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6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8—2019流感监测年度中国大陆分离的A(H1N1)pdm09流感病毒的抗原和基因特性。方法用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对2018—2019流感监测年度的2 958株A(H1N1)pdm09流感病毒进行抗原分析,对其中的279株A(H1N1)pdm09流感病毒的血凝素(hemagglutinin, HA基)因进行了序列测定和分析,并选取流行优势分支的代表株与免疫疫苗后的人血清进行抗原分析。结果检测的2 861株(97%,2 861/2 958)A(H1N1)pdm09流感病毒与疫苗株A/Michigan/45/2015抗原性类似,测序毒株的HA基因均属于6B.1分支,其中269株(96%,269/279)属于6B.1A分支,与疫苗株相比具有S74R、S164T、I295V氨基酸位点的共同变异,6B.1A分支中存在多个有共同氨基酸位点变异的小分支,并且具有S183P氨基酸位点变异的毒株占测序毒株的51%。用免疫疫苗后的人血清进行抗原分析的结果显示血清能抑制绝大部分的流行代表株。结论2018—2019流感监测年度中国大陆流行的A(H1N1)pdm09流感病毒与同期的疫苗株抗原性匹配,但HA基因存在多样性的特点。

  • 标签: A(H1N1)pdm09流感病毒 抗原性 基因特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lncRNA)LOC730101对骨肉瘤U2OS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2019年2月至2019年10月,将体外培养的U2OS细胞分为对照组(正常培养)、阴性组(转染阴性对照)和干扰组(转染靶向LOC730101的干扰序列),采用RT-PCR检测细胞中LOC730101表达,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克隆形成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情况, 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侵袭与迁移,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中上皮间质转化相关蛋白波形蛋白(Vi- mentin)、N-钙黏附素(N-cadherin)、E-钙黏附蛋白(E-cadherin)和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β-catenin、c-Myc、细胞周期蛋白D1 (Cyclin D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7 (MMP-7)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干扰组细胞中LOC730101表达水平(干扰组、对照组分别为0.25±0.03、1.00±0.06,下同)、细胞成活率[(57.65±3.26)%、(100.00±7.39)%]、克隆形成率[(13.03 ± 2.12)%、(25.35±3.58)%]、侵袭细胞数(51.36±3.48、92.85±6.62)、迁移细胞数(77.15 ± 5.05、136.92 ± 15.35)和细胞在S期[(20.54±2.15)%、(28.15±2.38)%]、G2/M期所占百分比[(16.87±2.12)%、(23.36±3.12)%]以及细胞中Vimentin (0.52 ± 0.04、1.17 ± 0.13)、N-cadherin (0.31 ± 0.03、0.65 ± 0.04)、β-catenin (0.42 ± 0.03、0.73 ± 0.04)、c-Myc (0.29±0.03、0.65±0.03)、Cyclin D1 (0.26±0.02、0.58±0.04)、MMP-7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0.55± 0.03、0.86±0.06)均明显降低,而细胞在G0/G1期所占百分比[分别为(62.62±5.15)%、(48.46±3.65)%]以及细胞中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82±0.06、0.38±0.03)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阴性组的各指标与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调LOC730101可抑制骨肉瘤U2OS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有关。

  • 标签: 骨肉瘤 LOC730101 细胞增殖 侵袭 迁移 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 U2OS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火针联合光动力疗法对面部多发性扁平疣治疗的意义。方法:从我院多发性扁平疣患者100例,选取在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间,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分别采取火针治疗和光动力疗法联合火针共同治疗,对比数据。结果:观察组患者相较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较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火针联合光动力疗法对面部多发性扁平疣治疗,有显著治疗效果,且安全可靠。

