点,进而提出针对性建议,期望能给后续研究带来有益启示。

  • 标签: 老年心理健康 老龄化
  • 简介:采用改编IOS量表测量自我与他人心理距离,在收益和损失情境下,综合探讨了为他人和预测他人决策时心理距离对个体风险偏好影响。结果发现:(1)与他人心理距离越远,个体决策时越偏好风险,且反应时越短;(2)个体预测他人决策时比为他人决策时更偏好风险,但两者反应时没有显著差异;(3)心理距离与决策者角色存在交互作用,即预测时个体认为远心理距离他人比近心理距离他人更冒险,而为他人决策时两者差异消失;(4)决策角色与决策框架、心理距离与决策框架存在交互作用:在收益框架下,自我他人心理距离较远时个体更偏好风险,且个体预测比为他人决策时更冒险,损失条件下无差异。依据相关理论对这些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

  • 标签: 决策角色 心理距离 决策框架 风险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