  • 标签: 火针 光动力疗法 面部多发性扁平疣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腹腔镜修补术与开腹修补术在胃穿孔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及其对患者术后胃肠动力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于我院接受诊治处理的胃穿孔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参照组予以开腹修补术,观察组予以腹腔镜修补术。结果:与参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手术切口长度、在院诊治时长、肛门排气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明显下降,血清胃动素水平明显增高(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基于示踪动力学原理的冠状动脉CT血流储备分数(CT-FFR)测量方法的应用可行性及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纳入自2015年1月至2019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就诊并顺序完成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冠状动脉造影及有创FFR测量的患者共计130例(159支冠状动脉血管),对CCTA图像进行病变狭窄程度主观评价,并采用基于示踪动力学的CT-FFR测量方法进行无创FFR测量。以有创FFR结果为参照,采用Bland-Altman方法评价CT-FFR的诊断一致性。评价基于示踪动力学的CT-FFR测量结果及CCTA管腔狭窄程度对冠状动脉缺血性病变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并依据患者心率分为>65次/min和≤65次/min两组,评价基于示踪动力学的CT-FFR测量方法在不同心率组的诊断效能。采用χ2 检验及DeLong检验比较不同评价方法及心率间的诊断效能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心率、图像层厚、图像强化程度及噪声等因素对诊断准确度的影响。结果Bland-Altman分析显示两方法的测量平均差值为-0.01(-0.11~0.10)。与有创FFR结果对照,基于示踪动力学的CT-FFR测量方法对冠状动脉缺血病变的诊断敏感度92.4%,特异度82.1%,阳性预测值87.6%,阴性预测值88.7%,ROC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94,与根据CCTA图像评价的管腔狭窄程度的诊断效能相比,两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FFR测量方法在不同心率组间的诊断效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回归分析显示心率、图像层厚、图像强化程度及噪声等因素对该方法的诊断准确度无显著影响。结论基于示踪动力学的CT-FFR测量方法可快速完成基于图像质量满足临床诊断需要的CCTA图像的无创FFR值测量,在诊断冠状动脉缺血病变中具有很好的诊断效能,在较快心率下仍能保持良好的诊断准确性,且其诊断准确度未受到心率、图像层厚、图像强化程度及噪声等因素的显著影响。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冠状血管 血流储备分数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线粒体动力相关蛋白1(Drp1)表达与糖尿病因素取消大鼠七氟烷后处理心肌保护作用的关系。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6只,14~16周龄,体重300~35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12):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七氟烷后处理组(SPC组)。雄性GK大鼠36只,14~16周龄,体重300~35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12):糖尿病假手术组(DM+S组)、糖尿病缺血再灌注组(DM+I/R组)和糖尿病七氟烷后处理组(DM+SPC组)。I/R组、SPC组、DM+I/R组和DM+SPC组采用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 min,再灌注120 min的方法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SPC组和DM+SPC组于再灌注前1 min时吸入2.4%七氟烷15 min行后处理。再灌注120 min时,随机取6只大鼠,取动脉血标本,采用比色法测定血清LDH活性;然后处死大鼠,取左心室缺血区域组织,采用比色法测定ATP含量,透射电镜下观察心肌线粒体超微结构,根据Flameng线粒体评分判断线粒体受损程度,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Drp1表达。再灌注120 min时,随机处死6只大鼠,取心肌组织,采用TTC染色法确定心肌梗死体积,计算心肌梗死体积百分比。结果与S组比较,I/R组及SPC组血清LDH活性、心肌梗死体积百分比升高,心肌组织ATP含量降低,Flameng线粒体评分升高,心肌线粒体Drp1表达上调(P<0.05);与I/R组比较,SPC组血清LDH活性、心肌梗死体积百分比降低,心肌组织ATP含量升高,Flameng线粒体评分降低,心肌线粒体Drp1表达下调(P<0.05),心肌病理学损伤减轻。与DM+S组比较,DM+I/R组及DM+SPC组血清LDH活性、心肌梗死体积百分比升高,心肌组织ATP含量降低,Flameng线粒体评分升高,心肌线粒体Drp1表达上调(P<0.05);与DM+I/R组比较,DM+SPC组血清LDH活性、心肌梗死体积百分比、心肌组织ATP含量、Flameng线粒体评分、心肌线粒体Drp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病理学损伤未见明显减轻。结论糖尿病因素取消七氟烷后处理对心肌保护作用的机制可能与抑制Drp1表达下调有关。

  • 标签: 糖尿病 麻醉药,吸入 缺血后处理 心肌再灌注损伤 线粒体蛋白质类
  •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相关定律或数学关系,推导出CVVH不同稀释模式与不同位置处的压力、流量、阻力三者之间的数学关系,以此来更好地理解CRRT的运行与压力信息的分析。方法根据欧姆定律、泊肃叶定律、肾小球滤过率,推导出前置换、后置换、前后置换联合三种情况下,滤器、滤膜、静脉壶、深静脉导管四个位置的相关指标间关系。结果1.在滤器部位:(1)滤器前后的压力差取决于流经滤器的流量及滤器阻力。(2)滤器阻力主要取决于流经滤器的混合溶液的黏滞度,及毛细小管的直径、数量。2.在滤膜部位:跨膜压(静水压)与跨膜流量(滤液)、滤膜的面积、滤膜的通透性、及滤器内的胶体渗透压有关。3.在静脉壶和静脉导管部位:滤器后压力(回路端压力)主要反应静脉壶与静脉导管的阻力。结论将CRRT之CVVH模式运行相关的所有数据以公式形式列出,可以更直观的分析各个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简单易懂,全面不易遗漏,有良好普及性,可以帮助临床更好地操作分析CRRT。

  • 标签: 持续肾脏替代治疗 持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 欧姆定律 泊肃叶定律 血滤机报警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腰硬联合麻醉对剖宫产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 选取 2018 年 5 月~ 2019 年 1 月我院收治的 135 例剖宫产手术产妇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示法分为对照组 65 例和观察组 70 例。给予对照组罗哌卡因腰麻,予以观察组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腰硬联合麻醉进行治疗,对两组产妇血流动力学情况,包含收缩压( SBP )、平均动脉压( MAP )、心率( HR ),以及麻醉效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观察组 SBP( 101.11±5.36 )mmHg 、 MAP ( 75.22±6.44 ) mmHg 、 HR ( 100.48±5.94 )次 /min 均低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药物起效时间和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镇痛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 P<0.05 )。 结论 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腰硬联合麻醉对剖宫产术中血流动力学影响小,麻醉效果优于单独采用罗哌卡因腰麻,同时具有疗效好、作用时间长、安全性高等优点。临床价值显著,可广泛应用于手术麻醉中。

  • 标签: 剖宫产 血流动力学 罗哌卡因 舒芬太尼 腰硬联合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单侧下肢创伤手术麻醉中的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浙江省台州医院2017年2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单侧下肢创伤老年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麻醉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50例、B组50例。A组采用神经阻滞,B组采用轻比重蛛网膜下腔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效果、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A组总有效率为98.00%(49/50),显著高于B组的86.00%(31/5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973,P<0.05)。麻醉前,两组舒张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麻醉后15 min,A组舒张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分别为(70.32±3.42)mmHg、(86.28±2.42)次/min、(139.03±2.63)%,B组分别为(70.26±1.66)mmHg、(86.73±1.63)次/min、(140.97±1.84)%;麻醉后30 min,A组舒张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分别为(68.73±2.11)mmHg、(85.26±0.52)次/min、(136.18±3.89)%,B组分别为(70.98±1.92)mmHg、(87.24±2.31)次/min、(140.39±0.77)%;麻醉后60 min,A组舒张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分别为(67.34±3.25)mmHg、(86.26±1.31)次/min、(134.89±2.37)%,B组分别为(71.01±3.12)mmHg、(87.39±1.32)次/min、(140.99±1.64)%;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麻醉后15 min:t=11.315、10.924、10.599,麻醉后30 min:t=13.411、8.226、9.779,麻醉后60 min:t=9.057、8.497、10.131,均P<0.05)。A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2/50),显著低于B组的18.00%(9/5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913,P<0.05)。结论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单侧下肢创伤手术麻醉中效果显著,能够有效稳定患者血流动力学,降低患者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 标签: 麻醉 麻醉,传导 下肢 创伤和损伤 血流动力学 手术后并发症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注射氨基酮戊酸(ALA)光动力疗法对大鼠痤疮样炎性结节模型的疗效及组织病理改变。方法40只SPF级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注射ALA组、外敷ALA组,每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不处理外,其余3组大鼠右耳廓内侧接种痤疮丙酸杆菌,建立大鼠痤疮样炎性结节模型。造模成功后,模型对照组不处理,注射ALA组将5%ALA注射入结节内再予红光照射,外敷ALA组直接外敷5%ALA于鼠耳痤疮样结节处再予红光照射,均为每周1次,共2次。末次治疗24 h后观察各组大鼠耳部大体表现和组织病理学变化,测量耳廓厚度,并检测肝肾功能。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比较各组差异。结果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外敷ALA组、注射ALA组大鼠耳廓厚度分别为(0.435 ± 0.006)、(1.269 ± 0.071)、(1.088 ± 0.098)、(0.699 ± 0.09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235.60,P < 0.001),模型对照组耳廓厚度高于正常对照组、外敷ALA组和注射ALA组(t值分别为24.18、5.24、16.48,均P < 0.01);注射ALA组低于外敷ALA组(t = 11.24,P < 0.01)。外敷ALA组和注射ALA组大鼠耳廓局部红肿程度、结节数均低于模型对照组,真皮及皮下组织浸润炎症细胞数量减少,注射ALA组结节消退更明显,亦未见团块状分布的炎症细胞或微脓肿形成。各组大鼠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肌酐、尿素氮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注射ALA光动力疗法治疗大鼠痤疮样炎性结节模型较外敷ALA光动力疗法治疗更有效。

  • 标签: 痤疮样疹 氨基酮戊酸 注射,病灶内 光化学疗法 大鼠 痤疮丙酸杆菌 炎性结节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乌司他丁联合谷氨酰胺对严重烧伤患者早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海医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32例严重烧伤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男4例、女4例)、乌司他丁组(男5例、女3例)、谷氨酰胺组(男5例、女3例)、乌司他丁+谷氨酰胺组(男4例、女4例),其年龄依次为(36±8)、(34±8)、(35±9)、(38±13)岁。从伤后2 d开始,给予4组患者等氮、等热量的营养支持,其中蛋白质每日2.0 g/kg,乌司他丁组患者另每隔8小时静脉注射乌司他丁1次,每次100 kU,连续使用7 d;给予谷氨酰胺组患者的蛋白质中,0.3 g/kg由丙氨酸谷氨酰胺提供,连续使用7 d;乌司他丁+谷氨酰胺组患者同时接受乌司他丁组和谷氨酰胺组的相应治疗。借助脉搏轮廓心输出量监测技术监测各组患者治疗1、3、7 d的心指数、每搏量指数(SVI)、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I)、全身血管阻力指数(SVR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数据处理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单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Bonferroni法。结果4组患者治疗1 d心指数均处于较低水平、SVI均低于正常值,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后均逐渐上升;治疗3、7 d,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其余3组患者心指数、SVI均升高,其中乌司他丁+谷氨酰胺组患者心指数、SVI显著升高(P<0.05或P<0.01)。治疗1 d,常规治疗组、乌司他丁组、谷氨酰胺组、乌司他丁+谷氨酰胺组患者GEDI均处于正常低值水平,分别为(659±58)、(661±79)、(659±88)、(653±71)mL/m2,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后均逐渐上升;治疗3、7 d,与常规治疗组的(684±82)、(742±46)mL/m2比较,乌司他丁组、谷氨酰胺组、乌司他丁+谷氨酰胺组患者GEDI均升高,分别为(732±53)、(777±33),(725±58)、(783±49),(813±65)、(849±27)mL/m2,其中乌司他丁+谷氨酰胺组患者GEDI显著升高(P<0.05)。4组患者治疗1 d SVRI均处于较高水平,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后均逐渐下降;治疗3、7 d,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其余3组患者SVRI均升高,其中乌司他丁+谷氨酰胺组患者SVRI显著升高(P<0.05)。治疗1 d,常规治疗组、乌司他丁组、谷氨酰胺组、乌司他丁+谷氨酰胺组患者EVLWI均处于正常范围,分别为(6.6±0.6)、(6.3±0.4)、(6.5±0.4)、(6.6±0.6)mL/kg,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后均呈上升趋势;治疗3、7 d,与常规治疗组的(7.1±0.9)、(7.9±0.5)mL/kg比较,乌司他丁组、谷氨酰胺组、乌司他丁+谷氨酰胺组患者EVLWI均降低,分别为(6.2±0.6)、(7.1±0.4),(6.3±1.0)、(7.2±0.9),(5.8±0.7)、(6.7±0.6)mL/kg,其中乌司他丁+谷氨酰胺组患者EVLWI显著降低(P<0.05)。治疗1 d,4组患者PVPI均处于正常范围,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后均逐渐下降;治疗3、7 d,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其余3组患者PVPI均降低,其中乌司他丁+谷氨酰胺组患者PVPI显著降低(P<0.05)。结论乌司他丁联合谷氨酰胺治疗严重烧伤患者,可通过提高心指数、SVI、GEDI、SVRI,降低EVLWI、PVPI,从而增加伤后早期心输出量,促进组织器官灌注,减轻肺水肿,显著改善严重烧伤患者早期的血流动力学。

  • 标签: 烧伤 谷氨酰胺 血流动力学 乌司他丁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依托咪酯复合瑞芬太尼对腹腔镜手术麻醉效果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5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妇科行腹腔镜手术患者1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观察组予以依托咪酯+瑞芬太尼麻醉,对照组予以丙泊酚+瑞芬太尼麻醉,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麻醉效果、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止痛时间以及气管插管时、腹腔镜置入时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等相关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麻醉效果优良率为98.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0%(χ2=4.444,P<0.05);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止痛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75、1.631、1.761,均P>0.05);两组患者气管插管时SBP、DBP、HR等指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01、1.093、1.097,均P>0.05);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时依托咪酯组患者SBP、DBP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6.182、7.388,均P<0.05),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28,P>0.05);腹腔镜置入时观察组SBP、DBP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5.781、5.028,均P<0.05);腹腔镜置入后观察组患者SBP、DBP与对照组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01、1.206,均P>0.05),气管拔管后观察组SBP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03、1.039,均P>0.05)。结论依托咪酯复合瑞芬太尼对妇科腹腔镜手术麻醉效果明显优于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期间SBP、DBP、HR等血流动力学指标更稳定。

  • 标签: 麻醉,静脉 妇科外科手术 腹腔镜手术 麻醉效果 依托咪酯 瑞芬太尼 二异丙酚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益康唑固体脂质纳米粒(E-SLNs)滴眼液在兔眼单次点眼后的眼部药代动力学。方法采用微乳法制备质量分数0.2%的E-SLNs,采用微量稀释法评估其在体外抑制镰刀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并与那他霉素滴眼液进行比较。取健康无眼疾新西兰大白兔25只,任取4只作为空白对照组,未给予药物干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另21只实验免依据处理时间点不同随机分为7个组,每组3只。双眼均用E-SLNs滴眼液点眼,分别于点眼后不同时间点采用滤纸收集泪液,处死动物后剖取角膜,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测定泪液和角膜样品中的药物含量,并对样品药物的精密度、回收率、稳定性及药物抑菌能力进行评估。结果泪液及角膜样品药物精密度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34%~4.04%;稳定性分析结果显示,各样品中药物RSD均小于10%。E-SLNs的半数抑菌浓度(MIC50)和90%抑菌浓度(MIC90)分别为0.37 μg/ml和0.89 μg/ml,那他霉素滴眼液的MIC50和MIC90分别为1.15 μg/ml和1.70 μg/ml。E-SLNs滴眼液兔眼单次点眼后,泪液、角膜中的药物质量分数达峰时间均为5 min,峰值质量分数分别为597.64 μg/g和33.15 μg/g。结论E-SLNs滴眼液兔眼单次点眼后在泪液及角膜中可获得远高于对致病镰刀菌MIC的药物质量浓度。

  • 标签: 固体脂质纳米粒 益康唑 眼部药动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PAH)患者血浆中的miRNA-548a-5p预测血流动力学恶化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0年5月至2017年6月在上海市肺科医院住院的12例IPAH患者及12名对照者。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右心导管检查。通过miRNA微阵列基因芯片分析患者和正常对照差异表达的miRNA。线性回归分析miRNA-548a-5p对血流动力学相关参数升高的预测作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miRNA-548a-5p鉴别患者和对照人群效能。结果IPAH患者和对照人群的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PAH组miRNA-548a-5p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t=3.038,P<0.05)。部分血流动力学参数和miRNA-548a-5p呈良好的相关性。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提示miRNA-548a-5p表达水平是预测IPAH患者平均肺动脉压和肺血管阻力升高的独立预测因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显示miRNA-548a-5p的临界值为10.5,其表达水平升高,血流动力学恶化。结论血浆中miRNA-548a-5p可能是预测IPAH患者血流动力学恶化的生物标志物。

  • 标签: 特发性肺动脉高压 miRNA-548a-5p 血流动力学 肺血管阻力
  • 简介:摘要目的分离可裂解烧伤患者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噬菌体,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基因组信息及对细菌生物膜的作用。方法(1)2018年,取分离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下称瑞金医院)烧伤患者血液的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UA168(下称宿主菌)液,采用污水共培养法及滴板法和双层琼脂平板法,从瑞金医院污水中分离纯化得到烧伤患者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噬菌体,将其命名为噬菌体KP168,观察其噬菌斑形态。(2)取噬菌体KP168液行氯化铯密度梯度离心和透析后,采用磷钨酸负染法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噬菌体KP168形态。(3)取噬菌体KP168液,采用滴板法检测其对从瑞金医院烧伤患者血液中分离得到的20株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裂解能力,计算裂解率。(4)分别以感染复数为10.000、1.000、0.100、0.010和0.001共同常规振荡培养初始效价为9.3×1011噬菌斑形成单位(PFU)/mL噬菌体KP168液(每管400 μL)和浓度为1×109集落形成单位(CFU)/mL宿主菌液(每管4 mL)4 h(每种感染复数1管),采用双层琼脂平板法测算噬菌体KP168效价(测算方法下同)以筛选最佳感染复数,实验重复3次。(5)以感染复数为0.005混合浓度为1×109 CFU/mL宿主菌液(每管4 mL)和效价调整为5×107 PFU/mL噬菌体KP168液(每管400 μL),分别于混合后0(即刻)、1、2、3、4、5、15、30 min(每个时间点1管)采用双层琼脂平板法计数噬菌斑(计数方法下同),计算已吸附噬菌体百分比以筛选最佳吸附时间,实验重复3次。(6)以感染复数为0.005混合浓度为1×109 CFU/mL宿主菌液(每管300 μL)和效价调整为5×108 PFU/mL噬菌体KP168液(每管60 μL),静置最佳吸附时间后常规振荡培养,分别于培养0(即刻)、10、20、30、40、50、60、70、80、90、100 min测算噬菌体KP168效价,绘制一步生长曲线,实验重复3次。(7)取效价为2.5×1010 PFU/mL噬菌体KP168液,分别于37、40、50、60、70 ℃静置培养1 h(每个时间点3管,每管1 mL),计数噬菌斑并绘制热稳定曲线。取效价为3.0×1010 PFU/mL噬菌体KP168液,分别加入pH值为5.0、6.0、7.0、7.4、8.0、9.0、10.0的SM缓冲液于37 ℃静置培养1 h(每种pH值3管,每管含100 μL噬菌体KP168液、900 μL SM缓冲液),计数噬菌斑并绘制酸碱稳定曲线。(8)取噬菌体KP168液同实验(2)透析后行DNA抽提与测序,用Prokka对全基因组进行注释以获得噬菌体KP168编码序列,使用Nucleotide BLAST功能进行核酸序列比对以寻找与噬菌体KP168核酸序列相似度最高的已知噬菌体,使用Blastx功能将编码序列翻译成蛋白质后进行功能预测,比对抗性基因数据库和毒力因子数据库。(9)于96孔板中,分别以感染复数为1.000、0.100、0.010和0.001,在浓度为1.5×108 CFU/mL(浓度下同)的200 μL宿主菌液中加入初始效价为5.8×1010 PFU/mL噬菌体KP168液20 μL(每种感染复数3孔)共同培养48 h;将200 μL宿主菌液静置培养48 h后,分别加入效价为1×106、1×107、1×108、1×109、1×1010 PFU/mL的噬菌体KP168液20 μL(每种效价3孔)静置作用4 h。2种实验均以200 μL宿主菌液中加入SM缓冲液20 μL(3孔)为阴性对照,以220 μL LB培养液(3孔)为空白对照,均采用酶标仪测定吸光度值并分别计算生物膜抑制率和生物膜破坏率,实验均重复3次。结果(1)成功分离纯化噬菌体KP168,其噬菌斑透亮,呈圆形,直径约1.5 mm。(2)噬菌体KP168呈正多面体结构,直径约为50 nm,无尾部结构。(3)噬菌体KP168可裂解20株烧伤患者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中的13株,裂解率为65.0%。(4)感染复数为1.000时,噬菌体KP168与宿主菌共同培养4 h后,效价最高,以此为最佳感染复数。(5)噬菌体KP168与宿主菌混合后4 min,已吸附噬菌体百分比最高,以此为最佳吸附时间。(6)一步生长曲线表明噬菌体KP168裂解宿主菌时,潜伏期约10 min,裂解期约40 min。(7)噬菌体KP168在40 ℃、pH值为7.4时,噬菌斑数最多,活性最大。(8)噬菌体KP168基因组是线状双链DNA,长度为40 114 bp;有48个可能编码序列;与Klebsiella phage_vB_Kp1相似度最高;编码序列翻译蛋白对应的已知最相似蛋白中包含23个假设蛋白和25个已知功能蛋白;未见抗性基因和毒力因子基因;获得GeneBank登录号MN585130。(9)以各感染复数共同培养噬菌体KP168与宿主菌48 h后,生物膜抑制率相近,平均约为45%;效价为1×109 PFU/mL噬菌体KP168作用于宿主菌已形成的生物膜4 h后,生物膜破坏率最高,达平均42%。结论本研究自污水中分离得到1株烧伤患者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噬菌体——噬菌体KP168,该株噬菌体属于无尾科噬菌体,宿主谱宽、吸附时间短、潜伏期短,具有一定的热和酸碱稳定性;其基因组信息明确,不含抗性基因及毒力因子基因;对细菌生物膜的形成有抑制作用,对已形成的细菌生物膜有破坏作用。

  • 标签: 克雷伯菌,肺炎 细菌噬菌体 基因组 生物膜 生物学特性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上海市在2018—2019流感监测年度中分离的A(H1N1)pdm09亚型流感病毒抗原性及血凝素(hemagglutinin,HA)基因变异情况。方法利用血凝抑制试验,对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上海市分离的84株A(H1N1)pdm09亚型流感毒株进行了抗原性分析,并对其中65株病毒的HA基因进行了序列测定及分析。结果2018—2019流感监测年度上海市主要流行6B.1分支的A(H1N1)pdm09亚型流感病毒,少数流行株属于6B.2分支。抗原性分析结果显示监测毒株中97.62%为疫苗株A/Michigan/45/2015鸡胚株的类似株;核苷酸序列分析显示,6B.1分支毒株的HA基因核苷酸序列与疫苗株A/Michigan/45/2015的同源性为97.1%~98.8%,与WHO推荐的2019-2020年度的疫苗株A/Brisbane/02/2018的同源性为97.5%~99.4%;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HA蛋白主要发生了15个位点改变,其中S91R、S181T及T202I位点变异分别涉及到Cb区、Sa区及Sb区3个抗原决定簇,提示病毒发生了抗原漂移。结论本监测年度上海市流行的绝大部分A(H1N1)pdm09亚型流感病毒与WHO推荐的疫苗组分匹配性良好,但HA基因与其编码的氨基酸持续变异,应继续病毒变异监测,为疫苗筛选提供有效的数据。

  • 标签: A(H1N1)pdm09亚型流感病毒 血凝素 抗原性 基因特性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inositide 3-kinase,PI3K)特异性抑制剂LY294002处理高侵润性胶质瘤细胞U251,观察胶质瘤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变化,并检测受体型酪氨酸激酶(RTK)通路分子受体型酪氨酸激酶A2(erythropoietin-producing hepatocellular A2,EphA2)、PI3K、MMP-2表达,探讨胶质瘤信号通路作用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LY294002处理U251细胞,MTT法检测细胞增殖,Transwell法检测细胞迁移力及侵袭力,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PCR)检测细胞EphA2、PI3K、MMP-2 mRNA表达。结果LY294002呈剂量依赖性降低U251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力,下调U251细胞PI3K、MMP-2表达,但对U251细胞EphA2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LY294002剂量依赖性抑制人胶质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MMP-2通路有重要关系。

  • 标签: 胶质瘤 磷脂酰肌醇3激酶 受体型酪氨酸激酶A2 基质金属蛋白酶-2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期间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临界值(婴儿≥25 mmHg,儿童≥30 mmHg)与外科心脏病患者和内科心脏病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和存活率之间的关系。其次,本文评估这些DBP目标是否可以达到并与先天性心脏病(单心室婴儿,开胸)特有的生理学结果相关,以及是否影响体外心肺复苏(extra-corporeal CPR,ECPR)结果。设计多中心前瞻性观察性队列分析。场所儿科危重监护协作研究网内的三级PICU和CICU。对象入院诊断为外科心脏或内科心脏疾病且CPR期间具备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的患者。干预措施无。方法和主要结果分析113例患者心肺复苏时的血流动力学波形,包括88例外科心脏疾病和25例内科心脏疾病患者。外科心脏(51/88;58%)和内科心脏(17/25;68%)疾病患者达到DBP目标的比例相近(P=0.488)。达到DBP目标与外科心脏病患者出院存活率提高相关(P=0.018),但与内科心脏病患者无关(P=0.359)。53%(16/30)的单心室患者达到目标DBP。11/20(55%)例胸部按压开始时处于开胸状态的患者达到目标DBP。16/33(48%)例ECPR患者达到目标DBP,存活和未存活患者间无差异(P=0.296)。结论具备有创监测的外科和内科心脏病患者在ICU复苏期间均可达到目标DBP(婴儿>25 mmHg,儿童>30 mmHg)。达到目标DBP与外科心脏病患者出院存活率提高相关,而与内科心脏病患者无关。下述患者均有可能达到目标DBP:(1)单心室患者,(2)开胸患者,(3)ECPR患者。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总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与颈内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苏州大学附属常熟医院重症监护室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6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存在颈内动脉颅内段病变,依据头颈血管超声检查结果,将颈内动脉中度及重度狭窄者44例纳入狭窄组,颈内动脉闭塞者16例纳入闭塞组。检测颈总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记录血流量(BFV)、血管内径(D)、阻力指数(RI)、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收缩期血流峰值(PSV),并分析其与颈内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结果两组健侧颈总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侧D及PSV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侧相比,两组患侧RI较高,BFV及EDV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狭窄组相比,闭塞组患侧RI较高,BFV及EDV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颈总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RI、BFV、EDV与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密切相关(P<0.05),得到Logistic回归方程:Y=-7.398+7.928X1-0.010X2-0.439X3。结论脑梗死患者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与颈总动脉RI、BFV及EDV有关,可作为颈内动脉狭窄的辅助检查指标。

  • 标签: 脑梗死 颈总动脉 血流动力学参数 颈内动脉狭窄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腹腔镜手术全身麻醉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12月在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三医院择期行腹腔镜手术全身麻醉患者9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D组50例、C组48例,D组患者于麻醉诱导前10 min以0.2 μg·kg-1·h-1速度持续泵入右美托咪定直至手术完毕,C组给予等容量0.9%氯化钠注射液。比较两组患者气腹时间、手术麻醉时间以及麻醉恢复时间,用药前(T0)、气管插管时(T1)、开始气腹即刻(T2)、拔除气管插管时(T3)及拔管后5 min(T4)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心率(HR),各时间点血浆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及皮质醇水平,以及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气腹时间、手术麻醉时间及麻醉恢复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T1~T3时刻C组患者SBP、DBP及HR均较T0时刻显著升高(均P<0.05),而D组患者术中各时刻SBP、DBP及HR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1~T3时刻C组患者的SBP、DBP及HR均显著高于D组(均P<0.05)。T1~T4时刻,两组患者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及皮质醇均较T0显著升高(均P<0.05),而D组患者T1~T4时刻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及皮质醇水平均显著低于C组(均P<0.05)。C组患者高血压发生率为33.33%(14/48),显著高于D组的8.00%(4/50)(χ2=9.676,P<0.05)。结论在腹腔镜手术全身麻醉中持续泵注右美托咪定,可有效增强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同时有效减轻术中应激反应,减少术中高血压的发生。

  • 标签: 右美托咪定 腹腔镜 麻醉,全身 血流动力学 应激反应